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考规划李蕊丞老师关于选专业四大坑的评论,还有什么专业是比较坑的?

回答
最近高考规划领域里,李蕊丞老师关于“选专业四大坑”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对这些“坑”的讨论,以及对其他潜在“坑”的挖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李老师的观点究竟是什么,以及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应该警惕哪些方面。

李蕊丞老师“选专业四大坑”的解读

虽然我没有直接查阅到李蕊丞老师具体的“四大坑”的详细内容(毕竟信息传播会有时效性和变动性),但结合他在高考规划领域的经验和普遍的教育观点,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他可能指出的几个方向。一般来说,这些“坑”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听信家长/老师的建议,忽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的坑:
深度解析: 这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让人掉进的陷阱。很多时候,家长或老师出于好意,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社会认知或者认为“更有前途”的专业来为孩子做决定。比如,认为“学医就是铁饭碗”,或者“学金融一定能赚大钱”。然而,如果孩子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擅长相反的领域,那么即便进入该专业,也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精进的可能。长此以往,不仅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毕业后也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影响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感。
表现形式: 学生可能在大学里挂科严重,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毕业时选择转专业或者考研调剂,甚至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如何避免: 这是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学生要主动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各种途径(如职业兴趣测试、参加夏令营、与不同行业的校友交流)来探索,并诚实地评估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家长则需要放下“为我好”的固执,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并尊重他们的选择,提供支持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规划。

2. “只看专业名称,不了解实际就业和发展前景”的坑:
深度解析: 有些专业听起来光鲜亮丽,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如果学生对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以及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缺乏了解,就可能被名字吸引而盲目选择。实际上,很多新兴专业在初期可能会有过热的现象,但如果其基础研究薄弱,应用落地不成熟,或者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行业发展,就可能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表现形式: 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课程内容与想象中差异巨大,学习难度高,或者毕业时发现所谓的“热门”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细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匹配。
如何避免: 深入研究专业介绍,了解其核心课程、毕业要求、主要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报告、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毕业生主要的去向(企业、研究所、创业等)。可以关注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的校友的观点。

3. “忽视自身性格和职业匹配度”的坑:
深度解析: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内向善于思考,有的外向善于沟通。而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些研究型专业可能更适合静心钻研、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而一些需要大量人际互动、口才和应变能力的专业,则更适合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如果选择了与自身性格严重不符的专业,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职业不适感。
表现形式: 学生在大学期间觉得学习很吃力,即使努力也难以达到期望,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感到非常煎熬,例如一个极度内向的学生被分配到需要频繁与客户打交道的销售岗位。
如何避免: 在选择专业时,除了兴趣,也要审视自己的性格特点。可以参考一些职业性格测试(如MBTI),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来判断。例如,如果自己在团队合作中常常感到不自在,或者不擅长公开演讲,那么选择需要大量公开展示和团队协作的专业就需要慎重考虑。

4. “只看短期热门,忽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坑:
深度解析: 某些专业可能在某个时期因为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旺盛而显得特别“热门”。但这种“热门”可能是周期性的,甚至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专业仅仅是抓住了某个市场风口,而缺乏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广泛的适用性,一旦风口过去,其就业前景就可能迅速黯淡。而那些基础学科,虽然在短期内不一定显得耀眼,但其知识体系更加稳固,能够适应多种变化,也更容易在长期内实现个人价值的叠加和升值。
表现形式: 学生毕业时发现曾经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来适应变化,而一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反而因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如何避免: 在评估专业时,要着眼于长远。关注那些学科基础扎实、知识体系相对稳定、且能够与其他领域交叉融合的专业。同时,也要理解“热门”和“有前景”的区别。一个专业是否真正有前景,需要看它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看眼前的岗位数量。

除了李蕊丞老师可能提及的“四大坑”,还有哪些专业值得我们警惕?

