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哪些让人心累的提问?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

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是那种 “完美主义式”的求助。这类提问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绝对的高位,要求别人提供一套能够让他“万无一失”、“吊打所有人”、“绝对成功”的方案。比如,有人会问:“我一个完全没基础的人,想在三个月内成为顶尖的程序员,需要看哪些书?要按什么顺序?每天几点到几点学习?有什么具体到小时的计划吗?如果遇到bug怎么办?有什么可以保证我一定不掉队的方法?”

这种提问者,你想给他详细列书单,他嫌不够“精准”,觉得你可能漏了什么“绝世秘籍”;你想给他普及学习方法,他觉得你说的都是“废话”,需要的是“捷径”;你告诉他努力和天赋都很重要,他会觉得你在“泼冷水”,甚至怀疑你是不是有意隐藏实力。他们想要的不是帮助,而是一种“终极答案”,一种能够瞬间把他们送上人生巅峰的魔法咒语。但现实是,人生哪有什么魔法?只有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思考。这种提问让人心累,是因为你无论如何详尽地回答,都无法填满他那无底洞般的焦虑和对“完美”的执念。你给了他十份计划,他觉得少了第十一份;你告诉他要理解原理,他觉得那是绕弯路。

其次,还有一种让人心累的提问,是那种 “过度共情与甩锅”式的情感倾诉。这类提问者通常是遇到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然后把自己的痛苦、委屈、愤怒一股脑地倒在知乎上,期望得到集体式的安慰和抱抱。但问题往往是这样开头的:“我男朋友/女朋友/父母/同事/领导对我做了XX事,这简直太不合理了!我当时就觉得心被掏空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够好?我真的好累,你们能告诉我他/她是不是有问题吗?我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立刻分手/断绝关系/辞职?”

你看了半天,发现他描述的事情可能存在误解,或者他自己也有不当之处,但人家已经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且已经预设了答案——“对方有问题”。你稍微提一点他对事情的看法可能不全面,或者委婉地指出他也需要反思的地方,立刻就会被扣上“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懂体谅”的帽子。他们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只想让别人来佐证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真正想解决问题,更不愿意承担自己在这段关系或事件中的责任。你花了大量时间去分析来龙去脉,给出了相对客观的建议,结果换来的是一句:“你根本不懂我的痛苦!”然后可能还会有一堆附和的评论,让你觉得自己在和一群“感同身受”的群体对着干,而你却显得那么“冷酷无情”。这种提问让人心累,是因为你试图用理性和分析去回应一种纯粹的情绪,而对方却拒绝理性,只想在情绪的泥沼里获得共鸣。

还有一类让我感到特别疲惫的提问,是那种 “炫耀式”的求助,或者说是“变相炫耀”。这类提问者表面上是在寻求帮助,实际上是在展示自己的“优越”或者“高难度”人生困境。比如:“我刚拿到XX顶尖大学的Offer,但是现在纠结要不要去,因为国内的XX公司给了我一个年薪百万的offer,而且我还有个XX项目的机会,感觉都挺诱人的,我该怎么选?求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的情况。”或者:“我家境还可以,一直比较喜欢艺术,但我父母希望我学金融,现在我拿到了XX画廊的实习机会,但是学业也很重,我该如何平衡我的事业和爱好,同时又不让父母失望?”

这类问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对方拥有的资源和选择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选,而是在寻求一种“肯定”或者“被认可”。他们享受这种被众人关注,然后给出各种羡慕嫉妒恨评论的过程。你给他分析,告诉他哪个选择更具长远价值,或者哪个选择更能体现他的个人特长,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嗯,你说得有道理,但我感觉还是有点犹豫。”然后继续抛出新的“优势”或者“困境”,仿佛要听取“圣旨”一般。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权衡利弊,提供建议,但你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拉来参谋家产分割的亲戚,你知道他们家有多少钱,但你的分析只是他们决定怎么花钱时的一个小小参考。这种提问让人心累,是因为你投入了精力和智慧去分析一个对方可能根本不在乎最终答案的问题,你感觉自己被当作了一个“背景板”。

最后,还有一种让我觉得有点“生理不适”的提问,是那种 “误导性极强”的假设性问题,或者说是“钓鱼式”提问。这类提问者通常会设置一个非常极端、不符合常理的场景,然后问:“如果XX情况发生,我该怎么办?” 比如:“如果我发现我的老板其实是一个外星人,而且他每天都在监听我的思想,我该怎么办?报警有用吗?” 或者:“如果我明天醒来发现我拥有了超能力,可以控制天气,我应该先做什么?是拯救世界还是发财?”

