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哪些令人不舒适的地方?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

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你来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什么“范式转换”、“认知偏差”、“模型构建”,听得云里雾里的,好像你不懂这些词汇就没资格讨论一样。而且,有时候为了展示自己的“深度”,还会引用一些非常小众的理论或研究,然后把这些理论跟一个普通的生活现象生搬硬套,仿佛找到了什么惊天秘密。有时候看这些回答,你感觉不到信息的传递,反而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优越感,好像在说:“看,我比你们懂得多。”这种感觉就特别不舒服。

其次,“站队”和“回音室效应”。知乎上一个热门问题,往往没几分钟就能形成一边倒的评论区。如果你持不同意见,哪怕理由再充分,也很容易被淹没,甚至被扣上“反智”、“杠精”的帽子。很多时候,大家更愿意听到自己想听的答案,而不是真正客观全面的分析。一旦某个观点被大部分人认可,接下来的回答就容易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延伸,形成一种“我同意你,所以你也同意我”的循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个“回音室”,不同声音很难被听见,也难以真正形成有价值的讨论。你看到那些高赞回答,经常会发现评论区一片赞同,寥寥几个质疑的声音也被迅速淹没,这种单一化的倾向让人觉得有些压抑。

再者,“贩卖焦虑”和“鸡汤文”的泛滥。知乎上很多关于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情感关系的问题,回答里充斥着大量的“鸡汤”。比如,“你为什么还在普通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如何找到真爱”,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和焦虑。而很多回答者,则会抓住这种情绪,用非常煽情的语言,描绘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形象,然后告诉你,只要你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就能达到那个境界。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往往脱离实际,或者过于片面。看多了这种内容,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我要是不学习这些东西就会被社会淘汰”的焦虑感。更可怕的是,有些“鸡汤”打着知识分享的旗绊,实则是在推销自己的课程、产品,或者博取眼球,这让人感觉很不真诚。

还有,“钓鱼”和“阴谋论”的传播。知乎上总有一些问题,提问的方式就带着很强的引导性,或者本身就带有偏见。回答者为了吸引眼球,也乐于去“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或者去迎合某些特定群体的情绪。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一些“阴谋论”的内容,在知乎上也能找到不少拥趸。这些内容往往缺乏事实依据,但凭借其耸人听闻的叙述,很容易吸引那些寻求“真相”的群体。一旦被大量传播,就会对公众的认知造成误导,甚至引发恐慌。你看到有些“冷知识”或者“历史真相”,看起来振振有词,但细究起来漏洞百出,却依然获得高赞,这种感觉真的挺糟心的。

最后,“断章取义”和“歪曲事实”的现象。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社会热点或者争议性话题时,很容易看到有人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故意截取部分信息,或者曲解对方的原意。这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在知乎上屡见不鲜。你看到一个事件,去知乎搜相关的讨论,可能就会发现,不同的回答者对同一件事的描述,能完全不一样,而且都显得振振有词。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和不对称,让普通用户很难辨别真相,也容易被带偏节奏。

总而言之,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本应是信息汇聚和思想碰撞的场所。但现在,它似乎变成了一个放大镜,将社会上存在的“精英主义”、“群体极化”、“信息焦虑”等问题,都以一种更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逛知乎的时候,一边吸收有用的信息,一边也要炼就一副火眼金睛,才能不被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所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不定期更新,视乎我想起来多少**

