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会计录》记载,宗室俸禄占到了明朝岁入的30%。
然而,这还不是朱明藩府最大的问题。
朱明各地王府最大的问题,是强抢百姓土地,造成了90%的全国农民成为佃户和农奴,并因此破产,流离失所生活无依加入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朱明家天下。
据顾炎武《论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提到,明朝在吴中地区的官田比例,占到了半数以上。9成的江南百姓都是佃户。
江南本来就是重赋,而明廷对江南官田征收6倍于田赋的地租。让江南百姓不堪重负。
所谓最富的江南就已经民不聊生,何论其他地方。
明朝各地王府,无一不是疯狂强抢民田,将无数百姓逼得流离失所。
以四川为例,蜀王一府即在成都地区强占了70%的土地。
以河南为例,各家王府在河南强抢民田,造成大半河南土地入藩。
史载“中州土地半入藩府”,这里的中州是指中原。
明朝灭亡于大规模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起义,而土地兼并的绝对主力,正是分封到各地的朱明藩府。
从财政的角度看,明朝灭亡的原因很经典,就是亡于财政崩溃。这不像北宋,北宋算是有钱吧,却亡于军事羸弱。也不像秦朝,秦灭亡前国家仍然运行有度,它亡于对内压迫太重而导致的农民起义和群雄逐鹿。汉唐则是多半亡于军阀太强,反客为主,直接变天了。
明朝就是内耗外乱,最后拿不出钱给军队,导致军力涣散,形同散兵游勇。这有点类似近现代国家,一旦财政不力,国家就动荡不休,甚至发生战乱。
不过,明朝财政崩溃的因素,肯定不是只有藩王们背锅的。通观崇祯一朝,其实可以发现一个事实:把藩王们拿掉,省下的那点财政,对于缓解内外局势的作用杯水车薪!因为朝廷基本上早已拿不出多少钱给藩王们了。藩王的问题,已有人论述了,就不多言了。
所以,根子还是在明朝中后期被玩坏的税收制度上。
朱元璋立国时,税收制度对于免税和减税的对象和幅度,是有很严格的限制的。这样一来,随着几代帝王的时间,明朝休养生息,国力还是在稳步上升的。但是到了明中后期,文武平衡被打破,文官渐渐独大没了制衡,由此带来了各种对文官和士人的优待。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士人无限制免税!从最初免税优待的仅仅是一定数量的田亩和人数,发展到后期的不限田亩数和人丁。
这是极其严重的制度漏洞!任何制度,只要有漏洞,就一定会有人钻。但更严重的是,对于漏洞故意不修补,还不断扩大漏洞!那么制度就会极速流于形式和消亡。明朝就是这样的!
明中后期,士人的无限制免税权,加重了本已趋于严重的土地兼并,更导致了大量优质税收人口流失。而这还不算完,免税权被士人们联合官员和商人,发展到了抵制商税的地步。这股联合起来的力量,可谓强大之极,就是皇帝对其也没办法。它囊括了上至内阁,下至市井商人,可谓是官商士绅全面勾结。
万历曾经派税监去南方收税,这些人联合起来抗税,甚至还打死了税监。虽然宫里的太监外派出来做事,搂钱和作威作福应是可期和大概率的,但也不排除有人利用了这个特点,从而故意激化矛盾。毕竟税监是皇宫里派出来的,代表的是皇帝的脸面,但最终万历也只能咽下这口恶气,草草收场。
这样一来,即便西方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贸易兴盛无比,明朝如饕餮一样从海外吸收着巨量白银,成为“白银帝国”,南方商业也由此繁荣无比。但是,这一切基本上与明朝的财政无缘!无论是关税还是商税,都被这个税收制度漏洞给“漏”没了。不仅如此,官商士人集团财富越多,土地兼并就越多,来自土地的税收也越来越少。
而到了后来,关外女真崛起时,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钱维持军备和军力了。到了崇祯时,明朝应对女真越来越捉襟见肘,大量的资源放到了辽东和关外,导致内部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农民起义了。没办法,税收就那么点,还越来越少,都快收不上来了。太穷了!于是崇祯最终被迫自挂东南枝了。
所以,与其说藩王拖累,不如说文人士绅拖累更确切些。光有权利,没有义务,说的就是这些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