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类似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武将,究竟是依靠国力躺赢,还是凭借真本事带飞?

回答
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名将,他们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并非仅仅依靠“国力躺赢”或者“真本事带飞”这么简单二元对立的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

一、 绝非“躺赢”,国力是重要基础,但绝非决定性因素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他们绝非“躺赢”。 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为简单的“国力强大”是一种对历史的极大简化和误读。

国力是粮草、兵源和战略的支撑: 强大的国家,意味着拥有更充裕的粮草供应,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军队长期作战;拥有更广阔的人口基数,能够提供更多合格的士兵;能够为战争提供更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支持。例如,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能够持续对外用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这是卫青、霍去病能够取得辉煌战绩的宏观背景。秦国在白起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能够支撑其长期与六国作战。唐朝初年国力强盛,为薛仁贵早期立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国力提供的平台和机会: 没有国家的支持,任何杰出的军事才能都无法施展。国家的战略决策、资源投入、人才选拔机制,都为这些将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能够为军事行动提供持续的后勤保障和战略指导,这是个人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的。
但国力并非“躺赢”的保险: 如果仅仅依靠国力,那么任何一个在盛世时期的普通将领都能取得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许多国力强大的王朝,在面对特定敌人或特定时期时,也曾遭遇惨败。例如,宋朝国力并不弱,但其军事上却屡屡受挫。这说明,仅仅拥有强大的国力,并不等同于必然的胜利。将帅的个人能力、战略战术的运用、临机应变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 凭借“真本事带飞”,这是他们成功的核心与关键

相较于“躺赢”,他们更像是凭借“真本事带飞”,而且这种“真本事”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军事素养、个人品质和时代机遇的结合。

1. 超凡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白起: 他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深谙“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善于在战略上抓住敌人的关键弱点。长平之战,他选择诱敌深入,然后围歼,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他能够根据战局发展,灵活调整战略部署,而不是墨守成规。
霍去病: 他以其“闪电战”式的攻击闻名,敢于深入敌境,直捣黄龙。他能够准确判断匈奴的动向和薄弱环节,通过快速机动和奇袭,打乱敌人的部署,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封狼居胥”的壮举,彻底打破了匈奴的北侵能力。
卫青: 他以稳健和坚韧著称,善于利用骑兵优势进行大规模会战。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多兵种协同作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多次成功地孤立和围歼匈奴主力部队。他尤其擅长运用“兜骑”战术,包围敌人。
薛仁贵: 他在唐朝初年屡建奇功,以善于用兵、勇猛无敌而闻名。他最经典的战役如“三箭定天山”,展现了他出色的箭术和鼓舞士气的能力。他擅长利用地形和天气,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如在征讨高句丽时,善用“白马阵”等。

战术运用和临机应变:
白起: 长平之战中的“坑杀降卒”虽然残酷,但从军事层面而言,是为了彻底瓦解赵军的抵抗意志,是极端情况下的战术选择。他善于在战场上根据敌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调整阵型和兵力部署。
霍去病: 他不拘泥于常规的战斗方式,敢于冒险,深入敌后,通过远距离奔袭和分割包围,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他每次出征都力求速战速决,避免陷入消耗战。
卫青: 他在漠北之战中,能够沉着应对匈奴的骑兵冲击,并利用步兵和车兵的配合,组成坚固的防线,然后伺机反击,最终迫使匈奴主力逃窜。
薛仁贵: 他在各种复杂地形和天气条件下,都能找到有效的作战方法。例如,在征讨吐蕃的逻辑川之战中,虽然兵力悬殊,但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坚韧的意志,依然取得了胜利。

洞察人心的能力和激励士气:
白起: 他的战绩本身就足以震慑敌军,而其残酷的手段也反映了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
霍去病: 他年轻有为,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信任,也能够鼓舞士兵浴血奋战。他敢打敢拼的作风,深受士卒爱戴。
卫青: 他出身卑微,却能凭借军功获得高位,这种经历本身就能激励那些出身普通的士兵。他为人谦和,善于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拥戴。
薛仁贵: 他的“勇冠三军”的形象深入人心,加上他英勇善战的事迹,足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他能够通过身先士卒来激励军队。

2. 卓越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

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长期艰苦的边疆作战中,他们都需要极强的毅力和承受力,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不屈不挠。
冷静沉着的心态: 在复杂的战场局势下,能够保持冷静,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果断的决策能力: 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的决定,并且能够坚定地执行。
对军队的责任感: 尽管战争残酷,但他们通常会尽力减少无谓的牺牲,并且对部下的安危负责。
政治敏锐性和情商: 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获得统治者的信任,并且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卫青和霍去病能在汉武帝时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们高超的政治情商。

3. 时代机遇的眷顾(但不是“躺赢”的依赖):

恰逢其时的战争: 他们活跃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家对外扩张或抵御外敌的重大战争。这为他们的才能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例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反击,唐初的开疆拓土,都是他们证明自己的舞台。
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支持他们的君主。汉武帝支持卫青和霍去病的北伐,唐太宗、唐高宗对薛仁贵的使用和信任,都是其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些君主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和用人能力。
国家的支持和政策: 如前所述,国力提供了物质和人才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国家能够支持并采纳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部署。