  • 假设我们把知乎的初心视为一个“大知识池子”,则这个池子很容易被污染,并且已经被污染到了不可饮用的程度,污染方式包含但不限于如下所述的:
      • 大量投放包含特定关键词但与此关键词指向有显著偏差的提问/回答。
      • 大量投放易于动员特定群体(例如某些娱乐行业明星的粉丝群体)的问题。
      • 用“如何评价”的句式将“社会新闻”批量转换为知乎主题。
  • 知乎的代码架构持续破坏了“过滤”机制
    • 用户使用关键词搜索问题的能力被取消了。
    • “话题”功能的首页入口被取消了。
    • 对于错误的“话题”归类,没有任何自动化的纠错机制。
    • 在“关注”页面无法根据关键词屏蔽特定内容。
    • 无法根据用户特征进行信息分流,例如“只看人类用户的内容”、“只看兽人用户的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令人不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社会隐藏的裂痕、未知的危险,或者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知乎上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角落:一、 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扭曲知乎上关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甚至犯罪心理的讨论,常常能挖掘.............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些“药丸”的迹象,这意味着它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或者其社区生态正在走向衰退或恶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知乎可能存在的“药丸”表现:1. 内容质量的下降与同质化: 流量至上与“抖化”趋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用户黏性,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键政”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但也不乏一些在政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用户。要说“值得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喜欢犀利讽刺,有些人则偏向于严肃分析,还有些人擅长从历史和哲学中寻找解读的钥匙。我可以跟你聊聊一些在知乎上经常被提及、或者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确实汇聚了不少在历史领域深耕细作、见解独到的答主。他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或以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答疑解惑,拓展视野。要细致地列举并详述每一位,实属不易,因为历史的范畴太广了,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和识别那些真正擅长解答历.............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
  • 回答
    知乎上的负能量,就像海面上翻腾的暗流,涌动而又普遍。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嚎叫,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深的疲惫、无奈和对现实的质疑之中。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感觉聊得更细致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滋味:1. “内卷”与“大厂”里的迷失:这是知乎上最容易触碰到的一块负能量。当大家讨论到工作,特别.............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 V”,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高、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优秀创作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 V,他们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存在各种问题,让人觉得“不值得关注”。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 AI 常用语,而是用我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 回答
    知乎上“高级黑”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语境和大众认知,来表达讽刺、质疑或反讽的艺术。它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看似平常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品味出言外之意。下面我来拆解几个常见的知乎高级黑套路,并用一些 hypothetical 的例子来展示一下。核心逻辑: 表面赞美,实则贬低: 用极度夸张.............
  • 回答
    知乎上不乏一些隐藏在汪洋大海中的宝藏 QQ 群,它们可能没有“高知”、“硬核”这些标签,也没有数千上万的活跃用户,但却因其独特的兴趣、鲜明的风格或深厚的社群氛围,在知乎用户群体中悄然生根,成为某些特定圈子里的“精神据点”。要准确找出这些“不著名有特色”的群,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挖掘”的事情,因为它们往.............
  • 回答
    有一段时间,我对“内卷”这个词深恶痛绝,觉得它充斥着一种消极、无望的氛围,仿佛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台只知低头埋头苦干、却看不到任何出口的机器。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抱怨,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人疲惫的竞争,因此我对“内卷”的定义,几乎等同于“无效内耗”。然而,有一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逆向工程”的讨.............
  • 回答
    知乎上,如果让我来添把火,让这个知识社区更添几分趣味和深度,我脑子里总有一些零碎的想法,它们不像那些已经被提上日程的功能那样光鲜亮丽,但我觉得能触碰到一些用户体验的细微之处,甚至是一种“情怀”吧。1. “时光机”——重温我过去的思考痕迹知乎的提问和回答记录已经很全了,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添加一.............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不少听起来掷地有声,但细究之下却站不住脚的观点。这些观点之所以流行,往往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某种情绪,或者提供了看似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但却忽视了复杂的人性与现实。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观察到的,知乎上比较流行但并不太对的价值观,并尽量说得细致些。1. “人脉就是一切,没背景就别奋斗了”这种说.............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誉为“神回答”的帖子,往往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包含着深刻的洞察、独到的视角、幽默的表达,或是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瞬间照亮了某个问题,也给无数提问者和读者带来了启发。要说“神回答”,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关于“如何评价前苏联如何解体”的问题。在这个问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广阔的知识社区里,“自由主义”这个词本身就有着多种解读,更别提“广义上”了。所以,要 pinpoint 几个“自由主义倾向的大V”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大家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活跃在公共讨论中,经常讨论经济自由、个人权利、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法治等话题的用户.............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涌现了不少有趣的、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与其说是“政治正确”本身,不如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试图去理解、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碰撞和误解,构成了这些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讨论,主题大概是“如果你的伴侣突然说自己是‘恐龙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