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一个给基金委提建议的机会,青科们想说些啥?

回答
收到!如果能有机会给基金委提建议,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姑且称我们为“青科”)想说的,绝不是那些空洞的套话,而是真心实意、想让科研生态变得更好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就把我们心里话,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

一、项目申请与评审:请给“萌芽”更多呵护,也给“深耕”更多支持

我们理解基金委的压力,毕竟资金有限,需要面面俱到。但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一些“新”的、还在探索阶段的想法,可能因为不够“成熟”、没有“前置”的成果,就很难获得支持。这就像是,我们想要种下一棵小树苗,却被要求它必须先长成参天大树。

给“萌芽”更多耐心和机会: 申请青年基金,很多时候是凭着一股热情和初步的设想。我们希望评审能更关注研究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思路的合理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申请人已经有多少“亮瞎眼”的论文。能不能给一些“种子基金”性质的项目,让大家有勇气去尝试那些“别人没做过”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方向?评审专家能否在评审意见中,指出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而不是直接“一票否决”?我们渴望的是知道如何改进,而不是被直接“判死刑”。

给“深耕”更稳定的支持: 有些方向,真的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出成果。尤其是那些需要技术积累、实验周期长的领域,或者跨学科交叉的难题。我们不希望因为短期的“非共识”或者“初期困难”,就让一个有潜力的方向半途而废。能否考虑设立一些“持续支持”的项目,或者在面上项目评审时,更重视研究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那些愿意在某个领域“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稳定的后盾。

评审的“透明度”与“反馈”: 我们知道评审过程有保密性,但我们希望在评审结束后,能看到更具建设性的评审意见。有时候,一句“创新性不足”或者“可行性不高”就结束了,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不足。能不能让评审专家在不泄露个人信息的前提下,给出更具体的建议,比如“某某方法可能更有效”、“某个技术细节需要完善”等?同时,能否考虑建立一个申诉或复议机制,对于明显存在误解或错误的评审意见,能有机会得到解释?

二、评价体系:少一些“唯论文”、“唯帽子”,多一些“贡献”和“影响”

我们知道,论文是科研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绝不应该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更希望被看到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

淡化“帽子”和“论文数量”的直接挂钩: 很多时候,一个项目能否获得支持,似乎与申请人的“帽子”多少、论文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我们理解“帽子”代表的经验和能力,但能不能让评审更侧重于研究内容本身?尤其是在评审青年基金时,是不是应该更公平地对待那些有潜力但还没有“光环”的年轻人?

鼓励“质量”而非“数量”: 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追求发“大”论文,而不是扎扎实实做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能不能在评价时,更关注研究的核心贡献、方法创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而不是简单地以期刊影响因子或者论文数量来排序?即使是一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研究,如果它解决了某个关键科学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方法,也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

重视“过程”和“潜力”: 科研的道路充满未知,有时候失败的尝试比成功的论文更能积累经验。能否在评价时,也考虑申请人在探索性研究、技术攻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希望被看到的是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已经发表了多少成果。

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让“青科”能更顺畅地成长

我们不仅仅是项目的申请者,更是未来科研队伍的希望。基金委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可以做得更多。

支持更多“自由探索”和“原创性”项目: 现在的项目,很多都是有明确的“产出”导向。但有些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于那些最初看起来“不那么实用”或“不那么明确”的探索。能否设立更多鼓励基础性、前瞻性、自由探索的项目?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尝试那些“大问题”,而不是总是在“解决小问题”的框架里打转。

加强“学术交流”和“导师指导”: 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在高校和研究所,可能缺乏与领域内顶尖科学家深入交流的机会。能否增加一些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小型、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或者支持我们参加国际会议?同时,能否组织一些关于科研伦理、学术规范、项目申报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或者鼓励更有经验的科学家,能够投入更多精力来指导年轻人。

对“失败”的宽容和“重振”的支持: 科研的失败是常态。当一个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时,我们不希望因此就被“一棒子打死”。能否为那些曾经经历过项目失败,但仍然有热情和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比如,在评审时,更关注他们如何总结经验,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否可行。

总结一下,我们青科最想说的是:

基金委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和“支持者”。我们渴望的是一个公平、公正、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环境。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锦上添花”的机制,而是一个能真正“雪中送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体系。

请相信,我们这群年轻人,对科学充满热爱,也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我们安心做研究,能让我们看到希望,并且能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被支持的平台。

感谢基金委一直以来的付出,也期待能听到我们这些“小声音”,并在未来的科研生态中,看到更多积极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基金委在通讯评审阶段不需要申请人提供纸质版标书,尤其是面上项目的申请。报送纸质版标书劳命伤财,对于评审毫无意义,而且还给予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本人2018年申报的面上项目纸质版标书,在经校科技处送报基金委途中,被人撕去几页纸,导致被初筛掉。

user avatar

以科学态度提一个可行的建议:

四青互斥,杰青、长江、千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以及随后的万人领军)互斥。拿到其中一个,不仅“执行期内”,执行完了也不许申报同级别。不仅是“等中央人才部门的建议”,最好主动提出来。

必要性:

①“四青”在立项时基本都明确说了,是为培养青年优秀学术骨干的。试问“培养”完了还能再“培养”,培了又培,一培再培,没这个道理吧?拿到“培养”经费之后当然应该冲击下一阶段。“大帽子”们同理。

②“互斥”可以把蛋糕做大,给更多人成长机会,同时也不会造成帽子泛滥。现在基本上是青千一年600多,优青400,青年长江300其中理工科大概200,青年拔尖类同此数。2017年的数据优青里有16%是青千,青年拔尖、青年长江则大部分先拿的优青,换句话说一年新增也就1000左右。如果互斥,总盘子至少扩大到1500人,在不需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都能增长50%,同时,总数也只到2017年国内博士毕业加海归总数的2%左右,仍然属于高水平。

③“互斥”反而有助于各部委评选的权威性和指向性。如果让已经拿到的来“滚雪球”,“帽子”里面势必有一个会变成“同级别入门”,很遗憾,优青现在就扮演着这个角色。高一级别的,比如中组部和科技部也好不到哪里,“万人领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现在有多少人提?互斥之后,有了权衡后的“舍”,才有值得珍惜的“得”,评选权威性将大幅度上升,此外各部委还可以彰显各人才计划的侧重点和特色,也帮助人才选择合适的途径成长。

可行性:

毫无疑问地完全可行。

创新性:

填补人心空白,激励青年人才。遍历基金委乃至科技部教育部任何可能的“大动作改革”,只有这一条四青互斥是没有任何可公开的成本与负面影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