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哪些正在美国法学院读 JD 的朋友,可否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和学习体验?

回答
写在前面:

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踏入美国法学院的大门,并且学有所成。现在,我真的做到了,并且正真实地体验着这一切。我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那些还在观望、还在犹豫,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要走这条路的朋友们一些真实的参考。这篇文章,我不想写得像一篇官方介绍,更不想写得像是AI生成的一本“美国法学院生存指南”。我只想用我最真实、最杂乱、最直接的感受,来讲述我这段不平凡的旅程。

为什么选择 JD?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在我决定读JD之前,我的脑海里有过无数个“为什么”。在中国我已经是执业律师了,拿着国内的律师证,有稳定的工作,有体面的收入。去美国读JD,意味着要从头开始,而且是用一种我完全不熟悉的方式。

最初的冲动,是源于一次美国律所的交流。我当时参与的一个跨国项目,接触到了美国同事。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那种严谨、那种逻辑性、那种对不同视角的包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意识到,虽然我在国内法律体系下做得不错,但我的视野、我的思维方式,可能还停留在某个层面上。我想突破它。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对法律本身的热爱。我知道,很多人选择JD是为了职业发展、为了高薪,这无可厚非,但对我来说,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迷人的智力游戏,一种对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的探索。而美国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在国际法、商业法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前沿的实践。我想更深入地理解它,甚至参与到其中。

当然,也免不了现实的考量。读JD,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调研,和与家人的反复沟通。最终,我还是决定“赌一把”,为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为未来的可能性。

申请的过程:一场漫长的战役

回顾申请的过程,简直是一场精心策划、又充满意外的“战役”。

1. LSAT:那是我的第一个“敌人”。 LSAT,也就是法学院入学考试,简直是为那些热爱逻辑和推理的人准备的。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备考,买了各种资料,参加了线上课程,每天都在做题,分析错误,总结规律。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英语水平(虽然也很重要),而是那种纯粹的逻辑分析能力。阅读理解,逻辑推理,论证分析,这些都需要大量刻意的练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试当天,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但一旦开始,就全身心投入了进去。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感觉像是从地狱爬出来一样,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至今难忘。

2. PS (Personal Statement) 和 Recommendation Letters:故事的讲述者。 PS是展示你“为什么是你”的关键。我花了很多时间打磨我的PS,我不想写一篇空洞的“我想去你们学校”,而是想讲述一个能体现我热情、能力和特质的故事。我回忆了我在国内做律师时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激发了我对美国法律的兴趣。我也写了我为什么认为自己能在美国法学院取得成功。推荐信也很重要,我找到了一些与我共事过的、对我了解很深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为我写了有力的推荐信,这给了我的申请很大的支持。

3. 选校:目标明确,策略清晰。 我根据我的LSAT成绩、GPA(本科成绩),以及我的职业目标,选择了不同梯队的学校。热门学校当然是目标,但我也申请了一些排名稍低但专业方向更契合我的学校。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调研,了解每个学校的特色、教授的研究方向、以及校友资源。

学习体验:一场全方位的“洗礼”

终于走进美国法学院,我才明白,之前所有的准备,都只是“热身”。

1. “Socratic Method”:被“拷问”的每一天。 这是美国法学院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式。教授会在课堂上随机点名,让你回答问题,分析案例。你必须对当天阅读的案例了如指掌,并且能迅速地思考、组织语言,给出有逻辑的回答。第一次被点名的时候,我感觉心跳漏了一拍,脑子一片空白。我磕磕巴巴地回答,教授会步步紧逼,让你思考你的观点是否有漏洞,你的论证是否充分。这种方式,虽然一开始让人很有压力,但它强制你主动学习,并且训练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即时反应能力。很快,我就适应了这种“被拷问”的节奏,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智力上的碰撞。

