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灭亡跟万历三征有没有关系,那三次战争把国库打空了还是把精兵打完了?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朝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一、 万历三大征的概述与影响

万历三大征是指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发生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它们分别是:

1.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援朝战争,1592年1598年): 这是明朝参与的最为重要且耗费最大的战争。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于1592年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为维护宗主国地位和东北边疆安全,派遣了大量军队支援朝鲜。
参战规模与耗费: 明朝前后投入兵力约二十余万人次,前后方调度人员不计其数。在经济上,据史学家估计,仅朝鲜战争就耗费了明朝“国用之巨,可敌数十年之赋”。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当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
军事影响: 虽然最终赶走了日军,保卫了朝鲜,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部分明朝将领,如李如松,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也付出了生命。军队在长途跋涉和艰苦作战中也承受了损失,但并未“精兵打完”。更多的是在消耗和人员疲惫。

2. 万历辽东战役(1590年左右及后期): 这主要是指明朝在东北地区与后金(满族)兴起而产生的边疆冲突。虽然不像朝鲜战争那样是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明朝在辽东的防御投入一直很高,且随着后金力量的增强,冲突也日益激烈。
耗费: 长期以来,辽东的军费支出都是明朝财政的一大负担。万历后期,后金势力的发展逼迫明朝不断增兵、增饷,对财政的消耗是持续性的。
军事影响: 在万历三大征的后期,辽东的军事压力尤为显著。尽管明朝在辽东驻扎有重兵,但由于将领腐败、士兵士气不振等问题,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为后金的壮大提供了机会。

3. 万历宁夏战役(1590年): 这是为了平定宁夏卫指挥使哱拜的反叛。
耗费: 这是一场相对局部的平叛战争,虽然也有一定的军费开支,但与朝鲜战争相比,其财政影响微乎其微。
军事影响: 战役很快被平定,对军队的消耗也不大,对明朝整体国力影响有限。

二、 万历三大征对明朝国库的影响

将国库“打空”是夸张的说法,但绝对是极大的消耗,是导致财政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赤字加剧: 明朝在万历皇帝长期怠政、不理朝政的背景下,本来就存在财政问题。三大征,尤其是朝鲜战争的巨大耗费,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雪上加霜。战争期间,朝廷不得不加派各种赋税,如“辽饷”(虽然真正大规模征收是在天启、崇祯年间,但万历后期已开始酝酿)、“剿饷”、“练饷”等名目,这直接加剧了民间的负担。
财政制度的僵化: 明朝的财政制度已经相当僵化,征税效率低下,大部分税收被层层克扣。即使有战争,也难以有效增加财政收入。
皇帝个人的吝啬: 万历皇帝虽然宠信宦官、宠爱郑贵妃,但在对待国事开销上,尤其是军费方面,有时也显得非常吝啬,导致军饷发放不及时,军队士气低落。

三、 万历三大征对明朝精兵的影响

并没有将明朝的“精兵打完”,但对军队的士气、战斗力和军饷供应造成了严重影响。

军队疲惫与士气低落: 长期的作战和奔波,使得军队士气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朝鲜战场,明军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者,但伤亡也较大,后勤补给困难。回国后,很多士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和安置,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意志。
军饷拖欠与贪腐: 战争的高消耗导致军饷供应出现问题,士兵的薪饷常常被克扣,使得士兵生活困苦,更加滋生了腐败和怠工。
兵源素质的下降: 为了填补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应对持续的边疆压力,明朝不得不征召更多新兵。然而,在财政困难和士气低落的环境下,新兵的训练和素质也难以保证,导致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
将领的腐败: 军费的大量支出,也为一些腐败将领提供了机会。他们可能利用战争机会贪污军饷、克扣物资,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实力。

