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哪些高赞的垃圾回答?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

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的高赞垃圾回答的特征及案例(注:以下内容仅为客观分析,并非对具体用户或内容的价值判断):



1. 科学类话题中的伪科学回答
特点:
擅用“科学”包装伪科学理论,缺乏严谨证据。
借助权威感、神秘主义或情绪化语言吸引关注。

案例:
“量子物理证明灵魂存在”类回答:
部分高赞回答引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等概念,试图将物理学理论与灵性哲学结合,甚至宣称“科学已经证实了灵魂的存在”。这类内容往往对量子力学进行断章取义的曲解,忽略了其在微观领域的实际应用(如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却强行嫁接至宏观生命现象。
问题:缺乏实证基础,混淆物理学与哲学概念,容易误导读者。

“中医理论科学”类回答:
某些高赞回答将中医理论(如经络学说、阴阳五行)描述为“符合现代科学”的体系,甚至声称“西医无法解释中医的疗效”,但并未提及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验证缺失问题。
问题:忽视科学方法论对可重复性实验的要求,用“文化自信”掩盖缺乏证据的事实。



2. 心理健康类话题的过度简化或情绪化回答
特点:
擅用“鸡汤”式语言,将复杂心理问题简单化。
以个人经历替代科学分析,可能引发误导性结论。

案例:
“抑郁症只是想太多”类回答:
部分高赞回答声称“抑郁症患者只是缺乏意志力”,甚至用“躺平才是解药”的观点安慰读者。这类内容忽视了抑郁症的生物化学基础(如神经递质失衡),将心理疾病归因于个人选择,可能加重患者的自我否定感。
问题:缺乏对心理健康的专业理解,容易传播错误认知。

“原生家庭决定一切”类回答:
某些回答声称“所有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创伤”,甚至用极端案例(如父母离婚导致人格缺陷)作为普遍结论,但未提及个体差异、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问题:过度简化复杂心理现象,可能让读者陷入宿命论思维。



3. 科技与未来趋势的夸大或阴谋论回答
特点:
炒作技术概念(如AI、区块链)为噱头,缺乏实际分析。
捕捉公众焦虑,制造“末日感”或“阴谋论”。

案例:
“AI将取代人类”类回答:
部分高赞回答引用科幻作品中的设定(如《终结者》),声称“AI的自主意识会威胁人类生存”,但未讨论当前AI技术的实际发展阶段(如深度学习依赖数据,无自我意识)。这类内容常以“警惕未来”为名,实则缺乏理性分析。
问题:忽视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用恐惧情绪吸引关注。

“阴谋论”式回答:
如声称“某些科技巨头在暗中操控人类”,或“疫苗导致疾病传播”等。这类内容常以“反转真相”为标题,但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甚至引用伪造的统计数据。
问题: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权威的信任制造恐慌。



4. 哲学与价值观讨论中的偏见性回答
特点:
擅用“群体认同”或“文化优越感”作为论点,缺乏批判性思维。
将个人偏好上升为普世真理。

案例:
“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类回答:
部分高赞回答通过对比东西方历史、哲学等话题,声称“东方智慧更优越”,但未提供具体论据(如引用经典文献时断章取义),甚至将文化差异曲解为优劣之分。
问题:混淆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容易引发对立情绪。

“所有道德争议都是相对的”类回答:
某些回答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为理由,否定普遍伦理原则(如反对性别歧视、种族平等),但未讨论社会共识如何形成。这类内容可能被极端观点利用,成为反理性论调的工具。
问题:忽视道德体系中的普适性逻辑,导致价值混乱。



5. 健康与医学领域的误导性回答
特点:
将个人经验或网络传言当作权威建议。
擅用“偏方”“秘方”等词汇吸引关注。

案例:
“排毒疗法能治百病”类回答:
高赞回答声称“通过断食、喝某种水或使用特定产品可以‘排毒’”,但未提及这些方法缺乏医学依据,甚至可能危害健康(如过度断食导致营养不良)。
问题:用伪科学包装商业营销,可能误导患者放弃正规治疗。

