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中兴名臣张居正教育小万历要自律、节俭,他自己回老家却阵容豪华、奢侈,你怎么看待此事?

回答
张居正回乡,乍看之下,确实让人觉得他这“教子”与“为臣”的言行有些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说一套做一套”。一个平日里严厉训诫小万历皇帝要自律、节俭,要勤于政务、戒绝奢靡的大臣,自己回到家乡,却搞出那么大的排场,动静不小,这怎么看都像是一种讽刺。

但我们若要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象,还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张居正本人的处境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张居正的“奢侈”是有其“必要性”和“象征性”的。

政治宣传与权势的体现: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着明朝的核心权力。回到老家,他不再是那个在京城为国事操劳的首辅,而是衣锦还乡的荣耀人物。这种“豪华阵容”,某种程度上是他政治地位和权势的象征,也是给家乡父老乡亲们看的一种“面子”。毕竟,在那个讲究尊卑等级的时代,一个地方出身的官员,能达到他这样的高度,本身就是一种荣耀,也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排场来彰显。这种展示,并非纯粹为了个人享受,而是带有政治层面的考量。他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在老家的影响力,也向地方官员和士绅表明自己的实力和威望。

“告老还乡”的姿态: 虽然张居正当时还没有正式告老,但回乡探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示众”意味。他要让家乡父老看到,他并没有忘记他们,他依然是他们中的一员,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也证明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里的“成功”也包括了物质上的富足,这是古代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的常见标准之一。

维护家族荣耀: 作为首辅,张居正的地位是极高的。他回乡,家族也会以此为荣。而这种荣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也体现在物质层面。他需要通过一定的排场来维护家族的体面和声誉,不让家族在其他人面前显得寒酸。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略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初衷。

为的是国家和皇帝的未来: 张居正对万历的严厉,正是看到了当时明朝政治的弊病和皇帝的幼年。他希望通过强硬的手段,将万历塑造成一个勤政、节俭、有担当的君主。他是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能够让明朝延续下去,避免重蹈覆辙。他自己“奢靡”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对个人层面的一种“豁达”,他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这种奢靡,不影响国事。而万历皇帝年幼,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制力,一旦沾染上奢靡之风,对整个国家都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对万历的要求才如此严苛。

区分个人与责任: 张居正可能认为,他作为臣子,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以身作则,勤于政务,甚至压抑个人的一些欲望。但当他回到家乡,处理个人事务,比如祭祖、与族人团聚,他认为在不触犯法律和公德的前提下,有一定的体面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对个人角色和公共角色的区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为张居正辩护。

言行不一确实存在: 从道德层面来看,一个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总是会让人诟病。张居正教育万历节俭,自己却享受豪华,这确实是“言行不一”。这种落差,在旁人看来,难免会产生质疑。

对后世的影响: 张居正的这种行为,也可能被后来的官员效仿,成为一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一旦有人批评他的奢靡,他就可以说自己是为了维护地位、彰显荣耀,甚至是为了笼络人心。这样一来,就可能助长官场的浮夸之风。

总结一下, 张居正回乡的豪华阵容,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虚伪”来概括。它既有当时社会背景下,作为权力核心人物的“必要排场”,也有对家族荣耀的维护,更深层地,也反映了他作为臣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人角色和国家责任的考量和区分。

他严厉教育万历,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而他回乡的排场,则是他对自身地位、家族以及社会潜规则的一种复杂回应。这两种行为,或许在他自己看来,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这种并存,对于后人来说,确实是留下了值得玩味和反思的空间。

我们不能因为他回乡的排场,就全盘否定他为改革和国家稳定所做的巨大贡献,也不能因为他对万历的严苛,就忽略他个人行为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居正回老家摆排场的细节,主要来自于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张居正下申时行附》。

咱们一条一条地看待好了:

居正当行,上及两宫赐道里费,为白金者合千三百两,彩币十六有副。
上抚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家事重,朕将何所依?”
出国门,遣司礼中贵张宏供帐郊外以饯。百官皆班送,于是所经由有司饬厨传、治道路
然意居正奔丧,或参用凶礼,则饰白罗伞幔,执事、舆台、胥史之徒皆具素服以俟。而居正以边将所馈遗兵器罗列禁卫。千兵百骑,前后部鼓吹,光彩耀日,于是复惶恐,相率易缯彩一新,复费不訾

这里有两个信息:一是张居正回家花的是公款,有一部分还是皇帝亲自赏赐的,二是很多事都是下面人为了讨好张居正干的,甚至是以讨好张居正为借口干的。

居正所坐步舆,则真定守钱普所创以供奉者。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而左右侍为挥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