四、 万历三大征与明朝灭亡的关系

万历三大征并非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但它们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推手,其核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剧了财政危机: 如前所述,三大征,特别是朝鲜战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这使得明朝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彻底陷入困境,难以支撑日常运转、边防开支以及应对日益严重的内部危机。
2. 导致了政治失调: 万历皇帝在三大征期间的怠政,与战争的巨大耗费形成了鲜明对比。皇帝的消极怠工导致朝政被宦官和少数大臣把持,政治腐败进一步加剧,国家治理能力严重下降。
3. 削弱了军事实力(非“打完”,而是“削弱”): 虽然没有将军队“打完”,但战争的消耗、军饷拖欠以及士气低落,无疑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这使得在后来的后金崛起和农民起义时,明朝的军事应对能力大打折扣。辽东战线的失利与此不无关系。
4. 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支撑战争,明朝不得不加征各种税赋,这无疑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在本来就充满土地兼并、赋税不均的背景下,这种加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导火索。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对苛捐杂税和政府腐败的反抗。
5. 消耗了国家精力: 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了明朝本已有限的国力和国家精力,使其无法集中力量应对国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无法有效调整政策来缓解危机。

总结来说:

万历三大征,尤其是朝鲜战争,确实是“大出血”,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库,使得明朝财政彻底陷入危机。它并没有将明朝的“精兵打完”,但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士气和后勤保障能力。

更重要的是,三大征的巨大耗费发生在一个皇帝长期怠政、政治腐败加剧的时期。这些战争的恶果,在政治失调和经济危机双重夹击下,被无限放大。它加速了明朝财政的崩溃,加剧了社会矛盾,并削弱了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为后来的内忧(农民起义)和外患(后金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万历三大征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诱因和催化剂,但绝不是唯一的或根本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总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明朝灭亡和万历三大征没什么关系。

首先,三大征的最后一役,平播州杨应龙叛,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就打完了。

而努尔哈赤反明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萨尔浒之役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这中间可是隔了将近二十年。之前的精兵强将早就该换代了。

像李化龙、麻贵、陈璘、董一元等诸多三大役时代的名将,都是在这二十年中病死老死的。到萨尔浒就只剩下刘挺和杨镐了。

国库方面,关于三大役的财政消耗,明史中是有记载的:

明史 卷235: 已极陈国计匮乏,言:“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
明史 卷305: 至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馀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馀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总共在银一千二百万两左右。虽然数额不小,但要说把国库打空了根本不至于。

真正把国库掏空的是万历的铺张浪费。

明史 卷235: “今皇长子及诸王子册封、冠婚至九百三十四万,而袍服之费复二百七十余万,冗费如此,国何以支?”因请减织造,止营建,亟完殿工,停买珠宝,慎重采办,大发内帑,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明史 卷21: (万历二十九年)冬十月己卯,立皇长子常洛为皇太子,封诸子常洵福王,常浩瑞王,常润惠王,常瀛桂王。诏赦天下。

光在1601年末,册封皇太子及诸王等一系列仪式中,万历就消耗了银一千二百多万两,这就基本相当于三大征的国库支出了。

而万历为了修宫殿,光采购木材就花费了银数百万两 (另一说930万两)。

明实录光宗实录 卷5: 部侍郎王永光题川湖贵三省自开采以来费价数百万耽延至一十五年。
明史 卷82: 万历中,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於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馀万两,徵诸民间,较嘉靖年费更倍。

另外万历自己的定陵,耗费也在800余万两。

明史 卷58: 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馀万云。

相比这些花费,三大征真不算什么。

user avatar

有明显关系,但不是唯一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但绝对是个重要条件

这里太多人不懂装懂的胡扯回答了,什么三大征到努尔哈赤起兵都二十年了,啥失血都回复了。这就属于刻舟求剑的强答。下面解释这为什么是胡扯。

首先,万历朝是个动刀兵很多的朝代,在三大征之外,还有几个地方发生了规模不小,延宕许久的战事。

其一,西北松山,青海,河套三大虏。历经湟中三捷,松山大捷等战事,延宕近十年,累计也使用了二十万人次以上的战力。

其二,明缅战争,延续到万历朝,明缅战争仍需最后的高潮和收尾

其三,辽左蒙古左翼问题(重点)