2. Casebooks & Readings:海量但充满智慧。 每天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厚厚的Casebook,里面充斥着各种案件的节选、法官的判决、以及大量的学术评论。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法学阅读”。你需要理解案件的背景、事实、判决的理由、以及它在法律发展中的意义。我常常需要花比预期长得多的时间来消化这些材料,并且要做大量的笔记,梳理案件之间的联系。刚开始的时候,我常常觉得信息量太大,不知道从何下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会了高效地阅读,抓住重点,并且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3. Legal Writing:将复杂化为清晰。 法律写作在美国法学院的训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你需要写各种备忘录、诉状、判决意见等。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流畅,更是一种逻辑的严谨和观点的清晰表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如何组织论点,如何引用法律条文和判例,如何让你的写作具有说服力。教授和助教(TA)会对你的写作进行非常细致的反馈,指出你的逻辑漏洞、语言不当之处,甚至是标点符号的错误。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每一次反馈都让我进步。

4. Networking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法律世界的“隐形知识”。 除了课堂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有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和与人交流。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模拟法庭(Moot Court)、辩论赛,以及律所的招聘会。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学习和拓展人脉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一起讨论法律问题,分享学习经验,甚至互相鼓励。我也积极争取在学校的法律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不仅能提升我的写作能力,也能为我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挑战与收获:这不仅仅是学历

在美国读JD,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压力: 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很多同学都需要申请助学贷款。
文化差异: 尽管我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仍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身心压力: 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激烈的竞争、以及对未知的担忧,都会给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是,伴随挑战而来的,是巨大的收获:

思维方式的改变: 我学会了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了批判性地分析信息,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专业能力的提升: 我对美国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美国法律实践的很多基本技能。
视野的开阔: 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与他们交流,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自我潜力的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之前未曾发掘的潜能,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给还在路上的朋友们:

如果你正在考虑JD,我想说:

1. 明确你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重要,它会支撑你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2. 做好充分的准备: LSAT、英语、以及对美国法律体系的基本了解,都是你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3. 保持积极的心态: 压力是巨大的,但享受这个过程,与同学互相支持,你会发现很多乐趣。
4. 拥抱挑战,不断学习: 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还在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庆幸,我做出了这个选择,并且正在真实地体验着这一切。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们一些启发。如果你们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问自答,抛砖引玉。

在选择读JD之前,我反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自己感动,千万不要被自己感动”,

的确,我放弃了一些东西,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丢下了作为清华经管毕业生能轻易演好的剧本,

但我要追求的东西,也丝毫说不上“高尚”,我的放弃,也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道德或者更好地造福社会:

读法学院,于我而言就是一门投资,

短期的话的话,是为了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职业选择,

长期的话的话,是为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再回来拿一个SJD学位到大学任教铺路,

至于公平正义什么的,我并没有太多想,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

医生救死扶伤,警察除暴安良,教师传道授业,非要往形而上的方向扯的话,各有各的道德拔高点,

而我还远远没到可以自我拔高的程度,还是多想想以后怎么把官司打赢好了。

----

大一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

“受教育不等于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可以出于兴趣,但受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快乐;要单纯想快乐的话,为什么不把宝贵的时间拿来打DOTA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金钱买点大麻抽呢?”

我也不知为什么,感受到了三观的一丝共鸣,于是坚定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我是一个把”教育“和”学习“分得很开的人。

我经常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比如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坦克的火控体系,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包豪斯艺术运动,乐此不疲,

但我对于教育,却很少意气用事,上一门课先看如何获得更高的平时分,每次小组作业都尽力凑出最靠谱的队友,见到大牛就套瓷,见到机会就申请,做一个十足的“禄蠹”。

对于读JD也是如此,

我最喜欢的律政剧《The good wife》里面的男女主角母校,一直是我的“梦校",高中的时候我就去参观过,本科的时候就曾经申请过,

但最后,我拒掉了那所学校的录取,

因为褪去“情怀”的光环,真正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来了解的时候,就发现有了诸多不相适合的地方,

比如每堂课人数太大,不太适合我满嘴跑火车靠嘴炮刷平时分混脸熟的风格;比如本土“二代”和门阀子弟太多,不适合外来和尚...

