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万历皇帝不上朝,天天在皇宫里干嘛?

回答
明朝万历皇帝,这位在位长达48年的皇帝,他的不上朝行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在那些被他“遗忘”的朝堂之外,万历皇帝究竟在皇宫里忙些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深宫大院。

首先,得明白万历不上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他不上朝,并不意味着他就不理事了,而是理事的方式变了。他将大量的精力,从处理朝政转移到了皇宫内部的事务和个人的享乐上来。

一、 对“私事”的投入与执着:

“国本之争”的长期纠葛: 万历皇帝不上朝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立储问题与大臣们产生了长期的矛盾,也就是所谓的“国本之争”。他非常看重他的长子福王朱常洛,但因为朱常洛生母王恭妃地位不高,而万历皇帝又极宠爱郑贵妃及其子朱常洵。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这触犯了祖宗法度和群臣的利益。由于大臣们坚决反对,万历皇帝也因此怀恨在心,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对抗朝臣,以此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所以,在他看来,解决“国本之争”,为儿子争取更稳固的太子地位,是他最重要的“私事”。他会为此绞尽脑汁,思考各种策略,例如通过各种方式施压,甚至不惜牺牲朝政。
深宫内的日常琐碎与享乐: 作为皇帝,即使不上朝,也有大量的宫廷事务需要处理。虽然实际政务大多由内阁和六部代劳,但皇帝的批准、任命等程序依然需要他来完成,只是这些都被集中到了他方便的时间。然而,更占他时间的,恐怕还是宫内的生活。
后宫生活: 万历皇帝有很多嫔妃,他对于这些后宫佳丽自然是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宠幸、赏赐、处理嫔妃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宫廷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在他宠爱的郑贵妃那里,更是流连忘返。
建造与装饰: 万历时期,他耗费巨资为自己修建了更加宏伟的陵墓——定陵。他本人也热衷于宫殿的修葺和扩建,追求奢华的享受。这些工程浩大,需要他投入相当多的关注和心力,虽然这些花销也饱受争议,但对万历本人而言,这是他巩固皇权和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个人爱好与玩乐: 据史书记载,万历皇帝也喜欢一些个人爱好,比如赏玩古董、研究字画等。虽然这些在旁人看来是消遣,但在他自己眼中,或许也是一种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或者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

二、 通过“代理人”处理政务(非正式):

内阁的“代劳”: 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意味着朝政就完全停滞。内阁大学士,尤其是张居正之后,承担了大量的政务处理工作。奏章被送到内阁,由内阁讨论拟旨,再呈送皇帝。万历皇帝在私下会审阅奏章,但处理速度和效率可想而知。
太监的“传达”: 宦官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成为皇帝与外朝沟通的桥梁,有些时候,皇帝的旨意会通过太监传达,甚至某些决策也会在太监的参与下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特旨”的出现: 有时候,万历皇帝会通过“特旨”的方式来处理一些重要事务,这绕过了正常的大臣议政程序,体现了他对臣下权威的不满和对自身皇权的直接掌控(即便是不露面)。

三、 被误读的“勤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史学家也认为,万历皇帝并非完全不理政,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他可能是在皇宫内,通过书面批阅奏章,或者与少数亲信大臣、太监进行密谈来了解和处理政务。然而,这种“私下处理”的方式,缺乏公开透明,也无法得到朝臣的监督和制约,最终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和决策的偏差。

总结一下, 万历皇帝不上朝,与其说是完全的“懒政”,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抵抗”和“皇权重塑”的尝试。他将原本需要在朝堂上公开进行的政治博弈,转移到了皇宫内部进行。他把大量的精力,从应对外部的朝臣压力,转向了解决“国本之争”的内部矛盾,以及满足他个人的享乐和对皇权绝对控制的渴望。

他并非在皇宫里无所事事地发呆,而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以一种他认为更有效的方式来执行他的意志,尽管这种方式最终导致了明朝政治的僵化和衰落。他的行为,就像一个被困在自己建造的华丽牢笼中的国王,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和前进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先再次强调一点,万历皇帝虽然中后期数十年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完全不处理朝政,所以他在皇宫里自然也会批复、处理一些奏疏。

