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如果曹魏的国力是100,那东吴和蜀汉分别是多少?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

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

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要的是,东吴拥有当时天下最精锐的水军。孙权能够集结起数以万计的战船,训练出一支支能在水上作战的精兵,这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就充分证明了东吴水军的强大战斗力,也奠定了其三国鼎立的基业。

然而,东吴的不足也同样明显。首先,虽然江南富庶,但其经济发展和人口基数相较于北方,仍有差距。曹魏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其总量是要远超东吴的。其次,东吴的士族门阀势力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央集权,也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孙权虽有雄才大略,但也要时刻顾及这些世家的利益。再者,东吴虽然有水军优势,但在陆地上,其骑兵和整体陆战能力,与曹魏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一旦离开了长江水系的保护,东吴的机动性和战略纵深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蜀汉的国力,则大概在40到50的区间。

刘备能够在中国西南偏隅之地建立蜀汉,实属不易。蜀汉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益州山川险峻,易守难攻,这为蜀汉提供了坚固的后方和战略屏障。同时,蜀地物产也算丰富,能够自给自足,为国家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蜀汉拥有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勇善战的名将。刘备本人也以仁德著称,聚拢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力的不足。

但蜀汉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致命的。首先,蜀汉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小了。相比于曹魏占据的北方广大地区和充沛的人口,蜀汉在征兵和国家整体的动员能力上,都显得捉襟见肘。每一次北伐,都几乎是倾尽国力,难以持久。其次,蜀汉缺乏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使得他们在野战中常常处于劣势,难以突破曹魏的坚固防线。再者,虽然诸葛亮极力维持,但蜀汉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蜀汉的国力一直在缓慢的下滑,难以恢复。

所以,若以曹魏为100,东吴能达到7075,而蜀汉则可能只有4050。这样的对比,也解释了为何三国后期,曹魏能够始终保持战略优势,而东吴则在夹缝中求生存,蜀汉则数次北伐却终究未能成功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中没有食货志,到民国时期,陶元珍把历代史书中和三国时期经济有关的文字辑成一本《三国食货志》,对三国时代的经济有兴趣可以参考此书。


三国时代,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基本上取决于人力,因为国家收入主要就是租调,和一些官卖的盐铁之类。这些收入都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

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而排除掉蜀国的话:

通典食货典:「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三国加在一起:

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魏国户口为:663432

魏国人口为:4432881

魏国加上蜀国的户口为:943423

魏国加上蜀国的人口为:5372891

三国加在一起的户口: 1473433

三国加在一起的人数:7672881


所以可以计算出:

魏国户口为:663432

魏国人口为:4432881

蜀国的户口:993423 - 663432 = 329991

蜀国的人口:5372891 - 4432881 = 940010

吴国的户口:1473433 - 993423 = 480010

吴国的人口:7672881 - 5372891 = 2299990


户口数,吴国大约是魏国的2/3, 蜀国是魏国的1/2;

人口数:吴国是魏国的1/2, 蜀国是魏国的 1/4;

三个国家的户口和人数比:魏15%, 蜀: 35%, 吴: 21%

在这里还是要赞一下蜀国的理民。可以明显看出,魏国的士族豪强藏匿人口的问题比蜀国和吴国都严重的多。总不能说蜀国都是现代小家庭,而魏国都是传统大户吧?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统计的问题,如果人口可以被彻底的隐匿,那么蜀国可能反而是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因为只有不到三个人一户,要么是国家把基层居民拆的特别细,要么就是有很多户口里面有隐匿的人口。


无论如何,人力这方面 魏国强于吴国强于蜀国,数字的话,大约是100:50:25


如果说财力的话,三个国家理财的方法不一样。魏国是缺钱,就放弃钱作为通货的作用,直接用谷帛交易。所以魏国在这方面还真的很厚道。魏明帝时期很奢靡,国库空虚,但是魏国没有铸大钱的主意。这其实充分也说明魏国底子厚,没有逼到这个份上。


货币上的恶政执行者主要是蜀国和吴国,这两个国家地盘小,人少,所以经济尤其吃紧。尤其以吴国为甚。蜀国刘备在荆南和益州,都铸造过很多当百大钱,通过人为的制造通货膨胀,来敛取民间财富;而吴国在孙权登基之前少有记载,登基十来年之后,也就是吴嘉禾、赤乌年间,当百,当千大钱都开始流通和发行了,说明吴国的财力在孙权统治的中期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


财力这方面,应该是魏国强于蜀国强于吴国。因为没有数据,具体数字很难列出来,并且不像人口,财力在不同皇帝、不同年份的时候变化可能也很大。


在传统的百姓之外的“夷狄”,原则上是只纳税,不徭役,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边将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魏国这边:

