问题

如果曹操是高俅的儿子高衙内,他会怎么设计暗害林冲,成功得到林娘子?(原著林娘子自杀了)?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

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一个看似合法合理,实则步步杀机的圈套。

首先,曹操(高衙内)会迅速评估林冲的背景和软肋。林冲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前程、是与妻子的恩爱、是武举的功名。那么,要对付他,就必须从这几点入手,但又不能直接伤及林娘子,因为那只会适得其反,激起林冲的绝地反击。

第一步:铺垫与“诱饵”——建立信任,露出獠牙

曹操(高衙内)不会像原著那样直接出现在陆谦的酒局上,那太容易引起警觉。他会先设法接近林冲,甚至表现出对林冲的器重。

1. 收买陆谦与费宝: 首先,他会私下联系并收买陆谦和费宝,给予他们重利,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好意提醒”林冲的密友,同时也是泄露消息的人。
2. “赏识”林冲的武艺: 利用自己的“高俅之子”的身份,曹操(高衙内)可能会在一次比武或检阅中,公开表示对林冲武艺的欣赏,甚至当众夸赞林冲是“当今少有的虎将”。这会让林冲误以为自己得到了高俅父子的赏识,卸下部分戒备。
3. 示好林娘子(暗中): 他不会直接骚扰林娘子,而是通过一些“不经意”的途径,比如陆谦的“托付”或者费宝的“转达”,向林娘子传递一些善意的信息,比如“林冲前途光明,我家父亲也很看重”,或者在某些场合暗示林冲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人妒忌”而受到阻碍。这样做是为了让林娘子觉得,即使有风吹草动,也有高家父子作为靠山,从而更加信任高家。

第二步:制造“机会”——顺水推舟,釜底抽薪

当林冲对高家父子产生一定信任后,曹操(高衙内)就可以开始布局了。他知道直接夺取林娘子是不可能的,必须先毁掉林冲的家。

1. “诱”林冲入局: 曹操(高衙内)会通过陆谦,让林冲“得到”一个机会——比如参加一个秘密的军事集训,或者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听起来光彩照人,能够提升林冲的声望,但又让林冲不得不离开东京一段时间,并且对外保密。他甚至可以安排一些“消息来源”,让林冲认为这个机会是别人(比如某个朝中重臣)看重他而专门为他准备的。
2. 制造“风声”: 在林冲即将启程之际,曹操(高衙内)会通过费宝之口,向林娘子“不经意地”透露一个消息:朝中有些反对派,因为嫉妒林冲得到高俅的赏识,正在散布关于林冲“图谋不轨”的谣言,甚至说林冲可能利用这次秘密任务谋反。费宝会表现出极度的担忧,劝林娘子在家小心防范,并且暗示“高大人虽然看重林冲,但官场险恶,有时也无能为力,还望林娘子保重。”
3. 假“密报”与“巡捕”: 在林冲离开后不久,曹操(高衙内)会安排心腹伪造一份“密报”,内容直指林冲的“叛乱计划”,并将这份密报送达高俅。同时,他会暗中指示东京的巡捕,以“调查谋反案件”的名义,对林冲的住处进行“搜查”。

第三步:“借刀杀人”,逼林娘子“失节”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阴毒之处。曹操(高衙内)并非真的要林冲叛乱,而是要制造林冲“行为不端”的假象,并利用林娘子的处境来达到目的。

1. “搜查”与“污名”: 当巡捕搜查林冲家时,曹操(高衙内)会暗中指示他们“例行公事”,但要搜得“仔细”。同时,他会安排陆谦或费宝(在事后)散布消息,说林冲的家在搜查中发现了一些“可疑物品”,甚至“与外人有不正当往来”的证据。这目的是为了给林娘子制造压力和心理创伤,让她身败名裂。
2. 高俅的“主持公道”(假象): 此时,高俅(作为曹操的父亲)会出面“主持公道”。他会“一本正经”地对林娘子说:“林娘子,此事牵扯甚大,林冲恐怕难以脱罪。为了林家的体面,也为了保全你,我必须给你一个交代。你家中搜出这些东西,实在让人怀疑。不如,你就暂时屈尊到我府上暂避风头,待事情查明再做打算。”
3. 利用舆论与孤立: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高衙内)会动用关系,控制舆论。让外面的人都认为林冲确实有问题,而林娘子也因此受牵连。同时,他会派人暗中阻止林娘子向林冲的亲友求助,让她彻底孤立无援。

第四步:逼迫与占有

在林娘子被“安排”在高府之后,曹操(高衙内)的手段会更加直接。

1. 软禁与心理攻势: 林娘子会发现自己身处高府,进退不得。曹操(高衙内)会一方面表现出“关心”和“同情”,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暗示林冲“凶多吉少”,或者说“你一个人在家,何苦受此煎熬”。他会利用林娘子的恐惧、孤独和对林冲安危的担忧,一点点击垮她的心理防线。
2. “救赎”与“占有”: 他会找机会,以“为了让你有个依靠,也为了替林冲守住这份情义”为借口,提出纳林娘子为妾或者收留。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林娘子的人,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和“权势”,是一种对林冲的彻底征服。
3. “安排”林冲的命运: 而对于林冲,曹操(高衙内)不会真的杀他,那样会留下后患,并且让林娘子更加痛恨。他会选择流放,或者让他去执行一个“永无归期”的任务,比如充军到边疆,让他从此与林娘子天各一方。这样既“处理”了林冲,又让林娘子“名正言顺”地留在自己身边。