重要的政事他还是会处理的,主要是通过各种奏疏、题本、揭帖同内外官员联络沟通,偶尔也会召见一些官员。而对于军事方面、财政钱粮方面的事务他更是十分关心,甚至是事无巨细必一一过问,内阁和其他衙门的奏报他可能懒得理会,但兵部和户部的事情他一般是积极回复的。

简单地说,朱翊钧后期只对打仗和搞钱这两件事非常感兴趣。

也千万不要把“不上朝”和“不理政”划上等号,实际上万历帝权力欲极强。

而明朝所谓的上朝是怎么回事,我在之前很多回答里都已经详细科普过了。其实上不上朝都确实没什么意义,纯形式主义而已。

万历皇帝中后期最主要的问题是,他对待大多数国政的态度就像是拖延症晚期,而且长期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但他又权力欲极强,不肯让权柄下移,他不仅自己不处理政事,或者说力不从心无法处理,于是故意将内外官员的大量奏疏留中不发,缺官不补,致使内阁和其他各衙门也无法正常处理,政府各部门只能靠惯性勉力维持,豪强、乡绅、胥吏更进一步掌握基层权力,最后就是一起坐视国家败坏、糜烂。

其实不少事情都是非常紧迫的,就因为他的拖延、恶意怠政,导致万历中后期很多衙门几乎无法维持运转,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当时的吏治败坏程度更是令人发指,非常多荒唐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怪象。

而他所谓的搞钱是以败坏国家信誉为代价的,不能称为财政,只能称为敛财。他绕开政府,派遣大量亲信阉宦作为矿监税使到地方上搜刮钱财,败坏正常的财政制度,虽然短时间内看似是搞到了不少钱,但也留下一地鸡毛,地方上民愤极大。

总地来说,朱翊钧似乎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大明的未来、子孙的教育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好像大明烂了、亡了都与他没什么关系似的,实在对不起他朱家的列祖列宗以及天下百姓,严重点说,简直“全无心肝”,典型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其实他这个人智商在线,手段也有,军事上也算是比较有眼光,至少有知人善任的优点,比他爷爷嘉靖帝强,但凡他能稍微正常一点发挥,估计还能被吹成明君。

我以前始终想不明白朱翊钧这种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后来看了不少《神宗实录》和《万历起居注》,觉得朱翊钧这个人心理很矛盾,有点心理变态。

他长期不上朝的原因其实挺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耽于酒色以致疾病缠身,对每日上朝感到力不从心。

总之,朱翊钧性格非常矛盾。他生性嗜酒好色、贪财好货、疑心极重,怠于处理政事;但又权力欲极强,事无巨细,必亲自独断,绝不轻易放权而使权柄下移。

即使是她宠爱的郑贵妃,也休想干预政事。“一日,文书房缺员,上偶指宾以为可补此缺,贵妃从旁力赞助之。上震怒,笞宾逐之南京。贵妃战栗待罪,久而始释。

万历帝是一个集权力欲与怠于临朝于一身的性格极为复杂、矛盾的皇帝。

下面我就来说一些万历皇帝在皇宫里除了处理政事以外做的事。


1、看闲书

万历皇帝非常爱看书,经常叫太监为他在宫外坊间寻买各种新书,竺典丹经、医卜小说,画像曲本,就没有他不看的。

神庙.......万几之暇,博览载籍。每谕司礼监臣及乾清宫管事牌子,各于坊间寻买新书进览凡竺典丹经、医卜小说,画像曲本,靡不购及。先臣陈太监矩,凡所进之书,必册册过眼。如《人镜阳秋》、《闺范图说》、《仙佛奇踪》等类,每岁之中何止进数次,所进何止数十部哉?