晋中兴书:「初宣王在关中,与氐羌破铁券,约不役使。」

包括东北:

又表复乌丸五百馀家租调,使备鞍马。

里面只说了租和调,就是钱和实物,但是没有役。


即便是三个国家里面国力最强的魏国,直到晋国初期,国库其实都不宽裕。汉朝的文武百官的工资是月结,

东汉时三公之月俸三百五十斛,光禄大夫之月俸百斛,尚书令之月俸八十斛

而晋武帝建国的时候:

诸公月不过得俸百五十斛,特进月不过得俸百二十斛,光禄大夫月不过得俸九十斛,尚书令月不过得俸五十斛

三公的工资低了一半多,还是日结。由此可以推算出魏国的工资只会更低。所以贾诩这个三公是真的贬值了。

user avatar

首先先说人口

太康初年人口1500w+,太康三年人口2300w+,所以有个人告诉你说蜀汉人口100w,东吴200w你可以鄙视他了,从264年到280年人口翻了一倍多?280到283年人口涨了800w,tm不是闹呢,这怎么可能是生出来的

因为三国也不是和平期,再加上世家盘剥,人口就不可能大发展,事实上古代人口增长很缓慢,贞观初到末年,国内和平状态,处于大发展时期,人口也就涨了300w左右,增长率才15%左右,就按照283年的2300w算,220年,三国总人口怎么滴也不会低于2000w,就这我都觉得不现实,曹魏屯田税率能不饿死都不错了,还想人口发展?为啥人口少,是因为世家隐户,越战乱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晋初的人口爆发就是因为天下一统,兵役大幅度下降,安全性大幅度上升,隐户脱离世家,加上统一王朝政府强势,分配土地等政策,人口搜查出来的爆发

大概讲一下为啥隐户,因为战乱时期抽丁一般是按户抽,世家一户或者三户,往往有上万人甚至数万人,数万人里抽丁,安全性大幅度上涨,而且世家朝廷里有大量势力,所以国家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世家往往有大量土地,他们也可以安排这些流民给他们种地,他们吃地租,甚至有自耕农主动投靠,这是双方都可接受的合作

别想的开垦土地,那个年代好农具不是一般小户可以有的,开垦总不会是靠手挖吧,牛呢,犁呢,所以流民也只能投靠世家

事实上从东汉末年的5500w到三国初的2000w已经是人口大灭绝了,按照比例,黑死病都没这么强悍

所以按照晋书的统计,估算下来,蜀汉人口在350w-400w左右,东吴550w-600w,曹魏在1100w-1200w左右,但是这里有隐户,九品中正制造就无良世家,各地世家大量侵吞户籍,东吴那边还得加上将领侵吞,所以各国能动用的力量都很小

这里不得不提蜀国,蜀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反对世家政治的,所以蜀国的动员力量最强,蜀国能动用大约8w人左右的机动部队,在江州,永安,汉中,南中,成都等还保有一定的守备部队,而同样人口多了200w的东吴,机动部队也就是10w人罢了,但是蜀国的基础在那里,所以再动员,也不可能超越现实

而曹魏的的机动作战兵力约为15w,守备部队约为30w,但这30w并不是用来只对付东吴和蜀汉,在凉州,幽州,并州等地防止北边的游牧民族,有一说一,10万守三州,基本上到极限了,基本上每个州也就是3w人,留5000-10000边军当预备队,剩下2w+,便几个关口,再加上各地的郡县的守备,一个县分100人防止一下小股游牧强盗啥的,我都觉不够分

所以总兵力上讲,曹魏大概用于国内的是35w,其中机动部队15w,蜀汉是15w,机动部队约8w,东吴是20w,机动部队约10w,这里大概说一下,曹魏机动部队主要是是洛阳的中军,人数大概5-10w,和其他部队战斗力差距极大,当然花费也多

单兵战斗力方面蜀汉最强,曹魏次之,东吴最弱,但曹魏有骑兵,但曹魏兵制有问题,士兵如若战死,投降,后方的老婆立马就要被改嫁,女儿立马被婚配,简直了,所以曹魏大军就是能拖就拖,不喜欢打仗,只喜欢拖,拖着不打最好,打起来,跑也不是,上也不是,蜀汉没这问题,人家很正常,就是征兵打仗,东吴是军阀制度,每个将领你2000我3000的,凑足军队打仗,所以谁都不愿意把老本垫上去,所以才会有逍遥津的故事

