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时,曹操没有杀华佗,他的开颅手术能成功吗?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

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东汉末年,医学发展虽然有进步,但与现代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针灸、汤药、推拿等疗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华佗这样的名医,更是将医疗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所创的“五禽戏”,是一种集导引、体操、按摩于一体的养生方法,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有着显著效果。他对于麻醉药物的运用,如“麻沸散”,更是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局限性。首先是对手术的认知程度。虽然华佗能想到开颅,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具有超前的医学思想,但“开颅”这个概念在当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甚至可能被视为巫术。医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人体结构的更深入了解,而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虽然有《黄帝内经》等著作的记载,但其精细程度和对大脑的研究,显然远远不足。神经系统、大脑功能等概念,在当时是完全不存在的。

其次是消毒和无菌技术。这是现代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在古代,是根本没有的概念的。手术器具是否消毒,伤口如何防止感染,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即便是华佗,他也只能尽可能地做到清洁,但想要达到无菌状态,那是天方夜谭。一次微小的感染,都可能让手术的成功功亏一篑,甚至直接导致病人死亡。

再者,当时的手术器械也比较简陋。虽然华佗可能有精巧的工具,但其精度、锋利度和材质,都无法与现代手术器械相比。开颅手术需要精确地切割颅骨,清理病灶,如果器械不够锋利或者不精确,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曹操的病情。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患有“头风病”,时常头痛欲裂。这种病症在现代医学中,很可能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慢性脑膜炎、脑部囊肿、甚至是早期脑肿瘤等。如果是脑肿瘤,开颅手术或许能有解除病痛的机会,但如果只是脑部炎症或其他问题,开颅本身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风险。我们不知道华佗对曹操病情的具体诊断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何会想到开颅手术,这其中的细节,历史已经模糊不清。

但我们可以推测,华佗之所以会考虑开颅手术,很可能是在他的认知中,认为曹操的病症是因为颅内有某种“实物”或者“瘀滞”,需要通过手术来取出或者疏通。而他拥有的“麻沸散”,在当时是顶级的麻醉剂,能够让病人入睡,减轻痛苦,这无疑是进行大型手术的重要保障。

那么,如果曹操没有杀华佗,开颅手术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从理论上讲,成功的可能性并非为零,但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如果疾病是良性的,且易于切除的病灶: 比如颅内有囊肿,或者一些非恶性的占位性病变,并且正好位于手术可及且相对安全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华佗的诊断准确,并且他能凭借其高超的手术技巧和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再加上麻沸散的麻醉作用,并非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他可以相对安全地切开颅骨,取出病灶,然后缝合伤口。

然而,我们必须考虑的却是那个时代的种种限制:

诊断的准确性: 即便是名医,在没有现代影像学(如CT、MRI)的情况下,对颅内病变的诊断也只能依靠经验、触诊和病人的症状描述。误诊的可能性很高。如果病灶的位置非常深,或者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华佗可能根本无法确定开颅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手术的风险: 即便麻沸散能让人入睡,但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出血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切开颅骨是一个非常精细和危险的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到大脑皮层,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大脑对缺氧和损伤都极其敏感。
感染的威胁: 这是最大的敌人。即便华佗再小心,没有无菌操作的概念,伤口感染的风险也是极高的。一旦感染,轻则加剧炎症,重则引起脑膜炎、脑炎,最终夺走病人生命。
出血控制: 古代如何有效控制颅内出血?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如果华佗真的进行了开颅手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即使他当时没有立即杀死病人,手术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即使是现代医学,开颅手术的风险也依然存在,更何况是在2000多年前。

可能的结果是:

1. 立即死亡: 手术过程中,因为技术限制或并发症,病人当场死亡。
2. 术后死亡: 手术暂时成功,但由于感染或其他问题,病人在几天或几周后死亡。
3. 短暂的缓解,但病情反复或恶化: 也许曹操的头痛能暂时减轻,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或者术后遗留了新的问题。
4. 极小的概率成功: 碰巧病灶非常容易处理,且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不成功”来概括。我们只能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华佗如果真的尝试了开颅手术,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尝试,代表了他超越时代的医学智慧。但要说手术能像现代一样“成功地”解决问题,其可能性微乎其微。

或许,历史的走向也并非偶然。曹操的杀戮,也许是出于对自身病情的恐惧,也可能是出于对华佗医术的不信任,甚至是对未知手术的抵触。而华佗的死,也让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想象。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华佗的医术和智慧,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令我们惊叹和敬仰。他尝试解决那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朽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好像很多人对罗贯中编造曹操这段讳疾忌医故事的理解有偏差。其实这一段剧情的主要目的是讽刺曹操篡位,华佗的手术能否成功反倒不是重点。

包括华佗事件在内,曹操死前共有四场原创戏码,串在一起就是他最后的心路历程。

一、梨神显圣

却说曹操在洛阳,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操甚惊惧,问于众官。众官曰:“洛阳行宫旧殿多妖,可造新殿居之。”操曰:“吾欲起一殿,名建始殿。恨无良工。”贾诩曰:“洛阳良工有苏越者,最有巧思。”操召入,令画图像。苏越画成九间大殿,前后廊庑楼阁,呈与操.....

