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皇帝争国本,为何不直接废后而是不断的折腾?

回答
万历皇帝与国本之争,与其说是直接废后,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权力博弈。他之所以不直接采取废后这种激烈的手段,而是选择不断折腾,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顾虑,也反映了他深沉的性格和政治策略。

首先,万历皇帝心里清楚,废后并非易事。他并非不能废后,而是知道废后之后会带来怎样的政治风暴。明朝的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皇后作为国母,其地位的稳固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礼法根基。一旦废后,必然会激起朝野巨大的反对声浪,涉及到宗法、礼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特别是立储问题,皇后无子,本就是立储的一大隐患,再贸然废后,无异于火上浇油,会更加激化矛盾,让已经十分棘手的立储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收拾。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一个能够压制住朝臣反对的理由,而仅仅是“不合心意”或者“没有子嗣”,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远远不足以支撑废后这样的大动作。

其次,万历皇帝内心深处,对郑贵妃确实有情意,但这种情意又掺杂着对皇长子朱常洛的忌惮。他希望立郑贵妃所生的三皇子为太子,但又不能完全忽视朱常洛的嫡长子身份。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拖”和“挤”的策略。他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推迟册立太子,暗示自己对立储人选的犹豫,来给朝臣施加压力,希望他们能够接受他的偏好。他不直接废后,也是为了保留一丝回旋的余地,避免将局面彻底僵死。如果他直接废后,那么他就必须尽快册立新后,而新的皇后能否生下他心仪的皇子,又是一个未知数。这样做反而可能让他失去郑贵妃这个“优势”,让他原本希望通过立储来巩固自己意志的计划,变得更加不可控。

再者,万历皇帝的“折腾”,也是他性格和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他登基初期,勤于政务,展现出明君的潜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朝臣的控制欲越来越强,对官僚体制内的种种束缚感到厌倦。国本之争,在他看来,并非只是一个太子人选的问题,而是他个人权威能否得到绝对贯彻的问题。他希望打破祖宗的规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国事,这与那些恪守祖宗家法的保守派大臣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他不断地施加压力,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臣们明白,皇权至上,他们的反对只是徒劳。这种“折腾”,也符合他长期不上朝,以消极的方式对抗朝臣的策略。他不直接废后,而是通过拖延、施压、冷暴力等方式,来消耗朝臣的精力,瓦解他们的意志。

最后,万历皇帝也看到了废后可能带来的权力真空和政治动荡。如果废后,那么储君的地位也会随之动摇,这会给觊觎皇位的人提供机会,也会让本已不稳的政局更加混乱。他虽然不愿意妥协,但也不希望将整个国家拖入彻底的失序状态。因此,他选择了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在满足自己对郑贵妃和三皇子偏好的同时,尽量避免引发无法收拾的后果。他不断地折腾,实际上是一种试探和警告,他想看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突破规则,同时又想看看朝臣们的底线在哪里。

总而言之,万历皇帝之所以不直接废后而不断折腾,是因为他深知废后带来的巨大风险,他对立储的考量远不止于情意,更多的是对权力和朝堂格局的掌控,也与他日益增长的个人意志和对体制的反叛情绪有关。他的“折腾”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艺术,是他在权力博弈中,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自己最大目标的策略,即便这个策略显得漫长而令人费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废后和废太子效果是一样的,受到的阻力也是一样的。郑贵妃是怂恿过万历废后的,但刚一放出风声,立马群情激愤,万历只好偃旗息鼓了。

“争国本”本质上是争权力,皇帝和大臣们争的是国家大政“谁说了算”,争的是对江山社稷的话语权。

历朝历代,一国之大政,莫过于立储,没有比“由谁来决定谁当最高统治者”更大的大事了,这是根本性的权力,万历和文官集团,争的就是这个核心权力。

常说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当万历真是个懒癌症天子啊,真正的原因是他上朝起不了什么作用,大权都在文臣们手中,所以他发动“争国本”,目的是希望从文官集团中争回来一部分权力,手上有权了,你看他上不上朝。

以上,为万历朝“争国本”之本质,但万历最终却输掉了这场权力之争,事实证明,及至明中晚期,皇权已经被限制到一个范围相当小的程度,国家实质上已是由文官集团来治理,已从独夫政治过渡到了精英治国,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华之幸事。