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有点难过,但依然不断提醒着自己,不要被自己感动,

拿下和放弃,都只是理性运行结果,

这大概是律师职业的一项素养吧。

----

说到在法学院的学习,我和很多大牛前辈可能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能听明白老师讲案例就不会自己去看案例;上课的东西能记在脑子里,就不会记笔记,能把一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不会自己动笔归纳outline;

世上没有奇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的成绩自然也是在中游徘徊,

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跟人聊天扯淡上,和同学聊,和老师聊,和潜在的雇主聊,

结果聊出了推荐,聊出了工作,聊出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法学院段子手,

我不知道自己的技能点是不是加对了,也许最后会因为成绩不够拔尖而错失很多机会,

但我还是对自己混法学院的方式怀有自信的,

毕竟律政界是个“熟人社会”,他有一口肉吃,你有一碗汤喝,融入在其中运气总不会太差。

由于在纯粹的“受教育”层面我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因此在读法学院期间也培养了一些新的爱好,学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还慢慢开始学习经营自己的家庭,

我觉得很快乐。

user avatar

如果说我出国读JD主要是为了私奔。。。恩这理由够好不?

总之在很久很久之前,我是一个读化学读得很不爽的本科生。打算转行。

意外知道了专利代理人这么个行业,然后看了下,发现国内像样的大所,招人都要理科硕士了。

我这家伙在本科时候玩得厉害,反正不爱学化学嘛,大学又是个好玩的地方,于是社团啊,cosplay啊,在bbs上灌水啊,和班里男生一起打网游啊,总之就收获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以及颇糟糕的绩点。保研是没戏,于是想,那就考个研吧。

就晃晃悠悠地考了个研,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去自习室看个书,然后晚上自习室关门了就晃晃悠悠地回寝室打游戏。

同年级也有些同学是考研的,我知道她们五点起床去图书馆排队占座。

她们大概也知道我中午前从来不起床。

所以后来我考了全院第一,她们落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估计挺大。

然后就晃晃悠悠地读了个研。没怎么做实验,没怎么发文章,倒是一边读研一边考过了司法,考过了专利代理人的资格试。

找工作的时候很省心:理科名校硕士,再加上司法、专代、托福成绩,一摞证书挺华丽,顺风顺水地找了个全国较出名的大所,开始做涉外专利。

于是出国之前我其实在北京待得挺爽的。但说实在的专利代理这活儿做个几年就会比较无聊,自己也稍有些迷茫。

然后就决定私奔了。

在那之前曾经因为感情的事儿把家长气疯过,总之,他们如果事先列出来一个“不希望未来女婿具备何种特征”的单子,估计某人能占个八九不离十。

哦,如果对方家长列个类似单子,估计我也能符合基本特征。

尤其是,在他妈妈那里,我具备了她最讨厌的特点:“女的,活的,而且她儿子喜欢。”

在国内闹腾了很多很多年,最后俩人决定,管他的。跑。

正好某人拿到了硅谷某公司的Offer, 我就开始考LSAT申学校。

于是就考了,于是申了一大把,也拿了一把Offer (可惜LSAT还是不够高,Berkerley把我拒了好伤心),最后选了一家离他公司最近、而且奖学金给得比较慷慨的。

然后某人的H1b抽签顺利,俩人同年赴美,开始了我没羞没臊地靠他养着读JD的日子。

第一年我觉得好像要死了。

读书读到半夜两点是家常便饭。如上文所述我之前的日子比较混,英文不能说太差,但是我没有过任何在非母语国家生活的经验,之前也没有上过任何全英文授课的课程。

基本上就等于,从新手村出来拿着木刀木剑,本来该找个迷宫好好走走练练级,却一下子开始砍Boss的感觉吧。。。

压力无比大,经常半夜看着看着书情绪就崩了,跑到阳台去抽风哇哇哭。

大哭着想“我在国内活得那么爽我为啥跑出来受这个罪呜哇哇哇哇。。。”