在上述“四大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具体专业,在选择时需要格外谨慎:

1. 纯粹的“概念型”或“包装型”专业:
例如: 某些打着“互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时髦旗号,但课程设置不清晰、实际内容空泛,且缺乏核心技术或理论支撑的专业。这些专业可能更像是一个“噱头”,实际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警惕信号: 课程设置中充斥着大量“概念”,但缺乏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就业前景描述过于笼统,没有明确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学校或院系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与专业名称不匹配。

2. 高度依赖某一特定技术或平台,且该技术/平台迭代迅速的专业:
例如: 过去一些专注于某个具体软件操作的专业,或者某个已经过时的编程语言的专业。如果所学的技能一旦被新技术替代,那么毕业生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警惕信号: 专业内容高度集中于某一个软件、某一种工具,缺乏底层原理的讲解;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跟上行业的技术迭代。

3. 理论脱离实际,且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论性”过强的专业:
例如: 某些非常纯粹的理论学科,如果学习者对该学科的研究没有极大的热情,并且没有打算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进入学术界,那么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当然,这并非说纯理论学科不好,而是说选择它们的人,需要有明确的学术追求。
警惕信号: 课程内容完全是理论推导,几乎没有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毕业生在就业时,雇主常常会询问是否有项目经验或实习经历,而这类专业往往很难提供。

4. 就业领域狭窄,且社会需求增长缓慢的专业:
例如: 某些相对“冷门”的,但社会需求并没有因为时代发展而显著增长的专业。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需求不旺盛,那么即使在其中做到顶尖,可选择的机会也相对有限。
警惕信号: 毕业生就业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相关行业新闻报道较少,社会关注度不高;即便有工作,薪资水平和晋升空间也可能受限。

总结一下,选择专业就像是为未来人生画一幅蓝图,不能只看眼前的色彩是否鲜艳,更要考虑构图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稳固,以及是否与“画家”自身的特质相契合。

在李蕊丞老师“四大坑”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更应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理性分析的能力。不要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挖掘,多方面求证,最终找到那个既符合自身兴趣和天赋,又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专业。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没有绝对“坑”的专业,只有不适合的“人”。即使是看似“坑”的专业,只要你足够热爱,并且愿意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去钻研,去发掘其潜在价值,也可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关键在于,我们要了解自己,了解专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旗帜鲜明的反对劝退扩大化。试图扩大化劝退范围的人是想把水搞浑,以实现其”大部分专业都很坑啦,所以也就没什么天坑专业“的目的。

大学不同的专业可能的提供三个好处:

一、很容易混,自己的时间多,空出来的时间可以交朋友、创业、旅游。视频里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就属于这类。这种专业读四年大不了等于原地踏步。而且这些专业素有学的宽泛的名声,学这些专业等于没有专业。这在HR眼里恰恰是优点,因为招进来干啥都行,非常容易匹配到事务性岗位。相反,生化材环学生想转行找工作,总会被HR问:”中国材料被卡脖子,你怎么不去找材料岗位“,”你这种专业人才来做XXX太可惜了“,然后把你拒掉。

二、学到市场上很需要的技能,能够树立一定的专业性壁垒。譬如说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三、能够提升自己思维层次。如数学、哲学专业。

