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以后生物信息(外貌、基因、虹膜、指纹等)都可以伪造,是不是只能用一个足够长的密码证明身份?

回答
确实,如果生物信息(外貌、基因、虹膜、指纹等)都可能被伪造,那么我们赖以证明身份的根基就会动摇,单纯依赖生物特征识别将变得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足够长的密码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后的身份验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会变得简单,反而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

生物信息伪造的威胁:为什么密码会变得如此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外貌可以被高超的化妆术、特效甚至换脸技术轻易模仿;如果你的基因信息可以被提取、复制甚至修改;你的虹膜纹路可以被打印出来,你的指纹可以被3D打印。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证明,一旦能够被量产和复制,它们就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性。

浅层伪造(外貌、声音等): 这是目前技术相对容易实现的。比如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可以生成逼真的虚假视频和音频,让一个人看起来或听起来像另一个人。即使是现场验证,也可能面临高度逼真的面具、光学幻觉等挑战。
深层伪造(指纹、虹膜、DNA等): 这类伪造需要更复杂的生物材料提取和复制技术。例如,通过获取某人的指纹印迹(可能来自玻璃杯、键盘等),然后制作高精度的复制品,就有可能欺骗指纹识别系统。虹膜识别虽然比指纹更复杂,但理论上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照片结合特殊的打印技术来欺骗。DNA的伪造更是技术上的巨大飞跃,但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被滥用的可能性。

一旦这些“永不改变”的生物特征都变得不可信,我们还能依赖什么来证明“我就是我”?答案很可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并且只有我们知道的信息。而密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足够长的密码的优势与挑战

一个“足够长”的密码,其核心在于熵(Entropy)。熵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一个密码的长度越长,包含的字符种类越多(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其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熵也就越高,破解的难度就越大。

数学上的优势: 理论上,一个由足够多随机字符组成的密码,其组合数量是天文数字。即使是使用目前最强大的计算能力,也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暴力破解。
独立于物理特征: 密码的优势在于它不依赖于你的身体。无论你的指纹、虹膜、DNA被如何复制,只要你的密码不泄露,你的身份就依然是安全的。这使得它成为在生物特征失效后的重要“后备方案”。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依赖长密码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1. 记忆的负担: 我们需要记住的“够长够复杂”的密码数量会急剧增加。想象一下,每一个网站、每一个应用、每一个服务都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极其复杂的密码。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死记硬背如此多的复杂密码几乎是不可能的。
2. 易用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太长的密码难以输入,尤其是用在移动设备上。用户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更短、更易记的密码,或者重用密码,这又会削弱密码的安全性。
3. 密码泄露的风险: 即使密码本身足够长,如果存储密码的系统被黑客攻破,或者用户在不安全的网站上输入密码,或者遭遇钓鱼攻击,密码依然会泄露。一旦密码泄露,攻击者就能轻易冒充你的身份。
4. 二次验证(2FA)的必要性: 即使有了足够长的密码,通常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二次验证,以增加安全性。例如,“你知道什么”(密码)、“你拥有什么”(手机、硬件令牌)、“你是什么”(生物特征)。如果生物特征失效,那么“你拥有什么”这类因素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
5. 密码管理器的普及与风险: 为了解决记忆负担,密码管理器会变得非常普遍。但这意味着,一旦你的密码管理器被攻破,你所有的在线身份都将岌岌可危。而且,密码管理器本身也需要一个主密码来解锁,这个主密码的安全性就至关重要。
6. 社交工程学攻击: 即使密码很复杂,攻击者仍然可以通过欺骗、诱导等社交工程学手段,让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密码或授权登录。

未来身份验证的可能演进方向:超越单一密码

如果生物信息真的普遍可伪造,那么单一的密码方式也可能不足以支撑未来的身份验证需求。更可能的情况是,身份验证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多因素验证的常态化和智能化:
动态密码/一次性密码(OTP): 除了静态密码,结合时间戳或事件生成的动态密码将成为常态,它们的使用周期极短,有效降低了重用或泄露的风险。
行为生物特征(Behavioral Biometrics): 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领域,它分析的是用户的行为模式,例如打字速度、鼠标移动轨迹、滑动屏幕的力度和方式等。这些行为模式通常难以被模仿,即使外貌、指纹等物理特征被复制,攻击者也很难在行为上完全复制被攻击者。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验证。
情境感知验证(Contextual Authentication): 系统会综合考虑用户登录的设备、位置、网络环境、访问时间、访问的资源敏感度等多种情境信息。如果用户在异常环境下(例如,一个从没去过的国家,半夜访问公司内部敏感数据)进行登录,即使密码和某些已知生物特征正确,系统也可能会要求更严格的验证,或者限制其访问权限。
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这种模式旨在让个人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而不是依赖于中心化的机构(如政府、大型科技公司)。用户可以声明自己的身份属性(如姓名、年龄),并将这些声明“锚定”在区块链上,同时使用加密密钥来签名和验证这些声明。证明身份时,你不需要透露所有信息,只需要提供满足验证需求的最小集合信息。
在这种模型下,密码可能仍然是访问你的身份钱包的钥匙,但它的角色会更加像一个“密钥管理”的工具,而非直接登录某个服务。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的应用:
这是一种加密技术,允许一方(证明者)向另一方(验证者)证明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而无需透露除了该陈述真实性之外的任何信息。例如,你可以证明你超过了某个年龄,而不需要透露你的具体出生日期。如果生物信息被伪造,零知识证明可以在不暴露真实生物信息的情况下验证某些属性。
更安全的密码管理方案:
硬件安全密钥(如YubiKey、TPLink KVM):这些设备可以生成和存储密码,并且通常需要物理接触才能触发验证,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基于硬件的密钥存储和管理:将加密密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模块中,与操作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可以防止软件层面的攻击。