2、写字、练习书法

万历帝从小爱好书法,据说字写得确实不错:

今上自髫年即工八法,如赐江陵吴门诸公堂扁,已极伟丽,其后渐入神化。幼时曾见中贵手中所捧书金扇,龙翔凤翥,令人惊羡。嗣后又从太仓相公家,尽得拜观批答诸诏旨,其中亦间有改窜,运笔之妙,有颜柳所不逮者,真可谓天纵多能矣。

经常写字后赐给宰辅大臣和左右亲信,早年还喜欢叫张居正来看他写字。

初,上于几务之暇,游心翰墨,常亲书“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十二字,悬之文华殿中。又面谕辅臣张居正曰:“朕欲赐先生等及九卿掌印并日讲官各大书一幅,以寓期勉之意。先生可于二十五日来看朕写。
是日讲读毕,居正等诣文华殿后,诸内臣捧泥金彩笺数十幅。上纵笔如飞,大书“宅揆保衡”、“同心夹辅”各一幅,“正已率属”九幅,“责难陈善”五幅,“敬畏”二幅。字皆逾尺,顷刻毕就。
辛丑(三月二十六日),上视朝,命司礼监太监颁给御书于会极门,以“宅揆保衡”赐辅臣张居正,“同心夹辅”赐辅臣吕调阳,“正已率属”九幅赐六部、都、通、大掌印官,“责难陈善”五幅赐日讲官,“敬畏”二幅赐正字官。

后来张居正估计是烦了,还为此教训过万历皇帝,让他不要“写字丧志”,字写得再好,直逼钟繇、王羲之又有什么用?

上召辅臣张居正于暖阁前,亲洒宸翰,大书“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以赐。
次日,侍讲读,居正因奏:“皇上数年以来,留心翰墨,昨仰睹赐臣大书,笔力遒劲,体格庄严,虽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矣。但臣愚见,窃以为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自尧舜以来,至于唐宋,所称英贤之主,皆以其修德行政、治世安民,不闻有技艺之巧也。惟汉成帝知音律,能吹萧度曲;六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宁宗皆能文章、善画,然皆无救于乱亡。可见君德之大,不在于技艺之间也。今皇上圣聪日开,正宜及时讲求治理,留心政务,以圣帝明王为法。若写字一事,不过假此以收放心而已,虽殚精费神,直逼钟王,亦有何益?
上曰:“先生说的是。朕知道了。”

张居正死后,他应该是自由了,再也没人管他,想写就写。据《酌中志》记载,宫内可能很多地方都有万历帝留下的墨宝,以至于宫中人见到一些字,就传说是神庙御书。

另外,万历帝的书法在当时的朝鲜也很受追捧。朝鲜纯祖时的大臣南公辙曾说:“明神宗御书‘龙’字流出朝鲜,卿士大夫好事者争相摹刻,以藏于家。”

3、早年间腿脚还灵活的时候,爱耍弄拳脚棍棒刀剑

万历皇帝早年间受左右亲信太监“蛊惑”,爱好学武术,各种拳脚、棍棒、刀剑都玩过。有一天醉酒以后,佩剑夜游,到处舞剑,差点将一内官的头砍下。

神庙左右内臣如孙海、客用之流,日以狗马拳棍导神庙以武,.....一日,神庙偶醉,佩剑夜游,将一内官头发斫下,又杖二内官几毙。
慈圣老娘娘知之,翌晨易青布袍屏簪珥,声言欲特召阁部大臣谒告太庙,将废神庙,立潞王,且先令喧传于宫中,神庙恐惧滋甚,跪泣久之始解。遂将客用、孙海斥逐,孙得秀、温祥、周海皆私家闲住。此万历八年十一月事也。

这事被他妈知道以后,差点没废了他,跪着哭了好久。

等到张居正死了以后,李太后渐渐也管不了他了,在宫里差不多是为所欲为。

另外,万历帝还曾集结了三千阉人在禁宫内演武:

自内操事兴,至甲申岁之午日,预选少年强壮内侍三千名,俱先娴习骑射,至期弯弧骋辔,云锦成群,有京营所不逮者。上大悦,党赉二万余金。然是日酷热,当值候操诸榼,擐甲操兵,伺令于赤日中,因而喝死者数人。按禁本非观兵之所,......今上因癸未谒陵,始选内臣具军容扈从,旋跸后益广其伍,俱江陵败后事也。近年来则内教场已鞠为茂草,想武事置不讲矣

这事应该在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十几年,后来大概是本人身体不好、腿脚不便,就没再举行了。

4、喝酒

不少史料都有记载神宗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比如上一条的“神庙偶醉佩剑夜游”。

又比如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的《酒色财气四箴疏》,就骂万历帝嗜酒。

而万历帝于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的狡辩:

上以雒于仁本手授时行,云:“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色财气,试为朕一评。”时行方展疏,未及对。
上遽云:“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岂有是事......”

