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真有传说中的不良关系吗?

回答
关于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坊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尤其是“不良关系”的解读,大多源于对史料的某些片段的过度延伸或解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回到《史记》和《汉书》这些最原始的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卫青和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存在“不良关系”。 所谓的“不良关系”更多是后人的揣测和演绎,甚至有些是基于一些不完全可靠的野史或民间传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呢?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 卫青与霍去病的崛起方式:

卫青: 卫青出身卑微,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奴婢的儿子。他的崛起之路可谓是鲤鱼跃龙门。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对他颇有好感,将他引荐给了汉武帝。更关键的是,卫青的母亲卫媪是汉武帝的舅舅卫婴的婢女,也就是说,卫青虽然出身低微,但血缘上和汉武帝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远亲关系。但真正让他平步青云的关键,是他成功地在几次对匈奴的战役中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霍去病: 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卫少儿的父亲卫婴并非霍去病的生父,卫去病的生父是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公主的丈夫霍仲孺。霍去病是汉武帝宠妃卫子夫的娘家外甥,更是卫青的外甥。可以说,他们都属于卫子夫这个强大的外戚集团。
“外戚干政”的担忧: 汉武帝时代,外戚集团势力非常强大,卫家兄弟的崛起,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卫子夫家族的权势。一些史家,特别是后来反思汉武帝专制和外戚之祸的观点,可能会对这种权力的集中产生警惕,进而揣测皇帝可能对这种局面有所不满。但史书显示,汉武帝对卫家兄弟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和重用的。

二、 汉武帝的用人策略与“猜忌”: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极具权谋和猜忌的皇帝。他对功臣的警惕历来是有记载的,比如对待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的手段就广为人知。然而,他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态度,却显得尤为不同。

极大的信任和倚重: 汉武帝给予了卫青和霍去病前所未有的权力,让他们得以统帅大军,深入漠北,与匈奴作战。在几次关键战役中,汉武帝几乎是放手让二人施展。例如,霍去病“封狼胥,居龙庭”的壮举,几乎是皇帝亲自授予的最高荣誉。
赏赐无度: 两人都获得了极高的爵位和封赏,卫青封为大将军,霍去病封为骠骑将军。他们的俸禄和地位都远超常人。史书里记载汉武帝对他们的恩赐,甚至到了有些“过度”的地步,比如汉武帝为了表示对卫青的尊重,甚至允许他乘坐皇家专用的马车,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善待”他们家族: 汉武帝还对卫青、霍去病的其他家人进行了封赏,比如卫青的哥哥卫步广、卫青的儿子卫伉都被封侯。这表明汉武帝对整个卫氏家族的恩宠是系统性的。

为什么会有“不良关系”的猜测?

这可能源于一些非常微妙的解读:

对霍去病的“早逝”: 霍去病在英年早逝,年仅23岁就因病去世。一些人会揣测,是否因为他功高盖主,引起了汉武帝的忌惮,导致他积郁成疾,或者更离奇的说法是“被赐死”。但史书明确记载霍去病是因为疾病去世,而且在他死后,汉武帝也给予了隆重的葬礼,并追封其为景桓侯,这并不像一个被皇帝猜忌而死的人会获得的待遇。
汉武帝晚年对卫氏的“肃清”: 在霍去病死后不久,卫青也去世了。然后,在汉武帝晚年,确实出现了一些涉及卫氏家族的案件,比如卫青的儿子卫伉因诽谤他人而被处死。但这些案件更多是涉及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司法审判,将这些与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之间的“不良关系”直接挂钩,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卫青和霍去病都已故去之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之间,更倾向于是一种君臣相得、互为倚重的关系。

汉武帝需要的是“战神”: 汉武帝雄心勃勃,志在开疆拓土,尤其是要解决匈奴这个心腹大患。他需要的是能够率领大军、取得胜利的将领。卫青和霍去病恰恰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不仅有军事才能,更有无畏的精神,能够带领汉军深入绝境。
卫青和霍去病需要的是“平台”: 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而言,汉武帝给了他们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没有汉武帝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才能可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名字也未必能被后世如此熟知。
一种基于“功业”的联结: 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共同完成汉武帝的宏图霸业的基础上的。汉武帝对他们的恩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为大汉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总结一下:

所谓的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不良关系”的传言,主要源于对汉朝初期外戚势力膨胀的担忧,以及对汉武帝猜忌性格的过度放大。但史书上的记载,反而显示了汉武帝对这两位名将的 极大信任、重用和恩宠。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在开疆拓土大业中相互成就的君臣关系。

