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并且一点不会英语的人放到美国生活十年,那么他会听得懂英语或者用英语交流吗?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

听懂英语:

在听懂这个层面,我认为他很有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甚至在很多日常场景下能够听懂。原因如下:

环境的“被动灌输”: 无论他多么抗拒,美国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英语“大课堂”。从早晨起床听到收音机里的新闻,到出门买咖啡时店员的招呼,再到电视里播放的节目、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孩子的笑闹声……这些声音无时无刻不在,耳朵会持续地接收英语信息。久而久之,即使他不主动学习,大脑也会开始捕捉一些熟悉的语音模式、词汇和语调。
生活必需品的“强迫学习”: 要在美国生活,很多基本需求必须通过英语来满足。比如,去超市买东西,看到货架上的商品名称,需要听懂收银员说多少钱;去银行办事,需要听懂工作人员的指示;看医生,需要听懂医生描述病情;甚至在家里的网络故障需要报修,都需要和客服沟通。这些“不得不”的场景,会迫使他去理解一些核心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子。
非语言线索的辅助: 英语交流并非完全依赖语言。手势、表情、语境、以及对方所指的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辅助信息。例如,当服务员指着菜单上的某个菜,然后说出那个菜的名字,配合着指向和语调,即使不认识那个单词,他也能大概猜到是指那个菜。
重复和模式识别: 在一个环境中长期生活,重复出现的词汇和短语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例如,“Hello”、“Thank you”、“How are you?”、“How much?”、“This way”等等,这些高频词汇和短语会逐渐被大脑识别并建立联系。

但是,要达到“流利听懂”的程度,仅凭环境的“被动灌输”是远远不够的。

语速和口音的挑战: 很多美国人在日常交流中语速很快,而且会有各种不同的口音(美国本土的地域性口音,或者非英语母语者带有的口音)。这会极大地增加理解的难度。
俚语和俗语: 英语中充满了俚语、俗语、习语,这些在正式场合听不到,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普遍。如果不主动学习,很难理解这些地道的表达。
抽象概念和复杂对话: 涉及到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讨论,或者深度的个人情感交流时,仅仅依靠环境的零散信息很难完全理解。

用英语交流:

用英语交流的难度,比听懂要大得多。我的判断是,如果没有刻意的、系统性的学习,他很难做到自如地用英语交流。

“被迫”的简单交流: 在最基础的生存层面上,他很可能学会一些“救命”的句子和词汇。比如,用手指着东西问“How much?”,用简单的词语表达“Yes/No”,或者通过肢体语言示意自己的需求。他甚至可能学会一些“模板化”的对话,比如在咖啡店点单,每次都用固定的几个词。
缺乏主动表达的能力: 交流不仅仅是听懂,更是主动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完全不懂英语的人,即使听懂了一部分,也无法组织出自己的句子来回应。他可能会出现“明白了,但是说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语法和词汇的鸿沟: 英语的语法结构、词汇量、动词变位、时态等等,都与汉语截然不同。如果没有任何学习,这些障碍将是巨大的。他无法构建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也无法准确地找到表达自己意思的词汇。
社交和职业发展的限制: 要想在美国深入地生活、工作、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仅仅依靠几个简单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他会发现自己很难参与到更深入的对话中,也很难在工作场合发挥自己的才能。

影响因素:

当然,以上都是在“完全不主动学习”的假设下。实际情况会因人而异,受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1. 学习意愿和动力: 如果这个人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比如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和邻居朋友交流、为了工作需要,他很可能会主动去学习,哪怕是通过非正式的方式。他会更愿意去听、去模仿、去记忆。
2. 学习能力和方法: 有些人天生语言学习能力较强,或者善于总结和归纳。即使没有老师,他们也能通过观察、模仿、试错来学习。如果他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多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配英文字幕)、阅读简单的英文材料,进步会快很多。
3. 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深度:
生活圈子: 如果他生活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华人社区,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中文,那么他对英语的接触会非常有限。反之,如果他的工作、朋友、兴趣爱好都倾向于与英语母语者接触,那么他被“推着”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工作性质: 如果他的工作需要与客户或同事进行英文沟通,即使初期很困难,他也会被迫去学习。
社交互动: 如果他愿意主动和当地人交流,甚至参加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他的进步会比那些只待在自己圈子里的人快得多。
4. 年龄: 年龄越小,学习语言的能力通常越强。但即使是成年人,只要有动力和方法,也一样可以学会。
5. 个人性格: 性格外向、不怕犯错的人,更容易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而内向、害羞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阻碍了学习进程。