“保健品=治愈希望”类回答:
某些回答将保健品与癌症、糖尿病等疾病治愈率挂钩,但未提及临床试验数据或药物审批流程。这类内容常被广告文案利用,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问题:忽视医学证据链的重要性,可能损害公众健康。



6. 社会热点讨论中的偏激观点
特点:
擅用情绪化语言煽动对立,而非理性分析。
将复杂社会现象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案例:
“某群体都是罪人”类回答:
在讨论教育、贫富差距等话题时,部分高赞回答将特定群体(如“富二代”“农民工”)标签化,用极端例子概括整体,可能引发歧视或仇视。
问题:忽视个体差异与社会结构性矛盾,加剧社会分裂。

“阴谋论式解读政策”类回答:
如某次经济政策调整被解释为“政府为了控制民众”,但未提供任何证据,仅通过猜测和情绪化语言吸引关注。
问题:用阴谋思维替代客观分析,容易传播虚假信息。



为什么这些垃圾回答能获得高赞?
1. 情感共鸣机制:
高赞回答往往利用“反权威”“颠覆性观点”或“群体认同”激发用户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而忽视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2. 认知偏差:
用户可能因“确认偏误”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原有观念的答案,而非理性验证其正确性。

3. 算法推荐:
知乎的推荐机制容易放大高互动量的内容(如点赞、评论),导致一些浅显但易引发讨论的回答获得更多曝光。

4. 商业目的:
部分回答可能隐含广告意图,通过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后植入产品或服务推广。



如何识别和应对“垃圾回答”?
1. 追问证据:
对于声称“科学证明”“权威证实”的内容,要求具体文献来源或实验数据。

2. 检验逻辑:
观察回答是否使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逻辑谬误(如将个别案例推广为普遍规律)。

3. 参考专业意见:
对于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问题,优先参考权威机构(如WHO、权威期刊)的结论。

4. 警惕情绪化语言:
高赞回答常通过“震惊体”“绝对化表述”吸引关注,需保持理性判断。

5. 多角度验证:
不依赖单一来源,结合不同观点进行交叉验证(如对比知乎、学术论文、专业媒体)。



总结
知乎的高赞回答中存在大量因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或商业目的而产生的“垃圾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在短期内吸引关注,但长期来看会损害知识传播的严肃性。对于用户而言,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是应对这类问题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盐选博物馆,盐选精选,故事档案局等知乎官方编故事的号编的大部分故事。

user avatar

记得有个说海子诗歌为什么不能触动题主的,下面有一篇黑枪的奇文。

大意是海子是资产阶级文人,写的东西都是无病呻吟,被另一帮资产阶级捧起来,事实上这帮人都应该被劳改几年就老实了。全文除了刻薄,恶毒和背语录之外,没有半句人话。

目瞪口呆。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人。

user avatar

关于西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千赞以上的答案90%都是垃圾,只输出情绪,完全不讨论事实

user avatar

那肯定是这个:

目前91k赞同。

我最初发现这个回答是因为我的猫扑联盟群在传阅这个回答,当然,目的是嘲讽:

这个回答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回答看个开头就不用看下去了。

《史记·李斯列传》里赵高曾这么说过:

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根据臭蛋无需尝原则我觉得下面就没必要分析了。

后来有一次闲得蛋疼,根据史记写了一些东西,不过因账号注销已经找不到了。


user avatar

反驳的在这里


user avatar

语言学相关的必定得有这个回答:

3w+赞,恐怕有80%的内容是有问题的。鉴于原答主已经注销了账号,所以不能指望与其对线,但好处就是罪证全都能保留下来,不会再被修改了。


以下是面向非语言学人士的解释:

原文分成了六部分,每部分都有一个标题,我这里也就一部分一部分地来看。

第一部分,“读音不同步”,算是唯一大体上比较合理的一段(想看更强力的反驳请进入第二部分)。但下面这两段还是有问题的:

一个a可以有好几种读法,从而大大增加了正字法的难度。cup和universal,没有学过的人是没法读出u有什么发音区别的。
所以明明都是字母文字,为什么还要非得纠结语音再搞出一套“国际音标”来配合用……用另一套字母体系来辅助原本就是字母体系的书写……我也是服了那第一套用字母体系意义在哪儿?