....操不信,自领数百骑,直至跃龙祠前下马,仰观那树,亭亭如华盖,直侵云汉,并无曲节。操大怒曰:“吾平生游历,普天之下,四十余年,上至天子,下及庶人,无不惧孤;是何妖神,敢违孤意!”言讫,拔所佩剑亲自砍之,铮然有声,血溅满身。操愕然大惊,掷剑上马,回至宫内。是夜二更,操睡卧不安,坐于殿中,隐几而寐。忽见一人披发仗剑,身穿皂衣,直至面前,指操喝曰:“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操大惊,急呼:“武士安在?”皂衣人仗剑砍操。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众官皆忧。

根据梨树神的言论,曹操建造宫殿,其实是为篡逆作的准备。可见曹操本打算在生前完成篡位一事。

但这件事书中从无表示,梨树神如何得知?再看看梨树的样貌,如华盖,通云汉。华盖是天子仪仗,“直通云汉”隐含“汉”字。很明显,梨树是曹操心目中汉朝的象征,伐树造殿的意思就是篡汉成魏——魏恰好是宫殿的形容词。

所以这个所谓的梨树神,其实是曹操潜意识里的道德。曹操托言妖异而造殿,实际上打算在生前达成称帝梦想。但被自己心中残留的良知当头棒喝,留下宿疾。

醒来后的曹操,陷入是否称帝的矛盾痛苦之中——这才是他真正的病根。

二、华佗为什么要开颅治疗?

为了治愈梨树神给曹操带来的头痛,曹操急忙请华佗来给自己看病。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急令追拷。

华佗认为曹操的头痛是小可之疾,开颅手术的难度比不上关羽刮骨疗毒,这显然有悖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要用玄学一点的思维理解这段话: 华佗看出了曹操的病根是一种心理矛盾。他认为关羽的病是外来的伤害,而曹操的头疼只是内因诱发的毛病,只要取出风涎即可痊愈。

风涎是人体过多分泌粘液形成的经道堵塞物,归属为“六淫”。“淫”的本意是过多漫溢,对应的正是曹操过于贪婪的欲望。所以这里华佗打算修正曹操大脑,让曹操放弃他的皇帝梦,因此被斥责为关羽吉平同党(华佗暗示曹操要做一个忠臣,曹操脑海里的忠臣典范就是关羽吉平)。

曹操杀华佗,其实并不是在杀一个医生,而是杀一个谏者。梨神事件说明曹操还有对篡汉的罪恶感,华佗事件说明曹操仍然坚持要篡汉。

三、孙权劝进

...却说曹操自杀华佗之后,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正虑间,近臣忽奏东吴遣使上书。操取书拆视之,略曰: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
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奏曰:“汉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操笑曰:“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曹操经过几度权衡后,决定做一个周文王——他仍不肯放弃皇帝梦,只是妥协一番,把皇位留给儿孙继承。

曹操认为这是一个两全之法,既可以免受良心谴责,又可以在死后尽享荣耀——反正自己也没两天好活了。

四、三马食槽

操病势转加。忽一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操因此不疑。

然而天道是公正的,既然曹操决定让后代篡位,那么报应也跟着留给了后代。有趣的是,这里安慰曹操不要担心后人的是贾诩,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之前对曹操做过什么。

那么曹操是否真的对此不疑吗?很明显不是,只是事已至此,容不得他疑惑。

是夜,操卧寝室,至三更,觉头目昏眩,乃起,伏几而坐。忽闻殿中声如裂帛。操惊视之,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馀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隐隐闻索命之声。操急拔剑望空砍去,忽然一声响亮,震塌殿宇西南一角。操惊倒于地。近侍救出,迁于别宫养病。次夜,又闻殿外男女哭声不绝。至晓,操召群臣入曰:“孤在戎马之中三十馀年,未尝信怪异之事。今日为何如此?”群臣奏曰:“大王当命道士设醮修禳。”操叹曰:“圣人云:‘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

....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曹操知道未来的业报,他对此并不甘心,在最后一刻“泪如雨下”。但他依然坚持把魏王之位留给曹丕。