总结来说:

听懂: 在美国生活十年,即使不主动学习,仅仅依靠环境的“熏陶”和生活必需品的“驱动”,他很可能能够听懂大部分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与生存相关的简单英语,比如打招呼、问价钱、简单的指示、以及一些重复出现的日常对话。但要听懂更复杂的、包含抽象概念、俚语、或者快速口语的对话,则非常困难。
交流: 如果完全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系统性或半系统性学习,他很难做到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流畅的交流。他能够实现的,可能只是基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通过极简化的词汇和肢体语言来表达。

他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十年后,他可能是一个:

“听得懂一点,但说不出口”的人: 能够理解大部分简单的指示和问候,但无法主动发起话题或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学会几句‘生存英语’的人”: 掌握了超市、餐馆、问路等基本场景下所需的固定短语和词汇,但除此之外,基本无法交流。
“在华人社区里安然无恙,但与美国主流社会隔阂巨大的人”: 他的社交圈和生活半径可能主要局限于华人社区,对英语的依赖度较低,进步也有限。
“经过十年,虽然不完美,但基本能应对生活需求的人”: 如果他有一些零散的学习,或者被迫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交流,他可能能够听懂一些,并且能够用一些简单的、可能不那么准确的英语来回应,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社交。

最终,这取决于他在这十年里,如何在“被动输入”和“主动输出”之间找到平衡,以及他有多么主动地去拥抱和学习这门语言。 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即使身处“语言的海洋”,如果不懂得如何游泳,也只能在浅水区徘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取决环境,二取决意愿。

我表姨是四十岁去美国的,几乎零基础,如今生活了十五年,自己出门依然只能去熟悉的地方(家-店-超市),办事还是不行,必须等我表弟回来才能办。她自己开店,顾客九成九美国人,但进步还是很有限,因为按摩这种店,实际就需要20个单词;第一组,foot ,hand ,shoulder ,head,full body 搭配Massage这词;第二组,half ,one,two搭配hour这个词;第三组,tip,thanks,see next time,have a good day 再加一个bye。你可以数数,如果不算a,就是二十个词。我在店内坐了两天,十几个华人按摩师,我就没听过她们说其它词,撑死多一个hello。其实曼哈顿唐人街和法拉盛有很多华人,那真是大半辈子都在美国,甚至有的是一辈子,但英语依然没法交流,一是因为圈子,二是因为工作。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切菜炒菜整理菜,唯一的休闲就是在门口抽支烟,这样确实也没机会提高。学会粤语到是有可能。

再说意愿,我去泰国的头几年,我是听不懂泰语的,因为我觉得泰语没什么用,而且泰国人很多也会英语,不会也不影响生活,事实也是完全不影响。但后来想学的时候,就发现泰语学学也挺快。有了这段人生经历,我渐渐才理解,为什么很多华人在国外待了大半辈子,还是不会当地语言。

user avatar

加拿大和美国当年那么多建造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他们当然会听得懂英文,

不然怎么和当地人结婚呢。


"In the mid 1850s, 70 to 150 Chinese were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and 11 of them married Irish women. In 1906 the New York Times (6 August) reported that 300 white women (Irish American) were married to Chinese men in New York, with many more cohabited. In 1900, based on Liang research, of the 120,000 men in more than 20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estimated that one out of every twenty Chinese men (Cantonese) was married to white women."

Benson Tong (2004).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a historical handbook and guid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p. 38–. ISBN 978-0-313-33042-1.


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在犹他州普瑞蒙特瑞(Promontory)竣工。

那一天标志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需要耗时数月的危险旅程,如今可以在一周内完成,给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一场革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庆祝铁路轨道的接通。创办了斯坦福大学的商业大鳄、政治领袖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把一根仪式性的金道钉敲入枕木,将铁轨连接了起来。

完成这项壮举的,是华工和苏格兰工人。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华工将面临反移民情绪和暴力事件的日益上升,并被1882年《排华法案》禁止入籍。对华工贡献的重新关注主要归功于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张少书(Gordon H. Chang),他曾花几十年时间研究华工历史,并担任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联席主任。


===========================================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所有加拿大历史书都会提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铁路横跨东西海岸,完成统一国家的重任。