万历帝说“谁人不饮酒”,完全是承认了自己就是嗜酒。更搞笑的是他说“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其实酒后持刀舞剑正是他十年前自己干的事。果然啊,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不可能超出自己的认知的,举的例子八成是他自己干过或见过的。

下图是定陵出土的黄金酒注,万历帝的贴身陪葬品,生死不离酒啊~

5、看戏

万历帝在宫内养了一批戏子学戏、唱戏,他和他妈都爱看,还曾经让人演什么“掉城”之戏,直到建虏造反,抚顺、开原等城真丢了,就再也不看了。

神庙孝养圣母,设有四斋近侍二百余员,以习宫戏外戏。
神庙又自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习宫戏外戏,凡圣驾升座,则承应之。又,蔡学等四十余人,多怙侈不法,.....
又数年,神庙宫中偶兴“掉城”之戏,于御前十余步外,画界一方城,于城内斜正十字,分作八城,挨写十两至三两止。令司礼监掌印、东厂秉笔及管事牌子,递以银豆叶八宝投之,落于某城,即照数赏之。若落迸城外及压线者,即收其所掷焉。至戊午年,遂有建□□□□□之变,失抚顺、开原等处,此戏始不作也。

6、迷信佛道,请一堆神棍在宫内吹吹打打跳大神,还曾打算在宫内选几十个宫女做女道士。

如遇万寿圣节、正旦、中元等节,于宫中启建道场,遣内大臣瞻礼,扬幡挂榜,如外之应付僧一般。其僧伽帽、袈裟、缁衣,亦与僧人同,惟不落发耳。圆满事毕,仍各易内臣服色。神庙曾选择经典精熟、心行老成、持斋者数员,放习宫女数十人,亦能于佛前作法事,行香念经,若尼姑然。
万历时,每遇八月中旬,神庙万寿圣节,番经厂虽在英华殿,然地方狭隘,于隆德殿大门之内跳步叱。而诵梵呗者十余人,而习学者数十人,各戴方顶笠,穿五色大袖袍。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后,执大锣,余皆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缓急疏密,各有节奏。按五色方位,鱼贯而进。视五色伞盖下诵经者以进退,若舞焉。跳三四个时辰方毕。监斋神者,傀儡体制法真,盔甲器械,高与人等,如门神焉。而黑面竖发,威灵可怖,于本殿宫门安之,做法事毕,即收于本殿库中。
神庙初欲选宫女数十人,令习元教,为女道士。而掌坛内臣李升、白忠、林朝执奏曰:不可。佛教慈悲,凡些微简亵,尚或耽待;若元教诸天神将,恐女子无知,惹咎不便。是以中止。
......惟番经厂韩长老,神庙极所信礼,称长老而不名。

7、在宫内找茬打人

万历帝长期宅在深宫,跟他相处最多的就是宫女、太监,但对这些人挺残暴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杖责宫女、太监,打死的都不少,这事都传到宫外了,所以雒于仁说他“今日杖宫女,明日杖宦官”。

万历帝自己狡辩说:“如今内侍宫人等,或有触犯及失误差使的,也曾杖责,然亦有疾疫死者,如何说都是杖死”,也不是全都是打死的

另外,他最看不得宫女、太监对食的,发现就打,多有因此而死者,“内中宫人,鲜有无配偶者,......今上最憎此事,每闻成配,多行谴死,或亦株连说合媒妁,多毙梃下。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首先就是吃喝拉撒睡。万历有据可查的喜欢喝酒,疑似吸毒,一天除了睡觉八小时,吃饭喝酒耍酒疯,然后午睡,用掉三四个小时不过分吧。