吞象之蛇,死不松口。

综上,如果把华佗事件孤立的拿出来,很多人都会摸不着头脑,单纯将其代入猎奇的范畴。唯有带入原文才能知道作者用意。

user avatar

人们通常会以为认为脑外科是近代才出现的,没有现代麻醉和消毒技术的颅骨手术听上去像是一种残酷的刑罚。无怪乎小说中曹操听到华佗要打开他的脑袋,便认为这是一场预备谋杀。但考古记录却显示,人类研究如何在脑门上打洞已经有了数千年历史。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能挺过去,但的确有不少人活了下来。这一技术进展的证据通常是活人颅骨上的钻孔或切割口,目前已经发现于南北美洲、波利尼西亚、古希腊、远东、俄罗斯和非洲等广阔范围内。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印加时代开颅术的存活率竟要明显高于19世纪中叶的近代。

在这项研究中,两位生物考古学家John Verano和Anne Titelbaum与神经学家David Kushner合作,研究了印加人的颅骨手术成功率。秘鲁拥有高海拔和干燥的气候,因此古代头骨得以妥善保存下来。事实上,在秘鲁已经发现了大约800个有钻孔的古代头骨,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研究人员仔细检查了头骨,特别是钻孔的边缘。如果边缘被“重建”或着有显着的愈合痕迹,研究者就认为手术是成功的。如果边缘没有愈合的迹象,那么他们就会认为患者没能在手术中存活或是很快就死了。

使用这一方法,他们检查了不同时期的印加开颅术。结果表明,在超过2000年间,印加人和他们祖先的手术技巧变得越来越好。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59具头骨来看,当时只有大约40%的患者能活过手术。而到了公元1000年至1400年,421具头骨显示手术的存活率增加至53%。而在1400年至1500年的印加帝国期间,所检查的160具头骨中75%~83%显示了存活迹象。相比之下,在19世纪60年代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颅骨手术的死亡率仍达46%~56%。这一研究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目前对手术的过程和开展手术的个体仍有很多未知之处,但南北战争期间与印加时期的结果对比是令人沮丧的。”Kushner表示。“问题在于为什么古代的秘鲁医生会远远超过南北战争时期的外科医生?”

有迹象表明,这种技术在秘鲁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时代连续的头骨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秘鲁外科医生学会了避免那些导致过多出血的颅骨区域。他们还发现开较小的孔比打较大的孔更容易存活。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手术看上去变得更浅,以避免穿过硬膜——覆盖大脑外侧的一层厚厚的结缔组织。事实上,一些患者看上去经历过多次手术,例如上面那具多达5个钻孔的头骨。

那么,与南北战争期间的“现代”医学相比,印加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南北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外科手术都受到感染的困扰。那时的医生不会对工具进行消毒,并经常用脏手指伸入子弹创口和颅骨骨折处以挖出弹头和碎骨。而印加人却似乎更了解感染,或着有方法控制它。“我们不知道古代秘鲁人是如何阻止感染的,但他们似乎做得很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用什么作为麻醉剂。但既然手术量如此之大,他们肯定用了什么东西——可能是古柯叶。”Kushner说道。“也许使用了别的什么东西,也许是发酵的酒水。由于没有书面记录,所以我们无从得知。”

当然,将战场手术与印加人的技术相比较,在某些方面是不公平的。研究人员依然不确定为什么古代人会实施颅骨钻孔。这可能是为了治疗颅骨骨折,或缓解当头部遭受重击导致的大脑肿胀与积液。但很多头骨并没有受伤的迹象,因此推测手术还用于治疗癫痫或其他精神疾病,甚至可能是驱赶邪灵仪式的一部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它不是用于去除子弹、炮弹片或者其他工业时代战争带来的创伤的。在混乱的战场条件下,南北战争时期的医生需要在肮脏的野战医院中对数十名患者开展手术。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印加人惊人的手术成就。

好吧,既然我们知道古秘鲁有着惊人的开颅手术成就,那中国的情况到底如何呢?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Emanuela Binello博士在2017年曾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论文同样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其中的图4,还举了华佗的传说作为例子。

华佗虽然只是传说,但中国历史上的确成功实施过类似的颅骨手术。Binello搜集了5省区的8处考古记录。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有2处,分别为河南安阳发现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男性颅骨和山东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的男性颅骨,后者在手术后至少又活了两年。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自新疆罗布泊,2003年在这里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确定为公元前1615年的女性,被称为“小河公主”。她的颅骨被开了一个大洞,在手术后活了至少一个月或者更久。

新疆还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钻孔颅骨群,在吐鲁番外围沙漠的大约两千座墓地中,发现了13具有钻孔的颅骨,每具颅骨的钻孔数在1~7个。颅骨上均有脑损伤的痕迹,显示开颅可能是为了医疗目的。墓地中还发现了12具萨满的尸体。这些墓葬的年代较为宽泛, 可能的年代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900年。如果后者可信的话,将是中国唯一能追溯到公元后的开颅术证据。也就是说,在三国时代,西域可能的确有开展颅骨手术的能力。或许,这就是从俞跗到华佗的开颅术传说的源头。

编译/tianren

推荐阅读:

smithsonianmag.com/smar
sciencemag.org/news/201

www.worldneurosurgery.org/article/S1878-8750(16)31039-7

user avatar

谢邀。

答案很明确:不能!

