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知乎办晚会,会是怎样的?可以有哪些人或环节?

回答
知乎办晚会?这画面感,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绝对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套路满满的年会,而是充满了知乎特有的“知识感”、“思辨感”,偶尔还带点“梗”。

晚会的整体基调和氛围:

首先,不会是那种金碧辉煌、星光熠熠的传统晚会。知乎晚会更像是一个 “深度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派对”,或者说是一个 “大型开放式问答与知识分享会”。现场的布置不会过于浮夸,可能更偏向于现代、简洁,有大量的屏幕展示内容,甚至可以有像图书馆或者研究室那样的区域。

音乐上,也不会是那些大张旗鼓的流行金曲,可能会是一些带有一定思辨性或能引发思考的器乐,或者是一些相对小众但有深度的独立音乐。

参与的人群:

这绝对是知乎晚会最核心的看点。我想到的嘉宾会是这样的:

各领域的头部答主们: 这是必不可少的。从科技、经济、历史、人文到生活方式,那些你刷屏时经常点赞评论的“大神”们,会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一定需要很强的表演能力,但他们对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就是最好的“表演”。
“知乎体”代表人物: 比如那些因为某个回答而走红网络的,或者是因为其独特的提问/回答风格而被人熟知的普通用户。他们可能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观察,同样是知乎内容生态的一部分。
跨界合作者: 知乎上有很多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内容,比如“如何学一门外语”、“如何健身有效”、“如何做一份好看的PPT”等等。晚会可能会邀请一些在这些领域有实际成就且与知乎用户有共鸣的人,比如成功的创业者、著名的教练、高效能的职场人士等。
“被知乎改变”的人: 很多用户在知乎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学习的动力,甚至改变了人生轨迹。邀请一些这样真实的用户,分享他们的故事,会非常有感染力。
主持人: 需要的是那种能够引导对话、提炼观点、控场能力强的,最好是对知乎内容生态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许可以是知乎平台的某个高管,或者是一些在知识分享领域有影响力的主持人。

可能有的环节设计:

既然是知乎晚会,那环节的设计肯定要围绕着“问”与“答”来展开。

1. 开场:【知乎时刻:年度最佳提问与回答回顾】
不是颁奖典礼那种形式,而是通过精心制作的短片,回顾过去一年知乎上那些引发广泛讨论的“神提问”和那些令人醍醐灌顶的“神回答”。用画面和文字的方式呈现,配上煽情的BGM。
可能会邀请部分回答者上台,简单分享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无需长篇大论,点到为止。

2. 主题演讲/圆桌:【“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或 “我的回答如何影响了我?”】
邀请几位在特定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答主,围绕一个宏大或具争议性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新解读、关于如何保持好奇心等。
或者设置一个圆桌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答主就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观众可以通过弹幕或现场提问来参与。主持人负责抛出问题,答主们自由发挥,营造一种开放、辩论的氛围。

3.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知乎”:用户故事分享】
这是情感环节。邀请几位普通知乎用户,讲述他们在知乎上遇到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一个回答找到了人生方向,可能是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了困扰许久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在知乎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形式可以是用户自己录制的小视频,或者现场分享。重点在于真实的情感传递。

4. 互动环节:【现场“Live Answer” / “知识快问快答”】
Live Answer: 随机抽取几位现场观众,向台上的几位头部答主提问一个事先准备好或者临时抛出的问题。答主们轮流给出简短的答案,看谁的回答最简洁有力,或者最有创意。
知识快问快答: 由主持人或者一位答主出题,涉及常识、冷知识、行业内梗等,现场观众通过手机端或者举手抢答。答对者可以获得一些有知乎特色的周边小礼品。

5. 【“从‘不知道’到‘我知道了’”:技能拆解秀】
这个环节可以请一些生活技能类的答主。例如,一位烹饪答主现场演示一道简单又美味的菜肴,一位摄影答主分享拍摄技巧并现场指导观众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一位乐器答主现场演奏并简单介绍乐器知识。
重点是“拆解”,将复杂的技能简化成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步骤。