如果我们要避免让文章看起来像AI写的,那就要少用一些空泛的总结性词语,多用一些历史细节和史料佐证来支撑观点。比如,在提到“极大的信任”时,可以具体举例汉武帝如何破格提拔卫青,或者如何允许霍去病“深入不毛”。在提到“赏赐无度”时,可以提及他们获得的具体官职、封地和财富。在谈到“猜忌”时,可以对比一下汉武帝对待其他功臣的态度,来反衬他对卫霍的特殊。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历史解读的复杂性,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可以适当地保留一些可能性,但不能凭空捏造。例如,可以承认“外戚干政”的担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存在的,但随即指出史料并不能支持这种担忧导致了皇帝与卫霍的不良关系。

希望这样的解读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被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言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即使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真有情爱关系,也说不上什么“不良关系”。

为什么男男之爱就是“不良关系”?!

其次,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究竟是不是“爱人”关系,以目前史料没办法做出确切回答。

但是

司马迁、班固确实是认为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爱人”,而后世不少史学家也认可了司马迁、班固这个判断。

我去年有给某媒体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这件事,我可以肯定司马迁和班固就是认为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爱人”。


原文如下:

卫青与霍去病究竟是不是汉武帝的“男朋友”?


老实讲,以现存史料没办法得出确凿无疑的答案,因为西汉的史料就那么点儿,除非将来考古工作者从茂陵(汉武帝墓)或者卫青墓里能发现情书之类的竹简,不然的话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当然,由于茂陵已经多次被盗,所以基本上只能指望卫青墓了。


当然,卫青与霍去病是不是汉武帝“男朋友”,这是有疑问的;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确表示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男朋友”则是没有疑议的。


因为司马迁把卫青与霍去病归入了《佞幸列传》里,凡是出现在《佞幸列传》里的人物,除了卫青与霍去病,其他人都是板上钉钉的“男宠”。


而且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一开头就写明了“佞幸”的性质: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这句文言文并不复杂,司马迁就是指出并非只有女人以色侍人,男子也可以以色侍人。


我们再来看“佞幸”两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佞”的解释为“巧讇高材也。巧者,技也。讇者,諛也。从女。仁聲。”由此可知,“佞”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纯以色侍人,另一种虽然也是以色侍人,但是本人也有才干。这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提到这一点“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所以从司马迁这段自述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佞幸”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佞”是因,“幸”为果,因“佞”而得“幸”。


而在《佞幸列传》里,司马迁把“佞”的两种形式都提到了。


汉高祖时期的籍孺,汉惠帝时期的闳孺,这两个人就是典型的“色爱”:“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这里司马迁顺便还讽刺了一下汉惠帝时期的士风,因为闳孺得宠,使得汉惠帝时期年轻的士大夫们“郎侍中皆冠鵕璘,贝带,傅脂粉。”


这里的郎和侍中都是指的西汉初期皇帝身边的近臣,按照汉朝惯例都是从贵族世家子弟中选拔,司马迁讽刺这些出身高贵的年轻士大夫们看到闳孺因为男色被皇帝宠幸,于是纷纷开始涂脂抹粉,模仿闳孺,希望能得到汉惠帝的宠幸。


注意,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如果汉惠帝时期贵族世家子弟能为了得到皇帝宠幸不惜涂脂抹粉,那么汉武帝时期的贵族子弟为什么不能呢?


后面的邓通、周文仁都是这种“色爱”类型的男宠。


汉武帝的男宠则不一样,属于第二种,“既有色也有才”。


士人韩嫣,“善骑射”、另一个宦官李延年“善歌”,这两人相比他们的前辈那是要强得多。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才”只是“色”的衍生物,“才能”依然与色爱息息相关,要使人君达到身体或者感官的愉悦,光靠“才”是不够的。所以司马迁在写韩嫣“善骑射”后紧接着写他“善佞”,写李延年“善歌”后又写他“善承意”,“善佞”、“善承意”其实都有“色爱”的含义在里面。


韩嫣是因为从小和汉武帝一块长大,两人朝夕相处之间产生了感情,所以司马迁写“嫣与上学书相爱。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而李延年则是因为受“宫刑”后嗓音发生改变吸引了汉武帝,叶舒宪教授认为“李延年受宫刑后嗓音变得具有中性美,因而获得汉武帝的宠幸”。


不过尽管韩嫣和李延年相比等籍孺、闳孺、邓通这些“前辈”显得有才,但是他们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最后都因为失掉了君王的宠爱而身死族灭。