皇帝也不过十六人的大轿,张居正要是如此僭越,怎么没见有言官因此上书骂他?张居正死后也没人拿这个上书说事。

始所过州邑邮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而真定守无锡人,独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行路至此仅得一饱餐。”此语闻。于是吴中之善为庖者召募殆尽,皆得善价以归。

这个真定知府钱普挺会来事的,不过我更很好奇他那个轿子(如果真有的话)怎么做出来的。

因为张居正赶路很快,从江陵回北京约2600里路,只花了25天,日行100里以上。

除了摆排场,还有摆面子:

道经襄,王出候折节要居正宴。故事人臣虽贵极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不欲执臣礼,辞不入,王强而后可。于是直入至便殿,具宾主而出。王者之有北面,自襄王始。过南阳,唐王亦如之。

藩王想要接待张居正,张居正不想被接待,王世贞认为是张居正不愿意对藩王下跪。

前是居正父初死,巡抚都御史陈瑞,癸丑所取士也,驰至江陵乘幔舆以谒。入门,从者易白服毕,解纱帽出麻冕于袖而戴之。巳复加绖,伏哭尽哀毕,则请见太夫人。太夫人不出,跪于庭良久,太夫人出,复伏哭前谒致慰,乃坐。太夫人傍有小阉侍,居正所私留以役者也。太夫人睨而谓陈君:“幸一盼睐之”。瑞拱立揖阉曰:“陈瑞安能为公公重?如公公乃能重陈瑞耳。”公公者中贵之尊称,臧获见而呼者也。太夫人亦为之启顔。至是陈瑞已迁刑部右侍郎,复与郧阳都御史徐学诗及司道守令会葬。所以赙遗,不可胜计,光彩倾远迩。

这说的是湖广巡抚陈瑞来奔丧,痛苦并跪了很久来讨好张居正的母亲;以及张居正家里私用阉人,陈瑞尊称其为“公公”来讨好张居正的母亲。

(陈瑞算是能吏,在湖广巡抚任上兴修水利,后来任两广总督时大破海寇,张居正早在隆庆三年时就提拔过他,后来陈瑞也因被张居正重用而被罢免)

居正疏以母老,不能冒炎暑,请俟秋凉而后上道。于是内阁、两都部院、卿寺、给事、御史俱上章请促居正亟还朝。上遣锦衣卫指挥翟汝敬驰传往迎,为日以俟。汝敬陛辞,锡之白金彩币,而令中贵人侍太夫人,以秋日取江路,繇真州上。汝敬至,居正就道,先具疏闻,而抚按诸臣各驰奏报上,皆有优旨。而前是所经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参吏部尚书礼,至是无不长跪者。

这说的是大家一块上书请张居正回来,万历皇帝还派宦官去张居正家伺候张居正的母亲,以及很多官员迎接张居正时冲他下跪。

不过按照《大明会典·卷五十九》的规定“其相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礼,有事则跪白......与五品以下相见,一品坐受,禀事则跪......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而张居正很早就是正一品左柱国了,并不僭越。


张居正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早就有所意料:

《答总宪李渐庵》:
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仆不难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乃不为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而死已矣!
《答朱按院辞建三召亭》:
不但一时之毁誉有所不顾,虽万世之是非亦所不计。时异势殊,高台倾、曲池平,即吾宅第且不能保。

这是我从《万历邸钞》里找到的张居正抄家结果:

在京房屋价值10670两,家里有黄金2400两和白银107700两,金器3710件、金首饰900件、银器5720件、银首饰100件和玉带16条,与其它贵重之物(例如蟒衣)合计约值白银200000两。

总计约白银32万两,确实不少了,毕竟万历皇帝给儿子办一次婚礼也才白银14万两:

《明神宗实录》:
癸丑,酌议惠王、桂王婚礼,各计七万金,以东事(萨尔浒之战)兵兴烦费节物力也,户部覆奏以闻。上命每王办进十四万金,不得借言迟缓,致误大典。


PS:

抄张居正家的是丘橓,丘橓死的时候是海瑞给他主祭,据说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是:

《国榷》:
盖有非常之功,诚不屑区区形迹,閒饰款言塞众望耶。即海忠介有言: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谅哉上下数十年,閒墨衰视事,楚人两见,然江陵名差不正,而人顾自思之矣。
user avatar

要不是被申时行拦住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记载的张居正,就是几次三番欲图刺杀皇帝的大明朝头号反贼。