三、 总结:个体能力与时代背景的完美契合

综上所述,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名将,他们的成功是个体卓越才能与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的结果。

他们绝非“国力躺赢”的受益者。 强大的国力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但没有他们的能力,国力可能无法转化为胜利。
他们更多是凭借“真本事带飞”。 这种“真本事”体现在非凡的战略眼光、精湛的战术运用、出色的指挥艺术、坚韧的个人品质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
时代机遇提供了舞台。 恰逢其时的战争环境和支持他们的君主,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国力躺赢”或“真本事带飞”,不如说他们是在强大的国力支撑下,凭借卓越的个人军事才能,抓住时代机遇,最终创造辉煌战绩的杰出军事家。 他们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在任何时代,杰出的个人能力和卓越的领导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军事史上的传奇,他们的成功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几位 每人背后都有几个拿着举国之力去找土著送人头的菜鸡。相反天才都是打逆风仗,不耗国力,以少胜多。国力只能保证菜鸡送完人头后,王朝不会直接挂老歪脖子树,输的起,一送再送,最后还是能堆人数堆钱堆赢。名将谁都喜欢,因为他们能省钱啊。

实际上就是这帮人个人能力爆表,让己方君主有了一种躺赢的错觉,然后在菜鸡身上下了过大的赌注。就像股市八千点的顶峰,韭菜都觉得股市能上十万点,一个道理。结果菜鸡一口气把前面靠猛人打下来的优势全送回去了。等于他们也有责任喽。

一,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彻底打光了,赵国君臣肝胆俱裂六神无主,秦军携大胜之威直取邯郸,可以一举灭赵。结果秦王就不样,因为听信了范睢的谗言,非要撤军。

撤军没多长时间,又非要出兵,白起说秦军举国将士在长平九死一生,差不多也快打光了,现在刚刚回来和家人团聚,屁股还没热就又要举国出征,士气肯定不行,反倒是长平大屠杀的消息在赵国传开了,家家户户都有人被白起所杀,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在仇恨驱使下,赵国军民全部动员起来了。加上之前秦国赢赵国赢得太狠了,消息传开把天下诸侯都吓坏了,再打灭国之战,诸侯马上会发兵来救,不救赵国他们自己吃枣药丸啊。现在去打赵国就是送。这番道理秦王死活不信,认为白起在闹小情绪,秦国一直在赢啊,长平那么大的仗都赢了,飞龙骑脸怎么苏。

后来就是王陵攻邯郸,少利,秦国增兵,结果郑安平送了个大人头,“兵亡五校”。秦王又去请白起,白起还是说现在不应该打,秦王还是不信,又换上王龁攻邯郸,春申君信陵君合纵兵马数十万,合纵攻秦,好嘛又送了一波,然后局势彻底逆转,成了合纵军按着秦国打。秦王请来请去,白起就是不出山,最后秦王怒了,一撸到底,然后赐死。(白起王翦列传)

如果一直按白起的策略来,长平之后趁着赵国蒙逼,直取邯郸,灭亡赵国,天下谁复敢和秦国为敌?秦昭襄王直接当秦始皇了,还有后面赵正什么事。如果后面秦国撤军后能休养生息,也不会被打的把前面的优势全送回去啦。


二,卫霍。卫霍之后送人头最出名的就是李广利。卫霍死后,汉武帝虽然伤心,但我估摸着处于极度膨胀的心态,毕竟这俩人太能打了。而且赵破奴用了七百骑先锋骑兵部队,就攻破楼兰,俘虏楼兰国王。出使过大宛的使节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态,说大宛兵弱,哪怕用汉兵不过三千人,装备强弩,就能攻破大宛,汉武帝就信了,觉得七百人灭国都是正常的,小国值七百人,大国值三千人,我给你派三万,飞龙骑脸怎么苏,正是给小舅子刷军功的好机会。发属国六千骑和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让李广利远征大宛。

结果李广利一路走一路吃损耗,才走到郁成就只剩下了数千人,攻城,送了一波人头,连贰师城的毛都没摸着,就领着残兵败将逃回来了,汉武帝大怒,拦住玉门关不让回来,说谁敢回来就斩。然后赵破奴又在匈奴那里送了两万人头,汉武帝心态崩了,开始搞全国总动员,天下骚动。最后结果大家知道,赢是赢了,惨胜如败,大宛最后自己投降了,内城还是没打下来。(大宛列传)大宛可不是安息帝国,差不多就一个中亚小城邦,大汉朝举国之力碾压,就打成这个鸟样。

昭襄王汉武帝,我估摸心态和题主差不多,既然每仗都赢,肯定是国力碾压嘛。大家看历史别光盯着牛逼人物看,这帮人是天才,在你想到问题之前,他就把问题解决了,以至于你觉得问题不存在。换上菜鸡,他就有本事,把可能存在的问题全暴露出来,让你了解真实的战争是什么样。