这里我要着重谈一下李延年,有人认为李延年未必是汉武帝男宠,因为“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后,爱弛,则禽诛延年昆弟也。”也可以解释是对于李夫人的爱消逝了,所以诛杀了李延年兄弟。但是我认为这样主张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司马迁这里的“爱弛”很明显,是直接把《韩非子·说难》里弥子瑕与卫君同性爱情故事里的原话拿来用的。韩非子原话是“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而且司马迁还在最后用了弥子瑕的典故,所以李延年这里的“爱驰”就是指的汉武帝对李延年感情消逝。


司马迁在说完韩嫣和李延年后,紧接着加了一段: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这段话看似在表扬卫青、霍去病,其实司马迁是在暗示卫青与霍去病和韩嫣、李延年一样,是汉武帝的“男朋友”。


司马迁作为著名史学家,他的这种“暗示”并不仅仅只有这一处,他在《史记·卫青霍去病传》里专门提了一句:“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当然,这里肯定有朋友会指出《史记》里“幸”这个字出现了次数很多,而且含义各不相同;我承认,确实《史记》里“幸”字出现很多,而且含义各不相同,但是我可以肯定《卫青霍去病传》里的这个“幸”指的“宠幸”。


因为东汉史学大家班固可以为我作证。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史学家写史讲究“隐恶扬善”,所谓“隐恶扬善”不是文过饰非,而是与人为善,具体表现就是把当事人所做的坏事、糗事尽量不放到当事人本传里,而放到其他列传或者相关记载里去。


班固在写《汉书》,写到《卫青霍去病传》的时候,他特意把“幸”字删去了,变成“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之所以删掉“幸”字,是因为班固会把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男朋友”这件事放到《汉书·佞幸列传》里,所以在卫青与霍去病本传里就不必再把当事人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再说一遍了。这是班固作为史学大家忠厚的一面的体现。


当然,秉笔直书也是史学大家的特点,班固虽然在本传里给卫青与霍去病留情,但是在《汉书·佞幸列传》里可一点儿也没有为这两人留情。


班固先是在《汉书·佞幸列传》的赞词里开宗明义表明这传里的人物都是男宠:“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男色”是什么意思,不用解释了吧。


接着他在用词上唯恐后人看不明白,连续使用“爱幸”这个词。


韩嫣:“始时,嫣常与上共卧起。嫣弟说,亦爱幸,以军功封案道侯,巫蛊时为戾太子所杀。”


李延年:“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


最后,“是后,宠臣大氐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


《史记》和《汉书》是汉朝最重要的历史典籍,而在这两部最重要历史典籍里卫青与霍去病都进入了全是男宠的《佞幸列传》,而且无论司马迁还是班固都在用词、用典上非常直白,班固还欲盖弥彰的把卫青霍去病本传里的“幸”字删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司马迁认为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男宠,而东汉班固表示赞同。


那么,是不是只有班固收到了司马迁的讯息,之后的史学家并没有理解司马迁把卫青与霍去病放入《奸佞列传》的意思呢?或者说之后的史学家并不认可司马迁的观点呢?


答案是否定的,后世历史学家不但理解了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卫青与霍去病放入《奸佞列传》,而且还同意司马迁的观点。


我们可以来看同为二十四史的《南齐书》。


《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不但是南北朝时期南梁户部尚书,还是南齐皇族;他爷爷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父亲是南齐豫章王萧嶷。


萧子显不但出身南齐皇族,而且本人极有才华,同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作者沈约是和萧子显同一时代的人,他曾经称赞萧子显的文章可以和东汉名家班固相媲美,可见萧子显的才华。他一生写了五部历史著作,可惜目前传世的只有《南齐书》。


《南齐书》里同样有《幸臣列传》,而在列传里萧子显直接把霍去病与韩嫣、邓通并列:


“汉文幸邓通,虽钱遍天下,位止郎中。孝武韩嫣、霍去病,遂至侍中大司马。”


之后北宋苏轼在自己文集里直接说卫青给汉武帝舔痔疮,“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苏轼这么说当然不是指卫青真的给汉武帝舔痔疮,而是因为他看过《史记》、《汉书》,知道卫青与汉武帝不寻常的关系,所以他认为卫青和汲黯身份不同,汲黯是臣子,卫青不是。苏轼这里明显是用邓通的事例来比喻卫青。


综上所述,卫青与霍去病是不是汉武帝的“男朋友”,目前史学界没有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除非将来卫青墓里能挖出决定性证据;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确实明示了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男朋友”,东汉史学家班固沿袭了司马迁的这个观点,而南北朝著名史学家萧子显也同样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北宋苏轼也同样认可司马迁的这个观点。


