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一个给基金委提建议的机会,青科们想说些啥?

回答
收到!如果能有机会给基金委提建议,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姑且称我们为“青科”)想说的,绝不是那些空洞的套话,而是真心实意、想让科研生态变得更好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就把我们心里话,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

一、项目申请与评审:请给“萌芽”更多呵护,也给“深耕”更多支持

我们理解基金委的压力,毕竟资金有限,需要面面俱到。但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一些“新”的、还在探索阶段的想法,可能因为不够“成熟”、没有“前置”的成果,就很难获得支持。这就像是,我们想要种下一棵小树苗,却被要求它必须先长成参天大树。

给“萌芽”更多耐心和机会: 申请青年基金,很多时候是凭着一股热情和初步的设想。我们希望评审能更关注研究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思路的合理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申请人已经有多少“亮瞎眼”的论文。能不能给一些“种子基金”性质的项目,让大家有勇气去尝试那些“别人没做过”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方向?评审专家能否在评审意见中,指出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而不是直接“一票否决”?我们渴望的是知道如何改进,而不是被直接“判死刑”。

给“深耕”更稳定的支持: 有些方向,真的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出成果。尤其是那些需要技术积累、实验周期长的领域,或者跨学科交叉的难题。我们不希望因为短期的“非共识”或者“初期困难”,就让一个有潜力的方向半途而废。能否考虑设立一些“持续支持”的项目,或者在面上项目评审时,更重视研究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那些愿意在某个领域“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稳定的后盾。

评审的“透明度”与“反馈”: 我们知道评审过程有保密性,但我们希望在评审结束后,能看到更具建设性的评审意见。有时候,一句“创新性不足”或者“可行性不高”就结束了,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不足。能不能让评审专家在不泄露个人信息的前提下,给出更具体的建议,比如“某某方法可能更有效”、“某个技术细节需要完善”等?同时,能否考虑建立一个申诉或复议机制,对于明显存在误解或错误的评审意见,能有机会得到解释?

二、评价体系:少一些“唯论文”、“唯帽子”,多一些“贡献”和“影响”

我们知道,论文是科研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绝不应该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更希望被看到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

淡化“帽子”和“论文数量”的直接挂钩: 很多时候,一个项目能否获得支持,似乎与申请人的“帽子”多少、论文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我们理解“帽子”代表的经验和能力,但能不能让评审更侧重于研究内容本身?尤其是在评审青年基金时,是不是应该更公平地对待那些有潜力但还没有“光环”的年轻人?

鼓励“质量”而非“数量”: 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追求发“大”论文,而不是扎扎实实做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能不能在评价时,更关注研究的核心贡献、方法创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而不是简单地以期刊影响因子或者论文数量来排序?即使是一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研究,如果它解决了某个关键科学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方法,也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

重视“过程”和“潜力”: 科研的道路充满未知,有时候失败的尝试比成功的论文更能积累经验。能否在评价时,也考虑申请人在探索性研究、技术攻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希望被看到的是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已经发表了多少成果。

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让“青科”能更顺畅地成长

我们不仅仅是项目的申请者,更是未来科研队伍的希望。基金委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可以做得更多。

支持更多“自由探索”和“原创性”项目: 现在的项目,很多都是有明确的“产出”导向。但有些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于那些最初看起来“不那么实用”或“不那么明确”的探索。能否设立更多鼓励基础性、前瞻性、自由探索的项目?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尝试那些“大问题”,而不是总是在“解决小问题”的框架里打转。

加强“学术交流”和“导师指导”: 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在高校和研究所,可能缺乏与领域内顶尖科学家深入交流的机会。能否增加一些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小型、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或者支持我们参加国际会议?同时,能否组织一些关于科研伦理、学术规范、项目申报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或者鼓励更有经验的科学家,能够投入更多精力来指导年轻人。

对“失败”的宽容和“重振”的支持: 科研的失败是常态。当一个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时,我们不希望因此就被“一棒子打死”。能否为那些曾经经历过项目失败,但仍然有热情和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比如,在评审时,更关注他们如何总结经验,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否可行。

总结一下,我们青科最想说的是:

基金委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和“支持者”。我们渴望的是一个公平、公正、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环境。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锦上添花”的机制,而是一个能真正“雪中送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体系。