你再加上三大征,万历朝频繁的边境战争对国力消耗是相当可观的

如果把上述三个战略方向加进去,可以称为六大征战,而且万历朝是明朝这套老机器已经运转了超过200年的晚期阶段了。你想想,朝代晚期进行这样频繁的,大规模的战争,怎么可能不伤筋动骨呢。

其战争范围从内蒙东部,吉林南部,延续到中缅老挝边境,从朝鲜南部,绵延至青海湖,甘肃,宁夏,再到腹地里的播州。

对于一个超过两百岁的老家伙来说,这负担可不是一般的重。

而造成大明王朝灭亡的重大因素之一,也绝对是直接因素之一的建州女真崛起,和万历援朝战役是脱不开关系的。

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朝鲜的侧翼作用消失。明朝对于关外女真诸部的真实掌控力,其实远超现在许多网友的想象。虽然并不体现在齐民编户驻军征税上,但一个女真酋长想要一统诸部,脱离封贡体系,也是难如登天啊。

如努尔哈赤,第一个大麻烦就是朝鲜人的监控。

现在网上习惯性的把朝鲜人看做战五渣,但要我说,都是东北亚雄性男子,除去组织度,后勤,补充等战争机器成分之外的能力绝不会有质的差别。

而朝鲜人的咸境道边军精锐,绝对足以对没有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形成威胁。即使已经统一建州的努尔哈赤,朝鲜的北方边军精锐也足以对他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丰臣秀吉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切。而且是从两个方面。

一方面严重消耗了朝鲜的战争潜力和北地精兵。另一个方面,则是由于明朝文臣在朝鲜的失败政变和愚蠢的甩锅,导致朝鲜的精英级别王位继承人光海君陷入几乎可以说是绝境。

这两者综合作用下,对于努尔哈赤的最大威胁之一算是解除。虽然光海君历尽艰险再登王位,但那时努尔哈赤已经势大难治,而他对明朝也一直心存芥蒂,为此不惜在萨尔浒之后进入中立态势。

第二,抗日援朝对辽镇军力的消耗。有人说从打丰臣秀吉到努尔哈赤起兵造反,都超过二十年了,什么损失都回复了。

这就是刻舟求剑,想当然啊。

丰臣秀吉的问题,消耗了辽镇几乎可以说是过半的战力,不仅努尔哈赤趁此机会飞速扩张势力。辽左的左翼蒙古也没闲着。

本来,在隆庆到万历前期,辽左的原兀良哈万户等地,就被不断东进南下左翼蒙古占据,并成为严重威胁辽东,蓟门等处安全的前进基地。

讲个冷知识,以札萨克图汗为首的蒙古本部东进运动,其规模恐怕要比多年之后,康熙时代面临的噶尔丹东进运动规模大得多得多!

尤其以札萨克图汗本人,脑毛大和速把亥这个地头蛇最狂猛。从嘉靖中后期开始,逐渐将缓冲的兀良哈三万卫等解体吞噬之后。冲突规模开始日渐上升。

到万历前期中期,明朝相继解决右翼的土默特,西北三大虏等问题之后,辽左的左翼蒙古无疑是最强外敌。

战兵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战斗,多的数不胜数,有时候一年会有几次之多。

蒙古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入寇,与平时小股抢劫是不同的,需要囤积食用的牲畜,修补盔甲,刀剑,弓箭甚至一些落后火器的物资。以酋长的亲卫甲骑为核心,以多达1-3甚至4万骑的规模破口入掠。

札萨克图汗时期,他本人,脑毛大,速把亥,可以控制的人口规模加起来是噶尔丹东进时的十倍以上。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人丁兴旺,光看李成梁传都能看得出来这种万人以上的战役打了多少次。