现在只说他贪污腐败,差点被他搞死的大明士绅们已经很给面子了

user avatar

所以才应该高薪养廉啊,没张居正万历三大征打得起来?没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怕是明朝要早50年就亡了,也就没后金什么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居正回乡,乍看之下,确实让人觉得他这“教子”与“为臣”的言行有些矛盾,甚至可以说是“说一套做一套”。一个平日里严厉训诫小万历皇帝要自律、节俭,要勤于政务、戒绝奢靡的大臣,自己回到家乡,却搞出那么大的排场,动静不小,这怎么看都像是一种讽刺。但我们若要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象,还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张.............
  • 回答
    明朝第一武将徐达能否在中国古代名将中挤进前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徐达这个人,以及我们评价“名将”的标准。徐达:开国之基的砥柱首先,咱们得说,徐达绝对是明朝开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没有之一。他被封为魏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这是什么概念.............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明年中超球队名称强制性改中性,这事儿在足球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我怎么看?这事儿挺复杂的,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为啥要这么搞?官方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为了“去企业化”,让足球俱乐部的身份更加纯粹,回归到体育本身。想当年,中国足球一度是企业赞助商的天下,恒大、上港、苏宁,这些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公司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象。明明是一些败类,行为恶劣,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可最终的口诛笔伐,却又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医这门学科头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细致地掰扯一下:1. 混淆视听的“李鬼”与“李逵”: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当我们看到某个医生打着中医的旗号,用伪科.............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塑造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场面,它们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权谋,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人性挣扎。要说名场面,那可真是不胜枚举,但我挑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一、严嵩的“父子情深”与嘉靖的“借刀杀人”——裕王府抄家这.............
  • 回答
    这座城市,您所指的,很可能就是今天名闻遐迩的 北京。而明代中国人,自然也将它尊称为 北京。不过,在明朝早期,它的名字曾有过一个更显赫的称谓——顺天府。这个名字承载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威仪。围绕着北京这座古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其中许多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让我为您细.............
  • 回答
    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普遍将“中国”与大陆等同,这背后是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及世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独特的语境。一、历史脉络下的认知分歧:从“一个中国”到“两个中国”的现实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台湾地区确实存在多个政治主张,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
  •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2015年,对于中国公众人物而言,是充满感伤的一年,许多我们熟悉的面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们或以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或以妙语连珠的主持风格活跃在荧屏,或以深刻的文字触动人心,他们的离去,无疑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演艺界巨匠陨落,留下一抹时代的印记在影视领域,我们告别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葛存壮.............
  • 回答
    中统和军统,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总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一个是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特务”机构,一个是掌握着军事情报的“特务”组织。但奇怪的是,它们的名字里都带了“统计局”这三个字。这不禁让人好奇,明明是做情报工作的,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听起来像是管数字、搞分析的名字呢?这其中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许多读者在读《笑傲江湖》时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余沧海,这个青城派掌门,做事阴狠毒辣,为了门派利益不择手段,像个典型的反派。但偏偏,他还能和嵩山派、华山派、恒山派、泰山派、衡山派这五岳剑派的其他掌门称兄道弟,同列名门正派的行列。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层挺有意思的“潜规则”和江湖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咱们中国人,大家伙儿聊天,叫个“北京”、“上海”,或者自己的名字,比如“李华”、“王明”,这发音多地道、多清楚啊!可是一到了说给欧美人听的时候,哎呦喂,这嘴里怎么就变味儿了呢?“Běijīng”硬是成了“Beijing”或者带着点儿“京”的卷舌音;“Shan.............
  • 回答
    明朝的最后二十年,内忧外患如潮水般涌来,君王若想力挽狂澜,重振朝纲,实在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这并非简单的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君王自身修养的全面革新。要真正实现“中兴”,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深入骨髓的改革和超凡的智慧。首先,君王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成为一个真正.............
  • 回答
    明朝中期,确实存在着一个值得深思的可能性——学习哥萨克模式,让汉族士兵从事牧业生产,以解决后勤难题,并稳固对漠南和河套地区的控制。这并非一个凭空想象的方案,而是结合了当时明朝的实际困境、边疆的地理环境以及哥萨克人成功经验的产物。当时的背景与挑战:明朝中期,边患是朝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北方的蒙古各部,.............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说起明朝中期的权臣,高拱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这位山东章丘人,以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高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出身与崛起:寒门出身,步步为营高拱出身寒微,并非名.............
  • 回答
    好,若我是那明朝中期的皇帝,身处这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时代,坐视国祚衰颓,定然寝食难安。推行改革,非为一时之政绩,而是为我大明江山万代之基业。我心中所思所想,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从根子上入手,拨乱反正,重塑这王朝的活力。一、整肃朝纲,肃清吏治——让“清官”不再是传说首先,也是最为迫切的,便是要整肃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