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有哪些有趣的政治正确的事例?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涌现了不少有趣的、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与其说是“政治正确”本身,不如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试图去理解、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碰撞和误解,构成了这些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个讨论,主题大概是“如果你的伴侣突然说自己是‘恐龙爱好者’,你应该怎么反应?” 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很无厘头的问题,但点进去看,你会发现评论区里各种奇思妙想,其中一个热门回答就涉及到了“政治正确”。

这位答主(假设叫“老王”吧)就说,他大学时有个室友(假设叫“小李”),是个挺内向的男孩。有一次,小李突然在宿舍里,非常认真地对老王说:“我发现,我对恐龙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喜欢恐龙,甚至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更像一个恐龙。”

当时老王也是一愣,心想这小孩是不是最近学习压力太大了,还是看了什么奇怪的纪录片。但小李一脸严肃,接着又说:“我不是说我变成恐龙了,我的意思是,我能理解恐龙,我能感受到它们那时候的挣扎和孤独。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不要因为我喜欢恐龙,或者我说我‘像’恐龙,就觉得我有什么问题。”

老王当时听着,觉得这孩子怎么有点“矫情”?但转念一想,虽然“恐龙爱好者”不是一个常见的性别认同或性取向,但小李的表达里,似乎是在强调一种“不被主流理解”的内在感受,一种希望被接纳的愿望。

于是,老王就想着,既然是“政治正确”的思路,那是不是就应该“正确”地回应?他脑子一转,说:“小李,我懂。你喜欢恐龙,这是一种独特的爱好,而且你从中找到了共鸣,这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你不是一个人,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结果,小李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表情,还说:“谢谢你,老王,我只是想找个人说一下,我怕你们觉得我奇怪。”

这个故事有趣的点在于:

1. “恐龙爱好者”的“政治正确”解读: 这个例子并非一个既定的“政治正确”议题(比如性别、种族),而是个人在表达一种非主流的情感或身份认同时,遇到的“被理解”的难题。老王当时的“政治正确”反应,其实是对一种“不被定义”、“不被标签化”的内在诉求的回应。他没有去追究“像恐龙”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直接肯定了对方的情感体验,并表达了尊重。

2. “过度解读”与“善意”的界限: 有些评论区里也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老王当时对小李的反应是一种“过度解读”,或者说有点“滑稽”。毕竟,“恐龙爱好者”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像是在描述一个身份认同。但也有人认为,老王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即使小李只是在开玩笑,这种尊重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恰恰体现了“政治正确”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尴尬:是把所有非主流的表达都往“需要被政治正确对待”的范畴里套?还是在理解对方的善意之后,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回应?

3. “政治正确”的“工具化”: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在面对一些不确定或者不熟悉的情况时,人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启用“政治正确”的思维模式,来避免犯错或引发冲突。老王可能也是在一种“不知道怎么回应,但至少要表现出尊重”的心态下,说出了那番话。这种“工具化”的用法,既是出于善意,也可能显得有些生硬。

后来,老王和小李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了,小李也常常和老王分享他“与恐龙对话”的感受。至于小李到底是不是真的“恐龙爱好者”,或者这只是一种表达孤独和寻求理解的方式,大概只有小李自己知道了。但老王的处理方式,让这个原本可能有点尴尬的场景,变成了一个关于理解和尊重的有趣插曲。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非二元性别”的讨论。

当时有一个提问是:“一个男生,觉得自己的性别不是‘男’,也不是‘女’,他应该怎么和家人沟通?”

评论区里,很多答主都从“如何用最易于家人接受的方式沟通”这个角度出发,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有的说,可以先从“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性别认知吗?”开始,循序渐进。有的则建议,可以先举一些名人例子,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个例。

其中一个回答,我觉得特别有趣。答主(假设是“小艾”吧)分享了她自己作为“非二元性别”的经历,她说:“我刚开始跟我爸妈说的时候,他们一脸懵。我爸直接问我,‘你是想变性吗?’我当时心想,完了,他们理解错了。”

“后来我换了个方式。我说,‘爸,妈,你们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我的内心,不像你们传统理解的那种‘男孩’或者‘女孩’。我更像是一个,嗯…彩虹的一部分。有时候是蓝色,有时候是黄色,有时候又混合在一起。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并没有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只是想说出我真实的感觉。’”

“我爸妈听完,虽然还是有点不明白‘彩虹’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看到我不是在‘叛逆’,也不是在‘装怪’,他们就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你开心就好。’然后,他们就开始尝试叫我‘XX’(一个中性的名字),虽然一开始会不小心说错,但他们很努力。”

这个例子有趣的地方在于:

