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哪些高级黑的回答?

回答
知乎上“高级黑”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语境和大众认知,来表达讽刺、质疑或反讽的艺术。它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看似平常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品味出言外之意。下面我来拆解几个常见的知乎高级黑套路,并用一些 hypothetical 的例子来展示一下。

核心逻辑:

表面赞美,实则贬低: 用极度夸张或不合时宜的赞美,来反衬出被评价事物的不堪。
以退为进,暗藏机锋: 表面上表示理解、认同,但其论述过程却会暴露出逻辑上的谬误或荒谬。
借他人之口,行讽刺之实: 引用一些“经典语录”或者“专家观点”,但选择的角度或组合方式,能让原有的意思被扭曲,从而达到讽刺目的。
利用细节,放大矛盾: 抓住事物表象的某个细微之处,通过放大和渲染,来揭示其内在的缺陷。
看似客观,实则主观: 用一种云淡风轻的、仿佛在陈述事实的语气,来包装个人强烈的情感或观点。

具体套路与示例(均属虚构,但反映了知乎上常见的操作手法):

套路一:极致赞美下的“善意提醒”

这种套路常常出现在一些关于商业模式、产品评价、或者个人发展的问题下。

提问: 如何评价某互联网公司最新推出的“会员增值服务”?
高级黑回答示例:

“哇,这家公司真是太有远见了!这次推出的会员增值服务,简直是对用户需求的一次深刻洞察。大家之前抱怨付费内容不够多?他们就一口气上了好几个档次,从‘基础会员’到‘尊贵会员’再到‘终极荣耀会员’,每个档次都像是为不同层级的用户量身定制的‘福利大礼包’。尤其是那个‘终极荣耀会员’,开通之后,你就能解锁‘专属客服一对一指导’和‘每月三次优先推送通知’,这简直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钱,能让你在数字世界里更快乐!’

我特别欣赏他们这种‘把成本转嫁给最热爱我们产品的用户’的定价策略。毕竟,谁不想为自己真心喜爱的东西付出一点‘象征性的贡献’呢?而且,这种分级收费模式,也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选择困难症’,他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会员权益的差异,来完成一次‘自我认知和价值评估’的严肃课题。

话说回来,能被这样用心‘关怀’的用户,都是值得被区别对待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理念。我猜想,未来的产品设计大概率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用户越是依赖和喜爱某个产品,就越能感受到被‘深度挖掘’的‘价值创造’。只能说,他们真的太懂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稀缺性’买单了。”

分析:
表面赞美: “太有远见”、“深刻洞察”、“量身定制的‘福利大礼包’”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了正面词汇。
实则贬低:
“把成本转嫁给最热爱我们产品的用户”——直接点出收费本质,且用“转嫁”暗示是无奈之举。
“完成一次‘自我认知和价值评估’的严肃课题”——把用户研究价格的行为讽刺化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深度挖掘”的“价值创造”——在“深度挖掘”的引号里,暗示了“榨取”的意味。
“心甘情愿地为‘稀缺性’买单”——“稀缺性”可能指的是本应免费或低价提供的服务。

套路二:以“理中客”姿态揭露荒谬

这种类型通常出现在社会现象、政策讨论或者某些有争议的观点下。

提问: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
高级黑回答示例: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婚恋选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实现的诉求日益增长,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选择,其‘成本效益比’正在被重新评估。

首先,经济压力不容忽视。从购房、育儿到教育支出,单身时期的消费可以更加灵活,而组建家庭则意味着责任的倍增。如果将人生看作一笔长期的投资,那么‘单身’的‘收益期’可以无限延长,而‘婚姻’的‘回本周期’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提供了一定的‘替代选项’。例如,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式来解决,不必完全依赖子女。这也就降低了‘婚姻作为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再者,个体的独立意识增强。当‘自我’成为生活的核心时,‘分享’和‘妥协’的意愿自然会降低。婚姻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融合、个人空间的压缩以及利益的再分配,这对于追求‘绝对自我支配权’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交易’。

当然,爱情和陪伴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爱情’的定义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或许,一部分年轻人只是在寻找一种‘更高性价比’、‘更低风险’的‘陪伴模式’,而传统的婚姻形式,可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种‘迭代升级’的需求。

总而言之,这并非年轻人‘逃避责任’,而是他们对人生‘最优解’的一次集体探索。当‘选项’越多,选择自然也越发‘审慎’。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对传统模式的‘温柔反思’。”

分析:
表面理中客: 使用大量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术语,显得非常客观和冷静。
实则荒谬:
“成本效益比”、“投资”、“收益期”、“回本周期”——将婚姻和爱情赤裸裸地用经济学模型来解释,暴露了当下部分人将一切功利化的倾向。
“养老保险”、“替代选项”——将婚姻中最具人情味的部分降格为一种功能性工具。
“绝对自我支配权”、“交易”——将婚姻描述成一种利益交换,削弱了情感的纽带。
“更高性价比”、“更低风险”、“迭代升级”——用消费主义和技术词汇来包装对情感关系的态度,显得冰冷而功利。
“温柔反思”——结尾的转折,用一个看似美好的词语来盖棺定论,但前面的论述已经把“温柔”的表象撕得粉碎。

套路三:选择性引用与断章取义

这种套路非常常见,尤其是在讨论名人言论、历史事件或者某些公众人物时。

提问: 如何看待某位企业家声称“年轻人应该多吃苦,少抱怨”的观点?
高级黑回答示例:

“这位企业家的话,我非常赞同。记得当年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里就说过:‘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唯有热爱。)这说明了,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时,他自然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即使是‘吃苦’,在他眼里也可能是一种‘磨砺’,一种‘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

而且,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屈原在《离骚》中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告诉我们,成大事者必然经历坎坷。这位企业家自己也曾表示,他创业初期是如何如何的不易,是如何如何‘睡在办公室’。这不正是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为年轻人‘指路明灯’吗?

