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这几位 每人背后都有几个拿着举国之力去找土著送人头的菜鸡。相反天才都是打逆风仗,不耗国力,以少胜多。国力只能保证菜鸡送完人头后,王朝不会直接挂老歪脖子树,输的起,一送再送,最后还是能堆人数堆钱堆赢。名将谁都喜欢,因为他们能省钱啊。
实际上就是这帮人个人能力爆表,让己方君主有了一种躺赢的错觉,然后在菜鸡身上下了过大的赌注。就像股市八千点的顶峰,韭菜都觉得股市能上十万点,一个道理。结果菜鸡一口气把前面靠猛人打下来的优势全送回去了。等于他们也有责任喽。
一,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彻底打光了,赵国君臣肝胆俱裂六神无主,秦军携大胜之威直取邯郸,可以一举灭赵。结果秦王就不样,因为听信了范睢的谗言,非要撤军。
撤军没多长时间,又非要出兵,白起说秦军举国将士在长平九死一生,差不多也快打光了,现在刚刚回来和家人团聚,屁股还没热就又要举国出征,士气肯定不行,反倒是长平大屠杀的消息在赵国传开了,家家户户都有人被白起所杀,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在仇恨驱使下,赵国军民全部动员起来了。加上之前秦国赢赵国赢得太狠了,消息传开把天下诸侯都吓坏了,再打灭国之战,诸侯马上会发兵来救,不救赵国他们自己吃枣药丸啊。现在去打赵国就是送。这番道理秦王死活不信,认为白起在闹小情绪,秦国一直在赢啊,长平那么大的仗都赢了,飞龙骑脸怎么苏。
后来就是王陵攻邯郸,少利,秦国增兵,结果郑安平送了个大人头,“兵亡五校”。秦王又去请白起,白起还是说现在不应该打,秦王还是不信,又换上王龁攻邯郸,春申君信陵君合纵兵马数十万,合纵攻秦,好嘛又送了一波,然后局势彻底逆转,成了合纵军按着秦国打。秦王请来请去,白起就是不出山,最后秦王怒了,一撸到底,然后赐死。(白起王翦列传)
如果一直按白起的策略来,长平之后趁着赵国蒙逼,直取邯郸,灭亡赵国,天下谁复敢和秦国为敌?秦昭襄王直接当秦始皇了,还有后面赵正什么事。如果后面秦国撤军后能休养生息,也不会被打的把前面的优势全送回去啦。
二,卫霍。卫霍之后送人头最出名的就是李广利。卫霍死后,汉武帝虽然伤心,但我估摸着处于极度膨胀的心态,毕竟这俩人太能打了。而且赵破奴用了七百骑先锋骑兵部队,就攻破楼兰,俘虏楼兰国王。出使过大宛的使节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态,说大宛兵弱,哪怕用汉兵不过三千人,装备强弩,就能攻破大宛,汉武帝就信了,觉得七百人灭国都是正常的,小国值七百人,大国值三千人,我给你派三万,飞龙骑脸怎么苏,正是给小舅子刷军功的好机会。发属国六千骑和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让李广利远征大宛。
结果李广利一路走一路吃损耗,才走到郁成就只剩下了数千人,攻城,送了一波人头,连贰师城的毛都没摸着,就领着残兵败将逃回来了,汉武帝大怒,拦住玉门关不让回来,说谁敢回来就斩。然后赵破奴又在匈奴那里送了两万人头,汉武帝心态崩了,开始搞全国总动员,天下骚动。最后结果大家知道,赢是赢了,惨胜如败,大宛最后自己投降了,内城还是没打下来。(大宛列传)大宛可不是安息帝国,差不多就一个中亚小城邦,大汉朝举国之力碾压,就打成这个鸟样。
昭襄王汉武帝,我估摸心态和题主差不多,既然每仗都赢,肯定是国力碾压嘛。大家看历史别光盯着牛逼人物看,这帮人是天才,在你想到问题之前,他就把问题解决了,以至于你觉得问题不存在。换上菜鸡,他就有本事,把可能存在的问题全暴露出来,让你了解真实的战争是什么样。
你看霍去病,就是骑兵奇袭,取食于敌,打打打冲冲冲,直接打到单于鼻子底下,但你不明白他是怎么打的,你能模仿吗,燕然勒碑,封狼居胥者,自古就霍去病一个人,几千年都没有人能平他的记录。茫茫大漠大草原,霍去病领着几百几千骑兵,怎么获得补给,怎么找到水源,怎么保持士气,怎么找到匈奴王庭,史书里都不会告诉你,只告诉你他最终成功了,提着一堆一堆的敌人首级回来。其他人别说找到单于了,李广公孙敖谁的,经常迷路迷的晕头转向。
但你看李广利,就能看出很多问题来,比如兵法上说取食于敌,被李广利搞成了叫花子讨饭,中亚不是游牧部落,有很多是绿洲商业城邦,有城墙的那种,李广利让他们提供补给,人家不给,就只能攻城,攻城打下来才能吃两顿,打不下来就只能灰溜溜的再往前走,边走边要饭,连连攻城加缺乏补给,中亚那个鬼地方又严重缺水,几万人很快就消耗没了。明明知道敌人在哪,结果没走到敌人面前,就不战自溃。
你知道了李广利怎么败的,还会傻乎乎的叫嚣解放军一路推到莫斯科吗。
天才怎么成为天才,正常人是搞不懂的,但是菜鸡是真的菜,从菜鸡身上才能学到东西。