拼写是由正字法来规定的,在最初制定正字法的年代理论上读音和拼写是比较一致的。但语音是会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尤其是英语经历了一个“元音大替变”的过程,而英语的正字法又没有跟上读音的变化,所以导致和欧陆上其它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语言在元音上相去甚远。——这就是为何还要再使用一套国际音标去跟进语音的演变,并不是意味着原本那套拼写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如果真的采用音标或类似音标的方式来拼写,有些问题尚无法解决。如sign加形容词后缀-al后变为signal,一眼就明白了;但按照音标,就要分别写成/saɪn/和/sɪgnәl/,那么如何解释/aɪ/变为/ɪ/和/g/的突然出现?

=================================

第二部分,“造字能力低下”,已经开始出问题了。首先是前后不一致:

然而英语的无能性体现出来了。teeth 和 dentist两个高度相关的词结果写法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的笑,汉语用微笑、大笑、露齿笑定语+名词就能解释的笑,英语非要用laugh、smile、grin三个词,同样性质的词为啥就非要多记一次?因为单词来源太杂不成体系所以每次碰到一个新的东西就要新去造一个单词,这个学习成本和效率过于低下。

小标题的“造字能力低下”和论述中的“单词来源太杂不成体系”可是两码事。英语的词源混乱,在学术领域大量使用拉丁或希腊词来寻求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这是对的。

然而,对于“笑”之类所谓「同样性质」的词,就不妨拿汉语“哂”举例,长得和“笑”也没什么关系吧。事实上,一门语言为了能表达精细的含义,会冒出大量所谓的「近义词」,但细究起来都存在一些差异。只是就汉语而言,其一,汉字有大量的形声字,其形旁一定程度上可提示事物的类别;其二,汉语经历了一个双音节化的过程,比如“哂”→“哂笑”,所以“笑”这个字就出来了——但总之,这两点属于汉语的独家特点,和所谓“英语是落后的”没有关系。阿拉伯语中的“微笑”和“大笑”分别是ibtasama和ḍaḥika,也没什么关系。

=================================

第三部分,“语法当中毫无意义的成分太多”,好了,开始不知所云了。首先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任何一门自然语言经过历史沉淀都会有大量例外,很多语法现象的解释到现在仍有很多争议,所谓的“毫无意义的成分”其实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了解的语言多了就会发现这种事情比比皆是,但不能把这个罪名单独安在英语头上。

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英语那个可数不可数名词有毛意义……直接用量词不好么?或者像俄语一样不用量词,直接代入场景就行了。英语非得这么去区分一下……

「可数」与否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细小的固体、液体、气体、抽象事物等东西本身就很难划分出个体,所以一般而言自然就是不可数名词。而英语中对于可分割个体的可数名词的操作是相当简单的,只要加冠词即可。——相比之下,如果用量词,“一头牛、一条狗、一扇门”等等可数名词的量词规律请找一下?

我之前写过篇文章,里面第二部分谈及了Kujamaat Jóola这种语言的class分类系统。按照这种语言的逻辑,“水果和时间段”要归为一类,“骨头、四肢和容器”要归为一类,其实和量词的逻辑差不多(本质上就是对于一系列事物进行归类),这才叫累人,冠词相比之下友善多了。

还有那个时态。句子成分的动词时态在句子开头中给出场景就行了,有必要每个动词都要全部改过来变一下保持一致?
欧洲语系用格位能搞定的英语非得用一堆介词,然而介词一堆固定搭配,不是用逻辑更多是用习惯用法,但纠结意思相近甚至相同的介词有毛意义?