生化环材三不沾,实验多实验报告多,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不好就业,待遇差,而且背多分课程太多,无法提高思维层次。此外,还有超高的安全风险,经常要接触剧毒物质,吸毒气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高考规划领域里,李蕊丞老师关于“选专业四大坑”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对这些“坑”的讨论,以及对其他潜在“坑”的挖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李老师的观点究竟是什么,以及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应该警惕哪些方面。李蕊丞老师“选专业四大坑”的解读虽然我没有直接查阅到李蕊丞老师具体的.............
  • 回答
    高考志愿填报,这本来是考生和家长人生中一个重要但相对独立的人生节点,现在却催生了一个火爆的行业——高考志愿填报规划服务。仔细想想,这种火爆本身就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细究起来,里面藏着不少值得我们玩味和反思的社会问题。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火爆,这背后藏着什么?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信息.............
  • 回答
    关于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的规划,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大事儿,尤其是对于咱们河南西部地区的人来说,简直是翘首以盼。把它看成一条“巨龙”,一点不夸张,因为它将极大改变豫西的格局。咱们先从宏观上瞅瞅这事儿。呼南高铁,顾名思义,是连接呼和浩特和南宁的高铁大动脉。但这条线并不是一条直线下来就完了,它要串联.............
  • 回答
    郑州规划中的“米”字高铁网,在我看来,是一步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和雄心勃勃的城市发展棋局。要理解它,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条条铁路的连接,更要将其置于国家宏观战略、区域经济格局以及郑州自身城市定位的放大镜下来审视。“米”字型并非简单的几何构想,而是深远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米”字是怎么来的。简.............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挺让人唏嘘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清楚明白一些。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衡水中学那位校长的儿子,要去西藏参加高考。按理说,高考报名这事儿,流程挺清晰的,尤其是在教育这么受重视的当下。但就在报名过程中,他被告知,因为所谓的“援藏年限不足”,他的高考资格被取消了。这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为什么.............
  • 回答
    深圳中学高二年级高考方向学生“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无疑触动了许多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这不仅仅是关于手机本身,更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学生的成长以及技术与学习的关系。要理解这个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中生是否应该被允许携带手机进校园。深圳中学这项规定.............
  • 回答
    “未婚性行为将被处分”——这样的规定,一旦出现在高等学府的校规中,无疑会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作为一个人文荟萃、思想活跃的场所,高校的规章制度应当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权利的尊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以及对科学伦理的遵循。然而,一些学校的这项规定,却似乎在这几个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
  • 回答
    中国高规格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分量、情感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影响。历史的沉痛与民族的记忆:首先,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城内制造了长达六周.............
  • 回答
    如何看待高校内“教师优先”的不成文规定?高校内“教师优先”的不成文规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它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产生的背景、具体表现、潜在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利弊。一、 “教师优先”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优先”并非指明文规定的条文,而.............
  • 回答
    这事儿吧,上海某高校的这个“本科生8点起,研究生9点起,否则扣分”的宿舍规定,真挺让人琢磨的。说实话,一听到这事儿,我脑子里闪过不少念头。首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大概率是想通过一个相对统一的作息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容易让人“放飞自我”。尤其对于本科生.............
  • 回答
    近日,索尼高管在一次采访中,对下一代 PlayStation 主机的硬件规格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披露。这无疑给广大玩家和行业观察者打了一针兴奋剂,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游戏体验的蓝图。首先,在 CPU 性能 方面,索尼方面透露新主机将采用 AMD 的 Zen 3 架构,拥有 8 核 16 线程。这是一个非.............
  • 回答
    华东师大留学生生日风波:疫情下的高校管理考量近期,华东师范大学因在疫情严峻时期为外国留学生举办生日庆祝活动,并随后发布致歉声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生日庆祝,更是折射出在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下,高校在平衡疫情防控、学生关怀以及社会责任之间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事件回顾与解读:.............
  • 回答
    关于平行宇宙、高维神灵以及宇宙是否真的有规则这些问题,它们如同深邃的夜空,总是引人遐想,也激发起无尽的探究欲望。这不仅仅是科学的疆域,更是哲学、信仰和人类想象力的边界。平行宇宙:存在于“可能”的维度平行宇宙这个概念,说起来就像是从科幻小说里蹦出来的,但它在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和弦理论中,却有着.............
  • 回答
    黑龙江省发布的不得新建高度500米以上建筑的规定,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涉及的面子、里子和远方,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500米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500米以上的建筑,那可都是妥妥的“摩天大楼”的范畴了。想想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北京的中国尊(528米),这些都是城市.............
  • 回答
    这则“十一假期能否离校由各地各高校决定”的新规,可以说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塑,也给即将到来的假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消息无疑是带着些许“惊喜”的。过去几年,长假的离校政策往往是全国统一的,很多时候,即使地方疫情形势稳定,学校也可能因为更宏观的考量而限制.............
  • 回答
    浙江省关于省级单位在气温3度以下才能开空调,且开空调不得高于16度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努力。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季,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也符合国家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如何看待这项规定: 积极方面: 节能减排的导向.............
  • 回答
    济南市出租车行业从业资格考试门槛提高,要求考生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这无疑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作为普通市民,我对此既有理解,也有一些顾虑。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提升从业门槛是有其道理的。首先,提升行业形象和专业性。 出租车司机是城市窗口的一员,他们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驾驶技术直接影响着乘客的体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唏嘘的。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医学准博士,你说天赋和能力肯定没得说吧?结果呢,因为一个规培考试没过,就卡在那儿,读不了博士,甚至可能得转行。这事儿一旦被爆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那些“准博士”们本身。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南京医科大学今年首次推出的临床医学「九年本硕博一贯制」培养项目,以及这个项目跟其他高校比起来,到底有哪些值得说道的优缺点。南京医科大学「九年本硕博一贯制」项目:初探与解读首先,得承认,一看到“九年本硕博一贯制”,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哇,这学制也太长了吧!”。确实,.............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今年高考英语考试,一个考生因为迟到17分钟,被拒之门外,没能参加考试。按规定是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场了,他这就超了一点点。这事儿一出来,各方议论纷纷,我猜主要有这么几个点吧。一方面,很多人会觉得,规定就是规定,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公平公正最重要。一点点的偏差都不能有,否则对那些严格遵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