卫青初战,打到匈奴祭天的龙城,斩首七百。古诗说“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不过就是卫青初战的战绩。而与他同时出塞的名将李广全军覆没。
霍去病初战,八百健儿长驱直入,敌国、异域、战场,杀进匈奴核心贵族营地,斩了匈奴单于的叔叔,杀其名王。
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坑。
白起,秦朝名将,长平之战名传千古。对手一开始是廉颇,后来是赵括。后来白起在内部斗争中被杀。赵国在此战之后,也出了一个名将,李牧。李牧在赵国实力虚弱的情况下与秦军作战,五战三胜,也是了得。但是李牧在《史记》里面就是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在李牧传里有这么一段话,我越读越觉得可怕: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意这句话:“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这句话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李牧在边将任上的措施不被赵王满意,遭到撤换,赵王派了一个看起来比李牧强一些的将军去守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在史籍上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的无名将军,每次都和匈奴血战,但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损失很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注意,这个将军一直在力战。虽然记载说是“数不利,失亡多”,但是并没有什么惨败,能一直打下去,军力还是保持得较为完整的。问题仅仅在于这样做并不能保护社会生产。
这个无名氏一直在力战,而且这个无名氏连个名都没留下。
这件事可以与卫青霍去病时代的其他名将做对比。比如卫青初战时候的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写的: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注意,史书记载的情况和李牧传里无名氏的情况是一样的:
“匈奴日以合战”vs“匈奴每来,出战”
一样一样的。
那么战果怎么样呢?是李牧传里直接写无名氏的“数不利,失亡多”吗?史书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绕了一个弯。
史书是这样写的: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什么意思呢?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这样下去李广会战死的,赶紧把他撤下来吧。
如果连将军都有高度的战死风险,那么士卒呢?所以这其实就是“数不利,失亡多”的委婉讲法。
一样一样的。
现在有的人问,白起、卫青、霍去病、薛仁贵,是不是依靠国力躺赢的。我也想问一个问题:
让你和李广较量,你有信心吗?
李广,号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我想大部分人是不能和他对比的。但是李广同样的行为,放在李牧传里,就是无名氏。在李牧面前,做这样的事,连名字都不配留下来。而李牧呢?在廉颇等人面前,仅仅是有了合传的资格。往高里说,可以说是和廉颇平起平坐;往低里说,则就是附带在廉颇蔺相如传记里的名人。而廉颇对上白起之下的王龁,不过就是坚守。
一个人的体积大小,和月亮没法比;月亮的体积大小,和地球没法比;地球和太阳没法比;可是有的人啊,特么地他还想和银河系比。你咋不和宇宙比大小呢?自不量力到这个程度,也是够了。
韩白卫霍,事情到了他们手里,就像躺赢一般容易;可是事情到了别人手里,也许就像赵括一样容易了。
很多人,即便是看到李广都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却以为韩白卫霍不过尔尔,未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这里面有两件事:
能认清自己国力的优劣不也是名将应该做的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