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读起来会有很畅快的感觉?还有类似的诗句吗?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

让我们来详细解析:

一、为什么“高堂明镜悲白发”读起来有畅快感?

1. 坦率与真实的自我剖析,打破虚伪的束缚:
这句诗没有回避人生衰老这一普遍的、令人伤感的现实。它直接、坦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真实,恰恰是一种力量,它打破了许多诗歌中可能存在的矫饰、掩饰或对现实的粉饰。
李白敢于直面衰老带来的悲伤,并将之诉诸笔端,这种勇气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读者跟随他的视角,也一同经历了这种坦率的自我审视,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情感上的释放,摆脱了对衰老的逃避心理。

2. 情感的极致表达与淋漓尽致的宣泄:
“悲白发”三个字,虽然字面意思是悲伤,但“悲”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李白并非只是淡淡的忧伤,而是将这种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推向了一个极致。
这种极致的情感表达,通过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它不是一种压抑的悲伤,而是一种爆发式的、淋漓尽致的宣泄。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翻涌的情感,仿佛与他一同呐喊、一同感叹,这种情感的共鸣本身就带来一种畅快感。

3. 强烈的个人主义与傲岸不羁的精神: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色彩和傲岸不羁的精神。他从来不是一个温顺的、循规蹈矩的文人。
即使是在感叹白发时,他流露出的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激烈感受,而不是消极的颓废。这种“悲”中带着不甘,带着对生命无限的追求,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即使在衰老面前也未曾熄灭,反而更加凸显了他的性格魅力。读者会为他这种不屈服于时间的力量而感到振奋。

4. 艺术的超脱与升华:
虽然内容是“悲白发”,但艺术的呈现方式却能够将读者从日常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诗歌的语言、音韵、意境,将这种个人化的情感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体验。
读者并非真的在为自己的白发而感伤,而是通过李白的诗句,体验了一种对人生、对时间的深刻理解。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本身就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升华,从而产生畅快之感。
就像欣赏一场磅礴的交响乐,即使旋律中带有悲伤的元素,整体听下来也会让人感到震撼和宣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5. 与前后文的呼应与对照:
这句诗通常出现在《将进酒》这样气势宏大的篇章中。在《将进酒》的前面,李白已经铺陈了许多豪迈、狂放的场景和情感,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高堂明镜悲白发”出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篇章中,反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戏剧性。它并没有打断诗歌的节奏,反而因为这种情感的起伏,让整个诗歌的情感更为丰富、更为立体。这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本身就能带来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二、类似的诗句,能带来类似畅快感的:

这里的“畅快”并非指单纯的快乐,而是指情感的强烈宣泄、生命的激情或精神的解放。

1. 情感的激越与淋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畅快感来源: 这句诗同样出自李白之手,与“高堂明镜悲白发”在同一个作者身上体现了相似的精神。虽然前者是面对现实的悲叹,后者则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但两者都源于李白内心强烈的生命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句诗充满了乐观主义和远大的抱负,它不是对困难的屈服,而是对困难的蔑视和超越。那种“时机终会到来,我定能实现宏图伟志”的信念,如同一股巨大的力量,瞬间冲破一切束缚,带来一种昂扬向上的畅快感。它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的爆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畅快感来源: 这同样是《将进酒》中的名句。它鼓励人们在人生得意时尽情享受,不要让美酒虚对明月。这种及时行乐、纵情恣意的态度,是对生命中短暂美好的极致把握。在那个古代社会,人生际遇往往难以预测,能够如此坦率地表达对“得意”的渴望和对“欢愉”的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反抗世俗压抑、解放自我的畅快感。它是一种对当下生命状态的肯定和升华,充满了生命力的挥洒。

2. 对人生无常的超脱与旷达: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畅快感来源: 李白将历代圣贤的寂寞与饮酒者的留名并列,意在表达一种反传统、反世俗的洒脱。他认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苦苦钻研的圣贤,最终也难逃寂寞,反倒是那些纵情饮酒、享受当下的人,反而留下了名声(当然这里的名声带有戏谑和反讽意味)。这种对主流价值的挑战和颠覆,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智性上的快感。它是一种看透世事、不拘一格的豁达,让人感到轻松和畅快。

“眼看明月照山空,身与白云同。” (许浑《秋日山行》)
畅快感来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高远宁静的自然之中,看月照空山,仿佛自己的身体也化为飘渺的白云。虽然描写的是一种空寂的意境,但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摆脱尘世烦扰的境界,同样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畅快。它是一种超脱感,是将个人的存在融入到更广阔的宇宙之中,获得了精神的宁静与升华,这种静谧的畅快感与李白的激昂畅快有所不同,但同样触及了心灵的释放。