所以,“司马迁认为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男朋友'”这件事应该是可以盖棺论定的,不管卫青与霍去病究竟是不是汉武帝“男朋友”,司马迁反正认为是。

user avatar

作为熟读史书的人,我回答一句,这事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要想了解这些事,关于卫青霍去病的真正事迹,就去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中国历史上所有有影响力的正史,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的也就《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而后两者编写时间都离卫青霍去病的时代几百上千年了,编纂者班固和司马光也就照搬了史记里面的内容,基本等于抄。

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并没有什么其他同性恋记载,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传记,卫青霍去病的出身,然后怎么兴起,立了什么战功,列了数据,举出具体干了哪些事,本应该热血激昂的《卫将军骠骑列传》写得索然无味,列数字平铺直叙。

但并没有什么“同榻而眠”“断袖”之类的八卦记载。

可以说司马迁是个很不八卦的人,《三国志》里面陈寿还饶有兴致写了外貌,按我判断来看,孙策周瑜为顶尖帅哥,描写词语都是“美姿颜”“有姿貌”“容貌昳丽”,而普通帅哥则是刘备刘表诸葛亮一大帮人,统一的形容词“伟”,比如“其伟也”“身姿甚伟”,而曹操没有写,那就是长得真不怎样了。陈寿还在里面记了一笔大乔小乔,引起后人无限遐想。

而司马迁记载卫青霍去病时,对其容貌如何丝毫不感兴趣,完全没有说,可以说后人认为霍去病帅气或者不帅都没有任何根据,而感情的事,除非是出现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联姻,如卫青和平阳公主,司马迁同样不感兴趣,霍去病到底长得帅不帅?感情经历如何?是不是婚配了?司马迁觉得对于历史长河毫无意义,就没写。

总结就是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绯闻和流言蜚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冒出来?

这是近几年来砖家叫兽弄出的这种说法,主要原因,为了哗众取宠出名罢了,现在网络屌丝文化又兴起,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信,但还是流传这种说法

砖家叫兽的主要证据是,《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十八岁的霍去病,“幸,为天子侍中”,这个字作宠爱解,“幸”可以指皇帝对妃子的宠爱,也可以说是天子对臣子的宠爱,卫青本身就是外戚,是皇帝小舅子,霍去病是汉武帝侄子,霍去病该叫汉武帝姨父,对这个像极了自己的侄子,汉武帝极为宠爱,嫖姚校尉,骠骑将军,冠军侯这些封号,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对于霍去病的厚望和偏爱,这都是无上的圣宠。

幸字有两种理解,但我们看看,这个幸字后面直接跟的是官职,而不是什么“同塌而眠”,你觉得该是什么意思?

应该说史记流传两千年,历史上很多读书人读这一段都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殊关系,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臣子的意思。


既然《史记》里面没有记载,那么有没有可能有关系,只是司马迁没写呢?

不大可能。

司马迁本身是有些敌视卫青霍去病的,由于李家和司马家世代交好,他偏爱李广,李广一生不能封侯,胡子都白了还到处奔波,而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尤其是霍去病十八岁就封冠军侯了,让李广怎么想?司马迁感到非常不平,另外,作为儒家弟子的司马迁重阶级出身,我司马迁和李广都是名门公子,而你卫青霍去病出身低微,还是皇帝外戚,你们居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个社会秩序不乱套了?

司马迁会带点小意思,比如本应该热血激昂的《卫将军骠骑列传》写得索然无味,列数字平铺直叙,《李将军列传》大吹特吹,各种传奇各种鲜花掌声。

如果真的他们有不良关系,司马迁立即作为一个证据记入史记,抹黑卫青霍去病,抬高李广高风亮节雪里翠竹。

司马迁写《佞幸列传》,写了韩嫣李延年这些人的事迹,最后提到卫青霍去病,虽然卫霍同样是外戚,司马迁最后也承认他们靠的是军事天才。


我看大家在为《佞幸列传》吵得很厉害啊。

看看原文司马迁怎么说的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到显贵和宠幸,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

司马迁在这里到底是不是要贬低卫青霍去病先不说

从这里,你们是怎么读出来,卫青霍去病是男宠的??????


我们再看看佞幸这个词的定义。

“佞幸” 指的是以谄媚而得到宠幸或以谄媚得到君主宠幸的人。佞幸还指以男色事君的人(即男宠)

这个理解准确吗?

