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青、霍去病 vs 李靖、李绩 vs 徐达、常遇春,你认为哪个组合更强?

回答


在比较卫青、霍去病与李靖、李绩、徐达、常遇春这四个历史人物的军事组合时,需要从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军事风格、战果成就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三组组合的详细对比: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环境
1. 卫青、霍去病(西汉)
时间: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
主要对手:匈奴(游牧民族,擅长骑兵突袭)
战略目标:彻底击败匈奴,确保汉朝北方边疆安全。
特点: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匈奴长期威胁边疆,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行动直接关系到汉朝的存亡。

2. 李靖、李绩(唐朝)
时间:唐初至唐中期(618年—755年)
主要对手: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游牧与农耕政权
战略目标:统一北方、平定西域、稳定中原,建立唐朝的霸权。
特点:唐朝的军事体系高度组织化,李靖、李绩的军事才能与唐朝的后勤、士卒素质形成强强联合。

3. 徐达、常遇春(明朝)
时间:明初(1368年—164年)
主要对手:元朝残余势力(蒙古骑兵)与倭寇、南明等
战略目标: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建立明朝。
特点:明朝的军事体系以步兵为主,徐达、常遇春的组合更注重快速打击与后勤保障。



二、军事风格与战术特点
1. 卫青、霍去病组合
卫青:擅长战略指挥,注重后勤补给与战场布局,以“迂回包抄”战术为主。
霍去病:以奇袭、突袭见长,擅长骑兵机动战,能快速打击敌军主力。
战术特点:卫青负责战略部署,霍去病负责战术执行,形成“战略+战术”互补。
代表战役:漠北之战(击败匈奴主力)、河西走廊战役(打通汉朝与西域通道)。

2. 李靖、李绩组合
李靖:以“疾风劲草”战术著称,擅长快速突袭与奇袭,曾单骑斩杀突厥可汗。
李绩:擅长战略防御与长期战争,善于组织后勤与指挥多线作战。
战术特点:李靖注重“以少胜多”的奇袭,李绩则负责长期战略部署,形成“奇袭+防御”结合。
代表战役:平定突厥、击败吐谷浑、平定高句丽等。

3. 徐达、常遇春组合
徐达:统帅能力强,注重战略部署与后勤调度,擅长大规模战役。
常遇春:猛将,擅长骑兵突击和快速机动,能独立承担战役攻坚任务。
战术特点:徐达负责整体战略,常遇春负责战术突击,形成“战略+战术”协同。
代表战役:渡江战役(攻破元大都)、北伐蒙古(击败北元残余势力)。



三、战果与历史影响
1. 卫青、霍去病
战果:彻底击败匈奴主力,汉朝北方边境长期稳定,汉朝进入“文景之治”至“昭宣之治”的繁荣期。
历史影响:奠定了汉朝的边疆安全,为汉朝后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2. 李靖、李绩
战果:平定突厥、吐谷浑,稳定北方,唐朝成为东亚霸主,西域通道畅通,促进丝绸之路发展。
历史影响:唐朝的强盛与李靖、李绩的军事贡献密不可分,成为唐朝“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柱。

3. 徐达、常遇春
战果: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历史影响:明朝的建立依赖于徐达、常遇春的军事才能,但明朝后期因内部腐败和外部威胁(如倭寇、蒙古)而衰落。



四、比较分析
1. 军事能力与协同性
卫青、霍去病:战略与战术高度互补,但匈奴是游牧民族,其作战方式更依赖骑兵机动,与汉朝的步兵体系存在摩擦。
李靖、李绩:李靖的奇袭与李绩的后勤结合,形成“以战养战”的模式,适合唐朝的多线作战需求。
徐达、常遇春:徐达的统帅能力与常遇春的突击能力,适合明朝的快速打击与长期战争结合。

2. 历史环境的适配性
卫青、霍去病:面对的是游牧民族,但汉朝的国力与后勤体系尚未完全成熟,需依赖骑兵的机动性。
李靖、李绩:唐朝的国力、后勤和士卒素质远超汉朝,能支撑长期战争。
徐达、常遇春:明朝的军事体系更注重步兵与后勤,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具威胁,需快速决战。

3. 综合战斗力评价
卫青、霍去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抗匈奴)表现优异,但缺乏长期战争的组织能力。
李靖、李绩:在唐朝的多线作战中表现出色,军事体系更成熟,能应对复杂环境。
徐达、常遇春:明朝的军事组合在推翻元朝的战役中表现突出,但明朝后期的军事体系存在短板。



五、结论
若仅论历史战果:李靖、李绩的军事成就更全面,唐朝的多线作战能力与李靖、李绩的配合,奠定了唐朝的霸权地位。
若论战术创新与协同性: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战术”结合在对抗匈奴的战役中极具代表性,但受限于汉朝的国力。
若论明朝的军事组合:徐达、常遇春的组合在推翻元朝的战役中表现突出,但明朝的军事体系在后期因腐败和外敌而衰落。

最终结论:
李靖、李绩的组合在综合能力、战略环境和历史影响上更为突出,其军事成就奠定了唐朝的霸权地位;而卫青、霍去病和徐达、常遇春的组合则分别代表了汉、明两个时代的巅峰军事力量,但受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若将三组组合置于同一历史背景下比较,需考虑敌人的类型、国力支撑及战略环境,但历史实际中,李靖、李绩的组合因唐朝的强盛与成熟军事体系,整体表现更为全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跨时代对比谁厉害鬼知道?