到丰臣秀吉入侵前,脑毛大已经病逝,速把亥已经于十余年前被李成梁斩杀。而速把亥的二儿子把兔儿,在能力,领导力上各方面都不能与速把亥相提并论。

如果没有丰臣秀吉入侵,那么明朝积攒的军力,人力物力,就可以为李如松在札萨克图汗去世之后,发动一次大规模行动,像解决西北三大虏那样多镇合力解决辽左的心腹大患。

结果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吧,在壬辰战争的间隙,李如松微弱兵力出塞捣巢被布延汗,也就是札萨克图汗的儿子围攻而死。

札萨克图汗也于此前去世。

有时候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缝。札萨克图汗恰好就死在丰臣秀吉入侵的那一年。没有大关白同志,这浙兵精锐,宣大精骑,李家家丁,本来是要趁着札萨克图汗去世,给辽左左翼蒙古来一发大的。结果给了 关白同学。

那壬辰战争之后呢,明朝更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在辽东发动一次针对辽左左翼蒙古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了。

只有如董一元夜袭墨山斩杀把兔儿(速把亥的继承人)等小型行动聊以自慰。

但是你不能全力出击,左翼蒙古还得靠抢劫过日子呀。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明朝坐视努尔哈赤壮大?显然就不是因为李成梁故意保他,对他青眼有加那么简单了。

当年明月不知道什么情况,对左翼蒙古拖家带口大规模东进的事情居然几乎只字不提。

虽然努尔哈赤本人的极高的政治智慧起到主要作用之一,但你看看他发家历程,最为关键的几年。万历二十五年-万历二十九年。

努尔哈赤攻灭哈达部,获得大量人口,地盘,而且在海西女真方向敲开一个重要战略关口。明朝对女真的南北关控制,失其一臂。

万历二十四年开始,是啥年头?

1597年,这一年,努尔哈赤进行动员准备,战略方向指向哈达部,与叶赫部进行合纵连横,孤立哈达,与哈达摩擦加剧。

同年,丰臣秀吉动员十五万兵马大举入朝。

两年后,1599年,明朝刚结束艰苦卓绝的朝鲜南部的堡垒攻防战和海战班师回朝三个月不到。努尔哈赤开始了攻灭哈达部的战斗。

这次,明朝开始干涉努尔哈赤了,万历对努尔哈赤吞并哈达的行为非常不满。要知道之前,九部联军打努尔哈赤时,明朝认为是叶赫等趁壬辰战争挑起矛盾,对努尔哈赤的成功自卫和克制守边非常赞许,给他加官进爵。

但是这次,吞并哈达,斩杀孟格布禄,过界了。派出使者调查责问,并责令努尔哈赤交还部分哈达部众给乌尔古代回到哈达部旧地继位当贝勒。

然而,到了1601年,哈达部地区大饥荒,本就被努尔哈赤削弱的哈达部向明朝求援。然而同年不说明朝自身多处一样大旱,就在乌尔古代求援之前几个月,明朝大军刚刚发起最后决战平定了杨应龙,进入收尾阶段。

乌尔古代走投无路,只得投奔努尔哈赤。这回可不是努尔哈赤武力侵夺了,而是对方主动投靠了。从此努尔哈赤变得不再是明朝几个使者就可以遏制的住的存在了。

这和三大征没关系?多么眼瞎才能得出这种结论?

如果没有三大征,努尔哈赤拿头吃掉哈达部,打开攻略海西女真的大门?

实际上明朝在辽东女真诸部中的统治地位比大多数网友想象中都要树大根深。它的地位是受到多封众建+朝鲜侧翼保护+蒙古威胁压制等综合存在的。

努尔哈赤的崛起是非常讲气数的一个事情,朝鲜侧翼威胁瓦解,精英级领导人掉入冷板凳,北地精锐被太君消耗了。

明朝连续进行大规模战争,对于哈达等部,塔山等诸卫再无力有效干涉。

还有高淮乱辽数年等自损根本的事情,才促成了努尔哈赤的险中求胜。

最绝的还有,1601年的时候,也就是努尔哈赤吞哈达的关键时刻,不仅刚打完杨应龙,西边的布延汗深感年老力衰,再难掀起大势。左翼蒙古诸部纷纷求赏,求互市。正好李成梁复起,虽然这样一下相对减轻了辽东西北方向的威胁。

