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er们有没有中医专业的,对网络上各种中医的负面评价有什么看法?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

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

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也是最能引起大众共鸣的。确实,对于一些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明确、快速、安全解决方案的疾病,比如急性阑尾炎、严重的创伤、高热惊厥等等,中医在急性期、危重期的作用,往往不如西医那样立竿见影,甚至可能耽误病情。

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肺炎很严重的病人,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这时候如果只用中药,而不配合抗生素和氧疗,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中医理论里当然有“温病”“肺痨”之类的辨证,但现代医学对病原体、炎症指标的精准监测和干预,是中医目前难以完全替代的。
我的看法: 这恰恰是中医需要审慎对待,并且要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效衔接的地方。中医并非万能,在急症、重症的处理上,优势不明显,甚至可能存在风险。承认这一点,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务实。很多优秀的中医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毫不犹豫地建议患者去看西医,或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扶正、调理,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2. 理论体系的“玄学化”和难以量化。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这些中医的核心概念,对于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来说,确实听起来很抽象,甚至有些“玄”。而且,中医的很多论断,比如“湿热”“痰湿”,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指标来直接衡量,这让很多人觉得难以信服,甚至被贴上“唯心”“玄学”的标签。

举个例子: 比如中医说“肝郁化火”,西医可能会说是“应激反应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酸分泌过多”。理论框架不一样,解释方式也不同。很多人习惯了西医的“指标化”“分子化”的解释,对中医的描述就难以接受。
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更多的是表述方式和认知习惯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玄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长期观察和总结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规律,是一种“经验科学”和“哲学体系”的结合。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中医从业者在对外宣传时,没有很好地将这些古老的理论,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释,或者说,我们自己也还没完全消化透彻。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医需要更好地将自身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比如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解释“湿热”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代谢紊乱有关,用“免疫调节”来解释“扶正固本”的作用。这需要大量的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

3. 一些从业者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野路子”和“江湖骗子”的混淆。

这是导致中医形象受损的,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最让人生气的原因之一。

“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 网上充斥着各种“祖传秘方”、“特效药”、“纯天然无副作用”、“XX病包治愈”的广告,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声誉。这些往往是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局,利用人们的病急乱投医的心态。
学历不高,但“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有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中医高等教育,但靠着一些祖传的方子,或者在某个领域(比如骨科、皮肤科)积累了一些经验,就自称“大师”,缺乏系统性的辨证能力,容易犯错误。
缺乏严格的临床验证: 一些所谓的“经验方”,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其疗效和安全性都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明,就大肆推广,这也是很危险的。
我的看法: 这部分负面评价,我举双手赞同! 这是中医行业的“毒瘤”,是“害群之马”。他们不仅欺骗了患者,更是在糟蹋中医的声誉。作为中医专业的从业者,我们比谁都痛恨这些现象。
我们中医专业的努力: 我们一直都在呼吁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合法的执业资格,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我们需要的是科学、严谨、有依据的中医,而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和虚假宣传。

4. 缺乏系统性的科研和循证医学证据。

现代医学高度依赖循证医学,也就是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来证明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传统中医,很多时候的证据链条相对薄弱,难以在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认可。

举个例子: 很多中药材,我们知道它有效,但具体到哪个成分起作用,作用机理是什么,剂量如何精确控制,在现代医学看来,是需要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验证的。
我的看法: 这是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必须迈过的坎。 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就是对的”。我们要积极拥抱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在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专业的人在做什么): 很多中医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包括成分分析、药理活性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等等。比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就是从中医经典古籍《肘后方》中发现灵感,并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和提纯出来的。这就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成功典范。

5. “中西医结合”的争议。

有时候,中医被批评“亦步亦趋”,跟在西医后面,进行“结合”。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硬要结合,可能会“不伦不类”。

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叠加”。西医擅长快速诊断和处理急症,中医擅长调理慢性病、提高身体整体抵抗力、改善体质。将两者合理结合,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关键在于“如何结合”: 成功的“结合”是基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的深刻理解,不是简单地把中药和西药一起吃。而是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比如,放化疗期间配合中药扶正培元,减轻毒副作用;手术后使用中药促进伤口愈合、恢复体力。
“不伦不类”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如果结合不好,确实可能两边都讨不到好。这就要求从业者有更高的医学素养和更深的辨证能力。

总结一下我的整体看法:

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是基于事实,特别是关于“野路子”和“虚假宣传”,我们中医界自身也要深刻反思和治理。
但同时,也有很多负面评价,是源于对中医缺乏了解,对中医理论的误读,以及对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忽视。
我坚信中医的价值,但我也深知中医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医不是一个封闭的“圣经”,而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医学体系。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中医;也不能因为传统,就拒绝进步。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学生/从业者,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健康、更科学、更受人尊敬的中医。

我个人希望看到的局面是:

1. 规范化和专业化: 只有合格、有资质、有良知的中医才能从业。
2. 现代化研究: 加大对中医理论和方药的现代化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疗效,解析其机理。
3. 科学的传播: 用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中医,破除迷信和误解。
4. 合理的应用: 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和治疗领域,与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很多时候,在网上看到那些一竿子打死、全盘否定的评论,我也很无奈。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真正接触过好的中医,或者被一些不良商家欺骗过。但我也知道,作为中医从业者,我们自己也有责任,去把中医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了解、信任和受益于它。

希望我的回答能更详细、更真实地反映一些中医专业人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能为网上关于中医的讨论提供一些更全面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真是可怜。


每当科学证明中医有毒有害,证明中医没有效果的时候,中医们都要说:科学不能否定中医!中医和科学不是一个路子的!