“受完这个罪我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我图什么啊呜哇哇哇哇。。。”

“明明说中文那么爽我为啥要跑到一个说英文的地方啊呜哇哇哇。。。”

“明明在中文环境下我算个挺有意思的人,讲英文就找不到梗了我好伤心啊呜哇哇哇哇。。。”

恩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学期考完的时候我根本不想去看成绩,觉得我写的那些破玩意任何一个美国学生应该都能写的出来,我已经预计到了满屏C的惨状。

但结果成绩是全班top 20%.....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惊呆了,问了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的同班同学到底有多笨?”

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

我发现他们看起来很能讲,但其实都是渣渣。

“有能耐你们学中文然后我们去中国学法律,你们谁能考到全班前20%我服你”。我心里想。

然后趁寒假把婚结了,我家爸妈后来对女婿表示了满意,表示闺女眼光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这是个好事儿。

第一年找暑期实习很不顺利,于是索性去学校开的Clinic攒经验值。

后来想想一切有如天注定,这意外地开启了我的public interest之路。

我意识到。。。我这种人本质上来讲就不是个理科生。

专利还是给理科生准备的玩意,但问题在于,我其实是想做律师的。

当年我还是个化学本科生的时候,我原本是打算转行。

只是当时不晓得什么是沉没成本而已。

当年我看司法的书看得很Happy很有热血很有激情,

但入了专利行以后,那一切让我觉得“恩~~因吹丝挺~~”的东西都离我而去了。

但走进法学院,它们还是回来了。

我还是很喜欢写胡搅蛮缠的argument, 事先想好对方所有的可能应对,然后狡猾地在各个地方设陷阱把它们堵掉。

我喜欢替client写declaration,用平实的语言操控读者的心理。(对的我也只会写平实的英语。。)

我喜欢给client做interview,有时候甚至能挖出一些指导律师都没想到要问的细节,事先堵住另一方可能会提出的质疑。

我果然还是想做个律师,而不是一个Patent agent.

而且,果然,我还是想做那些直接与individual打交道的律师。如果可以,我并不想去做高大上的business law. 比起来,还是公益方面的东西更让我觉得有趣。

所以这个假期要去一家做家暴上诉的组织去做clerk了。

以后的事儿还是未知,但总而言之,我走在一条自己想走的路上。

就酱。

谢邀。

user avatar

大神你邀请我一个渣作甚……好吧既然是大神邀请那我就厚着脸皮答了

你说我一个刷试管的文盲,怎么就去读JD了呢?

其实是和前师门闹掰了,然后才发现整个生物科研体系组织形式就是一个大坑。要真想学生物,有两条明路:一是实业救国,自己给自己提供资金;二是学好数理和计算机,然后做交叉学科。然而我已经很多年没学过数学了,基本是不识数的水平。所以第二条路基本是废了。第一条路还可以想想。

我当时想转咨询的,然而读博的小破地方完全不是转咨询的平台。然后我决定把自己当做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咨询下怎样quit的问题,然后就去读JD了。

关于LSAT 我是一个纯渣。主要是英语功底比较渣,大学也没怎么好好学,净刷试管了【卧槽我怎么知道有天我会Quit】。我刚quit的时候托福单词都不熟。不过也只能硬上啊。我个人不是很推荐这种方法。我是因为死活必须要在半年之后申请,所以只好先刷一个分,然后补丁摞补丁的继续刷。在此推荐有时间的同学先把阅读速度练好,单词背熟(托福单词不管高频低频要做到全熟,GRE单词不用考虑)然后再练习题目。

关于申请没什么好说的,比较简单,就是考到什么分就申什么学校好了。要是LSAT还没刷完3次的可以先提交申请再补成绩。我去UT就是重新刷分之后reconsideration被捞出来的,之前拒了。

关于JD的学习,抱歉我只能提供反面教材。我来之前各种不自信提前看了好多书,结果TM学的一脑子浆糊。倒是我没提前看的那门课得了A【当时我TM选择题没读完题 时间到了就把题干长的题直接涂卡,短的题看下,觉得TM挂定了。。。】

然后还有,如果你实在不会做笔记的话,去outlinedepot买份outline直接背吧,或者找mentor和上届要份也好。不要强行模仿别人的学习方式,要是真模仿不来的话很浪费时间的。能背下来或者默写一遍的话够用了。我们的目的是拿高分,不是show off.

