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卫青霍去病没有那么早死,巫蛊之祸可以避免发生呢?

回答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如果在世更久是否能避免巫蛊之祸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巫蛊之祸的起因,再来推演卫青和霍去病在世可能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巫蛊之祸的发生背景。公元前91年,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波及整个朝廷甚至皇室的重大政治动乱,最终导致了十万余人丧生,其中包括太子刘据、卫皇后,以及大量的公卿大臣。这场祸乱的导火索是江充的诬告和构陷,而深层原因则与汉武帝晚年的多疑、对继承人问题的焦虑、以及朝堂上权力斗争的白热化息息相关。

汉武帝晚年,身体逐渐衰弱,对权力的掌控也日益依赖于身边的人。太子刘据虽然被立为储君多年,但其性格宽厚仁慈,与汉武帝刚猛的性格并不完全契合。同时,太子在处理政务上显得有些优柔寡断,这在汉武帝看来可能是一种软弱。更关键的是,太子在政治上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独立势力,反而与一些对汉武帝不满或受到汉武帝猜忌的旧臣有所联系,这无形中为他招来了祸端。

而江充,作为一名巧言令色、善于揣摩圣意的小人,他看到了汉武帝晚年对太子不满的苗头,以及对巫蛊之术的恐惧。他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便利用了这一点,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太子的阴谋。他将巫蛊之术与谋反联系起来,并利用朝廷对这种“妖术”的恐惧,煽动汉武帝进行大肆搜查。

那么,如果卫青和霍去病没有早逝,他们是否能改变这一切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卫青:以其威望和影响力能否震慑住江充?

卫青作为汉武帝的姐夫,又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是汉朝的擎天柱式人物。他的威望在朝廷内外根深蒂固。

震慑江充的可能: 如果卫青还在世,江充在发动针对太子的阴谋时,必然要顾忌卫青的反应。卫青是太子刘据的舅公,他对太子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江充深知,一旦卫青出面干预,以他的军功和朝廷影响力,足以让江充的阴谋变得非常棘手,甚至可能直接暴露江充的险恶用心。卫青的军事才能和对朝臣的了解,让他有能力揭露江充的虚假指控。
皇权与权臣的制衡: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汉武帝晚年对权臣的忌惮也是存在的。虽然卫青威望极高,但他也并非绝对可以挑战汉武帝的圣意。如果汉武帝已经被江充的谗言所迷惑,并且他自己对太子产生了严重的怀疑,那么即使是卫青,也未必能完全阻止汉武帝的决策。汉武帝的疑心一旦被挑起,其杀伐果断的一面就会显现,他可能会选择相信江充,并认为卫青是受到了太子的蒙蔽。

2. 霍去病:以其勇猛和对汉武帝的特殊地位能否改变局面?

霍去病比卫青更年轻,但他的战功和个人魅力更胜一筹。他对汉武帝而言,不仅仅是外甥,更是他军事才能的继承者,以及能够为他带来荣耀的战神。

直接的军事力量: 霍去病拥有自己的亲信部队,而且他是汉武帝倚重的军事统帅。如果巫蛊之祸爆发时,霍去病尚在,他完全有可能调动军队,一方面保护太子和卫皇后,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镇压江充等人的叛乱。在那个时代,军事力量往往是解决政治危机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汉武帝的信任与倚重: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信任程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宠溺。霍去病即使犯了些许过错,也很容易被汉武帝原谅。这份信任可能让他在面对江充的阴谋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行动自由。如果霍去病能够及时察觉到危险,并向汉武帝禀告,凭借他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他可能更容易让汉武帝相信真相。
霍去病的性格: 霍去病性格直率、勇猛,他不会像太子那样在压力下显得犹豫。如果他认为有人在构陷太子,他很可能会直接出手,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他能够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在局势失控前采取果断行动。

3. 避免巫蛊之祸的关键因素:时机与信息

巫蛊之祸之所以能够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充抓住了汉武帝晚年的弱点,并且在信息传递和行动速度上占据了优势。

卫青和霍去病的“先知”作用: 如果卫青和霍去病都在世,他们作为朝廷的核心人物,而且身处权力中心,他们更有可能比其他人更早地察觉到江充的意图。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宫廷安全的事务上,他们比一般官员有更敏感的神经。
及时向汉武帝汇报: 如果他们能提前察觉,并向汉武帝汇报江充的阴谋,那么汉武帝就有可能在事态扩大前采取措施。关键在于,他们的汇报能否穿透江充的谗言,以及汉武帝是否愿意相信。
对江充的牵制: 即使汉武帝最终被蒙蔽,卫青和霍去病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江充的一种牵制。江充的行动必然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知道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牵制可能会让江充的计划难以顺利进行。

