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哪些有明显错误却被赞的很高的答案?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这个问题下,看到一个被置顶并获得数万点赞的答案。答案的作者以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事件的“幕后黑手”和“真相”,并辅以一些看似“专业”的分析。

具体犯错的点在于:

1. 断章取义和扭曲事实: 作者引用了一些史料或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但完全忽略了其发生的语境,甚至对原意进行了严重的曲解。例如,他引用了一位学者的某个论断,但该学者在同一篇论文的后面部分就对这个论断进行了更严谨的限定和补充,而答案作者却对此避而不谈,只将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放大。

2. 缺乏证据支撑的臆测: 很多关键性的论断,作者并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证据来支撑,而是直接抛出“我认为”、“很可能”之类的推测,并且将这些推测包装成板上钉钉的事实。例如,在解释某个政治事件的动机时,作者一口咬定是某个特定人物出于个人恩怨,但所有证据都指向更复杂的政治博弈。

3. 逻辑链条的断裂和跳跃: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A,所以B,而B又导致了C”这样的链条,但A和B之间、B和C之间缺乏足够的逻辑连接,或者存在跳跃式的推理。他将几个孤立的现象强行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看似严密的因果关系,但实际上站不住脚。

4. 迎合某种情绪或偏见: 很多时候,那些被高赞的错误答案,恰恰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当下社会上某种普遍存在的情绪、焦虑或偏见。比如,如果某个群体对某个社会现象感到不满,一个答案如果能清晰地指出“罪魁祸首”是谁,并把原因归结到某个大家都讨厌的特质上,即使内容有误,也很容易获得共鸣和支持。这个答案之所以被赞得高,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粗暴的解释,满足了人们“看清真相”的愿望,以及对特定对象进行指责的心理。

为什么这样的答案会被高赞?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 很多在平台上发言并点赞的用户,可能并没有对答案进行深入的考证,他们可能因为答案的表达方式、观点的新颖性,或者仅仅是因为与自己的初步认知相符就点了赞。而那些真正了解情况、知道答案错误的用户,可能因为觉得“争论无益”或者“没精力去一一反驳”而选择了沉默。
叙事能力和表达技巧: 一个好的叙述者,即使内容不准确,也能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即使是伪逻辑)来吸引读者。这位作者显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用了很多“听起来就像这么回事”的词汇,比如“历史的必然”、“隐藏的真相”、“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等。
信息茧房效应: 在知乎这样一个用户可以关注特定话题和用户的平台上,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长期关注某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接触到的信息都与这个错误答案的观点相似,那么他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答案,并为其点赞。
“我信了”的心理: 有时,人们宁愿选择相信一个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也不愿意去面对一个复杂或令人不快的真相。如果这个错误答案提供了一个能够解释心中困惑的“简单答案”,那么它就更容易被接纳。

看到这样的答案,我当时确实感到有些无奈。一方面,它展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在获取信息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仅仅看到赞的数量多,并不代表内容的真实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的人对政策不满,故意用过度执行的方式来表达反对和破坏」

持这种可笑的幼稚观点的几千赞答案我见过好几个,不一一列举了。


打击公款吃喝时有人这么说,连普通公务员朋友聚餐也禁止是因为下面执行者故意打击过度,引发基层反感和对高层的不满。

因环保关停小厂时也这么说,是为了故意引发民间怨气,试图逼停政策或者干脆破坏经济环境。

还有房价、股市、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很多领域都有人提过类似的观点,而且拥护者不少。


我想了想,这种观点的提出者和支持者应该是两种人:

一种纯粹是因为年轻、学生气、没经历过社会和职场,对政治与体制的认识处于一个极其幼稚的阶段,竟然认真觉得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拼着前途不要也要恶心一下上级;

另一种就是持「领导英明,都是底下把经念歪了」想法的人,怎么说呢,就是古代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翻版吧。