古人一点都不傻,如果华佗真的提出过给曹操开颅的建议,故事的发展将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曹孟德找来十个仆人,交给华佗,让他开颅试试。开颅后过了半个月,这十个人一口气上六楼、不喘气。曹孟德心中暗想:大汉国医学果然是伟大,华佗的手艺不是吹的。

第二阶段,曹孟德找来两个患“头风”的病人,再交给华佗,让他开颅取出“风核”。两个头风病人原本一礼拜头疼一次,手术后三礼拜过去了,再也没有发病。取出来的“风核”摁进狗脑袋里,十天后狗开始“头风”发作、梦中杀低级狗。曹孟德击节赞叹:先生神医,也!太极藿香正气口服,也!

第三阶段,曹孟德接受了华佗的手术。

不要小看古人没文化,我这里有个现成的栗子:康熙皇帝得了疟疾,试用金鸡纳霜就是这个过程。除了统计学上有瑕疵,古人的临床试验思维还是蛮厉害的。

user avatar

曹操可以在全国找和他相同病症的人或者随便拉几个死囚,让华佗开下试试,看看术后还能不能正常生活。这才是上策。我觉得华佗应该是有把握的,毕竟如果他把曹孟德开死了,他也活不了。

user avatar

首先,咱们先搞几个前提。

1,三国演义说的是真的。

2,麻沸散有效,华佗掌握开颅手术技术。

3,曹操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就同意华佗为自己开颅。

以上几点齐备的情况下,华佗顺利的打开了曹老板的天灵盖,然后呢?

华佗大夫明确地提出,开颅把头风取出来就康复了。所以曹老板才会同意开颅

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

头风在哪里。。。???

user avatar

必然成功,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华佗其实是个仙人,和于吉、左慈差不多,可能法力弱一点,但性质一致。仙人搞个开颅手术,还要遵循什么无菌手术流程?

所以曹操不但能治好头疼,而且神清气爽,一口气上铜雀台,不费劲儿。


但是考虑到曹操天数将至,没过多久就因为其他原因挂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三国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以及“刘备是否延长了乱世”,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格局和各方势力的互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的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设想一个没有刘备的世界,看.............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时期的袁绍,面对曹操,我绝不会犯下历史上那些致命的错误。我的策略将是多维度、更具前瞻性,并且更加注重对曹操核心优势的遏制和瓦解。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核心战略指导思想: 巩固优势,避免劣势暴露: 袁绍最大的优势是地盘广阔,兵力众多,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我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利.............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足够引人深思。如果曹操真的能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面对如今这个被《三国杀》这样的游戏“描摹”并广为流传的形象,他能不能告《三国杀》侵犯肖像权?让我们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肖像权”这个概念。在现代法律体系下,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指的是自然人对其肖像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制.............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如果郭嘉不死,三国会不会最终被曹操统一?我认为,郭嘉不死,曹操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会百分之百发生。 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因素交织的结果,即便郭嘉这样的顶尖谋士在世,也仍会受到很多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郭嘉在曹操统一进程.............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话说曹操当年若有今日这般“脑洞大开”的念头,想将日本的幕府制度搬来中原,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足以颠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切认知。要仔细掰扯,这可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细细捋一捋。一、曹操的“幕府之思”:为何会有此奇想?首先,咱们得揣摩一下,是什么让曹操动了搞“幕府”的念头。别说三国时期了,就算放到.............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离一下轨道,而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不肯禅位,那么三国鼎立的结局,很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退位”就能概括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的是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首先,我们需要设想一下“不肯禅位”.............
  • 回答
    建安年间,曹操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以雷霆手段与纵横捭阖的智慧,逐步将他的意志和权力从中央延伸至遥远的州郡,确保了政令的畅通与统治的稳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深谙驭人之道、洞察时局、并辅以强力手段的结果。首先,曹操深知“兵权是根本”。他起家于乱世,平定黄巾,扫荡群雄,其权.............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最新发布的曹操篇预告片,可以说是又一次点燃了玩家们的热情。我个人来看,这个预告片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核心魅力,并且为游戏在玩法层面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和暗示。首先,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次的曹操篇预告片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高.............
  •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次子,一个在三国乱世中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若论其战力,绝对是曹魏阵营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曹操最倚重的悍将之一。勇冠三军,横扫敌阵曹彰天生一副好身板,身高体壮,力大无穷。他自幼便喜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并且有不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一般的战场对他而言,更像是他施展拳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