一百年后,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开启工业化之道路。但是,在此之前一个世纪的大明,东方在政治制度上,就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十七世纪中前期,此时东西方在民主进程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西方顺利的通过了这个考验,但我们却被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一进程,在满清的统治下,我们的历史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可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万历皇帝与国本之争,与其说是直接废后,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权力博弈。他之所以不直接采取废后这种激烈的手段,而是选择不断折腾,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顾虑,也反映了他深沉的性格和政治策略。首先,万历皇帝心里清楚,废后并非易事。他并非不能废后,而是知道废后之后会带来怎样的政治风暴。明朝的皇权虽然.............
  • 回答
    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确切来说,是想废掉太子朱常洛,改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这桩事儿在明朝历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史称“国本之争”。说万历皇帝仅仅因为喜爱郑贵妃就动了这个念头,未免有些片面了。这份执念背后,其实交织着皇帝个人的情感需求、政治考量以及他对于皇权掌控的渴望。一、 皇帝的个人情.............
  • 回答
    万历皇帝不出朝,这事儿在明朝历史上可算是个绕不开的大坎儿,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议论纷纷的焦点。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咋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万历皇帝不是一天两天两天的“罢工”,而是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甚至更久。这二十年,朝廷大事小情,奏折如山,底下的大臣们是焦头烂额,而他呢?就跟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
  • 回答
    说起明朝万历皇帝不上朝这件事,那可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也极具代表性的话题。这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的皇帝,却在统治的后半段,尤其是最后二十八年,几乎彻底地把自己锁在了皇宫深处,不再理会朝政,朝堂之上群龙无首,朝廷运转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停滞和混乱。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皇帝懒”,里面牵扯的因素可.............
  • 回答
    万历皇帝的“消极怠工”确实是中国明朝后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暴露了明朝政治体制的深层危机,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危机,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使得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当时并未出现,也难以实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万历皇帝.............
  • 回答
    关于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明朝的孝定李皇后(世称李太后)的去世时间,史书记载得很清楚:李太后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正月初七日去世。这看似一个简单的日期,但背后牵扯到许多事情,让我们一步步来梳理。李太后,名唤李氏,出身不高,原本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宫女。但她的人生轨迹在明穆宗隆庆皇帝即位后发生.............
  • 回答
    万历皇帝之所以没有强制立福王为太子,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明朝的宗法制度、权力制衡、万历皇帝自身的性格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些层面。一、 宗法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的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
  • 回答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漫长而又充满争议的统治,无疑为明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了深刻的伏笔,甚至可以说,他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速了那个庞大王朝的崩塌。首先,他长达二十余年的“怠政”,是导致明朝政治肌体僵化的关键。万历皇帝早期并非不理朝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历.............
  • 回答
    明朝万历皇帝,这位在位长达48年的皇帝,他的不上朝行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在那些被他“遗忘”的朝堂之外,万历皇帝究竟在皇宫里忙些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深宫大院。首先,得明白万历不上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他不上朝,并不意味着他就不理事了,而是理.............
  • 回答
    皇帝的“消失术”:万历为何能几十年不上朝仍稳坐龙椅?明朝万历皇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谜团的名字。他以其长达四十八年的在位时间,尤其是后半叶近三十年的“怠政”,成为了一位备受争议的君主。一个几乎闭门不出、拒绝履行皇帝职责的皇帝,为何能在那个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时代稳坐龙椅,甚至安享晚.............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万历皇帝跟康熙爷,谁的“盛世”更扎实,成色到底有多少。说起万历皇帝,那可是明朝后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爷在位时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早期还是挺有作为的,勤政廉政,还重用张居正,搞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一条鞭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也让国家一度恢.............
  • 回答
    万历皇帝若是在位二十年,能否击败努尔哈赤,保住大明江山,这确实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假设,也足以引发我们对历史进程的深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能”或“不能”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明朝的国情、万历皇帝的个人特质以及努尔哈赤崛起的背景,再进行一番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到了万历.............
  • 回答
    万历皇帝,这位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统治时期,恰逢明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因此,对他的评价也历来复杂且充满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位皇帝,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他的个人性格、执政理念、具体作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 回答
    万历皇帝的“绝食”,或者说他在位后期近三十年的“罢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罕见且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动机、表现、影响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明朝政治体制和万历皇帝个人特质。一、 动机:是消极对抗还是深层政治诉求?万历皇帝开始罢朝,表面上看是他在“国本之争”中.............
  • 回答
    要论汉桓帝、宋理宗、元顺帝、万历皇帝和咸丰皇帝这几位的执政能力,这可真是一道颇为复杂的题目,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的性格特质都有天壤之别。硬要排个高低,与其说是评价他们的能力,不如说是梳理他们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以及这些得失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朝代。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汉桓帝。他生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关于是否存在“改革同盟军”以及万历皇帝是否有能力深化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课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明朝后期是否存在与皇帝站在一起的改革同盟军?答案是:从严格意义上的“改革同盟军”而言,明朝后期皇帝(特别是万历.............
  • 回答
    朝鲜王朝神贞王后(申贞王后)主张恢复明朝万历皇帝祠堂“万东庙”的说法,在史料中并无确凿的记载支持。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万东庙”的由来以及神贞王后在朝鲜王朝中的身份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何史料中缺乏直接证据。“万东庙”的由来与意义“万东庙”顾名思义,意为“东边的庙宇”,特指.............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画风,一个偏向内敛衰颓,一个则恣意飞扬,各有其命运的印记。要说这六位皇帝,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朝代,可不能只看一个人,而是要看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承接前朝,又如何影响后世。嘉靖、隆庆、万历:大明王朝的“内耗”与“沉寂”这三朝,贯穿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