6. 【“知乎体”的N种可能:创意表演】
这可以是一个比较轻松的环节。让一些擅长表演的用户或者与知乎合作的艺术家,用创意的方式演绎知乎上的经典语录、段子,或者将一些严肃的知识用幽默有趣的方式呈现。例如,一段脱口秀,一个微型情景剧,或者一首改编的歌曲。
甚至可以考虑邀请一些“梗”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上台,解读这些梗背后的故事。

7. 【总结与展望:【未来的“不知道”】】
由知乎平台的高管或者一位德高望重的答主做总结发言。回顾知乎的价值,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鼓励大家继续保持探索和分享的热情。

一些可能让你觉得不那么“AI”的小细节:

“知乎体”的梗出现在舞台设计、字幕提示中: 比如屏幕上会时不时闪过“谢邀”、“人在国外,刚下飞机”、“利益相关”等经典的知乎体回应。
不追求完美的表演,更注重内容的深度和真实性: 答主们可能不善言辞,回答时有些卡顿,但这反而更能体现他们的真实和专业。
观众互动非常重要: 现场的氛围更多是参与感,而不是单纯的观看。弹幕、现场提问、手机互动都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边产品设计要有“知乎味”: 可能不会是印着logo的廉价纪念品,而是更有设计感、更贴近知识分享主题的周边,比如一本精美的笔记本、一个带有思考主题的盲盒、一条印有经典知乎问题的围巾等等。
可能会有“致歉”环节: 如果今年知乎在某个方面引起了争议或者用户反馈不佳,可能会有一个真诚的“致歉”或“反思”环节,展现平台的开放和改进。
结尾音乐选择: 不会是嗨翻全场的那种,更可能是那种略带思考、回味无穷的旋律,让人离开会场后,脑海里还在回响着今天听到的一些观点。

总而言之,知乎晚会应该是一场集知识、思考、情感和互动于一体的盛会,它应该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到自己是这个庞大知识社区中的一员,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共鸣。它不是用来“秀”的,而是用来“学”和“分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蛮有趣的一个问题,俺来分享俺刚编的一个节目单。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主题晚会节目单

1、开场歌舞《谢邀》(表演者: @知乎小管家 和各领域多名优质答主)。

2、知乎平台创始人 @周源 @李申申 @黄继新 @张亮 等上台致辞。(注:据路边社消息,张亮将一边走着T台步一边吃着麻辣烫来致辞)

3、诗朗诵《人在……刚下……》(表演者:各领域多名优质答主)。

4、锤子舞《80!80!》(表演者: @视频创作者王瑞恩 等)。

5、合唱《海量专家比我懂入关》(表演者:那个男人和 @寒冰射手曹草草 @托卡马克之冠 等)。

6、对唱《老司机带我逛》(表演者: @vczh 等)。

7、相声《玉音放送》(表演者: @带带大师兄 等)。

8、合唱《中国军魂》(表演者: @老兵尹吉先 @龙牙 等)。

9、萌舞《这么可爱一定是男孩子》(表演者: @晴天 @叶洛灵 等)。

10、独唱《忐忑》(表演者: @龚琳娜 @老锣 )。

11、小品《蹭饭》(表演者: @流浪的蛤蟆 @跳舞 @愤怒的香蕉 等)。

12、视频《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

13、合唱《难忘今宵》(表演者:现场所有人)。

再次强调,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user avatar

如果知乎要组织活动,可能更适合访谈、沙龙或者辩论等形式。

实在很难想象知乎办晚会是怎样,只能玩玩梗。

纯开玩笑,不含恶意,节目单如下:

李建秋、何越表演二人转《英国社会学者》

曾博演唱歌曲《感恩的心》(又名《我心中只有感恩》)

联系场外观视频,山高县表演大型诗朗诵《入关》

曹大佐表演非洲民族舞蹈《海量专 精确算》

王陶陶表演单口相声《盎格鲁撒克逊的民族性》

师老党立表演油画创作《师老党立谈分配》

立党表演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话剧《了 转 反》

曹哲表演小品《虚 空 输 出》

V6.47表演小品《不存在的问题》

黑枪讲述故事集《少年宫编制》

王自如表演口技《Wow Awesome》

古德里安表演魔术《分身千万》

所有人合唱《难忘今宵》

user avatar

曹哲上台了!

