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时期曹操死的时候还政于献帝,是不是汉室兴复就有望了?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的程度: 是指曹操在临终前,仅仅是解除自己的官职(丞相、魏王),然后让献帝重新掌握实权,还是说他会采取更彻底的措施,比如解散军队,限制曹氏集团的权力,甚至像历史上某些更具远见的君主那样,为汉室的稳定和发展铺平道路?不同的“还政”程度,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曹操的真实意图: 即使曹操做出姿态,他内心中是否真的愿意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庞大权力基础和威望?即使他本人愿意,他身后的曹氏集团是否会遵从?

假设我们做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推测:曹操在临终前,并非迫于压力,而是出于某种考量(也许是看到了汉室长期统治的惯性,或许是对自己功业的某种反思,亦或是对身后名誉的顾虑),真心实意地选择“还政”。

这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1. 解除魏王封号,并可能要求曹丕等人效仿: 曹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等于亲手拆除了一个最明显的“篡位”旗帜。他可以公开宣布,其所有作为皆是为了恢复汉室,如今功业已成,当归政于天子。他甚至可以召集曹氏诸将,进行一次类似“托孤”但性质更复杂的大会,要求他们忠于汉室,放弃不臣之心。

2. 主动放弃权力,并让献帝拥有实际人事任命权: 这意味着曹操不仅放下自己的官职,更重要的是,他会确保献帝能够重新任命重要的官员,尤其是在军队和地方上的关键职位。比如,让献帝重新选拔和任命太尉、大将军等能够调动军队的官职,而不是仅仅任命一些虚衔。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还政”,汉室复兴的“望”会在哪里体现?

合法性的恢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曹操作为汉末实际的掌控者,他的“还政”行为,等同于对汉室合法性的最高认可。这将极大地削弱“禅让”的合理性基础。曹丕即便日后想效仿,也会失去最关键的“先帝遗诏”和“天下所归”的道德制高点,他的行动会更像是背叛而非继承。
人心向背的潜在转向: 汉室虽然积弊已深,但“汉”这个字在许多人心中仍然是正统的象征。曹操的“还政”会让那些仍然效忠汉室的士人和百姓看到希望,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人也可能因此倒向汉室。如果献帝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能力和气魄,甚至可能凝聚起一部分忠于汉室的军阀力量。
曹氏内部的制约: 曹操的权威是压制曹氏集团内部野心的关键。他一死,如果他留下了“还政”的遗嘱,并且强调了忠于汉室的责任,那么曹氏集团内部那些想要效仿“禅让”的人,会面临来自曹操“遗命”的道德和政治压力。当然,这也很可能激发内部的权力斗争。
外部势力的影响: 诸如孙权、刘备等其他势力,他们对抗曹操的理由之一就是“奉迎汉室”。如果曹操主动“还政”,他们的“王师北上”的口号就失去了正当性,政治上的被动会非常大。刘备尤其会陷入尴尬境地,他一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曹操这么一做,他的政治光环会大打折扣。孙权则可能更加谨慎,甚至有机会与汉室合作,对抗曹丕。

但是,为什么我说“困难重重,充满变数”,甚至“望”不大?

1. 曹氏集团的强大惯性: 曹操已经经营了近三十年,他已经建立起一个以曹氏宗亲和家族亲信为主体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利益已经与汉室的存亡分离,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曹操的儿子们(如曹丕、曹植、曹彰)以及郭嘉、荀彧(如果还在的话)、司马懿等核心谋臣,他们的野心和利益已经深深地绑在了“曹魏”这个未来上。即使曹操留下遗嘱,想要让他们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力,转而侍奉一个已经衰朽、且缺乏实力的献帝,难度几乎是天方夜谭。这就像是让一群已经尝到甜头的狼,突然变回温顺的狗。
2. 献帝自身的局限性: 汉献帝刘协并非没有能力,他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曹操的控制(如衣带诏事件)。但他的问题在于,他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也缺乏笼络人心的手腕。他多年被曹操压制,威望和影响力已经严重受损。即使曹操“还政”,献帝要重新建立起有效的统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些他都不具备。他可能只会成为一个被权力集团操纵的傀儡,只是操纵者从曹操变成了其他人。
3. 军阀割据的根本问题未解决: 曹操能统一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军事上的强大和政治上的手腕。但是,三国时期真正的乱象在于地方军阀割据的根源。曹操即使“还政”,他自己建立起来的强大军事机器,以及他儿子们继承的军事实力,仍然是最有力的政治工具。如果献帝无法掌握这支军队,其他军阀(如东吴、蜀汉)也不会轻易放权,他们会认为这是有机可乘的扩张机会。汉室的衰落是制度性、力量性的衰落,仅仅一个“还政”的姿态,很难扭转乾坤。
4. “禅让”的诱惑太大: 曹操的强大,以及他所建立的魏国,使得“禅让”成为了一种顺理成章的政治发展趋势。曹操的儿子们(特别是曹丕)已经习惯了这种权力运作模式,他们会看到“禅让”是巩固自身权力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少阻力的方式。曹操的“还政”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被视为一种“软弱”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复兴汉室”的契机。
5. “还政”的时机: 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此时北方已经基本统一,曹丕更是已经在军队和政治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是一个“曹魏”建立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还政”更像是临死前的挣扎,而非长远规划。