介词和格位所传达的语义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没有什么高级还是低级之分——介词是一个独立于单词之外的、更加偏分析语的形式;而格位融合于单词内部(偏屈折语)或附着在单词之上(偏黏着语)。“屈折语最先进”都是要两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至于时态……如果我英语学得还可以的话,只有谓语动词是有时态的吧?除非是并列句中出现一连串的谓语动词,否则要考虑变时态的对象其实不多(当然能不能正确变化又是另一回事了)。比起阿拉伯语这种动词还要根据工具词“变格”的语言要好多了(实则有点类似于印欧语的“语气/式/mood”,但不等同)。

此外,原答主有个很有趣的逻辑——一方面否定介词而是推崇格位,另一方面又希望简化时态。其实「简化格位」(可选择用介词取代)和「简化时态」属于两种常见的希望“简化语言”的改革方案,他在此采取了相反的考虑,都不知道究竟想干什么。。。

=================================

第四部分,“缩写记忆混淆”:

这个没啥好说的,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语言都会有认不出首字母缩写的问题。这里和第二部分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将汉语和英语比较之后,把英语比不上汉语的地方归咎于其“落后”,但没有再充分考虑与英语就某方面而言近似的其它语言的情况。

=================================

第五部分“表达效率极其低下”和第六部分“语言落后导致的综合能力不足”就……

首先,举的例子实在过于片面,比如这里:

英美人特别喜欢烦这种错误,写东西老是脑子一团扩散性思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好处是英美人创造力强,坏处就是弄到后面自己乱了自相矛盾……

我所了解到的更多是“中国的论说文重观点而轻论证,所以写作文很容易思维混乱”。。。

实际上,整个谈论的东西其实就已经脱离「英语」作为语言层面的框架了,扯到了英语国家的教育体系、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的问题。这些真的是因为「说英语」本身导致的吗?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是不是改变一下语言就能摆脱这种“落后”的局面了?没那么简单吧,语言本身背不了这锅。


就原问题本身所说的“英语世界”而言是切题的,但答主始终是在结合英语本身谈论问题,所以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属于严重地有问题。

当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语言学家算个啥,丝毫不影响这位带节奏。

user avatar

这个啊。莫名其妙1.8万,还有个专业勋章,一看勋章,哦,游戏区的人给的。

游戏区的人干嘛给语言板块问题认可啊,有什么关系吗?

全文都是过时的“文化自信”“汉语自信”输出。哦对了,还有莫名其妙的美女图(热依扎好看就完事儿了)。

整篇文章和“民族资产诈骗”如出一辙。什么是民族资产诈骗呢?

我是孙中山,我没有死,我还有200个亿美元被政府冻结。你借我10万,我去解冻资产,回头分你5个亿美元,还封你为海军上将。

正常人听到“孙中山”就已经走了,骗子不骗正常人。骗子骗那些听了“孙中山”还信的。看一下这篇答案上来怎么说的:

别说多年后,英语现在就顶不住名词爆炸了。

谁告诉你的?英语爆炸了?哪爆了?如何定义“爆炸”?什么信息能支撑你的观点呢?看了这句还能相信的,接下来的各种逻辑谬误他们都不会进行任何思考,肯定照单全收。

英语不仅有英语专业还有专业英语,英语本身就因为名词爆炸已经分化出了专业英语

嗯,名词爆炸了,动词爆炸不爆炸?英语爆一个名词出来,汉语要不要有对应的翻译?那汉语爆不爆炸?

这种名词爆炸发生在几乎所有的语言中,中文是唯一例外的。应为中文是非常稀少的分析语。

是啊,世界上就两种语言,一种叫英语,一种叫汉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其实英语也算半条船分析语,答主知道吗?越南语也是典型的分析语,答主会吹越南语吗?约鲁巴语比汉语更分析,是纯粹的分析语,答主和点赞的朋友们,你们知道约鲁巴在哪吗?