请相信,我们这群年轻人,对科学充满热爱,也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我们安心做研究,能让我们看到希望,并且能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被支持的平台。

感谢基金委一直以来的付出,也期待能听到我们这些“小声音”,并在未来的科研生态中,看到更多积极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基金委在通讯评审阶段不需要申请人提供纸质版标书,尤其是面上项目的申请。报送纸质版标书劳命伤财,对于评审毫无意义,而且还给予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本人2018年申报的面上项目纸质版标书,在经校科技处送报基金委途中,被人撕去几页纸,导致被初筛掉。

user avatar

以科学态度提一个可行的建议:

四青互斥,杰青、长江、千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以及随后的万人领军)互斥。拿到其中一个,不仅“执行期内”,执行完了也不许申报同级别。不仅是“等中央人才部门的建议”,最好主动提出来。

必要性:

①“四青”在立项时基本都明确说了,是为培养青年优秀学术骨干的。试问“培养”完了还能再“培养”,培了又培,一培再培,没这个道理吧?拿到“培养”经费之后当然应该冲击下一阶段。“大帽子”们同理。

②“互斥”可以把蛋糕做大,给更多人成长机会,同时也不会造成帽子泛滥。现在基本上是青千一年600多,优青400,青年长江300其中理工科大概200,青年拔尖类同此数。2017年的数据优青里有16%是青千,青年拔尖、青年长江则大部分先拿的优青,换句话说一年新增也就1000左右。如果互斥,总盘子至少扩大到1500人,在不需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都能增长50%,同时,总数也只到2017年国内博士毕业加海归总数的2%左右,仍然属于高水平。

③“互斥”反而有助于各部委评选的权威性和指向性。如果让已经拿到的来“滚雪球”,“帽子”里面势必有一个会变成“同级别入门”,很遗憾,优青现在就扮演着这个角色。高一级别的,比如中组部和科技部也好不到哪里,“万人领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现在有多少人提?互斥之后,有了权衡后的“舍”,才有值得珍惜的“得”,评选权威性将大幅度上升,此外各部委还可以彰显各人才计划的侧重点和特色,也帮助人才选择合适的途径成长。

可行性:

毫无疑问地完全可行。

创新性:

