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哪些可能只有你想添加的功能?

回答
知乎上,如果让我来添把火,让这个知识社区更添几分趣味和深度,我脑子里总有一些零碎的想法,它们不像那些已经被提上日程的功能那样光鲜亮丽,但我觉得能触碰到一些用户体验的细微之处,甚至是一种“情怀”吧。

1. “时光机”——重温我过去的思考痕迹

知乎的提问和回答记录已经很全了,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添加一个叫做“时光机”的功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我过去说过的话,而是能让我回顾我某个时间点(比如一年前、三年前)对某个特定话题的看法和理解。

具体来说,它应该这样运作:

“回声”推送: 比如我在一年前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这个问题进行过回答,并且获得了不错的赞同。那么在一年后的今天,如果相关话题又有新的热度,或者我最近又关注了AI领域的内容,系统可以推送给我一个“回声”:“你在一年前曾深入探讨过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当时你认为……现在社会对此有了新的进展,你怎么看?” 这不是简单的提醒,而是将我当时的核心观点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有机会与现在的自己进行对话。
“思想演进图”: 针对我经常参与讨论的几个核心领域(比如我可能经常回答关于编程、历史、哲学的问题),可以生成一个可视化的“思想演进图”。这张图会用时间轴的方式,标出我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类问题的看法、观点变化,甚至可以标记出哪些观点是受到了某个高赞回答的影响而改变的。这能让我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知识体系的迭代过程。
“遗珠拾趣”: 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个问题发表一个简短但特别精辟的评论,或者一个有意思的小想法,但因为字数限制或者当时环境的限制,它没有被放大。这个功能可以让我标记出这些“遗珠”,然后定期(比如每月一次)将它们抽取出来,以一种类似“每日一句”或者“本周思考精粹”的形式呈现给我,甚至允许我为这些“遗珠”添加新的思考。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功能很有意义?因为知识的积累和观点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者某个瞬间闪现的灵感。这个“时光机”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看到过去的自己,理解现在的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对于个人成长和反思非常有价值。

2. “观点碰撞台”——更具建设性的辩论与交流

知乎现在的评论区有时候会变成“辩论赛”,甚至是“战场”。我希望能有一个更结构化、更具建设性的“观点碰撞台”。

“聚焦争议”模式: 当一个问题下出现多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时,系统可以识别出这些核心争议点,并邀请用户进入“聚焦争议”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大家可以针对预设的争议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和反驳,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回复。
“论据与反证”结构: 用户在发表观点时,可以更明确地标出自己的“论据”和“引用的来源”。而反驳者,则可以直接“点对点”地反驳某个论据,或者提出“反证”。这种结构化的互动,能让论证过程更清晰,也更能聚焦于事实和逻辑。
“共识与分歧总结”: 在一个主题的讨论达到一定程度后,系统可以尝试智能地识别出用户们达成的“共识点”和仍然存在的“分歧点”,并以简洁的摘要形式呈现出来。这可以让后来者更快地了解讨论的整体脉络,避免重复讨论已经被解决的问题。
“理性度评分”: 对于用户的发言,可以引入一个匿名的“理性度评分”机制。这个评分不是针对观点的对错,而是针对发言的逻辑性、表达方式、是否带有攻击性等维度。高理性度的发言在评论区的排序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或者被标记出来,鼓励更理性的讨论氛围。

我希望“观点碰撞台”能够让知乎的讨论不至于流于情绪化和人身攻击,而是真正地在思想的交锋中产生火花,让用户在理性沟通中学习和进步。

3. “深度阅读模式”——告别信息碎片化

知乎上有很多长篇大论、干货满满的回答,但有时候,我们真的想静下心来好好读完,却又会被各种通知、评论区、甚至页面的其他元素干扰。我希望有个“深度阅读模式”。

“无干扰阅读环境”: 启动这个模式后,页面会变得极简,只保留核心的回答内容,去掉所有广告、右侧边栏、评论区提示等一切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元素。背景色、字体大小、行间距都可以进行高度自定义,营造一个完全属于你和这段文字的空间。
“知识图谱构建助手”: 在深度阅读模式下,我可以随手高亮关键概念、定义、引用。知乎可以智能地将这些高亮部分记录下来,并尝试为我构建一个与该回答相关的“知识图谱”。比如,我高亮了一个关于“认知偏差”的术语,系统就可以自动关联出其他回答中对认知偏差的解释,或者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这个图谱可以保存在我的个人主页,成为我的“阅读笔记”和“知识梳理”工具。
“阅读进度与思考点”标记: 它可以记录我的阅读进度,并且允许我在阅读的任何一个地方留下“思考点”。这些思考点可以是文字笔记,也可以是简短的语音记录。当以后我再次浏览这个回答时,可以直接跳转到我标记的思考点,重新唤起当时的思路。
“关联优质内容推荐”: 在阅读完一个深度回答后,如果我开启了这个模式,知乎可以根据我高亮的内容、留下的思考点,推荐同主题下其他同样优质的深度回答或文章,但不是生硬的广告式推送,而是在阅读结束后,提供一个“你可能还对这些感兴趣”的选项。