然后就是造人,万历在位期间生育子女18个,也可能更多,因为女儿的记载可能会有脱漏,而且成活率还比较高,这个记录在他祖宗朱见深之后无人能及,且后无来者。

考虑到万历并不像他爷爷身体那么好,更并非他祖宗朱元璋那种精♂鸷♂壮♂猛之人,估计每天花在造人上的时间不会少,以次数取胜。

再就是日常办公,万历不上朝不代表一点活都不干,内阁大臣他还是见的,文件也是批的,只是办公效率比较低下,万历是真懒,相比之下嘉靖虽然不上朝但文件批的还是很勤快的。

万历的性格也不是雷厉风行,而是有点软弱,优柔寡断,这种人身居高位每天的琐务少不了的。

这几件事下来时间表排满没有任何问题。就和现在的社畜一样,不出去旅游,不代表他天天在床上发呆。

再说本来大事也不是在朝会上决定的,朝会的礼仪性质大于实际意义。俗话说大会研究小事,小会研究大事,不开会研究关键事,大事本就靠内阁会议,不上朝对皇帝把控朝政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不好看。

就像美国总统不出席一切礼仪活动,也不妨碍他是三军最高统帅+最高行政首长。比如公认的最差总统沃伦·哈定,就职后就是花天酒地,还组建了一个比他还不干正事的扑克内阁,但也没失去权力。但是代价是会被骂死。

说不上朝还能牢牢把控朝政,所以万历水平一定很高只是被清朝抹黑的,且不说万历在位的最后十年朝政糜烂党争失控,边关剿匪剿出个后金,就算天下大体还太平,也不能证明万历有啥水平,我只能说你们太高估朝会的作用了,甚至太高估皇帝的作用了。

东汉章帝之后皇帝通例就是不见外臣,上朝也是把脸一遮,嗯嗯啊啊,有事找大将军和尚书台。

晋惠帝执政前十年,“海内晏然”,只有汝南王和楚王之乱算大事,还离老百姓很遥远。按照有些人的逻辑,晋惠帝是个被老刘家(广义)抹黑了的,被大大低估了的政治天才,毕竟他在位17年有10年都太平无事。

奥斯曼帝国更厉害,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就不见大臣了,四百年不上朝,有事只见大维奇尔和个别近臣,什么叫君主立宪啊(战术后仰)

从争国本到矿税,弄得朝野汹汹,都证明万历是个政治手腕不甚高明的人,比他爷爷差远了,他爷爷是不上朝,但该出手时绝对不含糊,甩锅艺术炉火纯青,万历嘛……

别的不说,出动太监去民间搜刮,自己给自己泼脏水,要是嘉靖活过来,看到这一幕,emmmm……欺天啦.jpg

如果真想解决财政和土地问题,前有张居正,后有雍正摊丁入亩理清了中原土地账目,这才是干活的态度,这才是 政治家的手腕,万历嘛,呵呵

user avatar

万历极有可能每天都因牙疼而痛苦万分。

万历皇帝的明定陵已被完全发掘了,这里要重点提及万历皇帝的头骨和牙齿,他的头骨保存得比较完整,但相对正常人来说,脑袋还算比较小。

朱翊钧头骨的口腔中,一共应该有32颗牙齿,现存22颗牙齿,生前已经掉落了10颗。而且掉落的牙齿,大多集中在左面。

朱翊钧去世时候,年仅58岁,在他剩下的22颗牙齿中,因为御厨制作的食物精致细软,故其牙冠磨损较小,可是从朱翊钧剩下的牙齿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患有多种牙病,这些牙病包括:龋齿、扭曲齿,牙积石,氟牙症,从他牙槽骨的情况看来,他还曾患有较为严重的牙周病。

朱翊钧属于“隔三差五”就要牙痛一场的“老”患者,可以说牙疼是让他懒于管理朝政的一个原因。

高赞答主“momo”提到:“1958年挖开定陵后,又在万历骸骨中检测到高浓度吗啡。这是万历吸食鸦片的铁证。也证实了万历曾在紫禁城内种植罂粟的历史传闻。”

明朝那么多皇帝,为什么偏偏他万历有毒瘾?