与此同时,拉丁语是屈折语,你们知道拉丁语在两千年前战斗力有多强吗?继续看。

英语现在仅有200万词汇,就已经出现了语言分化。比如学物理学的大概率看不懂医学著作。屈折语的很多名词是无规律可循的屈折变化,你不懂就是不懂。

这...我...我也看不懂汉语的医学著作啊(这个时候会有人跑出来骂我汉语没学好,得,人均全能科学家呗)?啥叫无规律屈折变化?答主你知道屈折变化是什么意思吗?真是好不容易学会两个词儿啊。

(元素周期表)中文的集大成之作,中文名就是这么的舒服,就是这么的有尿性

(所以“有尿性”是好词儿啊?)笑死了。外国人在给化学元素起名字的时候,多是根据其性状、发现史,结合地名、人名、神话命名的,钛是泰坦,铀是乌拉诺斯等等。到中文来我们既然也没有那一层文化,就按照发音安插了声旁。这哪点能体现出汉语大成了?元素都是别人发现的,命名也是别人做完的。这有什么好自信的

中文厉害就厉害在分析语上,一般人认识3000字,用这些词排列组合成3字词就是2.7E10

算,就硬算,而且这计算过程有叮咚内味儿了。

如果是屈折语这就厉害了,生造词的学习成本非常高。它会直接影响跨学科交流,在尖端领域的语言已经开始分裂了。

纯属胡扯,你自己不明白构建新词使用的词素,就说外语构词复杂,你自己熟悉汉语汉字,就说汉语构词简单,这不就是双标吗?你说影响学科交流,英语世界的科研成果我们也没能超越啊?

中文在字、词方面是全面碾压的,语法上中文的逻辑表述能力较差,明显不如法语和德语。

然后又cue一下德语有逻辑。我都服了你们这群人了。你都这么自信了,为什么还要说汉语逻辑不行?对,你这文章写的逻辑确实不通顺,试试用德语、法语写吧。什么?你不会?哦...原来你不会啊...

还有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中文具有高度稳定性。中国人凭什么看得懂古文,凭的就是中文的使用性能极佳。中文强大的稳定性直接来自于中文强大的功能,即使是外来词汇都可以融入中文体系,比如:"坦克"的音意一体。

是啊,当然了,毕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同一种语言”,中文系的都这么说。“坦克”又哪里音义一体了?平坦地击败?你知道了坦克等于履带式装甲战车,然后跟大家说“看,坦克这词,听着就特别坦克”。这不是废话吗

October还有这个十月,我TM的真是日了藏獒了。常用词拿着瞎JB改,把我背的词根都带歪了。

(日藏獒?我就不说注意卫生,注意安全吧!)英国人说罗马人的锅我不背;罗马人说,也不是我们让你们把八月叫十月的啊。

在看看那些词缀、词根,我的天哪!古日耳曼语、古法语、古希腊语等等,你头不大呐,这是学英语还是学欧洲语言史。

说白了还是学能不够高,吃不饱骂厨子。就这1.8w赞,哪买的?便宜我也买。


写在最后:

语言是个普遍现象,但这不意味着语言是个简单的机制,相反,语言学上仍然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需要很复杂的理论解释。如果你认为是学者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我必须负责地告诉你:这是反智主义。语言如果很简单,语言学早就大结局了,那我可太快乐了。

user avatar

我看不少答案都是私人恩怨,我觉得应该明确一下垃圾答案的标准:

煽动情绪、胡编乱造、还没编圆,三者皆备就可称垃圾答案了。

经典再放送:



user avatar

莫过于 @夏尔 先生多次修改,使用错误数据和偷换概念伪造数据的方式,激发种族主义黄汉们对非汉中国人的仇视,把国家政策偷换成非汉中国人对主体的阴谋,并在一大堆知乎汉民族主义大v的点赞主推下,骗去五千多赞和十来个打赏。

具体经过请看这篇回答


几千人认可一个通过篡改数据和利用错误数据来渲染仇恨的回答,评论区一片喊打喊杀,这让我很恐惧啊。

user avatar

入关壬们的回答多数都缺乏营养,以我自己的为例,基本都是遵循键政圈框架,喜欢在国际问题上指指点点,偏好展示西方思维。引发国际矛盾,尤其是不利于中美和谐。

同时对国内问题缺乏关心,虽然回答了但是往往没有回答到一部分人民群众以及海外人民群众想要的方向上去。忽略了这一部分人的诉求。

部分人批评入关人“因不言而__”以及胡乱恰饭,我觉得批评得很好。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苛求别人去搞一些领域的创作。最好也不要越俎代庖,比如某些入关人特别喜欢搞“世界名画”系列,为了皮一下很开心毫无底线,真的很让人讨厌。