3. 对理想的执着与追寻(即使充满艰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畅快感来源: 苏轼这首诗虽然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其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思维,使得这句诗读来并不沉重。他将人生比作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的偶然爪印,形象地展现了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然而,关键在于“鸿飞哪复计东西”这一句,它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不拘泥于过去和未来的超脱态度。这种对人生起伏的接受和对未来的不设限,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一种“痛快地向前走”的感觉,尽管有感伤,但更有的是一种生命的韧性和旷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畅快感来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改革和创新的渴望。这种敢于向“天公”(代表权威和体制)发出呼唤,要求改变落后现状的勇气和力量,本身就充满了斗争精神和革命性的激情。它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呐喊,是打破旧有樊篱、迎接新生的渴望的直接表达,这种冲击力极强,读来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充满力量的畅快。

总而言之,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畅快,并非因为它直接表达了快乐,而是因为它展现了诗人真实、极致的情感宣泄,以及其不屈的生命热情和艺术的升华。类似的诗句往往也通过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对现实的超越或精神上的解放,带给读者一种深刻的共鸣和淋漓尽致的阅读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已修改和補充。我接受大家的意見,確實我態度略咄咄逼人,這真的只是一時難忍氣憤……因此我將前面反對的部分做了修改和補充,修改主要在語氣上,補充在於反駁處已添了新材料。答題部分改動不大。

@王路答案內的硬傷列舉如下:

1. 古人所求,寫詩在「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袁枚《隨園詩話》卷七),他的回答內容其實正是在講不正確的對音律的苛求,而且是古體詩。詩家常說「李、杜、韓、蘇不斤斤於分音列譜」(同上)。工於音律的姜夔,比不上「不協音律」(李清照《詞論》)的蘇軾,恰恰說明了音律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不重要。你以姜夔無法跟李白相比為論據反駁我,其實你比的已經是文辭而不是音律,所以這進一步印證了我的觀點。

2. 把「蒼茫」、「高堂」這些詞單列出來,強調他們用的好,強調詞語本身的音律好,也是錯的。文學在於特殊性,如果所有人都用過的東西,你憑什麼說這個人用得就比那個人好?重點看的是除這些以外,用的好的人還用了什麼。這些詞唐人多用,雙聲疊韻詞《詩經》中也比比皆是。李白用得好不是因為音律(因為唐人用的是跟李白一樣的意思和音律),而是因為整體(整句,甚至是整段或整篇)的內涵氣勢不同。但列幾個詞出來極力吹捧,好比你說這棟房子建得好,卻只拿房子裡面的一塊磚來說事,這未免可笑。

3. 那句「誰他媽的寫詩敢四連平啊除了李太白」,你說是硬傷你也擔得起,那我只能呵呵了。這句話就像你的文章一樣,到處髒字就不說了,最重要的是知識和邏輯的硬傷。我以曹丕的《燕歌行》舉例,「援琴鳴弦發清商,憂來思君不敢忘」兩句都有四連平,而且第一句有六個平聲字。除曹丕以外,其他很多古體詩的時候都有過「連平」「連仄」的現象。而你認為「援琴鳴弦發清商」不好,說的也是它的文辭不夠好。這又繞回到第一個問題:其實你所舉的李白的音律是沒有特殊性的,其他的詩人不如李白,不在音律而在文辭。

4. 「中開」和「大開」的問題與我列的二三點相類。你講到了文辭,卻更強調音律。事實是,這兩個詞在文辭和音律上都不特殊,唐人皆有用例。難不成「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就是李白那首詩中最好的一句了?如果不給出上下文,這也就是普通的一句而已,從韓愈詩中摘兩句「剌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就好過這兩句。說白了,古體詩的好,是不能忽略篇章結構單靠尋章摘句的

5. 最好玩的是,我跟你講現代音的時候你就跟我談古音,我跟你談古音的時候你就講現代音。你通篇試圖在用古音來分析李白詩,到了「吽」和「訇」的時候就忽然竄到現代音去了。反駁我也拿出像樣點的證據啊。我讀書少是沒錯,你拿著漢典講古音我也就只能呵呵了。其一,「訇」在《平水韻》中屬於下平八庚,你看看韻部的那些字,就知道很有可能在中古時那個字應該念heng。而且你舉了漢典,那就請你再查一下漢典,這個字《廣韻》音的國際音標讀音類於「慌」的音。至於「吽」,請查《一切經音義》,唐代專門關於佛經的注音,第十卷中說「梵文真言句也,如牛吼聲,或如虎怒胸喉中聲也」,第三十五卷說「喉中牛吼聲,即是亦難為音腳」。也就是說,這個字當時并沒有同音字,而且「牛吼聲」和heng或者huang差很大吧?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講古音,那麼你所說「訇」字的音是錯的,「吽」的音也是錯的,兩者相等就更錯。如果你在講現代音,那你就當我沒說好了,古音現代音混著來挺朋克的對吧。

(感謝知友

@那一夫

在評論中補充:《切韵》/《广韵》在晓母合口二等耕韵,拟音为/hʷɯæŋ/。平水韵是大大简化的,归入庚韵是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但是它是合口字,是有u介音的。简单化地说,可以认为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内读hueng(而不会是heng),后来ueng都演变成了ong,所以今日读起来跟其他的平水韵庚韵字不押韵。类似的字还有荣、兄、永、宏、迥等等。)