4. 卫青和霍去病的“后遗症”:

尽管他们两人在世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潜在的复杂性:

权力平衡的改变: 如果卫青和霍去病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作为太子一系的强大支持者,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汉武帝对太子和他们本人的猜忌。汉武帝晚年极度渴望掌控一切,而卫青和霍去病的强大势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权力控制的一种潜在挑战。
汉武帝的策略: 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位极其精明且善于权谋的君主。如果他感觉到太子势力过大,或者认为卫青、霍去病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了威胁,他甚至可能采取更隐蔽、更残酷的手段来分化和瓦解他们,而不是直接将他们逼到对立面。也许他会借其他事件来削弱他们的力量。

结论:

综合来看,卫青和霍去病的早逝,无疑是巫蛊之祸能够大规模爆发并导致太子惨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他们两人都在世,特别是年轻有为且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汉武帝高度信任的霍去病,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避免巫蛊之祸的发生,或者至少能够大幅度削弱其破坏力。

原因如下:

霍去病能够凭借其军事力量和汉武帝的信任,直接制止江充的行动。 他可以成为保护太子的最强盾牌,也可以成为揭露阴谋的利剑。
卫青的巨大威望和政治影响力,可以有效震慑江充,使其难以在暗中操纵。
两人作为朝廷的核心人物,更容易提前察觉到江充的阴谋,并有机会向汉武帝陈述事实。

然而,历史的走向并非绝对。如果汉武帝晚年的猜忌之心已深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或者江充的计谋更加高明、更加隐蔽,甚至能够利用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本人权势过大的担忧,那么即使他们两人尚在,也未必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万无一失。

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存在,就是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道屏障如果还在,江充的刀锋就很难轻易刺入太子刘据的心脏。可以说,他们的离去,为巫蛊之祸的发生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他们的存在,则可能让这场阴谋无法顺利实施。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是汉武帝晚年一系列政治失误和个人性格缺陷与权臣野心的交织所致,而卫青和霍去病的缺席,无疑是加速了悲剧的到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验组结果可不可信,你得找个对照组。

单拿一个刘彻来分析,干扰条件有点太多(例如一些人反反复复杠的老年昏庸,好大喜功等等)。我们拿基本公认的四大雄主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来分析对照即可。拿出这四个是因为基本囊括了中国历史无可争议雄主这个阶层,宋祖不列入是因为他的雄度和前四位不是一档。其他有相似背景和特点的半雄主候选人其实也有,例如李隆基甚至李治,不列入是因为懒得打字了。

这四位的共同点不是好人或坏人(插一句,我个人认为历史人物拿好坏来分是很不可取的,看到类似XX是好人所以YY的解读一般直接跳过),而是1、都是顶尖的聪明人;2、都遇到过立储问题。立储问题其实就是皇权的掌握和传承问题,这不是个新鲜事,基本每个皇帝都要遇到。这四个顶尖聪明人做出的处理其实也相似。

嬴政:本心想传给扶苏还是胡亥并无过硬证据,但扶苏顺位在前是事实,扶苏远离权力中心滞留边陲也是事实。秦军非私军,基本是国家化的,从改革军制但自吞苦果的商鞅之后就并未有任何将领能操纵兵权对抗中央决策的。滞留边陲且无军权,扶苏被打压无疑。

刘彻:太子刘据被打压,起兵造反之后被镇压是史实记载。答主 @月塔 的回答已经指出,对卫氏集团的打压持续多年,在巫蛊事发之前一年卫氏集团的力量基本已经被削的所剩无几了。但刘彻本心要废太子么?大概率不是,因为并没有打造多年的备胎。昌邑王刘膊可能是候选人是从其他条件间接推断来的(如刘屈氂,李广利),而最终赢家刘弗陵更像是无奈之下急匆匆推上来的。

李世民:李二通过玄武门上台本来就是李渊玩平衡玩脱了的产物,然而李二上台接着玩平衡。李泰作为备胎养了多年,跟紧箍咒似的,一想敲打李承乾就拿出来念叨一下。然而李承乾忍无可忍自我崩坏之后李泰也没被扶正。史书这里写的像段子似的。且不说李泰究竟有没有说过杀子传弟这话(相关史书记载都是经李世民口的转述,而非李泰口述),史书原文记载李世民公开的原因是

