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评价祁同伟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

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经历、动机和行为都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

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更鲜明: 祁同伟从一个出身贫寒、怀揣理想的青年警察,一步步走向腐败,最终走向毁灭。他的转变过程被刻画得非常细致,观众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对现实的不满、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在诱惑面前的屈服。这种从“好人”到“坏人”的转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讨论。
“农民的儿子”的共鸣与反思: 祁同伟的出身背景——农村家庭,曾经的贫困,以及在婚恋关系上遭受的歧视,都为他后续的堕落埋下了伏笔,也为一部分观众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点。观众会去探究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这种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往往能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对“现实”的影射与代入: 很多观众认为祁同伟身上体现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的生存困境和价值观扭曲。他为了“翻身”,为了证明自己,选择了不择手段。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影射,使得关于祁同伟的讨论更加深入,也更容易触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
悲剧英雄的魅力: 尽管祁同伟做了很多错事,但他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他对妻子高小琴的情感(虽然这段感情本身也很复杂),以及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魄力。他最终的悲剧结局,也让一些观众产生了同情和惋惜。这种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比纯粹的“好人”或“坏人”更能激发观众的探讨欲望。

二、 剧情推动力与话题制造:祁同伟是核心矛盾的载体

祁同伟在剧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许多关键冲突的中心。

“反派魅力”与“坏人的精彩”: 很多时候,观众对于“坏人”的关注度会高于“好人”,因为“坏人”的行为往往更加出格、更具颠覆性,也更容易制造话题。祁同伟作为剧中最主要的“反派”之一,他的每一次出场、每一次行动都在推动剧情发展,他与反腐力量的周旋本身就极具看点。
“高小琴”CP的讨论热度: 祁同伟与高小琴(山水集团董事长)之间的“权色交易”和复杂情感关系,是剧中非常吸睛的一条副线。这对CP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也为祁同伟的形象增添了更多层次。
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揭示: 祁同伟的腐败路径,包括他如何利用权力、如何进行利益输送、如何形成权力网络,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权力运作和腐败链条的窗口。关于这些机制的分析和讨论,往往是知乎用户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三、 李达康的角色特性与讨论焦点

相比之下,李达康虽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角色,但他的特点与祁同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讨论的侧重点也不同。

“耿直”、“GDP崇拜”的标签: 李达康的形象更加鲜明,他是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务实派,也是一个有些“爹味”的霸道书记。他的“GDP崇拜”、“目标明确”、“有担当”等特质,让他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好干部”代表。
争议点相对集中: 李达康的争议点更多集中在他的执政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与丁义珍的切割等方面。虽然也有讨论,但他的行为逻辑相对“正面”和“清晰”,不像祁同伟那样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模糊地带。
更偏向“正面”解读: 关于李达康的讨论,更多的是在肯定他的政绩,分析他的为官之道,以及讨论他与祁同伟、沙瑞金等人的政治博弈。这些讨论虽然有深度,但可能不如对祁同伟的“人性解剖”那样容易引发海量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辨。
缺少“悲剧性”或“复杂性”的深度: 相较于祁同伟的悲剧性命运,李达康的结局是功过参半,他是一个在体制内努力的官员。这种“非悲剧”的特质,使得围绕他的讨论可能不如围绕祁同伟的“堕落”与“毁灭”那样具有震撼力。

四、 网络传播与用户偏好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的特点也影响着讨论的走向。

深度分析与反思的需求: 知乎用户普遍对深度分析、逻辑推理和观点碰撞有较高的需求。祁同伟身上蕴含的复杂人性、社会现象的影射以及权力运作的机制,都为知乎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分析素材。
对“人性”的探索: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对深层原因、人物动机进行探究,而不仅仅是评价角色的好坏。祁同伟身上展现的人性弱点、诱惑与抵抗,以及其悲剧性命运,更能满足用户对“人性”的探索欲望。
“共情”与“猎奇”心理: 尽管知乎以理性讨论为主,但观众对复杂角色的“共情”和对“跌宕起伏”故事的“猎奇”心理依然存在。祁同伟的经历更能激发这种心理,让用户忍不住去分析、去评论。
话题的“发酵”能力: 祁同伟的每一个“梗”(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要为赵东来打call”——虽然这是观众的二次创作,但恰恰说明了祁同伟的讨论热度)都极具传播性,更容易引发用户模仿、改编和进一步的讨论。

总结来说,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是由于其角色本身具备了更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悲剧性,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他在剧情中扮演了更核心的冲突载体,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关于人性、权力与社会现实的讨论空间。而李达康虽然也是成功的角色,但他的形象相对更“正面”和“单一”,讨论焦点更多集中在执政能力和官场之道,缺乏祁同伟那样能触及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和强烈的戏剧张力,从而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发的讨论广度和深度不及祁同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塑造人物的时候,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叫作变化。简单来说,人物出场,经历了我们所讲述的这个故事,他就一定要发生变化……懦弱的人,变得坚强;积极的人,变得颓废;没有方向的人,找到了方向;不懂爱情的人,说出了情话……如果人物从一开始是什么样,结束也是这样的话,这个故事讲来干嘛呢?