然而短期内的大量封赏和贡市消耗了辽镇本就不多的物资资源,没办法对处于困顿中的哈达,东海女真等施以援手。

如果说这样苟着让辽东回血,倒也不错。

但努尔哈赤真的是天命之人,他拿下哈达,开始吞噬东海诸卫,攻略海西女真时,不仅辽镇明军为壬辰战争元气大伤。

连特么左翼蒙古的布延汗也正好步入生命尽头,小屁孩林丹汗步入政治舞台。林丹汗年纪太小,诸部通贡互市明朝的秩序果断崩溃。

各部再次分散进入抄掠辽东的模式。

可以说,从丰臣秀吉入侵,到杨应龙搞事,再到布延汗去世这段时间。努尔哈赤简直就是金手指模式,时间点对他来说何其完美。

如果你们认为三大征与明朝灭亡无关,几乎等同于说努尔哈赤与明朝灭亡无关。说得过去吗?

丰臣秀吉这一块多米诺骨牌,一下子打破了明朝对东北女真二百年的控制局势。

不仅仅是在兵力上,也在物资上客观消耗了朝廷援助哈达等部的能力。

壬辰战争之前,明朝和左翼蒙古的战争规模是偏大,强度是不低的。

壬辰战争之后,左翼蒙古和明朝在辽东的力量双双陷入衰退。

所以教科书的总结其实已经是相当精辟精炼靠谱了

没记错的话,我读书的时候,中学历史课本讲的是壬辰战争使得明朝再无法自如的掌握关外的女真各部,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句话是靠谱的,哈达部乌尔古代贝勒的遭遇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若无丰臣秀吉,万历二十七年等待努尔哈赤的就绝不是几个使者和辽东守备。而是辽镇,宣大,南兵和朝鲜北地精兵五六万精锐泰山压顶了。

user avatar

关系不大,万历三大征里明帝国表现出的军事状态,完全不像还有3、50年亡国的样子。

1573-1620年内,明朝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而且全部取得胜利。

而明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1644年。

你既要看到三大征后20-50年,明朝就亡了,还不如说在亡国前20-50年,明朝还有实力发动三次中等规模的战役,尤其是抗倭援朝这种境外作战。对于一个暮气沉沉的衰老帝国来说,能有闲暇和余力照应小弟,在友军国境内展开对第三方国家的远征作战,动用大量骑兵和火器,军队服从中央指挥,文官在战争阶段能相对一致对外,最后还取得干脆利落的胜利,相当不错。

清朝亡国前50年在干什么?1840年鸦片战争,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三场大型战役,清朝战果如何?官僚运转情况如何?清朝军队的军事素质如何?

都是老大帝国的同一阶段,亡国前30、50年,万历年间在军事上,明朝还远远算不上有亡国之兆。

国库不足应该不是,精兵不足也不是。

后任宁夏巡抚杨应聘说:“壬辰兵燹,遂举二百年之所经营者,荡然如同草味。”

实际上明代末期与后金之间的战事对军费的消耗更甚,高达六千余万两,与之前的三大征相比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所以,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开销并没有使国库走向崩溃。