结论:

如果曹操在临终时能真正做到“还政于献帝”,从理论上讲,汉室复兴确实会多一线微弱的希望。最直接的影响是曹丕等人“禅让”的合法性将大大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忠汉派的积极响应,并给其他势力带来政治上的考量。

然而,曹氏集团强大的利益集团惯性、献帝自身的局限性、军阀割据的深层原因,以及“禅让”对曹丕的巨大诱惑,都使得汉室复兴的可能性变得极其渺茫。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维持汉朝的虚名,但最终权力依然会落入曹氏集团手中,只是过程会更曲折一些。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曹操的“还政”反而会加剧曹氏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因为失去父亲的压制,那些有野心的人会更加活跃,他们可能会在“是否忠于汉室”的问题上产生分裂,而最终胜出的那股力量,很大概率还是会走向“篡位”的道路,只是其合法性更显不足,需要付出更多的政治成本来弥补。

总而言之,曹操的“还政”或许能让汉室“续命”一阵子,但要真正“兴复”,需要的是深厚的根基、强大的实力和英明的领导者,而这些,当时的汉室都已不具备。这个设想,更像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破屋顶上多加了几块瓦片,而屋子的地基已经完全烂掉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事中郎怒曰:“三台纳言,不恤王事。赏报稽缓,责不在府。谗言逆乱,当共诛讨,奈何虚承伪书,遽令公就第乎!汉、魏以来,王侯就第,宁有得保妻子者邪!议者可斩!”百官震悚失色,提主伪药发坠地,不免。

《季汉书 列传 伪魏王操 子丕等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次子,一个在三国乱世中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若论其战力,绝对是曹魏阵营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曹操最倚重的悍将之一。勇冠三军,横扫敌阵曹彰天生一副好身板,身高体壮,力大无穷。他自幼便喜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并且有不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一般的战场对他而言,更像是他施展拳脚的.............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倘若三国乱世,也能享受到如今日高铁般的便利,那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怕是要被重新绘制一番。想象一下,那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高速铁路”,它不像后来的秦蜀通道那般艰险难行,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砖石拱桥飞跨峡谷,深邃的隧道穿透群山。车厢以木材和牛皮制成,虽然没有现代的冷暖空调,但内部宽敞,两侧开有窗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像咱们现在一样,有报纸、有广播、有电视,甚至还有网络论坛,那可真热闹了!各位诸侯们,为了争夺天下,可得好好动动脑筋,在舆论这块儿也得打一场漂亮的仗。曹操:稳扎稳打,官方喉舌,强调“正统”与“功绩”曹操,生来就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的宣传手段也必然是高效且有针对.............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而荆州,这块连接南北、战略要地,更是无数枭雄觊觎的肥肉。若论三国之中最令人信服的守城之将,赵云的名字无疑会浮现在许多人脑海中。想象一下,当刘备临终前,将这重任托付给常胜将军赵云,荆州的故事又会走向怎样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历史的洪流中,荆州数次易主,最终落得四分五裂,令人扼腕。但若.............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够劲!把三国猛将跟梁山好汉摆一块儿单挑,啧啧,想想就来劲。要我说,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把这108位名单捋一捋,毕竟三国猛将和梁山好汉里头,那都是人才济济,但也有高低之分。三国猛将这头,魏蜀吴加一块儿,要凑够108位,那可就热闹了。 魏国: 吕布那肯定是头牌,虽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 Those formidable figures, each a legend in their own right, were to suddenly materialize in the tumultuous landscape of the late Ming Dynas.............
  • 回答
    如果李云龙生在三国时期,他最适合生在 曹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为什么曹魏是李云龙最适合的土壤:一、 李云龙的核心特质与曹魏的时代背景契合: 草根出身,敢于挑战权威: 李云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英雄,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靠着自己的胆识、智慧和一身蛮力打拼。曹魏的建立者曹操,本身也是从乱世中崛起,虽然出.............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脑子嗡嗡的,就跟刚被狼牙棒砸了脑袋一样。我猛地一睁眼,映入眼帘的是一顶华丽的帷幕,还有几个穿着锦袍的男人围着我,一脸热情。“潘凤将军!你终于醒了!”其中一个看起来最年长,头发都白了不少,一脸和蔼可亲地看着我。我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听到他拍着我的胳膊,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啥玩.............
  • 回答
    如果金庸大师笔下没有《三国演义》这层厚重的“滤镜”,他会如何挥洒笔墨,描绘那个群雄逐鹿、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呢?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绝非是依靠演义中那些已被无数次传颂的传奇人物和情节来填充,而是会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细致的人性光辉中挖掘出独属于金庸式的武侠史诗。首先,人物的塑造会更加“草根”和“写.............
  • 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墨术”这句设想,若真能在先秦时期得以实现,并延续至三国时代,那么我们能否在那时完成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链条。首先,我们要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墨术”意味着什么。在历史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这并非说儒.............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我?手持一把永不卷刃、永不折断的黄油小刀,穿越回三国?嘿,这可真不是个小玩笑,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把黄油小刀再锋利,它终究还是把黄油小刀。它无法像青龙偃月刀那样开山裂石,也无法像丈八蛇矛那样横扫千军。它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能精准地涂抹黄油,或者…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引起太大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