但是李达康,有变化吗?更不要说海报最中间的侯亮平,他的回答数我猜更少!如果在一个只需要考虑戏剧的基本原则的写作环境里,祈同伟这样的人物设定才是应该是主角啊!其他的,那些从一而终的角色,其实不是角色,只是完成这个故事所必需的NPC而已!


然而……

user avatar

这是编剧写文本的客观规律,建议读读《经典情节20种》和《经典人物原型45种》两本书。

编剧想要人物吸引人,就需要通过冲突刻画人物。冲突和人物性格设置类似于两种力,两种力达到一种平衡,人物和剧本就会合理,观众就会觉得剧情有吸引力。而且对演员来说,剧本冲突性越强,表演人物性格张力需要的演技就越多,表演自然也会更吸引观众。

比如《阿甘正传》里,如果阿甘不是略有痴呆和身残,而是让主角能力像《美丽心灵》里的纳什,那么主角阿甘的各种经历就不会那么打动人了。同样,如果让《美丽心灵》纳什的人物设定,变成《阿甘正传》里略带痴呆的主角形象,还会有观众相信这样一个人能获得诺贝尔奖么?

一个痴呆面对很多幸运可以打动我们,一个天才面对很多不幸也可以打动我们。而且痴呆越幸运,经历越玄幻,我们越开心;天才越不幸,经历越悲惨,我们越落泪。

明白了编剧的公式,你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祁同伟会后来居上,比李达康更容易受到人们关注。因为祁同伟身上有更复杂的冲突,他曾经为爱情差点丢命,后来为权力也可以不要良心。祁同伟这种风险偏好性性格,在剧中各种冲突下达到了平衡,自然让观众对角色的恨与爱都更深刻。

为什么大陆很多电视剧不吸引人,就是因为这些剧里都是沙瑞金、侯亮平这样人物冲突平面化的角色,演员演着没劲,观众看的也更多是一部教育纪录片。因此《人民的名义》后半部分相当烂尾,就是因为人物开始脸谱化了。

宣传要按客观规律来,要让英雄有缺憾,不然老百姓不信,也不会看。

user avatar

物伤其类

user avatar

相比达康书记,祁厅长这个角色的厚度更大,他是时代缩影,身上也更能折射知乎用户群体的阶级焦虑。

同情祁厅长,大家平平无奇的人生就有了合理化的解释:社会不公,逼良为娼。批判祁厅长,则是另一种合理化解释: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没有出卖自己!我不行是因为我有良心!

但要我说,大家都是想多了。知乎用户目前大多数还是处于想学习郑胜利而不得的阶段。有一个水军小团队,对外可以号称xx文化传播公司,将来手下可能还有一两个程序员,这不是典型的知乎梦么?那么多live和专栏,不就是教人成为郑胜利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
  • 回答
    雷克萨斯之所以能在知乎上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其品牌理念、产品实力以及用户群体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对“匠心”与“品质”的极致追求,深得“懂车”人士的心在知乎这个用户普遍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平台上,对于产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即.............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迟飞”的文章《同性恋运动为什么反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观点是否符合当前科研和社会实际,并进行一个相对详细的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反智”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性。 评价一篇关于社会运动的文章是否“反智”,关键在于其论证过程是否建立在严谨的事实依据、科学的逻.............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最近,“动漫达人”百家号账号大量抄袭知乎和B站原创文章的事件,在动漫圈和内容创作者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件事可不是小打小闹,它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的根本,也暴露了当前一些平台在内容审核和原创保护上的不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事情的严重性。当一个被平台认证为“达人”的账号,竟然靠着大肆搬运他人辛苦创作.............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狼图腾》在知乎上确实容易招来一些比较尖锐的评论,甚至让你觉得有点“一边倒”。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作品本身好坏,更多的是跟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狼图腾》这部作品的特质碰撞出来的结果。咱们就一层一层剖开来看:1. 知乎用户的“审美品味”和“知识背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一篇回答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阅读数、赞同数、喜欢数、评论数以及收藏数这些数据指标上。这些数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数据之间的基本关联:量的传递与转化最直观的联系是,这些数据指标之间.............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