真到了疼到生不如死的关头,吗啡就是最好的止疼药。

万历帝头骨




万历帝牙齿病理分析论文摘录

——————————————————

有评论区提到万历起居注,它确实没有提到牙疼的事。我就另外摘录了一个有意思的事。事情的起因是39岁的万历感觉很不舒服,以为自己时日无多,于是赶紧叫来内阁首辅和皇太子准备托孤。

以下内容来源于《辑校万历起居注》和《明史》,部分文言文已转为白话文。

万历三十年二月,宫里有两件大事。一是皇帝身体有恙,甚感头目眩痛,呕逆恶心,寝歇不宁。二是适逢皇太子大婚。

十三日,皇太子迎亲婚礼礼成。

十四日,因皇太子婚礼,赐内阁辅臣茶饭一桌。(抠门,喜酒呢?)

十五日,沈一贯上奏了,洋洋洒洒,大体说的是:臣昨日奉旨召太医徐文元进宫为皇上诊脉,徐太医说病因是积痰在内,寒热相激所致。臣多想见到您,可却见不到,只能企盼您福寿齐天,这点病不足为患。

帝未回复。

十六日,皇太子婚礼已成,一直待在宫里的皇帝却仍未露面。身兼礼部尚书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决意以此为契机请皇帝出面,他以礼部的名义再次上奏:皇帝应该当面接受群臣的朝贺!(其实是群臣想见您一面啊!)

皇帝只简单回了一个字:“免”。(皇帝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才会连太子大婚都不露面?只挥手写下一个“免”字?)但命皇太子于文华门接受群臣拜礼。

当天,皇帝感觉,自己可能不行了。于是急召内阁及各部官员于仁德门,并单独召首辅沈一贯觐见。

沈一贯进宫,只见皇帝穿戴冠服,席地而坐,坐的位置稍微靠房子的东侧,面朝西南向。而皇太子以及诸王早已跪在万历跟前。

沈一贯叩头后起身,坐定。皇帝说:“沈先生近前来。朕的病一天天加重,很虚烦。我享国如此,何憾?今天我把皇太子托付给先生,先生辅佐他做个好皇帝,有事还谏言指正他,教导他勤政。

诸臣反对朕征矿税,但那是因为殿工未竣,钱银吃紧,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朕下旨,遣回征办矿税的太监。此外,大赦罪囚,此前因谏言获罪的诸臣都可官复原职,你们之前申请补用的官员也都获准……

朕只见你这一次了,你可以去了。”

沈一贯哭着劝皇上:“圣寿无疆,何乃过虑如此?望圣上宽心静养,自底万安。”皇太后、太子、诸王皆哭。

沈一贯拿着圣旨出来,对于免征矿税的事,所有官僚都很开心。

十七日,皇帝突然精神一振,自己的病好像也没那么重,对昨日所下圣旨后悔不已。于是连遣二十个太监去内阁找沈一贯收回昨日圣旨。并带话给沈:“释放囚犯,取录大臣的事都听你裁决,唯独取消收矿税的事情不行!”

沈一贯急了,并不打算交还这道圣旨。

万历对太监说,沈先生不交还圣旨,你们就继续去要,在沈先生跟前叩头,叩到血流不止!

太监照做后,沈一贯被吓怕了,无奈只得交还圣旨。

当时负责起草这份圣旨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田义面对朱翊钧的反悔,表现出了据理力争的态度:“君无戏言,您怎么能说改就改呢?”

气的朱翊钧拔剑要砍田义,但田义丝毫不畏惧。此时,传令太监已经带着圣旨和满头血污过来了。万历大舒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剑。

说一句后话,田义此人,比冯保要更与万历亲近。万历二年,田义便被提拔到司礼监文书房,属于司礼监的老人了。经过此事,田义心灰意冷,于万历三十三年病死。田义去世后,万历悲痛不已,特为他辍朝三日(还辍?您都多久没上朝了)。