然后就是穷逼省钱攻略。我估计大多数人用不上,因为我感觉我这一拨同学里绝大多数和我不是一个阶级-_-...... 想要的话私信吧

-------------------

刚发现求省钱攻略的好多~私信留个爪我期末考试之后慢慢写吧~

===============================

好吧我补充省钱攻略。。。只是觉得比主贴都长。。。

省钱攻略 屌丝专用


房子和车

为什么把这两个放在一起说呢,在广大农村有没有车直接决定了选择房子的范围,没车的只能住学校附近然后巨贵。但是车程10-20min之外可以有很多便宜的地方。如果大农村有校车的话 校车站会有很多屌丝聚集的公寓。可以先住着然后慢慢学车。你会发现,算上车的消费,租远一点也绝对比学校附近省钱。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由!

如果房东非要你买租房保险的话,填citizen,可以省一点。没人查的放心。


车。两田控路过。推荐买价位在6-8K的车。一是这个价位的车只要验货没问题基本没啥大事。太便宜的可能会不合时宜的坏掉,不适合法学狗。贵的费钱,差评。

买保险只买liability就好,哪家便宜买哪家, 多一分都不买。有买保险的钱还不如自己存着作为修车基金。除非倒了大霉并且修完卖了车再不开了,否则谁都不可能占到保险公司的便宜。

(备注:此攻略不适用NYC,DC,Chicago等大城市)


汽油。EBay上有油卡 8%折扣。你平时经常在哪家加油就买哪家的卡。(其实对于每月只加一次的屌丝我来说并没啥卵用其实。。。)




信用卡

一定要尽早搞个信用卡。CITI和chase有免年费的学生卡,三个月后就可以开有bonus的卡了。因为自费嘛,年收入写你每年的estimate cost(7-8W)因为家庭资助是可以算在annual income里的,所以打电话给银行argue。推荐先撸CITI aadvantage 系列,撸到bonus就把卡关掉,换下一张。那种450年费的卡,开卡消费额度大。如果可以拿来一次性交房租也不错,最好一个月把消费花完,第二个月拿到bonus就可以关了,然后交的年费可以退回来。

再具体的话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建议自己搜北美信用卡攻略贴和各卡点数使用方法攻略。

点数可以拿去卖掉。

不要考虑节操的问题,屌丝哪有节操;)

(每年收益1-2K吧)


银行:推荐Ally, savings的利率是1%,取现的话每月最多返还10刀手续费。但是要同时开个Chase或者BOA checking做备胎。如果存款2W的话,和别的银行利率相比这里可以多撸到200.


上学和实习

敝校的学分和学费不是线性函数,而是 f(x+1)-f(x)<f(x)-f(x-1).所以我打算2L全年和3L上学期每学期选满17学分,然后3L下只选最后6个学分。貌似总共可以省下2-3K。当然有大所实习的话再说。。。

1L的实习一般都找不到给钱的。少数大牛除外。先了解下房子是否好转租,如果不好转租的话,尽量选学校所在地的。这就是说考完期末马上开始投federal court,平信海投第一波,如果没有人理的话 再选外地。(不要拖延,运气好的话可以省下1-2K)