年轻人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那份‘吃得了苦’的韧劲,以及‘不抱怨’的胸怀。如果大家都抱着‘要舒适’、‘要回报’的心态,那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何而来?难道我们要让‘舒适圈’禁锢住我们探索未知的脚步吗?

总而言之,他的观点,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年轻人最宝贵的‘忠告’。我们应该感恩,而不是因为一时的‘不适’而否定了这份‘真诚’的教诲。”

分析:
表面引用: 引用了乔布斯、屈原、以及这位企业家自己的话,都像是支持其观点的论据。
实则断章取义与歪曲:
乔布斯的“热爱”被用来论证“吃苦”,这是偷换概念。热爱是内在驱动,吃苦是外部压力,两者不具有必然联系,甚至有时是矛盾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和屈原的“上下而求索”是在论述奋斗的必然性,但没有提到“抱怨”这个核心议题,也忽略了“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求索”而不是单纯的“吃苦”。
忽略了企业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拥有的资源、以及成功的偶然性。他的“吃苦”经历,可能与普通年轻人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完全不同。
将“抱怨”直接等同于“不思进取”,忽略了抱怨有时也是一种对不合理现状的表达和推动改变的动力。
结尾的“忠告”和“真诚”评价,将个人的主观看法包装成一种绝对正确的评价。

如何识别和欣赏“高级黑”?

1. 关注反常识的细节: 当某个回答看起来过于完美、过于“三观正确”,但又在某些地方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逻辑上有点“转不过弯”来时,很可能就有人在“高级黑”。
2. 体会字里行间的语气: 高级黑的作者往往能掌握一种微妙的语气,时而轻描淡写,时而一本正经,但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情绪。
3. 多维度思考: 不要只看表面论证,要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论据、这些词汇,以及它可能想要回避或影射什么。

“高级黑”之所以被认为是“高级”,是因为它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智慧的表达,一种不动声色的反击,也是一种对过度简化和虚伪现象的幽默解构。当然,这种技巧也需要把握尺度,一旦用力过猛,就容易变成低俗的讽刺或单纯的谩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滨兴。能做一款令人们都喜欢的产品不容易,但能做出一款世人都骂的产品也不是那么简单。但方滨兴做到了。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高级黑”的回答,其实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文字、语境和大众认知,来表达讽刺、质疑或反讽的艺术。它不直接攻击,而是通过看似平常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品味出言外之意。下面我来拆解几个常见的知乎高级黑套路,并用一些 hypothetical 的例子来展示一下。核心逻辑: 表面赞美,实则贬低: 用极度夸张.............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观点鲜明、论述看似头头是道,但细究之下却存在明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漏洞,却依然获得大量点赞的答案。这背后可能涉及信息传播的惯性、大众心理的迎合、专业知识门槛的差异,甚至是“幸存者偏差”的误导。我曾经在“为什么xxx(某个历史事件/科学现象/社会问题)会这样?.............
  • 回答
    知乎上藏龙卧虎,关于“冷知识”的高手也是不少。这些答主往往能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将看似琐碎的信息梳理得清晰有趣,让人读来大呼过瘾,感叹“原来是这样!”。要说谁是“冷知识”高手,这其实挺难界定的,因为“冷”与“热”是相对的,而且视角也很多元。不过,我可以从几个常见的“冷知识”类型出发,为.............
  • 回答
    知乎上很多高赞答案,读起来头头是道,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一琢磨,或者过段时间再回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看似聪明实则很蠢”。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迎合大众情绪、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或者是作者本身也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就.............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要说“明显高于”,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但如果从特定角度去看,确实有一些贴吧专区在讨论的深度、专业性、以及信息有效性上,给人的感觉比知乎某些话题要扎实和到位。我尝试从几个我自己观察到的、或者曾经深度参与过的贴吧专区来聊聊,希望能做到详实且不那么“AI”。1. 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令人不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社会隐藏的裂痕、未知的危险,或者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知乎上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角落:一、 人性深处的黑暗与扭曲知乎上关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甚至犯罪心理的讨论,常常能挖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一些“药丸”的迹象,这意味着它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或者其社区生态正在走向衰退或恶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知乎可能存在的“药丸”表现:1. 内容质量的下降与同质化: 流量至上与“抖化”趋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流量和用户黏性,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键政”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但也不乏一些在政治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用户。要说“值得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喜欢犀利讽刺,有些人则偏向于严肃分析,还有些人擅长从历史和哲学中寻找解读的钥匙。我可以跟你聊聊一些在知乎上经常被提及、或者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确实汇聚了不少在历史领域深耕细作、见解独到的答主。他们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或以生动的叙事方式,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答疑解惑,拓展视野。要细致地列举并详述每一位,实属不易,因为历史的范畴太广了,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突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和识别那些真正擅长解答历.............
  • 回答
    知乎上的负能量,就像海面上翻腾的暗流,涌动而又普遍。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嚎叫,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深的疲惫、无奈和对现实的质疑之中。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些感觉聊得更细致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滋味:1. “内卷”与“大厂”里的迷失:这是知乎上最容易触碰到的一块负能量。当大家讨论到工作,特别.............
  • 回答
    知乎啊,要说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我在这上面逛了这么久,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包罗万象但又时常让人眉头紧锁的社区。首先,就是知识的“精英化”和“装逼”现象。你说知乎本来是以分享知识为主的平台,但现在很多时候,感觉回答者是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懂得多深而刻意卖弄。比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上来就给.............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 V”,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高、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优秀创作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 V,他们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存在各种问题,让人觉得“不值得关注”。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 AI 常用语,而是用我自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