所以蜀汉战斗力强完全是同行衬托……

从财力上讲,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财富,古代嘛,人均GDP基本没区别,就看人口数,但是这是GDP,税收不能这么算,也就是中央财政

曹魏可能是最苦的,因为曹魏花钱的地方多,但是钱反而是最收不上来的,曹魏是世家渗透最高的,各地的屯田官和世家勾结,极致的贪污腐败,司马懿和蒋济的对话,贪污都不讲回避了,司马懿说你办一件收这么多钱不要紧吗?蒋济说,诶呀洛阳东西贵啊,找我办事,一分钱都不能少,世家子弟斗富的例子海了去了,钱都让世家拿上跑了,反而国家没钱,就和明末一样,以至于诸葛老妖北伐,打的曹魏国库几乎快破产,这事简直了,曹魏占据九州之地,可见曹魏经济差到什么地步,甚至有过废除五铢钱,以货易货的经历

东吴比曹魏好不到哪去,孙权一直在东吴世家和军官团左右横跳,今天打压这个,明天打压那个,而两个集团也是拼了命的捞,还好没一家独大,不然比曹魏世家一样了,但是世家稍微有了点节操,孙权没了,孙权滥发货币,大泉五十,大泉五百,还整大泉五千,货币面值五千,注意这不是贵金属货币,就是铜铁,和今天纸币一样,所以东吴政府经济也是接近崩溃的,孙权就是用这种方法逼着世家将领把吃了的钱,用货币政策逼他们吐出来,但是真正受苦的,其实是老百姓,那个通胀啊,想想都惨

蜀汉经济除了刚入蜀的时候刘备听刘巴搞过直百钱,但之后就不搞了,不然也不至于从三十税一变成十税一,诸葛亮经济是做的最好的,诸葛老妖那个变态,首先禁止了直百钱,大幅度下降了通胀,而且蜀汉从上到下官员廉洁度能甩曹魏东吴八十条街,但是钱从哪来,诸葛老妖认为,我干嘛怼那些穷人呢,我只怼富的,而且得用脑子,不搞什么低级操作,搞大钱这玩意太没技术含量了,他用类似于今天依旧还用的割韭菜式经济手法,比如南蛮反了,他先造谣要出兵南蛮,结果世家趁机屯粮,他呢就放粮,世家高价收了粮本来想发国难财,结果诸葛老妖不去了……历史上他就是等了2年才出兵,世家吃不进去了之后,又发现没打仗,屯粮屯的撑死了,之后诸葛老妖再以极低的价格收回来,当然具体比这复杂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对蜀地世家的分化,拉拢,用间,造谣,煽动,想想都可怕,而且诸葛亮很喜欢管子,也就是管仲,还爱搞国营企业,蜀锦就是国营,另外老妖内政水平极高,在煽动世家争斗,造谣出兵的时候暗度陈仓,恢复都江堰产粮区,活生生的在粮食市场上挤死了世家,世家在诸葛老妖手里是生不如死啊,诸葛村夫这个词咋来的,世家集体造反好几次,但是这帮人连刘备去世刚登基的刘禅都玩不过,还挑战老妖?到北伐时期,这帮人已经躺平任你来了,诸葛老妖把蜀地世家整到什么地步,唐初五姓七宗等一流二流世家和蜀地无缘,蜀地世家现在能被叫上来的,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蜀汉国库相对于他那个体量而言,还是充足的,最主要的是贪污极少,一分钱顶一分钱,基本没有赚差价的,经济基础也没有破坏

所以你要说谁家每年税收最多,那毫无疑问是曹魏,但他那个体量那点钱,还是算了吧,再加上曹魏的曹丕,曹睿,爱修宫殿啊,所以穷的一批,真看经济水平哪家最好,那应该是蜀汉

最后一个角度,人才,这就得说曹魏的政治优势了,九品中正制,大量世家子弟从政,人才方面曹魏是鼎盛的,反而蜀汉为了挖掘国力,走向了世家对立面,几乎可以说是枯竭的,蜀汉四相就是典型,一个不如一个,在后期,无挡飞军最后统帅张巍死后,蜀汉领兵人才也几乎枯竭,曹魏划拉一下就是钟会,邓艾,羊祜,蜀汉也就是剩个姜维还是从曹魏那里抢来的,人才的枯竭使得蜀汉后期统治困难,不得已放开了一部分官位给世家,但是又不给予世家特权,使得世家到处造谣,可以说,人才方面蜀汉基本上是0分