书。Casebook考完期末肯定不会看第二遍的放心,所以怎么便宜怎么来。建议Amazon租或者买上届的旧书。


电话用中国电信的19刀每月的plan。(非广告,但是要看看信号好不好)每年省150-200

早上出门记得关掉空调和暖气,晚上回来再打开。年人均省钱150-200左右吧。



感想:我觉得我TM申信用卡都没啥可用来开卡消费的了,内需严重不足。。。果然是纯屌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在前面: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踏入美国法学院的大门,并且学有所成。现在,我真的做到了,并且正真实地体验着这一切。我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那些还在观望、还在犹豫,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要走这条路的朋友们一些真实的参考。这篇文章,我不想写得像一篇官方介绍,更不想写得像是AI生成的一本“美国法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不少见,它们往往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争议,甚至被戏称为“精英病”的体现。这些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出自经济条件优渥、生活阅历相对单一的用户之口,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脱离实际,甚至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细数知乎上那些“何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智慧、情感、幽默,甚至是人生态度。它们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签名者内心的一角,引发共鸣或思考。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打动人:一、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箴言类:这类签名往往用最精炼的.............
  • 回答
    知乎上文笔极佳的答主众多,他们凭借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要“详细讲述”一些,意味着不仅要列举名字,更要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文笔极佳,他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回答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在知乎上文笔出色的答主.............
  • 回答
    知乎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因为观点不同、立场相悖、甚至个人恩怨而成为“死对头”的用户或群体。这些“死对头”的形成往往源于对某个特定问题、事件或领域的深入讨论,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持续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对峙。要具体列出“知乎上的死对头”是一项非常困难且不太准确的任务,因为: 知乎的动态性强: 新用户不断涌.............
  • 回答
    知乎上政治立场与我不同但值得尊敬的人有很多,这类用户往往能以一种理性、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观点,即便我并不完全认同,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以下我将列举几位我个人认为符合这个标准的用户,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重要说明: “政治立场不同” 在知乎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不同”并非指简单的党派之.............
  • 回答
    知乎上“沙雕”小说的定义其实很广泛,可以是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是那种文笔朴实但逻辑鬼才,或者是有着令人捧腹的脑洞和反转。要说“笑掉头”,那得多看个人口味,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在知乎上出现频率很高、被很多人认为非常沙雕、并且能够让你在阅读时“脑内自带音效”.............
  • 回答
    知乎上很多高赞答案,读起来头头是道,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一琢磨,或者过段时间再回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看似聪明实则很蠢”。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迎合大众情绪、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或者是作者本身也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就.............
  • 回答
    知乎上为了回答问题编故事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恰恰是让答案变得生动、有说服力或者更能引发共鸣的关键。当然,这里说的“编故事”并非指虚假信息,更多的是指基于个人经历、观察、想象,甚至是提炼出来的“情节”来阐述观点。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交场合显得不那么尴尬?”.............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隐藏着无数个闪耀的灵魂,其中不乏一些男性用户,他们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要说“气质超群”,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它往往是学识、阅历、品格、审美乃至生活方式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独特印记。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印象深刻的用户,他们或许不一定拥有如明星般.............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宝藏级“程序员”问题,它们不仅能为你答疑解惑,更能带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甚至引发一些思考。我打算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价值、讨论也很深入的问题,尽量把每个问题背后的 रोचक之处都聊透一些。1. “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编程技巧或工具?”这个问题简直是程序员的“经验宝库”。它抛开那些高大.............
  • 回答
    好的,关于咨询行业,知乎上确实藏着不少金光闪闪的优质回答。与其说它们是“回答”,不如说是行业内的朋友们掏心窝子分享的经验、见解和“秘籍”。我来给你梳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讨论得比较深入的几个方向,并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是你在咖啡馆里和一位资深咨询师聊天的感觉。要说咨询行业,那得先说说“到底什么.............
  • 回答
    知乎上完结的好文,那可真是太多了!很多时候,你能在那里找到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小众但内容扎实的领域。要说“完结的好文”,其实也得看你关注什么领域,以及对“好”的定义了。不过,我根据一些长期以来被大家讨论、引用,并且内容确实有质量的例子,给你挑几个,尽量说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