当然希望知乎的环境多一份互相宽容,比如可以先从允许称呼别人的昵称开始。这一点众多入关壬觉悟还是不够,且有严重的sm倾向,越是被____,他们越要喊___。

至于说为什么入关壬都有以上这些不良习惯?那是因为我们把拥有以上这些不良习惯的人都归纳到“入关人”这一类。这个问题就像是“陨石为什么总是掉进坑里?”那样有趣。

而真正客观理性,诚恳博爱,从来不会主动攻击别人的答主当然也有。我这里就先不举例了。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知乎上成长并且拥有像他……哦不是,他们那样的超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令人不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社会隐藏的裂痕、未知的危险,或者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知乎上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角落:一、 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扭曲知乎上关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甚至犯罪心理的讨论,常常能挖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些“药丸”的迹象,这意味着它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或者其社区生态正在走向衰退或恶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知乎可能存在的“药丸”表现:1. 内容质量的下降与同质化: 流量至上与“抖化”趋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用户黏性,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键政”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但也不乏一些在政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用户。要说“值得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喜欢犀利讽刺,有些人则偏向于严肃分析,还有些人擅长从历史和哲学中寻找解读的钥匙。我可以跟你聊聊一些在知乎上经常被提及、或者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确实汇聚了不少在历史领域深耕细作、见解独到的答主。他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或以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答疑解惑,拓展视野。要细致地列举并详述每一位,实属不易,因为历史的范畴太广了,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和识别那些真正擅长解答历.............
  • 回答
    知乎上的负能量,就像海面上翻腾的暗流,涌动而又普遍。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嚎叫,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深的疲惫、无奈和对现实的质疑之中。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感觉聊得更细致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滋味:1. “内卷”与“大厂”里的迷失:这是知乎上最容易触碰到的一块负能量。当大家讨论到工作,特别.............
  •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 V”,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高、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优秀创作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 V,他们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存在各种问题,让人觉得“不值得关注”。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 AI 常用语,而是用我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高级黑”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语境和大众认知,来表达讽刺、质疑或反讽的艺术。它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看似平常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品味出言外之意。下面我来拆解几个常见的知乎高级黑套路,并用一些 hypothetical 的例子来展示一下。核心逻辑: 表面赞美,实则贬低: 用极度夸张.............
  • 回答
    知乎上不乏一些隐藏在汪洋大海中的宝藏 QQ 群,它们可能没有“高知”、“硬核”这些标签,也没有数千上万的活跃用户,但却因其独特的兴趣、鲜明的风格或深厚的社群氛围,在知乎用户群体中悄然生根,成为某些特定圈子里的“精神据点”。要准确找出这些“不著名有特色”的群,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挖掘”的事情,因为它们往.............
  • 回答
    有一段时间,我对“内卷”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它充斥着一种消极、无望的氛围,仿佛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台只知低头埋头苦干、却看不到任何出口的机器。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抱怨,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人疲惫的竞争,因此我对“内卷”的定义,几乎等同于“无效内耗”。然而,有一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逆向工程”的讨.............
  • 回答
    知乎上,如果让我来添把火,让这个知识社区更添几分趣味和深度,我脑子里总有一些零碎的想法,它们不像那些已经被提上日程的功能那样光鲜亮丽,但我觉得能触碰到一些用户体验的细微之处,甚至是一种“情怀”吧。1. “时光机”——重温我过去的思考痕迹知乎的提问和回答记录已经很全了,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添加一.............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不少听起来掷地有声,但细究之下却站不住脚的观点。这些观点之所以流行,往往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某种情绪,或者提供了看似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但却忽视了复杂的人性与现实。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观察到的,知乎上比较流行但并不太对的价值观,并尽量说得细致些。1. “人脉就是一切,没背景就别奋斗了”这种说.............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誉为“神回答”的帖子,往往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包含着深刻的洞察、独到的视角、幽默的表达,或是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瞬间照亮了某个问题,也给无数提问者和读者带来了启发。要说“神回答”,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关于“如何评价前苏联如何解体”的问题。在这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