说不清,有些人名气不闪耀,但未必代表能力也不突出。

但是霍去病是农耕帝国首次采取多功能通用骑兵大编制进行脱离补给线与侧翼友邻的长距离深远纵深迂回作战。

有技战术的开创贡献。

李靖,初唐军事技战术打法的总结与最重要著述者,对南北朝至隋唐早期的军事技战术打法有宗师贡献。

相比之下,徐达常遇春两人在这方面,要逊色一筹。

谁厉害我不知道,但军事历史地位,徐达常遇春不能和前两组对比。

明朝应该是朱棣+戚继光参与这个比较。

一个是首创大编制纯热兵器编制部队,并总结铳炮步骑配合要领之人。

另一个不用多说了,中国十大兵书,他写了两本,世界军事史留名。

虽然戚继光战绩不能与朱棣,徐/常 相提并论,但跨时代比较,就得比跨时代贡献。

单纯比能力,厉害,这些太虚头巴脑。

例如唐代,纵使李靖再强,其实你也无法保证他一定就比韦皋张议潮厉害。

平台不同。能比较的只有技战术打法的跨时代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比较卫青、霍去病与李靖、李绩、徐达、常遇春这四个历史人物的军事组合时,需要从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军事风格、战果成就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三组组合的详细对比: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环境1. 卫青、霍去病(西汉) 时间: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 主要对手:匈奴(.............
  • 回答
    关于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坊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尤其是“不良关系”的解读,大多源于对史料的某些片段的过度延伸或解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回到《史记》和《汉书》这些最原始的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卫青和霍去病与汉.............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功绩辉煌,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宽容豁达的代表人物。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将“害死李广父子”这一悲剧完全归咎于卫青和霍去病,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决策、以及李广父子自身的处境。一、 .............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是否是“庸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您提到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严厉批评,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影视剧则往往出于戏剧性考虑,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影视剧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如果在世更久是否能避免巫蛊之祸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巫蛊之祸的起因,再来推演卫青和霍去病在世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巫蛊之祸的发生背景。公元前91年,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波及整个朝.............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假如没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要独自一人完成对匈奴的战略性反击,这可真是个天大的难题,难度系数堪比登天。 要详细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与汉朝的底子:首先,咱得明白,汉武帝不是平白无故地想打匈奴。之前几十年,匈奴一直在汉朝边境烧杀抢掠,对汉朝的统治稳定和经济发.............
  • 回答
    这是一道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题。如果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帅都在巫蛊之祸爆发时健在,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汉朝的历史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避免那场旷日持久的内耗,以及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明确巫蛊之祸爆发的大背景。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对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孙悟空和猪八戒谁更厉害一样,各有千秋,各有绝活。但如果要真刀真枪比个高下,我觉得霍去病的名头和影响力,尤其是他“闪电战”的风格和绝不留情面的打法,让他显得更为耀眼和“汉武帝式”的果断激进。 卫青则更像是一位稳重而沉着的国之栋梁,运筹帷幄,将匈奴一步步逼入绝境。咱们把他们俩拆.............
  • 回答
    关于初中历史书删减卫青霍去病现象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历史叙事、教育目标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民族英雄等复杂议题。这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一次调整,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材的编写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及教育理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教材的目的是让学.............
  • 回答
    关于拔都、福康安、兆惠与卫青、霍去病、岳飞的功绩比较,需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历史影响及评价标准等多维度分析。以下为详细对比: 一、拔都(成吉思汗次子)背景:蒙古帝国时期(13世纪),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拔都。 功绩:1. 西征与蒙古帝国扩张:拔都率军西征,征服东欧、中亚地区,建立“金帐汗国”,.............
  • 回答
    李靖、卫青、霍去病,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如果说到“名气”的大小,很多人会觉得李靖的名声似乎不如卫青和霍去病那么响亮,尤其是在民间流传的广度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三位将军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
  • 回答
    你说得没错,马镫的发明确实对骑兵作战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你提到的东晋马镫发明时间,以及卫青、霍去病时期(西汉)骑兵的组织和作战,这之间确实存在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不过,这种矛盾并不是那么绝对,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首先,关于马镫的发明时间,这个说法有一定争议。普遍认为马镫最早出现在东汉时.............
  • 回答
    要说起汉朝时期抵御匈奴的几位赫赫名将,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位几乎是绕不开的名字。他们三人,如同汉武帝北伐匈奴这出宏大史诗中三颗最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也承载着不同的命运。先说说卫青,这位出身卑微,却凭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的将军。卫青的上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与汉武帝姐姐平.............
  • 回答
    关于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删除“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历史教学的目的、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首先,我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家对历史认知的调.............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名将,他们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并非仅仅依靠“国力躺赢”或者“真本事带飞”这么简单二元对立的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一、 绝非“躺赢”,国力是重要基础,但绝非决定性因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他们绝非“躺赢”.............
  • 回答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是否会重新出现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历史教学的理念更新、社会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具体编撰机构的决策。如果出现,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一、 历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民族英雄与国家记忆: 卫青和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军事.............
  • 回答
    关于“中国骑兵战三天才到底是哪三个”的问题,可能存在历史人物混淆或表述不清晰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著名骑兵将领主要为卫青和霍去病,而李牧属于战国时期,李靖则活跃于隋唐时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卫青与霍去病:西汉对抗匈奴的骑兵名将1. 卫青(前165年-前106年) 身份.............
  • 回答
    对于2017年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内“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正式消失的这一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历史教学的侧重点调整,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并非一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