“父子之道,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

问题是杀子传弟这句话本身就违反了父子之道,这是最基础的逻辑问题,李二再被感情冲昏头脑,也不至于白痴到让褚遂良教他学语文的程度。况且,拿出来公开说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公开,李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设立即崩塌,李世民的爆料客观上亲手终结了李泰上位的希望(主观是否故意不确定,有人认为无意很正常,我个人认为故意,不纠缠)。或者换个角度,如果李二想扶李泰上位,即使李泰说过杀子传弟这话,也会捂住盖子不放出来。总之就是,李二也面对了立储问题,做出了跟前两位类似的选择,并且还走的更远了点(公然且长期养备胎)。

朱元璋:史实不赘述。知乎看到很多次蓝玉不死则朱棣完蛋的说法了。问题是蓝玉本身就是老朱拔刺行动里的目标之一。在老朱看来,和朱允熥有亲戚关系的蓝玉对朱允炆的威胁甚至比地方藩王更大,所以蓝玉及相关势力全部被铲除。

现在再回来看巫蛊就很明晰了。闹大是因为刘彻和刘据对对方可能的反应出现了误判,同时江充的上下其手直接绷断了父子间脆弱的平衡。但江充并不是根本矛盾。根本矛盾是刘彻要同时做到皇权的掌握和传承,就需要培养太子势力的同时加以敲打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到本题题目,卫霍如果不死,只会让太子集团势力更强,军方涉入更深,同时刘彻的打压也就会来的更快,力度也会更大。诚然史书特意提到卫霍不养士,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还加了大司马buff的江湖地位,即使坐那里泥塑木雕啥事不干,门生故吏满朝堂依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资历的积累会不可避免转化成实力。史记里也提到了卫霍门下封侯拜将进政府当丞相云云。卫霍不死只会加速刘据VS刘彻,因为皇权从来就不是一个讲感情的东西。当然,卫霍可能会规劝刘据不要原地爆炸,老老实实接受打压维持住平衡。那就是涉及刘据本人性格和决断的另一个话题了。很多年以后,另一个聪明人刘询真正理解了皇权需要隐忍和妥协,所以在史书定论刘据“仁恕温谨”的前提下给了个“戾”的谥号。这可不是美谥,隐含意思就是刘询也不认为祖父当年的做法是对的。

下来讨论几个我看到过好几次的争论点(或者叫杠点)

1、刘彻没那么low,不会做出故意父子相残打压太子的举动。

巫蛊之祸,本质是“皇权掌握和传承”这个剧本演到了后期,父子两人演出欲望都有点强导致没接住对方的剧本,演砸了。但拍戏本身不是问题。这戏在中国历史朝代里反反复复演了上千年,最顶尖的聪明人演的路数,其实基本都差不多的。打压太子势力并不涉及low不low,而是这剧本里的常规演法,皇权本来就不讲感情的

2、刘彻年老昏庸

参照李二。李二在年富力强英明神武的阶段依然做同样类似的选择,并且他自己就是他爹玩脱了的前提下还这么玩。

3、卫霍功勋卓著,和刘彻感情好。

参照朱重八。蓝玉功勋感情一样不缺。仅仅是有站队偏移的可能性,就被老朱杀的干干净净。而卫霍不死的话,站刘据的队基本毫无疑问。

4、江充奸佞小人,全锅。

历史没有江充乱入的话,刘据或许不会一秒原地爆炸,剧本到真可能和平演下去,但这就是另一个话题,关于刘据本人性格了。况且,不能排除刘彻想在剧本里加戏而江充只是前台执行者这个可能。毕竟从你宫里挖出几个针扎的人偶当证据,王充李充张充都能做到(看看后面的锦衣卫东厂的花样)。江充只是能影响剧本的结局(甚至未必是他本意),但剧本的开演和江充毫无关系。

5、刘彻想废太子为啥不早废

这个是把“打压太子”偷换概念成“废太子”了。刘彻并没有想废太子,他只是要敲打太子,让太子的势力不至于太过庞大而量变引起质变。就像李世民也不是要废李承乾,敲打李承乾和故意扶持李泰都是为了让太子势力不要太大。结果俩人都玩脱了。然而,即使聪明人玩脱了,其他的聪明人还是这么玩。肯定是有点道理在里面的。

其实要最简单的解释也有,就是黄金甲的台词。“这天下迟早是你的,但朕不给,你不能抢”。周润发敲打周杰伦玩脱了,周杰伦直接起兵造 反,然后毫无意外被碾压,之后拒不认错直接自杀。周润发后悔么?肯定后悔。但是,再来一次的话,就不敲打了么?“朕还精神着呢,你查尔斯先往后稍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