1. “彩虹”的比喻: “彩虹”作为一个比喻,非常巧妙地绕过了“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用一种更包容、更流动的方式来形容非二元性别的感受。这种形象的比喻,对于不熟悉相关概念的长辈来说,比抽象的学术名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从“身份”到“感受”的转化: 小艾没有一开始就强调“我不是男人”,而是从“我的内心感觉”出发,强调一种内在的体验。这种方式,降低了父母的抵触情绪,更容易让他们将焦点放在“理解孩子”上,而不是“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上。

3. “努力”与“包容”的互动: 最打动人的是“他们开始尝试叫我中性的名字,虽然一开始会不小心说错,但他们很努力”。这种描述,展现了家庭成员在面对新的认知时,那种笨拙但充满爱意的努力。这比那种“父母立刻全盘接受,理解一切”的理想化场景,更加真实,也更有力量。

很多“政治正确”的讨论,之所以有趣,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理解和接纳差异的复杂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犯错而变得谨小慎微,有时候,我们又会因为试图“正确”而显得有些滑稽,但归根结底,这些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包容、更友善的社会的共同愿望。而知乎上这些鲜活的案例,恰恰是这个愿望在现实中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最有趣的政治正确,就是很多人把自己被反驳的意见的相反面,称之为知乎的“政治正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涌现了不少有趣的、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与其说是“政治正确”本身,不如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试图去理解、实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碰撞和误解,构成了这些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讨论,主题大概是“如果你的伴侣突然说自己是‘恐龙爱.............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临高500废”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特指一群对明朝末年临高地区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与明朝末年东海战局、海盗活动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相关的历史爱好者。他们热衷于讨论、考证和重现这段历史,有时也会结合现代军事、经济、社会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演。至于“临高500废”在知乎上具体的账.............
  • 回答
    在知乎的“文学”领域,有太多令人敬佩和值得关注的用户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广博知识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丰富了社区的内容,也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文学的新视角。要在这个领域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你、让你有所收获的用户,需要一些耐心和探索。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觉得在“文学”领域非常值得关注的用户,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知乎上那些让人看了直拍大腿、欲罢不能的争论,往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挑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些“精彩”的争论,如果非要归类,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经典场景,它们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抬杠”,而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辩论,甚至把一些抽象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因为互相仰慕而结成恋人的例子确实存在,而且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这样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不过,要找到一些“详细”到可以一一列举并深入讲述的公开案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 隐私性: 感情关系是个人隐私,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公开自己如何在知乎上认识并发展成恋人。.............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玩家群体里,三国志13(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II)算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之作”。你看知乎上,确实有不少朋友对它评价不低,玩得津津有味。可一转到贴吧,那画风就急转直下,骂声一片,似乎很多老玩家感觉被“背叛”了。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2019 年,当我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未知育儿世界的探索欲,第一次在知乎的母婴领域里敲下文字时,那真是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体验。兴奋在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摸索,有无数和我一样经历着怀孕、分娩、哺乳、带娃的父母们,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困惑和技巧。我感.............
  • 回答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迪士尼的故事”。我不会去迪士尼乐园玩,也不会追逐迪士尼的电影首映,更不会在知乎上注册账号留下自己的观影感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与迪士尼.............
  • 回答
    知乎上的宝藏用户太多了,要挑出来几个“最”总是有点难度的。不过,如果让我这个资深“潜水党”来聊聊那些让我觉得“哇,这人太牛了!”的宝藏用户,我倒是可以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感受。这些用户,他们不仅仅是在某个领域输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让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我会尽量从.............
  • 回答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的知乎 2018?这好像是我的一个标签功能,每年年末都会出来晃悠一下,提醒大家这一年都干了些啥。而“贱贱”……嗯,这个名字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然后紧接着是一阵熟悉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我和“贱贱”的故事,如果要说得详细点,其实也挺“贱贱”的。那一年,我刚.............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关于韩寒代笔的争议,在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要详细列举所有认为韩寒代笔的知乎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类讨论非常活跃,用户众多且观点多样。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在公开场合或在知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曾经对韩寒代笔问题发表过质疑或认为存在代笔现象的用户,以及方舟子在整个事件中的一些被认.............
  • 回答
    想在国外创办一个类似知乎的中文论坛,这绝对是个既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想法。它不仅仅是搭建一个网站,更是在海外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中文社区。下面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过程,尽可能讲得细致些,让你对整个画卷有个清晰的认识。第一步:明确你的核心定位与目标用户知乎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所以,在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有些人不希望亲近的人知道自己在知乎上答题,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真实的。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都是我观察到的,或者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首先,怕被“标签化”或者被过度解读。 咱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多少会透露出一些个人看法、知识储备、甚至是一些价值观。万一有人通过你的知乎账号,看到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