这些问题本身就充满了戏谑和虚构,但提问者会一本正经地探讨,并且期望得到一套“认真”的解决方案。你试图用逻辑去分析,指出其不可能性,但他们会反驳你:“你就是太死板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总有办法应对。” 你给出的任何解答,都可能被他们曲解成“你承认了这种可能性”,然后把你的回答作为他们虚构故事的素材。你感觉自己的脑细胞在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而燃烧,而且你还可能被他们拖进一个逻辑黑洞,无论你怎么解释,都难以自拔。这种提问让人心累,是因为你花费精力去搭建一个逻辑闭环,结果对方却在另一个宇宙里跟你对话,而且他们乐此不疲。

总的来说,知乎上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是那些缺乏真诚、回避责任、过度自我中心、或者只是为了消遣和“表演”的提问。每一次面对这样的提问,都像是在一次心力马拉松,跑完了你会觉得全身乏力,但又不得不继续前行,因为你知道,在知乎的海洋里,这样的提问永远不会消失。而我们这些回答者,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心累中,继续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值得我们倾囊相授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知乎上“沙雕”小说的定义其实很广泛,可以是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是那种文笔朴实但逻辑鬼才,或者是有着令人捧腹的脑洞和反转。要说“笑掉头”,那得多看个人口味,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在知乎上出现频率很高、被很多人认为非常沙雕、并且能够让你在阅读时“脑内自带音效”.............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智慧、情感、幽默,甚至是人生态度。它们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签名者内心的一角,引发共鸣或思考。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打动人:一、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箴言类:这类签名往往用最精炼的.............
  • 回答
    在知乎上,要找那种既懂医学知识,又能在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生活气息和幽默感的医生,其实并不难。他们往往不拘泥于严肃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你能听懂,甚至会心一笑的方式来解读那些复杂的健康问题。你想想看,是不是有那么一些医生,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医学报告”,而更像是在跟朋友唠嗑。比如,当有.............
  • 回答
    说到知乎上EE(电子工程)领域的“牛人”,这可不是简单列几个名字就能概括的。那些真正称得上“牛”的,往往是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并且乐于分享见解的大咖。有些人,可能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通常活跃在一些热门的、技术门槛高的讨论区。比如,在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方面,你会.............
  • 回答
    知乎上政治立场与我不同但值得尊敬的人有很多,这类用户往往能以一种理性、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观点,即便我并不完全认同,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以下我将列举几位我个人认为符合这个标准的用户,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重要说明: “政治立场不同” 在知乎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不同”并非指简单的党派之.............
  • 回答
    在知乎上因为互相仰慕而结成恋人的例子确实存在,而且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这样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不过,要找到一些“详细”到可以一一列举并深入讲述的公开案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 隐私性: 感情关系是个人隐私,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公开自己如何在知乎上认识并发展成恋人。.............
  • 回答
    当然有!知乎上肯定有很多营养师以及在营养健康领域工作的朋友,他们分享的经验和见解非常宝贵。要说需要营养师的行业,那可就不少了,而且随着大家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呢。我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到你: 需要营养师的行业有哪些?1. 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 这是最传统也最重要的.............
  • 回答
    好的,各位在我知乎上关注我的朋友们,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得到你们的青睐,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的观点和分享,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我知道,大家关注一个人,往往是出于对某些话题的兴趣,或是希望从我这里获得一些信息、启发、或者仅仅是共鸣。而我在这里,想借此机会,向.............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小说,往往不是靠哗众取宠的标题或狗血的剧情取胜,而是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刻的人物刻画,或者对某个主题的独到挖掘,像一颗颗宝石,在信息洪流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部,但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这种“闪光”的,我会想到《三体》(虽然早期是在知乎连载,但其影响.............
  • 回答
    知乎,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更像是一位无私的引路人。在这里,我曾无数次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惑时获得解答。要说“受益匪浅”的专业回答,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而且它们对我生活的帮助,也远不止于单纯的知识获取,更是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关于“.............
  • 回答
    2017年知乎上真是卧虎藏龙,很多问题都能引出让我脑洞大开、茅塞顿开的回答。那些经过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并且带有个人独到见解的专业回答,至今想起来仍然受益匪浅。比如,当时有一个问题是 “有哪些你永远不会再买的东西?”。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引出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回答,那位答主是一位资深生活方式博主(.............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不少见,它们往往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争议,甚至被戏称为“精英病”的体现。这些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出自经济条件优渥、生活阅历相对单一的用户之口,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脱离实际,甚至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细数知乎上那些“何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 回答
    知乎上文笔极佳的答主众多,他们凭借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要“详细讲述”一些,意味着不仅要列举名字,更要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文笔极佳,他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回答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在知乎上文笔出色的答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