你看霍去病,就是骑兵奇袭,取食于敌,打打打冲冲冲,直接打到单于鼻子底下,但你不明白他是怎么打的,你能模仿吗,燕然勒碑,封狼居胥者,自古就霍去病一个人,几千年都没有人能平他的记录。茫茫大漠大草原,霍去病领着几百几千骑兵,怎么获得补给,怎么找到水源,怎么保持士气,怎么找到匈奴王庭,史书里都不会告诉你,只告诉你他最终成功了,提着一堆一堆的敌人首级回来。其他人别说找到单于了,李广公孙敖谁的,经常迷路迷的晕头转向。

但你看李广利,就能看出很多问题来,比如兵法上说取食于敌,被李广利搞成了叫花子讨饭,中亚不是游牧部落,有很多是绿洲商业城邦,有城墙的那种,李广利让他们提供补给,人家不给,就只能攻城,攻城打下来才能吃两顿,打不下来就只能灰溜溜的再往前走,边走边要饭,连连攻城加缺乏补给,中亚那个鬼地方又严重缺水,几万人很快就消耗没了。明明知道敌人在哪,结果没走到敌人面前,就不战自溃。

你知道了李广利怎么败的,还会傻乎乎的叫嚣解放军一路推到莫斯科吗。


天才怎么成为天才,正常人是搞不懂的,但是菜鸡是真的菜,从菜鸡身上才能学到东西。

user avatar

卫青初战,打到匈奴祭天的龙城,斩首七百。古诗说“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不过就是卫青初战的战绩。而与他同时出塞的名将李广全军覆没。

霍去病初战,八百健儿长驱直入,敌国、异域、战场,杀进匈奴核心贵族营地,斩了匈奴单于的叔叔,杀其名王。

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坑。

白起,秦朝名将,长平之战名传千古。对手一开始是廉颇,后来是赵括。后来白起在内部斗争中被杀。赵国在此战之后,也出了一个名将,李牧。李牧在赵国实力虚弱的情况下与秦军作战,五战三胜,也是了得。但是李牧在《史记》里面就是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在李牧传里有这么一段话,我越读越觉得可怕: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意这句话:“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这句话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李牧在边将任上的措施不被赵王满意,遭到撤换,赵王派了一个看起来比李牧强一些的将军去守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在史籍上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的无名将军,每次都和匈奴血战,但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损失很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注意,这个将军一直在力战。虽然记载说是“数不利,失亡多”,但是并没有什么惨败,能一直打下去,军力还是保持得较为完整的。问题仅仅在于这样做并不能保护社会生产。

这个无名氏一直在力战,而且这个无名氏连个名都没留下。

这件事可以与卫青霍去病时代的其他名将做对比。比如卫青初战时候的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写的: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注意,史书记载的情况和李牧传里无名氏的情况是一样的:

“匈奴日以合战”vs“匈奴每来,出战”

一样一样的。

那么战果怎么样呢?是李牧传里直接写无名氏的“数不利,失亡多”吗?史书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绕了一个弯。

史书是这样写的: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什么意思呢?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这样下去李广会战死的,赶紧把他撤下来吧。

如果连将军都有高度的战死风险,那么士卒呢?所以这其实就是“数不利,失亡多”的委婉讲法。

一样一样的。

现在有的人问,白起、卫青、霍去病、薛仁贵,是不是依靠国力躺赢的。我也想问一个问题:

让你和李广较量,你有信心吗?

李广,号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我想大部分人是不能和他对比的。但是李广同样的行为,放在李牧传里,就是无名氏。在李牧面前,做这样的事,连名字都不配留下来。而李牧呢?在廉颇等人面前,仅仅是有了合传的资格。往高里说,可以说是和廉颇平起平坐;往低里说,则就是附带在廉颇蔺相如传记里的名人。而廉颇对上白起之下的王龁,不过就是坚守。

一个人的体积大小,和月亮没法比;月亮的体积大小,和地球没法比;地球和太阳没法比;可是有的人啊,特么地他还想和银河系比。你咋不和宇宙比大小呢?自不量力到这个程度,也是够了。

韩白卫霍,事情到了他们手里,就像躺赢一般容易;可是事情到了别人手里,也许就像赵括一样容易了。

很多人,即便是看到李广都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却以为韩白卫霍不过尔尔,未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user avatar

这里面有两件事:

  1. 首先你必须理解,这些名将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都参加了对外强的灭国级战争,而且都在战场上有常胜的战绩,杀敌无数,这种领军能力的存在就好象食物链中的最强者,绝无侥幸的可能;
  2. 其次,有一点你其实是有部分对的,因为这些人碰上的皇帝是秦皇汉武唐宗,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帝王,这些人确实没有机会脱颖而出,毕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并不常有。只是你必须理解,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千里马的实力,别说伯乐,神仙也带不了你的,白起从大头兵做起爬到20级满级,你知道那得在战场上亲手收割多少人头么?薛仁贵穿白衣白袍在千军万马中来回厮杀才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对方是强悍善武的高句丽,以至于手下名将凋零之后的李世民喜出望外。卫青、霍去病更是从奴隶到将军。在青史中如此脱颖而出,哪里有什么侥幸之辈。
user avatar

能认清自己国力的优劣不也是名将应该做的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