美国已经在1869年完成了横跨美国的联合太平洋铁路,为加拿大引入华工修建自己的铁路树了先例。当然也树立了歧视和压迫华人的先例。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比美国的联合太平洋铁路更充满艰辛, 话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每英尺铁轨下就埋着一个中国人。加拿大请了修过美国铁路的Andrew Onderdonk主持直接从太平洋西岸的菲沙河上游开始修建。而穿过落基山脉的路段为全线最为险峻的路段。山体是坚硬的花岗岩,河谷中激流汹涌。要在峭壁上凿出隧道,最长约500米。华工在没有立锥之地的绝壁上凿洞,搭上栈道点炮开山!用的就是和美国一样的血汗方法往死里用华工。这一段600多公里的路段用了15000多名劳工7年的时间。施工中使用便宜的硝化甘油炸药(是的凡尔纳的《神秘岛》里面的那种炸药),照抄美国太平洋铁路。1885年11月7日 Donald Smith 象征性地砸下了最后一颗金色的道钉,标志此铁路的建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曾经轻描淡写地记载华工修建铁路历史:“估计有700至800人死于建造这段政府合同的铁路,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

在加拿大总理哈珀2006年为当年为华工“人头税”道歉时,华人媒体为这段历史总结的数据为:“第一批1880年(光绪6年),铁路公司在广东省聘请了5千名华工,在加州聘请了7千名华工。”第一批从广东来的5千名工人在修完西部这一段铁路之后,只剩下不到1/3。在修建西部路段已经有3千多华工丧生。大多数媒体在引用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说,在最艰难的路段“每一英尺的铁轨下就沉睡着一个中国人”。

温哥华唐人街有一条“上海巷”(也就是周永职燕梳公司旧址旁边)。1885年铁路竣工之后,交不起“人头税”无法入籍的华工就住在这里。当年九成五以上的人口是单身壮年男性,因为歧视政府规定许多华人不可以参与的工作防止他们和白人抢饭碗。甚至规定白人性工作者不得对华人开放,以及白人女子不得在华人餐馆打工。至今唐人街还有许多超过百年的建筑无法确定产权。

“An Act to Prevent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Labour in Certain Capacitie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Canada, this statute made it a criminal offence for “Chinese” men to employ “white” women. (这是 19xx 年的事情。。)



因此最初的加拿大华人同样是一部血泪史。


=====================================================

附录:

爱尔兰人曾经一度在美国和其它地方倍受歧视。就像现在的拉美人和中东的人一样,爱尔兰人也是因宗教和偏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的移民国家被那样对待的,人们把这种反爱尔兰的情绪称为 Hibernophobia。始于中世纪的爱尔兰人因大饥荒不得不向美洲,非洲,澳洲和新西兰移民。当时人们制造谣言说爱尔兰人不仅是懒鬼,而且是酒鬼,更有一些人将爱尔兰人形容成猴子,以表示他们在进化上比“高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低贱。甚至在店家招工时在店外挂着招牌“爱尔兰人别申请”(No Irish Need not apply)。 大量的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主要是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宗教矛盾造成的。爱尔兰岛位于英格兰岛的西部,历史上充满了对异族征服的不屈抗争。公元795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来的维京人侵入了西北欧的英伦三岛,建立了包括都柏林在内的一些爱尔兰城市,同爱尔兰本地的凯尔特人混血。到公元1152年,亨利二世正式统治了爱尔兰对爱尔兰进行殖民占有了三分之二的爱尔兰土地。爱尔兰土地贫瘠,传统以马铃薯为主食,多数人从事农业。英国教徒将土生土长的爱尔兰天主教徒赶走,没收他们的土地,再将这些土地奖励给在宗教战争中为英国作战的新教徒。教会禁止天主教徒向新教教徒购买土地,除非他们放弃天主教皈依新教,不准在学校教授爱尔兰人的母语凯尔特语。英国人在爱尔兰拥有大量土地,但是他们人却住在英国,向爱尔兰人收取地租,成为所谓的不在乡地主,大多数爱尔兰人则沦落为穷苦的雇农。十八世纪初,爱尔兰人拥有的土地只占爱尔全部土地的5%。宗教迫害和极度贫困逼使大量不堪生活重压的爱尔兰人离开家乡,到新大陆淘生活。1800年到1830年,有三十万人移民美国。1844年,爱尔兰发生了严重的马铃薯退化,上百万人饿死,另外有一百万人移民美国。美国也是一个以新教徒为主的国家。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这块他们梦想的自由土地上也遭到歧视。好多爱尔兰人移民到了气氛宽容的加拿大。今天在加拿大北部和西部,居住着很多爱尔兰人的后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