此后,沈一贯给皇帝的大部分奏疏里,都以健康为由请求致仕,均被万历拒绝。最终,万历三十四年,万历同意了沈一贯的致仕请求,七月,朱赓接任内阁首辅。

(事后证实,万历三十年皇帝确实只是小病,不久就病好了。可为什么小病一场就如此悲观呢?可以说是牙疼将他的精神折磨至此。有人说万历起居注为什么没有记载万历牙疼的问题?万历起居注虽名为起居注,实际上绝大部分内容为内阁大学士上奏皇帝的奏疏,皇帝每次回复寥寥数语。它不像生活记录,更像是官方文件的汇总。因此要想知道更多万历生活中的事,在万历起居注上是很难找到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会,其他答主用的都是国内的资料,我给大家分享点外国的资料。


当时有一位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明朝游历传教了二三十年,对明朝内部事务了如指掌。


他的活动轨迹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隆武(在清军对广州的屠戮中,老曾就差点中招,最后被尚可喜保了下来)等朝,堪称那个年代的“明朝通”以及明朝见闻的“活化石”,而且跟追随利玛窦在京师供职过一段时间,并且著有介绍明朝内部情况的《大中国志》。


这本书的第二十二章《中国的皇帝和皇后以及太监中》。


恰好就讲了对他影响最深的万历皇帝,倒不是说万历皇帝对他多看重,而是万历朝发生了清洗传教士的——“南京教案”,老曾被关押拷打差点挂掉。


说回到正题中,曾在京师供职的曾德昭,也清楚的知道万历皇帝不上朝的事,根据曾德昭的记录,万历皇帝不上朝:


是因为他体型肥胖,缺乏天子的威严之气,所以他拒绝露面。


当今皇帝(指崇祯)的祖父万历,他有理由这样做(不上朝),因为他胖了。要他以如此帝王之体和气派公开接见,很费气力,也想当困难,所以他完全免除了这种麻翻。他不上朝,也不做献祭,也不露面出行。


好像明朝的资料没有提及过,万历是因为肥胖影响外观,所以才拒绝上朝的;曾德昭黑纸白字的写下来,可能当时的确有这样的传闻,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过曾德昭对万历皇帝的评价并不低,尤其是在治国理政方面,甚至认为不上朝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不过他对治理朝政很勤勉。


一个不让人看见的人,能运用他的权力,在世界上众王中最受崇拜、最受畏惧和服从。


因为万历皇帝要保持神秘感,神秘感才会让臣子畏惧,所以除了外观以外,在曾德昭看来,可能也有政治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至于你问万历不上朝在皇宫里干嘛?曾德昭的宝藏书《大中国志》里也有答案。


在外人看来皇帝身居皇宫不出来,就跟蹲监狱一样没有自由,过得肯定是个死肥宅一样的日子。


不过曾德昭说他们过得很爽,就像万历这样:

如果我们以牢笼称呼他的宫廷的话,它不仅很大,而且使他生活舒适,此外他有自由在他愿意时出巡。他的宫室是那样的宽敞,有各种游乐玩耍,因而他无须外出寻求享受。

万历在后宫的快乐,我的穷逼是想象不到的,因为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

人家八十年不上朝也不会闷的慌。

而且曾德昭还提及了万历立储的矛盾,万历在泰昌和福王的选择上,废了好大劲和群臣作斗争,最终还是向朝臣妥协了。

曾德昭很佩服这些据理力争的朝臣,因为他们被廷杖打死也在所不惜,甚至不少人主动辞去辛苦得到的官职。

曾德昭表彰他们说:

如果不是为了世俗的事业,只为维护神的事业,这种勇气倒值得效仿。”

说实话曾德昭的《大中国使》,绝对堪称顶尖的外国人介绍明朝的《百科全书》,把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外交、宗教、市井等方面,都给予了比较详细而且条理分明的叙述。

你所知道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军事事件,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第三方视角,也就是外国人记录和评价的视角。