很多人说是诸葛亮不给别人锻炼的缘故,纯粹是瞎说,蜀汉的人才储备极低,因为不能用守旧世家,政治抱负和理想不同,培养干什么,培养敌人吗?还是觉得虎躯一震,别人纳头就拜?背叛自己的父母世家?诸葛亮一直很注意培养蒋皖,姜维等人,已经尽力在挖掘人才了

东吴介于曹魏和蜀汉之间,给予世家特权,然后用将领团体遏制世家,甚至建立校事府,类似于东厂锦衣卫,专门盯着世家,所以东吴的世家大多数日子过的相当不错,只是政治上有难缠对手,东吴不像曹魏,用宗亲对抗世家,还是中原世家,不出三代,宗亲就抗不住了,东吴人才也很多,陆逊开始虽然谈不上有曹魏那么兴盛,但是不至于无人可用,而且皇权也安稳

9月2日补充一点,权利斗争,蜀汉的朝堂权利斗争真的不咋厉害,看看东吴和曹魏,那是血流成河啊,所以内耗上,蜀汉明显少于其他两家

东吴倒是前面还行,孙权晚期手是真的黑,心是真的狠,曹魏那更不要说了,大量的内耗会极大的影响国力的

整体上来看,我认为如果曹魏是100,蜀汉+东吴大概有8-9成的曹魏实力

其中我认为东吴是35-45,蜀汉是40-45

因为东吴没有啥可以称道的地方,论君主,孙权也就那样,论人才也就中等,论经济一塌糊涂,论军队,三国最捞也就水军能看,毕竟周瑜死后军头林立,也就局限于能看,东吴的部队不用计谋,真刀真枪玩遭遇战,对垒,攻城,战绩惨不忍睹,最后再说战略主动性,三国三大战略要地,汉中陇右,襄阳宛城,合肥寿春,东吴是一个没有,战略主动性为0,蜀汉还有汉中,所以从主动性上讲,与曹魏各占一半,东吴唯一能说的就是,潜在国力高于蜀汉,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三国时代城池人口有很多人引用后汉书的数字,其实,《晋书》地理志的数字可能更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这些数字是晋完成统一之时统计的。

按照晋书的数字,太康初年各州的户数(不是口数)如下:

司州 475700户
兖州 83300户
豫州 116796户
冀州 326000户
幽州 59020户
平州(原辽东) 16100户
并州 59300户
雍州 99500户
凉州 30700户
秦州(原雍凉魏蜀前线) 32100户
梁州(原益州北部) 76300户
益州 149300户
宁州(原南中) 83000户
【梁州、益州、宁州加起来为原益州,共领户308600(蜀汉灭亡时为28万户)。】
青州 53000户
徐州 81021户
荆州 357548户
扬州 311400户
交州 25600户
广州 43120户

从这个表还是可以读出不少信息量的。

太康元年,晋朝一共有245万9840户,1616万口,去掉刚刚征服的吴国52万户(《三国志》三嗣主传)、原蜀国所在地区30万户,大概还余163-164万户,这大体是太康初年整个北方户数的情况。

不过一直以来有个有争议的说法,《通典》等著作称魏国户口只有66万户、400多万口(这个数字并未摘入晋书),比司马炎时代少了近100万户,如果此说为真,那么以上北方各州的户数,甚至还要打个4折才是魏国时代的数字。

可以看出战乱对中原的造成的损失(以及政府控制力的破坏)真是名副其实,“不及汉时一大郡”、“中央军往来奔赴”等记载并无夸张。可以发现即便是晋初,户籍得到很大恢复的也大多是司州、冀州等政权中心地带,很多州的官方户数还是很惨,可能直到五胡乱华都没有恢复元气。

相比之下益、荆、扬三州就真是相对富庶了,当时的荆州甚至还是全国户口第二多的州。一个南中都有8万户,竟然比青州、幽州这样的东汉州户数还要多。我前面帖子说过东吴荆州的实际情况其实也挺乱,例如南郡平均每县只有4500户,长沙平均每县只有3300户,女多男少严重(走马楼吴简),可想而知北方那些残破的州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综合上述数字来看,三国初期魏国比起蜀吴的国力优势可能并不明显,如果《通典》说法是真的,可能起初还不如吴蜀之和。但是相对而言,魏国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晋初已经恢复到了160多万户、约1000多万口就是一大例子,而这显然还不是北方的全盛水准。而吴蜀相对而言发展潜力不大,因为南方山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开发难度太大。