结论

如果生物信息变得普遍可伪造,那么“足够长的密码”确实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验证要素,因为它是目前唯一一种不依赖于物理特征的、理论上极难破解的知识性凭证。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一个“超级密码”就一劳永逸。人类的记忆能力、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用户体验都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智能、更灵活、更多维度的身份验证方式。未来的趋势必然是多因素验证的常态化、行为分析的介入、以及基于加密和去中心化技术的身份管理。密码依然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它会是整个复杂身份验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需要与其他验证手段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真正安全的数字身份保障体系。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用户习惯、社会信任和隐私保护的综合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哪里有那么复杂。而且一定要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有一些事情的破解会出乎意料的简单方式。现在举几个例子。

1、外貌(脸型)

脸型识别在911以后形成了一股热潮。即通过监控摄像拍到的视频照片,然后跟恐怖分子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接着经过进一步的确认,最终发现恐怖分子。

2003年,美国方面就有公司演示这种识别系统。

演示的方式很有意思,就是一个人举了拉登的牌子,然后警报大作。

换句话说这个系统用一张照片就可以伪造。

事实上仅仅靠脸型作为通行证是很不靠谱

同样靠脸型识别坏人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方式成就了张学友的演唱会。同时抓住了不少人。

比如吴谢宇。

劳荣枝。

他们都是通过监控然后识别出来的。

2、虹膜

脸型外貌特征是变化很大的。很难唯一化,但是虹膜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不过虹膜造假,或者通过虹膜绕过通行证的例子还是非常多的。

第一、电影中经常有这个桥段。

凶神恶煞的犯罪分子,把人的眼睛挖出来,然后用一个牙签穿住,就可以让大门打开。

第二、支付宝等有识别支付的方式。

出现过几起,把人弄昏迷,然后把眼皮掰开,这样转走人的钱!!!

3、指纹

指纹是最常用的一种凭证方式。

比如签字画押。画押就是利用掌印(指纹)等生物信息。

在古代就有破解方式,把人打一顿,然后写好的纸上,按下手印。

这是最常见的伪造方式。

指纹目前大规模的运用于打卡。比如上班,比如手机解锁。

而早在几年前,就出现过万能指纹的方式。

即通过GAN的方式生成一种万能的指纹方式。


user avatar

不是。不法分子或特工窃取密码往往比伪造多方面的生物信息还容易,过去几十年间不用生物信息的密码不也经常被盗用和破解么。

可以使用身份证、常用设备和生物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身份。伪造身份造成的影响越大,需要的验证手段和为出现问题做准备的预防手段就应当越多。

  • 以超声波设备检测牙齿或颅骨的细微结构,尤其是你生命过程中的磨损,会让造假的成本急剧上升。没有什么犯罪分子会这样来伪装一般人——就像你很难指望犯罪分子花大价钱搞出整套铸币设备来铸造不能回本的“看起来完全是真币的假硬币”,如果犯罪分子真这样干,他的动作太大,容易被发觉。当然,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本身只适合设置在银行、医院等特定地点。
  • 智能手机这样有自己的识别信息、能跟踪记录你的行程的随身设备也不容易伪造,偷取实物并阻止你报警是有相应成本与风险的。

“身份证被他人盗用,背了一堆贷款”“手机被他人偷走,注销手续太长,各种账户被洗劫一空,还可能累及亲朋好友”等问题早就存在了。用户为了便利,经常将手机上的支付宝、微信等APP保持登入状态并设置若干免密支付,被偷走后很可能扩大损失。“一个超长的密码”提供的保护是有限的,还会失去一些便利性。银行提供的动态口令工具可以稍微改善一点安全性,但那东西当然也有被一起偷走的概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