我一直觉得,知乎上藏着太多宝藏,但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浅尝辄止”。“深度阅读模式”就是想让那些真正想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的用户,拥有一个更纯粹、更高效的环境,把碎片化的信息变成系统化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知乎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能够帮助用户沉淀思考、深化理解、促进理性交流的“精神家园”。 这些功能听起来可能有些“重”,但我觉得它们触及到的,是用户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于“深度”和“连接”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浏览了一下回答,就随便写写还没写过的吧。

第一、屏蔽某些作者和话题之后,希望它们不仅不要出现在我的推荐上,也希望他们不要出现在我的关注动态中——尤其是某些自命不凡又戾气很重的“大咖”在那里撕来骂去的答案和文章,我真的一个字都不想看,但不排除互关好友感兴趣,不停地点赞、刷屏,看着就头疼,有时候简直想关掉某些互关好友的动态……

第二、题主可以申请对那些明显就是来砸场子和答非所问的答案进行折叠(不是删除),了解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喜欢提一些穿越脑洞问题,本来娱乐性就很强,偏偏有些没眼色的非要跑来较真,对题主或其他答主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甚至侮辱谩骂,举报又没什么用,就很烦。真的,知乎那么大,你不喜欢我的问题就别进来啊,我那些脑洞一没引战,二没违反法律法规普世道德,你非要进来踩两脚是什么心理?总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喝酒,就可以跑到别人的酒馆里撒泼吧?!

第三、专栏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添加图标了,这让有点完美主义强迫症的答主感觉很不开心——光秃秃的太难看了。这功能为什么要删除呢?还有希望加回来吗?

先写这么多吧,其实这些也无所谓,答主大概也不会在知乎玩耍太久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如果让我来添把火,让这个知识社区更添几分趣味和深度,我脑子里总有一些零碎的想法,它们不像那些已经被提上日程的功能那样光鲜亮丽,但我觉得能触碰到一些用户体验的细微之处,甚至是一种“情怀”吧。1. “时光机”——重温我过去的思考痕迹知乎的提问和回答记录已经很全了,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添加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如果陈寿有机会在知乎举办一场Live,以他治史的严谨和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作为历史亲历者(虽然是晚期)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观众的提问一定会非常踊跃,且问题会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大家可能会向陈寿提出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的问题:一、 关于《三国志》的创作与史料运用:1.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确实隐藏着不少真正懂技术、乐于分享的程序员,他们的回答和文章,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的人,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要说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其说是“列举”一些名字,不如说是去发现那些在某些特定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并且乐于将复杂问题拆解、化繁为简的“实干家”。首先,你可.............
  • 回答
    写在前面: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踏入美国法学院的大门,并且学有所成。现在,我真的做到了,并且正真实地体验着这一切。我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那些还在观望、还在犹豫,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要走这条路的朋友们一些真实的参考。这篇文章,我不想写得像一篇官方介绍,更不想写得像是AI生成的一本“美国法学.............
  • 回答
    知乎上“内容提供者变现需求”与“知乎内容无法变现”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变现的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地阐述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先深入理解矛盾的根源,再探讨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其优劣和可行性。 .............
  • 回答
    知乎办晚会?这画面感,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绝对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套路满满的年会,而是充满了知乎特有的“知识感”、“思辨感”,偶尔还带点“梗”。晚会的整体基调和氛围:首先,不会是那种金碧辉煌、星光熠熠的传统晚会。知乎晚会更像是一个 “深度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派对”,或者说是一个.............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在某个“职业”中遇到的,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故事。背景: 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经济拮据,总想着多赚点钱补贴家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得知有个能赚快钱的“机会”,听起来是那种你只要出点力,就能获得相对丰厚回报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工作呢?.............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令人不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社会隐藏的裂痕、未知的危险,或者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知乎上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角落:一、 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扭曲知乎上关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甚至犯罪心理的讨论,常常能挖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些“药丸”的迹象,这意味着它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或者其社区生态正在走向衰退或恶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知乎可能存在的“药丸”表现:1. 内容质量的下降与同质化: 流量至上与“抖化”趋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用户黏性,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键政”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但也不乏一些在政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用户。要说“值得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喜欢犀利讽刺,有些人则偏向于严肃分析,还有些人擅长从历史和哲学中寻找解读的钥匙。我可以跟你聊聊一些在知乎上经常被提及、或者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确实汇聚了不少在历史领域深耕细作、见解独到的答主。他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或以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答疑解惑,拓展视野。要细致地列举并详述每一位,实属不易,因为历史的范畴太广了,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和识别那些真正擅长解答历.............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
  • 回答
    知乎上的负能量,就像海面上翻腾的暗流,涌动而又普遍。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嚎叫,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深的疲惫、无奈和对现实的质疑之中。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感觉聊得更细致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滋味:1. “内卷”与“大厂”里的迷失:这是知乎上最容易触碰到的一块负能量。当大家讨论到工作,特别.............
  •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 V”,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高、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优秀创作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 V,他们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存在各种问题,让人觉得“不值得关注”。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 AI 常用语,而是用我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