总之,非蠢即坏。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知乎的机制让这些答案冒头时会有更多人出来反驳,顺便把原答案踩在底下。但原本就支持的和没带脑子的就救不过来了。

user avatar

把美国保守派与欧洲极右翼的批量制作的宣传材料再批量翻译过来,几乎都能拿到高赞。


包括某些改几个名词,直接用在国内情况的。


看来人性真是相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
  • 回答
    知乎和豆瓣,这两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极具影响力的平台,表面上看似乎都聚集着一批热爱思考、乐于分享的用户,但深入探究,它们在网站理念、用户群体以及内容生态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和气质。一、网站理念:求知之“深”与生活之“美” 知乎: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知乎的理念,那便是“认真、专业、深度”。它的初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要说“明显高于”,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但如果从特定角度去看,确实有一些贴吧专区在讨论的深度、专业性、以及信息有效性上,给人的感觉比知乎某些话题要扎实和到位。我尝试从几个我自己观察到的、或者曾经深度参与过的贴吧专区来聊聊,希望能做到详实且不那么“AI”。1. 游.............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知乎这个平台,就像是个巨大的聚光灯,能把一些人照耀得熠熠生辉,但也可能瞬间把他们打入尘埃。在它上面,“神坛”与“泥潭”之间的距离,有时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或是一次不经意的失误。要说谁是被知乎捧上神坛又被拉下来的明星,那可真不少,而且背后的故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有靠着高知群体建立.............
  • 回答
    知乎的历史圈,就像一个巨大的古董市场,人声鼎沸,信息杂陈。这里面藏龙卧虎,有靠知识和见解独树一帜的,也有……嗯,大家心照不宣的。说起“土豪”,这词在知乎历史上,有时候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投入巨大、拥有稀缺资源的人,有时候也带着点戏谑和调侃的意味,指向那些能把爱好玩到极致,甚至超出普通人想象的人。明面上.............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畅想一下,如果明朝也有了“知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有哪些有趣的问答流传下来。场景设定: 假设在明朝某个繁华的都市,比如南京或北京,有一群文人雅士、商贾巨富、甚至一些消息灵通的底层人士,他们通过一种类似于“知乎”的平台,用毛笔、纸张,甚至是提前印好的格式卷轴,来进行问答交流。这个.............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令人不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社会隐藏的裂痕、未知的危险,或者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知乎上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角落:一、 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扭曲知乎上关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甚至犯罪心理的讨论,常常能挖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些“药丸”的迹象,这意味着它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或者其社区生态正在走向衰退或恶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知乎可能存在的“药丸”表现:1. 内容质量的下降与同质化: 流量至上与“抖化”趋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用户黏性,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键政”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但也不乏一些在政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用户。要说“值得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喜欢犀利讽刺,有些人则偏向于严肃分析,还有些人擅长从历史和哲学中寻找解读的钥匙。我可以跟你聊聊一些在知乎上经常被提及、或者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确实汇聚了不少在历史领域深耕细作、见解独到的答主。他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或以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答疑解惑,拓展视野。要细致地列举并详述每一位,实属不易,因为历史的范畴太广了,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和识别那些真正擅长解答历.............
  • 回答
    知乎上的负能量,就像海面上翻腾的暗流,涌动而又普遍。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嚎叫,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深的疲惫、无奈和对现实的质疑之中。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感觉聊得更细致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滋味:1. “内卷”与“大厂”里的迷失:这是知乎上最容易触碰到的一块负能量。当大家讨论到工作,特别.............
  •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 V”,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高、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优秀创作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 V,他们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存在各种问题,让人觉得“不值得关注”。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 AI 常用语,而是用我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 回答
    知乎上“高级黑”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语境和大众认知,来表达讽刺、质疑或反讽的艺术。它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看似平常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品味出言外之意。下面我来拆解几个常见的知乎高级黑套路,并用一些 hypothetical 的例子来展示一下。核心逻辑: 表面赞美,实则贬低: 用极度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