关键之处与曹操(高衙内)的“高明”之处:

不直接动手: 曹操(高衙内)不会亲自去调戏林娘子,而是通过一系列布局,让林娘子自己陷入绝境,然后他再“施以援手”,完成对她的占有。
利用制度与权势: 他会巧妙地利用朝廷的制度(如搜查、定罪)和自己的权势(高俅的背景),将一切手段包装成“合法”的程序,让林冲和林娘子无从反抗。
心理摧残: 他深谙心理战术,通过散布谣言、制造孤立、软禁和思想渗透,瓦解林娘子的意志,让她在绝望中“被迫”接受自己的安排。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得到林娘子。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牺牲陆谦、费宝的性命,甚至不惜毁掉林冲的名誉。

在这种情况下,林娘子可能不会像原著那样选择自杀。在巨大的绝望、孤独和对林冲安危的担忧下,她或许会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得到林冲的消息,或者被曹操(高衙内)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最终不得不屈从于他。而林冲,则会在远离东京的某个角落,永远背负着“叛贼”的污名,或在艰苦的流放生涯中,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尽的痛苦与迷茫,而他最爱的妻子,早已不在身边。这才是曹操(高衙内)式的冷酷与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会直接把林冲收编了,然后想办法把宋徽宗搞下去,自己当皇帝。梁山好汉虽然没有当初夏侯家和曹家的人才优秀,但敌人也没有刘备、袁绍、吕布、孙权那么强啊,靠梁山这些人才纵横北宋是没问题的。


曹操好人妻,但他也不会随便搞自家将军的老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点。如果曹爽具备曹操那样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司马懿很可能无法成功发动政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曹操的智谋武略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操的“智谋武略”到底有多么了得。曹操并非单纯的武夫,他的成功建.............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这件事要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说。督邮,在汉末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地方官场上一股不小的势力,他们受朝廷派遣,巡查地方,权力不小,而且往往仗着自己的身份,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捞取好处是家常便饭。你想啊,曹操那时候是什么身份?一个年轻的官员,虽然有能力,但还没有到那种权倾朝野的地步,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县做.............
  • 回答
    说起曹操,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名号。千古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奸雄,多少文臣武将,多少历史故事,都绕不开他。要是这家伙真能成英灵,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绝对是能搅翻整个圣杯战争的存在。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觉得他这英灵数据得是这么个配置:职阶:这个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剑士肯定不行,他虽然也带兵打仗,但主要.............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
  • 回答
    如果曹丕没有“篡位”,而是以另一种更“顺理成章”的方式接班,那么曹操在他儿子心中的评价,以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都会因此发生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接班的“合法性”与历史评价的关联 “篡位”的定义与历史的复杂性: 首先需要明确,“篡位”是一个带.............
  • 回答
    如果我是汉献帝刘协,身处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如日中天的曹操,想要收回权力,绝非易事。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简单的智谋较量,而是需要步步为营,审时度势,运用政治、军事、外交乃至人心等一切可用手段。首先,我需要认清现实,摆正心态。 曹操手握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孤身一人,毫无根基。硬碰硬只会招来.............
  • 回答
    好,既然你是我的朋友,那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若我是吕伯奢,面对曹操,我定会如此行事,只求能让他明白我的心意,避免那一场悲剧的发生。事情的原委想必你都知道了。我听闻曹操要来我这儿歇脚,心中欢喜,便吩咐家中老小,好生准备。我想着,好不容易请来一位贵客,自然要拿出最好的来招待。家里有老母鸡,便让二儿子去杀.............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时期的袁绍,面对曹操,我绝不会犯下历史上那些致命的错误。我的策略将是多维度、更具前瞻性,并且更加注重对曹操核心优势的遏制和瓦解。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核心战略指导思想: 巩固优势,避免劣势暴露: 袁绍最大的优势是地盘广阔,兵力众多,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我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利.............
  • 回答
    如果强占金翠莲的是寒门出身却已崛起的曹操,而鲁智深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曹操,那么鲁智深和他“说理”的方式,将不再是单纯的拳脚相向,而是会揉合他本身的性格特质、对社会不公的憎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进行一番充满他个人风格的“理论”与行动。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并且尽可能详细地讲述鲁智深会如何与这位“寒门出.............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要命的时刻!粮官,一个在战场上看似毫不起眼,却掌握着士兵们生死的职位。曹操因为粮草问题起了杀心,这说明他急躁,也说明他要拿人开刀以儆效尤,稳定军心。在这个生死关头,我,作为粮官,必须得拼尽全力,不仅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还得让曹操觉得我不能死,死了对他没好处。首先,冷静!越是危险的时候,越不能.............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争议,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合理性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现代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标签,回到汉末三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理解曹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字面意义和历史事实出发,曹操是否“.............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建安年间,曹操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以雷霆手段与纵横捭阖的智慧,逐步将他的意志和权力从中央延伸至遥远的州郡,确保了政令的畅通与统治的稳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深谙驭人之道、洞察时局、并辅以强力手段的结果。首先,曹操深知“兵权是根本”。他起家于乱世,平定黄巾,扫荡群雄,其权.............
  • 回答
    好,我将以曹爽的视角,来仔细分析如何扭转乾坤,击败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请记住,以下只是我基于历史局势和人物特点的推演,真实的历史走向自有其复杂性。第一步:稳固权力根基,排除内外交患首先,我得承认,我曹爽在掌握大权后,确实有些得意忘形,沉湎于享乐,忽略了权力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失误,也是司马懿能够抓住的.............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