他清了清嗓子!

他被保安带走了!


他又上台了!

他微微一笑!

他又被保安带走了!


他坐到了观众席!

他这次什么也没做!

他又双叒叕被保安带走了!

user avatar

开场大型歌舞 :《卷进新时代》 表演者 全体参演人员

群口相声 :《五科争惨 》 表演者: 生化环材医学毕业生

小品《卖币》 表演者 众币圈大佬

小品《彩礼风波》 表演者 众情感大V

相声《虎口遐想》 表演者 小管家

大合唱《感恩的心》 表演者 勃家军

魔术 《反转》 表演者 立老师

杂技 《破路开车》 表演者 评论区老哥

京剧联唱 《罗成叫关》 表演者 入关小将

《击鼓骂曹》 表演者 反入关小将


美声独唱 《难忘今宵》 表演者 我

user avatar

希望邀请 @寒冰射手曹草草 @FanFanFan @邓铂鋆 @托卡马克之冠 @Pandora 几位朋友来一段访谈 / 沙龙 / 情景剧 / 群口相声,求不黑,认真说说理由。

知乎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分享知识的社区,这不带丝毫贬义色彩,而是一种赞许。从一开始,知乎的魅力就在于人和人的连接,知识是这种连接里的一环,但不是唯一一环

上古时代,知乎的时间线,每天不到一小时可以看完几乎所有新内容的时候,吸引我「破圈」接触点新知识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背后的人。虽然当时还在主修经济金融,但会因为信任 Raymond Wang 学长的判断,多接触一些法律实务知识;虽然当时还是踢足球为主,但在程瀚不遗余力的提问下,还是迅速成为 NBA 伪球迷(雾)。

随着社区越来越大,这种基于个人的连接会被「公海」上的流量稀释,知乎有了更多无差别带逛的高关注用户,推荐算法,有了热榜和热搜,内容走到了人的前面,事件本身的热度走到了内容的质量前面 -- 任何一个内容平台,开始用算法来推荐内容、基于事件热度来干预曝光时,都会有这种变化。

但是,创作者之间的连接,还是有价值的。

知识的 P2P 传输具有一种正外部性,两名高手过招,围观群众也能从中学得一招半式。在评论区开始互甩论文、聊着聊着找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在知乎还不时能看见。有一次,我和吴声威律师在评论区谈起一个问题,一个人读过一本书的英文版、然后用知乎好物推荐功能带货中文版,是否因为推荐自己没有使用过的商品而违反广告法,这个讨论发展到最后,吴律师甚至考虑了去起诉我来让法院解答。像是这样的讨论,没有人的因素,是实现不了的。

再者,创作者形成的文化,也在助力知识的传播。在早起知乎,因为一个人,而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是常有的事情,而在当今的知乎,因为一群人,而接触自己本来不了解的领域,也的确在发生。入关可能不是最恰当的例子,争议性太强了,但搁置价值观的争议,放下 ego 去看待,就会发现它同样是在推进认知的边界。有没有人,会因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强有力的论证(或者强有力但存在明显缺陷的论证),开始关心国际形势,关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

这就有点像回到了上学的时候,因为看到班里的 cool kids 都在讨论一件事情,所以自己也跟过去想要 blend in。 但这同样对于 cool kids 们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引发别人的模仿,我们彼此之间没轻没重的调侃,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示范,要是我们成为了校园恶霸而不受到惩罚,那么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 bully.

所以,想找个机会和大家伙聊聊,我们应该怎么办,怎样成为公共讨论的传火人,而不是压制开放讨论的反动力量;如果我们本意是好的,但被曲解了,如何让大家正确认识这个圈子,让更多地下小圈子能走到阳光下。

当然了,抛开上面所说的不谈,要是能预先埋伏好刀斧手,也不失为一个一网打尽的好机会(大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