為了方便知友,以免浪費太多時間看這些「硬傷」,我總結一下:上述除了說明這位仁兄學識有待加強以外,最重要的是他整個答案的中心都在於李白詩的音律是優秀的。但事實是,這些音律或者單獨的文辭,他人都用過,并不特殊。也就是說,李白古體詩的音律并沒有特殊性,其優秀實在於文辭——如要反駁我這句話,很簡單,請你找出一句李白古體詩的音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或者你在不看文辭的情況下判別相同音律的詩哪個更優秀。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問題是:王路所舉李白音律,為的是回答題主的問題。但題主是現代人啊,他讀這句詩跟李白讀這句詩本來讀音就不一樣好嗎。

至於

@胡明威

的答案,立論也是錯的,而且錯的非常顯而易見。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以現存宋本來統計(可能因統計標準而略有不同,但差距不會太大),他有五律127首,七律8首,七絕84首,五絕73首。(詳見〈

李白近体格律论析〉

)李白的近體詩有三百首左右,這個數字已是唐代他以前寫作近體詩之人的首位了!何況李白近體詩亦多名作,七律如《登金陵鳳凰台》,五律如《渡荊門送別》、《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五絕如《敬亭山》、《襄陽曲》等。胡應麟在《詩藪》中就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律詩中「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更是音律亦工對仗亦工,還不著痕跡。誰說李白寫不好格律詩?另外,李白詩是否能歸入盛唐詩風亦有爭議,這裡不贅述了,舉幾篇文章可以參看:裴斐〈「盛唐氣象」再質疑〉,王昌猷等〈

李白诗歌的时代特征榷议--《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

此處經與胡明威兄討論後,補充幾點:我這裡的硬材料主要說明李白所作近體詩(或曰格律詩)並不少,質量也不差。至於他的古體和近體哪個好哪個壞,就見仁見智了。但未通讀過李白全集,就憑幾首詩下結論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另外,李白的近體不算少,但也不算多(比如與杜甫相比的話),這裡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李白所處的時期五律已經定型,但七律尚不成熟,可以說近體詩體式還有待完善。從這一點看,李白的近體已經是前無古人了。二是李白本人志於復古,比如從《古風》五十九首就講到「大雅」,實際已經是上溯到《詩》、騷了,他雖能寫近體詩卻刻意少寫也是有可能的。總的來說,李白的近體詩問題可以討論的地方在他的近體詩成就究竟有多高,而不是有沒有成就或者會不會寫,我更反對隨便就說他是因為個性或者才力的原因寫不好近體詩的人。

關於音律上的原因,

@納米黑客

已經講到一些了,此處我再補充一下。我個人認為,題主覺得暢快,恰恰是因為沒有讀對。如果依照中古音,「白」和「髮」都為入聲字。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句詩讀起來應該是急促地收尾的,不可能很暢快,應該像「如鯁在喉」一樣被噎住了來結束(方言中此二字為入聲的朋友可以試試)。反之,依照現代漢語的讀法,白為平聲,髮為去聲,「悲白」連平,再由「髪」以調值51緩緩降下,才有暢快的感覺。且以現代漢語語音論,「高堂明鏡悲白髮」截句與近體詩格律相合,所以更加抑揚頓挫。以調值來寫可表示如下:

55 35 35 51 55 35 51

大家可以試著自行體會一下

除音律以外,〈將進酒〉整首詩讓人覺得暢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體,顧名思義,很容易讓人有暢快乃至一行而下的快感。不獨李白詩,很多其他詩人的歌行體讀來也非常痛快,比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關於這首詩的具體表現手法,已有很多人探討過,這里不贅述了。關於歌行,推薦薛天緯先生的《唐代歌行論》(

唐代歌行论 (豆瓣)

)一書。書中寫到這首歌行時說:

李白此詩以第一人稱抒情,極盡飲酒放歌之能事,在古代飲酒詩中堪稱第一名篇。詩的抒情有三重意義:一是對飲酒帶來的精神享受的熱情讚美,二是對人生前途的充分自信,三是對現實痛苦的暫時消解。……痛飲正是引發詩人抒情的直接動因。
(薛天緯《唐代歌行論·李白的歌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176頁。)

如果說以現代漢語讀音論,音律相類意思也相近的,如鮑照〈擬行路難〉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

還有李賀的〈將進酒〉最後一句: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再補充一句我個人很喜歡的,也是太白天才之作,〈江夏贈韋南陵冰〉: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務酒者 的 個人聲明:

1.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不授權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轉載,微博上如轉載請給出原文地址鏈接。

2. 任何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或文獻的問題,皆以繁體字作答,這是出於對文獻文本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歧義。若有異議,可以選擇不看,請勿在評論中作無意義回復,否則舉報或刪除。

3. 歡迎任何有理有據的反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