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以前的领导人对当年造成那么多人下岗、生活难过的事情道歉,大家能接受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如果过去的领导人站出来,为当年那些大规模下岗、许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的事情道歉,大家会不会接受?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里面装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还有对未来的期盼。

情感上的冲击:接受还是隔阂?

首先,我们得承认,那段经历对很多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伤。突然失去工作,意味着收入的断绝,生活的来源瞬间消失。很多人的技能和职业生涯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不得不从零开始,或者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他们的孩子可能因此错失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原本就承受压力的肩膀上。有些甚至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朝下岗,全家陷入绝望。

所以,当领导人说出“对不起”的时候,对于那些曾经深陷困境的人们,一部分人可能会感到一丝欣慰,一种迟来的正视和承认。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牺牲,终于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得到了官方的确认。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仿佛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终于可以挪开了。

但是,另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这“迟来的道歉”意义不大,甚至有些讽刺。他们经历了长久的磨难,可能已经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或者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甚至对过去的事情已经麻木。一句“对不起”,并不能挽回失去的时间,不能弥补错过的机会,更不能让那些因为下岗而病倒、甚至离去的人复活。他们可能会问:“道歉有用吗?能给我发工资吗?能让我回到从前吗?” 这种现实的考量,会让道歉显得苍白无力。

更何况,有些人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生存叙事”,他们会强调自己的坚韧和奋斗,认为那段经历塑造了他们今天的强大。如果有人为他们“道歉”,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弱者化”了,否定了他们的努力和成长。

现实的考量:道歉背后的期待

我们都知道,道歉从来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在这种涉及数百万人的重大历史事件上,道歉背后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期待:

对真相的进一步确认: 道歉本身就是对过去某种行为的否定,但很多人希望看到更详细的对“为什么会这样”的解释,对当时决策过程的反思,以及对造成后果的深刻认识。这有助于大家更清晰地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下岗”这个结果上。
对“后遗症”的弥补: 即使道歉了,下岗带来的长期影响依然存在。比如,一些人可能因为职业中断导致养老金计算不公,或者在职业技能更新方面落后。如果道歉能伴随着一些具体的政策调整、补偿措施或者社会支持,那接受度会大大提高。比如,是否会考虑为那些因下岗导致晚年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额外补贴?是否会为那些因职业中断而影响养老金的人群进行调整?
对未来政策的信心: 一句真诚的道歉,也意味着对过去错误的承认,这会影响大家对当下和未来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如果道歉能够伴随着对未来经济改革方向的清晰阐释,以及对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承诺,那么这句道歉将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被大家相信。

如何让道歉更具接受度?

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道歉要真正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接受,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真诚与坦率: 任何含糊其辞、推诿责任的道歉,都会被人们看穿。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用坦率的语言,直面问题的根源和造成的伤害。
2. 具体化与负责任: 如果道歉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对不起”,效果甚微。应该具体说明是“对当年大规模下岗给广大职工造成的巨大生活困难和精神痛苦表示歉意”,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 配套措施与行动: 如前所述,道歉应该与具体的政策调整、补偿或支持措施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道歉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是行动上的承诺。
4. 历史的公开与反思: 除了道歉,更重要的是允许对那段历史进行更公开、更深入的讨论和反思。让不同声音都能被听到,让历史的细节得以呈现。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历史认知。
5. 时间与语境: “什么时候”道歉,以及“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道歉,也很重要。如果是在社会经济状况相对稳定、大家对未来有一定信心的时期,道歉更容易被视为一种成熟的标志。

总而言之,如果过去的领导人能够站出来,为当年那段艰难的岁月道歉,会有很多人选择接受,因为这是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一种尊重和确认。但接受的程度、方式和后续反应,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歉的真诚度、具体的内容以及是否有相应的实际行动相伴随。这不仅是关于一句“对不起”,更是关于对历史的交代,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站在农民的立场来随便说说:

1、当年只有公务员和工人是有免费医疗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甚至结婚生孩子都由单位包了,逢年过节的那些福利就够农民眼馋得要命了!

2、工人对国家有贡献,而且有少部分工人的贡献非常大,但对于大部分工人来说,贡献不是无偿的,福利和收入与当时的“贡献”是相匹配的,甚至超过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进去“奉献自己的青春”而不得呢?

3、当时岗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接班(不了解的可以看看这则新闻

大庆招工欲破"世袭"遭千人抗议 现在考试都能过

),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越来越臃肿、越来越散漫,为后面的破产埋下了伏笔,当然这个也算是制度的错。

4、到9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机器已经停止运转、库存积压、人浮于事、迟到早退……“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句话很熟悉吧?但这只是极少数企业干部才能享受的“福利”,而且这也还算是好的,至少还在岗,更多的人是在打牌唠嗑了。

5、企业没效益没收入,但又不能破产不能下岗,工人要吃饭要养活家人,怎么办?总不能像对待农民那样任由饿死,只能靠财政输血!

6、工人下岗有买断工龄的补偿,当然那些钱不能跟现在拆迁补偿相比,不可能一夜暴富,但相对于当时农民的收入来说,还算是可以了。另外,政府还积极帮助下岗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再就业,对创业的下岗工人给与政策优惠和扶持,对于吸收下岗工人的企业给与政策优惠。“再就业工程”总听过吧?

7、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南方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有技术没技术的下岗工人找份吃饭的工作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8、下岗工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以前让人眼羡的铁饭碗说没就没了,也从此不再属于体制内了,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了,一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9、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当时的改革政策是正确的。

10、农民饿死很常见,工人饿死的很鲜见!我父母小时候的记忆满满都是一个“饿”。

估计会有很多工人家的人会点反对被折叠,但我还是要说这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