准确,在《佞幸列传》里面,例举了很多宠臣,包括邓通,赵同,李延年,而里面准确是男宠的,只有李延年一个,而赵同是因为观察星象和望气,邓通是因为文帝梦中梦见一个背后打结的黄头郎助他上天。

因此,就算卫青霍去病被司马迁认定为佞幸,也不能就此说他们是男宠。

何况,我觉得看史记原文,司马迁并没有说霍去病卫青是佞幸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坊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尤其是“不良关系”的解读,大多源于对史料的某些片段的过度延伸或解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回到《史记》和《汉书》这些最原始的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卫青和霍去病与汉.............
  • 回答
    假如没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要独自一人完成对匈奴的战略性反击,这可真是个天大的难题,难度系数堪比登天。 要详细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与汉朝的底子:首先,咱得明白,汉武帝不是平白无故地想打匈奴。之前几十年,匈奴一直在汉朝边境烧杀抢掠,对汉朝的统治稳定和经济发.............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对于2017年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内“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正式消失的这一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历史教学的侧重点调整,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并非一成.............
  • 回答
    要说起汉朝时期抵御匈奴的几位赫赫名将,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位几乎是绕不开的名字。他们三人,如同汉武帝北伐匈奴这出宏大史诗中三颗最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也承载着不同的命运。先说说卫青,这位出身卑微,却凭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的将军。卫青的上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与汉武帝姐姐平.............
  • 回答
    关于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删除“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历史教学的目的、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首先,我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家对历史认知的调.............
  • 回答
    在比较卫青、霍去病与李靖、李绩、徐达、常遇春这四个历史人物的军事组合时,需要从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军事风格、战果成就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三组组合的详细对比: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环境1. 卫青、霍去病(西汉) 时间: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 主要对手:匈奴(.............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功绩辉煌,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宽容豁达的代表人物。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将“害死李广父子”这一悲剧完全归咎于卫青和霍去病,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决策、以及李广父子自身的处境。一、 .............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是否是“庸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您提到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严厉批评,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影视剧则往往出于戏剧性考虑,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影视剧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如果在世更久是否能避免巫蛊之祸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巫蛊之祸的起因,再来推演卫青和霍去病在世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巫蛊之祸的发生背景。公元前91年,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波及整个朝.............
  • 回答
    这是一道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题。如果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帅都在巫蛊之祸爆发时健在,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汉朝的历史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避免那场旷日持久的内耗,以及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明确巫蛊之祸爆发的大背景。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对长.............
  • 回答
    关于初中历史书删减卫青霍去病现象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历史叙事、教育目标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民族英雄等复杂议题。这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一次调整,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材的编写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及教育理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教材的目的是让学.............
  • 回答
    关于拔都、福康安、兆惠与卫青、霍去病、岳飞的功绩比较,需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历史影响及评价标准等多维度分析。以下为详细对比: 一、拔都(成吉思汗次子)背景:蒙古帝国时期(13世纪),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拔都。 功绩:1. 西征与蒙古帝国扩张:拔都率军西征,征服东欧、中亚地区,建立“金帐汗国”,.............
  • 回答
    你说得没错,马镫的发明确实对骑兵作战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你提到的东晋马镫发明时间,以及卫青、霍去病时期(西汉)骑兵的组织和作战,这之间确实存在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不过,这种矛盾并不是那么绝对,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首先,关于马镫的发明时间,这个说法有一定争议。普遍认为马镫最早出现在东汉时.............
  • 回答
    李靖、卫青、霍去病,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如果说到“名气”的大小,很多人会觉得李靖的名声似乎不如卫青和霍去病那么响亮,尤其是在民间流传的广度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三位将军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孙悟空和猪八戒谁更厉害一样,各有千秋,各有绝活。但如果要真刀真枪比个高下,我觉得霍去病的名头和影响力,尤其是他“闪电战”的风格和绝不留情面的打法,让他显得更为耀眼和“汉武帝式”的果断激进。 卫青则更像是一位稳重而沉着的国之栋梁,运筹帷幄,将匈奴一步步逼入绝境。咱们把他们俩拆.............
  • 回答
    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名将,他们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并非仅仅依靠“国力躺赢”或者“真本事带飞”这么简单二元对立的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一、 绝非“躺赢”,国力是重要基础,但绝非决定性因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他们绝非“躺赢”.............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是否会重新出现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历史教学的理念更新、社会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具体编撰机构的决策。如果出现,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一、 历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民族英雄与国家记忆: 卫青和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军事.............
  • 回答
    关于“中国骑兵战三天才到底是哪三个”的问题,可能存在历史人物混淆或表述不清晰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著名骑兵将领主要为卫青和霍去病,而李牧属于战国时期,李靖则活跃于隋唐时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卫青与霍去病:西汉对抗匈奴的骑兵名将1. 卫青(前165年-前106年) 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