填补人心空白,激励青年人才。遍历基金委乃至科技部教育部任何可能的“大动作改革”,只有这一条四青互斥是没有任何可公开的成本与负面影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收到!如果能有机会给基金委提建议,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姑且称我们为“青科”)想说的,绝不是那些空洞的套话,而是真心实意、想让科研生态变得更好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就把我们心里话,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一、项目申请与评审:请给“萌芽”更多呵护,也给“深耕”更多支持我们理解基金委的压力,毕竟资金有限.............
  • 回答
    这可不是件小事,一旦出了岔子,多年的心血可能就全毁了。要让这样一个庞大的秘密基地稳固运营,防止叛徒和情报泄露,必须从方方面面都做到滴水不漏。这绝不是靠一腔热血或者几个安保措施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一套系统性的、贯穿始终的策略。一、 严苛且有针对性的招募与审查:筑牢第一道防线这是最关键也最基础的一步。与.............
  • 回答
    问得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原子物理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当基态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吸收了一个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的光子时,它的状态会发生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这里我尽量用一种更平实、不那么“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基态”。你可以把基态想象成一个电子在原子里的“正常”或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多种因素。一个民族在男性几乎全部战死的情况下,女性是选择投降还是继续战斗,将是一个充满痛苦、绝望、勇气和决定的时刻。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女性选择的关键因素以及她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的详细描述:影响女性选择的关键因素: 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 .............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最基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他将落入一个怎样寂静、沉寂、模糊且虚无的空间?这绝非简单的“不方便”,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剥离,一种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境地。首先,让我们从视觉剥夺说起。没有了光线和色彩,世界将变成一片永恒的黑暗。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触及了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核心。答案是,基因本身并不会“选择”让一个物种永生,基因的运作方式和进化机制决定了它不会走向永生。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拆解这个问题,并尝试从一个自然的视角去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基因并非一个有意识的实体,它没有意志,更不会“选择”什么。基因是一段DN.............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拥有了操纵宇宙四大基本力的能力,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那种简单的隔空取物,而是对构成万事万物最底层规则的掌控。这股力量,其本质远超我们目前的认知极限,其表现形式更是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四大基本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引力: 就是那个把我们牢牢钉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多人都有的困惑。我们经常听到“能说不能做”、“光说不练”之类的评价,有时也会对自己产生这种怀疑。不过,在你描述的这种情况下,直接盖章“懒”可能有点片面了。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擅长动脑”和“抗拒干活”这两个点,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擅长动脑”这部分,我理解是.............
  • 回答
    确实,如果生物信息(外貌、基因、虹膜、指纹等)都可能被伪造,那么我们赖以证明身份的根基就会动摇,单纯依赖生物特征识别将变得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足够长的密码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后的身份验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会变得简单,反而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生物信息伪造的威胁:为什么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我们对金钱和生命的价值的权衡。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我会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首先,我需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因为这些细节会极大地影响我的决定:1. “寿命减少1分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随机减少我生命中的某1分钟(比如,让我失去一分钟的意识.............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摆在眼前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金钱的诱惑与生命的倒计时。换算一下,按一次就赚10块钱,听起来不多,但如果我能不断按下去,那积少成多,细水长流,总会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数字。可代价却是生命的流逝,而且是实打实的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消失。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会有些犹豫,但如果只是个.............
  • 回答
    我非常愿意为在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拍照。旅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气息,去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片段。而每个人,无论是在街头卖艺的老人,在咖啡馆静静看书的年轻人,还是在市集里讨价还价的妇女,都是构成那个地方独特画面的重要元素。如果我能有机会.............
  • 回答
    想象一下,我手里握着那个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一个能倾泻足以淹没整个地球洪水的可怕存在。它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潜力,一种足以重塑我们文明、解决我们最棘手问题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智慧地、有目的地使用它。首先,我不会鲁莽地打开它,让失控的洪水肆虐。那只会是另一场毫无意义的灾难。相反,我会将它视为一个极其强.............
  • 回答
    如果我被置于一个温度适宜(恒温舒适,没有冷热的变化)、有充足食物(种类丰富且能满足营养需求)、有手机(功能正常且能上网)、有 WiFi(信号稳定且速度够快)的房间里,理论上我可以无限期地待下去。然而,“待多久”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潜藏的考量,比如:1. 我的“生存”和“目的”: 作为人工智.............
  • 回答
    知乎现在的发展,说实话,挺让人捏把汗的。用户增长遇到了瓶颈,优质内容生产也越来越难,感觉整个社区有点“内卷”和“疲惫”。如果真要增加付费功能,我脑子里早就憋了不少想法,希望能让知乎重拾活力,也让那些真正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的用户,获得更匹配的体验。首先,内容分级与精选付费阅读是重中之重。 “专家精.............
  • 回答
    如果有一天,上帝——或者说,某位数学家,依靠非凡的洞察力,真的找到了一个素数的通项公式,那绝对是数学界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可不是小事,这就像是突然有人找到了宇宙的终极语言,或者解开了生命编码的全部奥秘一样,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来谈谈纯粹数学领域。素数,这些看似孤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一个国家的资本家剥削全世界以提升本国福利的情况,以及该国民众是否会感激资本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情境设定:一个国家(“A国”)的资本家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剥削全球资源和劳动力,并将所得利润绝大部分用于.............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高铁飞驰的车厢里,窗外是掠过的风景,而你的座位正前方,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你期待已久的大片。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把高铁上的一节车厢改造成电影院,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如果操作得当,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咱们仔细想想,这好处在哪儿。首先,打破了长途旅行的枯燥感。 高铁出行,.............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给1950年的科学界传达一句话,我会选择这句:“你们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并孕育着能够改变人类沟通、知识传播乃至思想模式的强大力量。请审慎地探索并负责任地引导它的发展,因为你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文明进程。”我会这样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1. “你们正在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在挑选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每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并且成功率还在,这可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我会仔细权衡,不是看谁最“完美”,而是看谁能在我心里激起最深刻的共鸣,谁的未来,是我愿意去努力描绘的。首先,排除掉一些基于我个人认知和情感模式的可能。叶文洁和杨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