要不是太多太多瘟疫和地震,要不是太多太多旱灾和水灾,要不是崇祯夏姬八打,还真不好说。

user avatar

没关系,不说别的,就万历皇帝给福王安排的大婚和一切结婚给的各种财富,都够打好几次三大征了。

明朝是啥时候灭亡的?1644年,从万历三大征开始的16世纪末期算,也就还剩50多年的阳寿。明朝最后半个世纪的寿命还能打三次中等规模的战争,其中一个还是境外作战,完全看不出这个王朝像是还剩半个世纪的寿命的亚子。对比清朝在最后的半个世纪的寿命里,除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搞得灰头土脸,就连仅有的两次境外战争,一个中法战争,一个中日战争,一个搞得只能防御,最后打赢了还把越南让出去了,另一个就更丢人了,不但北洋水师赔进去了,台湾也割让出去了。要知道,唯一一个高光点就是收复新疆,但是这种属于敌人打到自己家里面了,而不是明末万历援朝的那种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秩序。试问,哪个朝代在自己还有半个世纪的寿命的时候还有精力出去给自家小弟出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
  • 回答
    万历三大征,这场耗时近二十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军事行动,常常被认为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它们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是导致大明帝国覆灭的唯一元凶?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来回答,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层面的原因。三大征的“罪状”:巨大的消耗与累积的矛盾首先,我.............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万历年间,并且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那么我一定会选择成为皇帝本人。这不是因为贪恋权力,而是因为只有身处最高位,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资源,推行我所认为的必要改革。而且,万历皇帝本身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改变他,就等于触动了改革的神经中枢。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要在我有限的寿命内,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中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变迁、国际条约、领土主权归属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解释: 一、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范围清朝(16441912)的领土在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涵盖以下区域:1. 东北地区: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个夹杂着时代洪流、制度弊病、内外危机以及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复杂议题。要断言它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恐怕失之偏颇。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既是历史大势下某种“必然”的走向,也在诸多“偶然”因素的催化下,最终走向了倾覆。必然的基石:积重难返的制度与社会裂痕要理解明朝灭亡的“必然”.............
  • 回答
    明朝的灭亡,一个承载着两百多年历史兴衰的王朝,其终结至今仍是历史学者和普通民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当我们在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心中不免会涌起一丝复杂的情感:明朝的灭亡,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后人去同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值”或“不值”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审视明朝末年所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
  • 回答
    探讨宋朝和明朝的灭亡是否与“马”的关系很大,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如果单从“马”这个字眼来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些牵强。但如果我们把“马”理解成与骑兵、军事力量、交通运输、甚至是马匹本身所代表的草原民族的威胁等一系列相关事物,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值得深挖了。宋朝的“马”之殇:骑兵劣势与守成之困宋朝,尤其.............
  • 回答
    探讨“搞土改是否能挽救明朝的灭亡”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明朝末年究竟病在哪里,而“土改”又是什么意思。笼统地说“土改”,其实涵盖的范围很广,但如果将其放到明朝的语境下,最核心的矛盾无疑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而“土改”在当时,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抑制土地兼并,重.............
  • 回答
    崇祯皇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皇帝。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内外危机四伏。首先,腐败是明朝灭亡的根源之一。官僚体系庞大而低效,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官员们争权夺利,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这导致了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其次,财政危机让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常年的战争、庞大的宫廷.............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如果非要梳理一个脉络,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述: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虽然确立了集权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度集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的根源.............
  • 回答
    明末的小冰河期,一个至今仍被反复提及的史学话题,它是否如一些人所言,是压垮明朝这艘巨轮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问题复杂而微妙,绝非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背景,结合气候变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决策,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小冰河期在明朝灭亡中所扮演的角色。历史的冷锋:小冰河期的证.............
  • 回答
    要说清明朝怎么就倒了,这事儿一点儿不简单,牵扯到方方面面,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体各处都出了问题,最后一起拖垮了他。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一、 内部矛盾:政权这艘船开始漏水了(最根本的病灶) 皇权旁落,宦官和权臣专权(君不君,臣不臣): 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后期,不.............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刻的矛盾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探究一个“根本原因”,我认为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随之而来的制度僵化和效率低下” 是贯穿始终的、最为核心的病灶。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细想下来,它就像一个巨型的、不断膨胀的肿瘤,吞噬着明朝的生命力,导致了其他问题的.............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并非一朝一夕便土崩瓦解,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场王朝的落幕,与其说是被某个单一力量击垮,不如说是内部的腐朽与外部的冲击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一、 内部的肌体溃烂:腐败与权力斗争的阴影到了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皇帝在位后期,朝廷内部的腐败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