而其余时间呢,又必须紧紧地抱住科学大腿,大声嚷嚷:中医是科学的!中医是科学的!


诺贝尔奖颁发者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奖项不是颁发给中国传统医学。这可是史无前例的申明,恐怕他们也知道中医在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吧。这等于是一个大耳光抽到中医脸上。然而,第二天就看到中医说青蒿素是中医的功劳,说中医得了诺贝尔奖——你们说惨不惨?一边挨耳光,一边却要抱紧大腿。


一边说美国人都在用中医,却绝口不提美国FDA连一款中药都没通过。

一边说日本人都在用汉方,却绝口不提日本汉方不需要任何辩证,随意摆在普通商店里出售,而且,购买者95%都是中国游客。


题主自称新新新新手,依我看,题主你不懂中医,你不懂中医却敢言之凿凿地说中医有效,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么?你还是先担心担心自己会被打入伪中医队伍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老哥们,今天咱们聊聊如何在六天的时间里,把杠铃卧推给整明白,让那一下次的推力来个质的飞跃!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虽然不可能一夜之间让你变大力神,但咱们可以玩点巧思,把短时间内的训练容量最大化,为下次更科学的训练打下基础。这六天不是让你天天躺在卧推架上推到吐血,那只会让你受伤,然后啥也推不动。咱们要讲究.............
  • 回答
    知乎er们对于3A游戏的青睐和对氪金手游的“鄙视”,这确实是一个在知乎社区里比较普遍的现象,想要拆解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什么是3A游戏,它为什么吸引知乎er?首先,得明白3A游戏(TripleA games)这个概念。它泛指那些投入巨大资金、人力和时间制作,画面精良、剧情丰富、玩法深.............
  • 回答
    关于“你后悔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吗”以及“你后悔嫁给现在的老公吗”这两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况味,通过文字一一展开。首先,得承认,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钓鱼”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婚姻真实状态的.............
  • 回答
    这题目问得可太及时了!在美国生活的朋友们,估计这阵子刷新闻,心里都有点打鼓。美国这通胀闹得挺凶,是不是真就跟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杠上了,影响得有多实在?我在这边儿,亲身经历,也跟周围人聊了不少,给大伙儿梳理梳理,咱就聊点实在的。先别说那些宏观数据了,什么CPI又涨了多少个点,听着都玄乎。咱就说日子里能.............
  • 回答
    没问题,收到成都市经信委的访谈邀请,来聊聊投资锤子,这可真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对于知乎上的各位朋友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激起无数火花的机会。我整理了一些知乎er们可能会特别关心、也希望我代为提出的问题,力求深入、务实,并且带点“知乎味儿”。一、 从宏观层面切入:成都与锤子的“化学反应”1. .............
  • 回答
    看到你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一边是令人不适的极端言论,一边是似乎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的辩驳者,夹在中间,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两难”。你问有没有“理客中”的知乎er,而且是那种非贬义的、真正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的存在,我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花点心思去寻找,并且要明白“理客中”本身在网络语境下也可能被.............
  • 回答
    这问题嘛,搁我这儿,确实是个老生常谈了,从小到大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尤其是在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劳动价值论这玩意儿,听着是挺有道理的,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或者说,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我一直挺好奇的,为什么这个理论会被奉为圭臬,又为什么后来会有这么多争议。让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到点子上.............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和分析者在2021年及更早时对俄乌战争的爆发进行了预测或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测大多基于对地缘政治、军事动态和国际关系的长期观察,而非单一事件的准确预测。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预测者及其观点,结合时间线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1. 2021年俄乌冲突的预测者 (1)军事分析人士.............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橘玄雅”退乎(注销账号)的具体原因,目前公开渠道并未有明确信息可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和背景说明,供你了解: 1. 用户名可能存在混淆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橘玄雅”是否为真实存在的知乎用户?目前通过知乎官方平台或第三方工具(如“查乎”)搜索,未发现明确与该用户名相关的活.............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答案的开头,最能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我的注意力,引发我的好奇心,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或者有共鸣的答案的开头。我来详细说一说,什么样的开头能做到这一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吸引我:1. 制造悬念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具体表现: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在 xxx.............
  • 回答
    知乎开始添加广告,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内容平台在商业化和用户体验之间如何平衡的普遍性难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下:1. 商业化需求下的必然选择: 平台运营成本高昂: 知乎作为一家内容平台,其运营成本是巨大的。服务器维护、带宽支出、内容审核、技术研发、市场推广.............
  • 回答
    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其盈利模式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如果知乎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其能够维持多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影响知乎生存的关键因素:1. 融资能力和资本市场态度: 依赖外部融资: 知乎自成立以来,经历过多轮融资,这为其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果知乎长期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