包括但不限于万历立储的事、魏忠贤的权势、萨尔浒之战、明朝组建葡萄牙雇佣兵、广宁之战等。

我个人觉得在历史方面的价值,远比《利玛窦札记》要大,或许是曾德昭不如利玛窦出名,所以连带着这本书也被埋没了。

还是稍微有点可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万历皇帝,这位在位长达48年的皇帝,他的不上朝行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在那些被他“遗忘”的朝堂之外,万历皇帝究竟在皇宫里忙些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深宫大院。首先,得明白万历不上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而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他不上朝,并不意味着他就不理事了,而是理.............
  • 回答
    万历皇帝之所以没有强制立福王为太子,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明朝的宗法制度、权力制衡、万历皇帝自身的性格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些层面。一、 宗法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的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
  • 回答
    朝鲜王朝神贞王后(申贞王后)主张恢复明朝万历皇帝祠堂“万东庙”的说法,在史料中并无确凿的记载支持。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万东庙”的由来以及神贞王后在朝鲜王朝中的身份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何史料中缺乏直接证据。“万东庙”的由来与意义“万东庙”顾名思义,意为“东边的庙宇”,特指.............
  • 回答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漫长而又充满争议的统治,无疑为明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了深刻的伏笔,甚至可以说,他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速了那个庞大王朝的崩塌。首先,他长达二十余年的“怠政”,是导致明朝政治肌体僵化的关键。万历皇帝早期并非不理朝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历.............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关于是否存在“改革同盟军”以及万历皇帝是否有能力深化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课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明朝后期是否存在与皇帝站在一起的改革同盟军?答案是:从严格意义上的“改革同盟军”而言,明朝后期皇帝(特别是万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万历年间,并且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那么我一定会选择成为皇帝本人。这不是因为贪恋权力,而是因为只有身处最高位,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资源,推行我所认为的必要改革。而且,万历皇帝本身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改变他,就等于触动了改革的神经中枢。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要在我有限的寿命内,扭.............
  • 回答
    万历年间的战争频繁,与其他明朝皇帝的执政时期相比,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一现象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内外因素、皇帝个人行为及历史事件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万历时期的特殊背景1. 长期执政与矛盾积累 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在位48年,.............
  • 回答
    明朝之所以出现正德、嘉靖、万历这样风格迥异但又都称得上“奇葩”的皇帝,而清朝似乎没有出现类似级别的“奇葩”以至于让历史记载显得相对平稳(至少在皇帝个人的行为艺术层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简单地说,不是清朝没有“性格有点特别”的皇帝,而是.............
  • 回答
    身为明清时期掌握实权的皇帝,到了临终之际,若是以“愧对祖宗社稷,愿驾崩后斩首弃市以谢万民”为罪己诏的核心内容,并在诏书中明确提出此等极端要求,那么这件事情在实际操作中,能不能执行下来,实在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绝非一件简单之事。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皇帝都是“君权神授”的象征,是国家至.............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如果此时的明朝,能神奇地掌握了杂交水稻技术,这无疑会给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一个技术革新能否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还要看当时的社会土壤、政治体制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填饱肚子是硬道理杂交水稻最直接的影响,必然是农.............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
  • 回答
    要判断《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需要从它们的写作目的、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最终呈现出的历史图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在史学严谨性和客观性上更胜一筹,而《明朝那些事儿》则在通俗易懂和大众普及方面表现出色。下面我们来详细对比: 1. 写作目的与受众 .............
  • 回答
    万历朝鲜之战,一场持续七年之久的东亚大规模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让明朝与日本的关系走向了难以预测的未来。战后,明朝有没有能力彻底消灭日本?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军事实力、政治意愿、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明朝当时的军事实力:一支庞大的但并非无懈可击的力量万历朝鲜之.............
  • 回答
    张居正回乡,乍看之下,确实让人觉得他这“教子”与“为臣”的言行有些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说一套做一套”。一个平日里严厉训诫小万历皇帝要自律、节俭,要勤于政务、戒绝奢靡的大臣,自己回到家乡,却搞出那么大的排场,动静不小,这怎么看都像是一种讽刺。但我们若要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象,还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张.............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明朝称为“朝鲜之役”的战事,发生在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5921594年),其影响深远,不仅仅是一场边境冲突,而是直接动摇了明朝统治的根基,种下了其走向衰亡的种子。首先,战争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虽然明朝最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代价是惨重的。为了支援朝鲜,明朝投入了巨量的.............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万历三大征,这场耗时近二十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军事行动,常常被认为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它们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是导致大明帝国覆灭的唯一元凶?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来回答,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层面的原因。三大征的“罪状”:巨大的消耗与累积的矛盾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