(蜀国建国时20万户,亡国时28万户。吴国242年52万户,亡国时还是52万户。这两个数字《晋书》引用了,相对可靠一些)。


从以上数据来看,隆中对也可以重新审视一下了,诸葛亮有信心以荆、益两州北伐成功,以当时的情况看还是有相当底气的。荆州35万户去掉曹占区(江夏24000户,襄阳22700户,南阳24400户,顺阳20100户,义阳19000户)还剩24-25万户左右,跟益州差不多,以蜀汉三户出一兵的比例大概可以养得起八九万人马,如果全占荆州则更可达10万以上,“以向宛洛”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东吴占据荆州后,石亭之战曾一次出兵9万(《资治通鉴》),打五溪蛮夷都曾一次出兵5万(《吴主传》)。

如此一来,一些三国疑难问题也可以得到一些新解,比如刘备为何不惜费时费力、出兵5万来争夺荆南三郡,孙权为何明说暗夺、一心要拿荆州,诸葛亮为何对廖立生那么大的气(因为他丢了大郡长沙,从上述数据可见荆南三郡在当时可谓肥肉中的肥肉),裴松之为何对陆逊怨气冲天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次子,一个在三国乱世中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若论其战力,绝对是曹魏阵营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曹操最倚重的悍将之一。勇冠三军,横扫敌阵曹彰天生一副好身板,身高体壮,力大无穷。他自幼便喜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并且有不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一般的战场对他而言,更像是他施展拳脚的.............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倘若三国乱世,也能享受到如今日高铁般的便利,那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怕是要被重新绘制一番。想象一下,那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高速铁路”,它不像后来的秦蜀通道那般艰险难行,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砖石拱桥飞跨峡谷,深邃的隧道穿透群山。车厢以木材和牛皮制成,虽然没有现代的冷暖空调,但内部宽敞,两侧开有窗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像咱们现在一样,有报纸、有广播、有电视,甚至还有网络论坛,那可真热闹了!各位诸侯们,为了争夺天下,可得好好动动脑筋,在舆论这块儿也得打一场漂亮的仗。曹操:稳扎稳打,官方喉舌,强调“正统”与“功绩”曹操,生来就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的宣传手段也必然是高效且有针对.............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而荆州,这块连接南北、战略要地,更是无数枭雄觊觎的肥肉。若论三国之中最令人信服的守城之将,赵云的名字无疑会浮现在许多人脑海中。想象一下,当刘备临终前,将这重任托付给常胜将军赵云,荆州的故事又会走向怎样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历史的洪流中,荆州数次易主,最终落得四分五裂,令人扼腕。但若.............
  • 回答
    如果李云龙生在三国时期,他最适合生在 曹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为什么曹魏是李云龙最适合的土壤:一、 李云龙的核心特质与曹魏的时代背景契合: 草根出身,敢于挑战权威: 李云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英雄,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靠着自己的胆识、智慧和一身蛮力打拼。曹魏的建立者曹操,本身也是从乱世中崛起,虽然出.............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脑子嗡嗡的,就跟刚被狼牙棒砸了脑袋一样。我猛地一睁眼,映入眼帘的是一顶华丽的帷幕,还有几个穿着锦袍的男人围着我,一脸热情。“潘凤将军!你终于醒了!”其中一个看起来最年长,头发都白了不少,一脸和蔼可亲地看着我。我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听到他拍着我的胳膊,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啥玩.............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够劲!把三国猛将跟梁山好汉摆一块儿单挑,啧啧,想想就来劲。要我说,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把这108位名单捋一捋,毕竟三国猛将和梁山好汉里头,那都是人才济济,但也有高低之分。三国猛将这头,魏蜀吴加一块儿,要凑够108位,那可就热闹了。 魏国: 吕布那肯定是头牌,虽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 Those formidable figures, each a legend in their own right, were to suddenly materialize in the tumultuous landscape of the late Ming Dynas.............
  • 回答
    如果金庸大师笔下没有《三国演义》这层厚重的“滤镜”,他会如何挥洒笔墨,描绘那个群雄逐鹿、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呢?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绝非是依靠演义中那些已被无数次传颂的传奇人物和情节来填充,而是会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细致的人性光辉中挖掘出独属于金庸式的武侠史诗。首先,人物的塑造会更加“草根”和“写.............
  • 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墨术”这句设想,若真能在先秦时期得以实现,并延续至三国时代,那么我们能否在那时完成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链条。首先,我们要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墨术”意味着什么。在历史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这并非说儒.............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我?手持一把永不卷刃、永不折断的黄油小刀,穿越回三国?嘿,这可真不是个小玩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把黄油小刀再锋利,它终究还是把黄油小刀。它无法像青龙偃月刀那样开山裂石,也无法像丈八蛇矛那样横扫千军。它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能精准地涂抹黄油,或者…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引起太大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