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灭亡后,明朝王爷的结局如何?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

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自成攻破北京到清军入关,再到南明政权的兴衰,这期间的权力真空和反复拉锯,给了各地明朝王爷们各自不同的选择和命运。

一、在北京城内与崇祯共赴国难的宗室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城下,北京城内气氛惶惶。崇祯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笼络人心,曾下旨让宗室捐钱出力,一同抵抗。然而,结果是令人心寒的。

被屠戮的宗室: 崇祯帝的叔父、伯父辈的亲王,如信王朱由栩、惠王朱慈炤等,以及其他一些有爵位的宗室,很多人因为与崇祯关系不睦,或者被疑有不臣之心,又或者是被清算之前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就遭遇了不测。李自成进京后,为了获取战争经费,对京城内的明朝宗室进行了残酷的搜刮和屠戮。许多王爷被严刑逼供,家产被抄没,甚至被直接处死。史载,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后,就有一批宗室成员被杀,其中就包括一些亲王。李自成之后又将一些宗室成员作为人质带往西安,这批人的命运也十分坎坷。
随崇祯殉国的宗室: 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有少数宗室成员选择与皇帝共赴国难。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后,他的儿子们,如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虽然一开始也曾试图抵抗或逃亡,但最终都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朱慈烺在不久后也遇害了。一些亲王也在国破之时,选择了自尽或被杀,以自己的生命为明朝的灭亡画上悲壮的句号。

二、南明时期,继续抵抗的王爷们

崇祯死后,明朝的江山并没有立刻被清朝吞噬干净。在江南,一些宗室在各地拥兵自重,先后建立了南明的小朝廷,试图恢复明朝的统治。这期间,许多亲王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命运也与南明的兴衰紧密相连。

南明的“掘墓人”与“残喘者”: 涌现出了许多王爷试图成为“救世主”,比如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唐王朱聿键(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永历帝)等。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有复国之心,却缺乏实际的治国能力和政治手腕。内部的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使得南明政权始终无法形成合力。
福王朱由崧: 在南京称帝后,其荒淫无道,任用奸臣,导致政治腐败,很快就被清军击溃,最终被俘并遭处死。
唐王朱聿键: 在福建称帝,一度得到郑芝龙等人的支持,但其政权也未能长久,最终在清军的攻击下覆灭,朱聿键也被俘杀。
桂王朱由榔: 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一度占据云南、贵州等地,并得到一些零星的支持。然而,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他被迫一路逃亡,最终在缅甸被吴三桂所害,南明彻底覆灭。
其他王爷: 除了几位短暂登基的皇帝,还有许多其他的亲王,如潞王朱常淓、唐王朱聿璂、鲁王朱以海等,他们有的在各地坚持抗清,有的则因为各种原因被清军俘获或杀害。其中,鲁王朱以海曾被拥立为“监国”,但他的权力大多在海上,主要依靠郑芝龙和郑成功。最终,他也难以抵抗清军的攻势,命运多舛。

投降与被俘: 当南明政权土崩瓦溃后,许多坚持抵抗的王爷最终被清军俘虏。对于清朝来说,这些明朝宗室是明朝正统的象征,必须加以控制。
一些王爷在被俘后,被清朝软禁,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但失去了自由,也彻底断绝了复国之望。他们往往被剥夺了王号,改姓换名,生活在阴影之下。
还有一些王爷,在清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选择了投降。清朝为了安抚人心,或是出于政治需要,会对一些投降的王爷给予优待,封为一些较低的爵位,让他们在清朝的统治下生活。但这种“恩赐”往往伴随着屈辱,他们已经不再是皇朝的守护者,而是被征服者的附庸。

三、隐姓埋名,避世而居的宗室

并非所有的明朝王爷都卷入了复国运动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在明朝灭亡后,许多王爷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道路:隐姓埋名,远离政治纷争,在某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余生。

出于对局势的判断: 他们深知,继续抗争可能只会带来更多的血腥和死亡,而投降清朝又是不可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保全自身和家人成为他们最现实的选择。
改名换姓,低调生活: 这些王爷会变卖部分家产,带着少数心腹,改换姓名,避开官府的耳目,选择在一些不为人知的乡村或城镇定居。他们可能会以普通人的身份,从事一些简单的生计,比如教书、经商,甚至隐姓埋名成为农民。
家族的传承与隐匿: 即使是隐居,他们也往往会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家族的秘密,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一些家族会将自己是明朝宗室的身份一代代秘密传承下去,成为家族历史中一段不可言说的记忆。这些家族的后代,很可能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就只是普通的百姓,而他们的祖先,曾经是那个辉煌王朝的亲王。

四、在战争中被杀或失散的宗室

在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中,许多王爷的结局更加悲惨,直接死于战乱之中。

被农民军或清军直接杀害: 在攻城略池的过程中,很多王府被攻破,王爷及其家眷被杀戮。尤其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及清军南下扫荡的过程中,这种悲剧屡见不鲜。
在逃亡中遭遇不测: 许多王爷试图逃离战乱,但往往在逃亡途中因为饥寒、疾病、被追兵截杀,或是遭遇了意外,而失去了生命。他们的尸骨可能就掩埋在某个荒野之中,无人知晓。
失散: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家族成员失散也是常事。有些王爷可能带着一两个亲信逃脱了,但他们的家眷则可能在混乱中失散,下落不明。

总而言之,明朝灭亡后,王爷们的结局是多元的,充满了悲剧色彩和历史的残酷。有的是随着旧王朝一同覆灭,有的是在挣扎中耗尽生命,有的是选择了隐姓埋名以求自保,也有的是在混乱中生死未卜。他们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映射了那个时代中国历史剧烈的变迁和王朝更迭的无情。这些曾经金枝玉叶的生命,最终都沉浮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人们回望那个年代时,一段段沉甸甸的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高赞 @巴图 从第一个秦王开始就不对......


末代秦王不是朱存枢,1978年朱存枢的墓被挖出来了,根据《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圹志》可知,他还没袭爵呢就死了:

世子讳存枢。万历二十年正月初十日,母第一妾李氏庶生。万历二十五年三月十六日赐名。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册封为秦世子......世子崇祯二年三月初五日以疾薨逝,享年四十。

又由《大明秦景王圹志》、《陕西通志》、《南疆逸史·卷三十八·孙守法传》、《荒书》、《清史稿·卷二五七·许占魁传》等史料的记载可知,朱存枢的弟弟朱存机、朱存极先后袭爵,另一个弟弟朱存(木釜)被抗清将领拥立为王:

王讳存机,乃秦肃王第三子,母次妃张氏。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生。崇祯二年九月初一日册封为秦世子。崇祯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袭封为秦王。崇祯十四年二月初七日未时以疾薨逝,享年四十有七。
嗣王名存极,景王弟。因景王无子,立之。崇祯十四年袭封。十六年十月十一日,闯贼李自成破城,被执,寻遇害。
(孙守法)奉秦王第四子称汉中王,开邸五郎山。
(赵荣贵)迎秦王子入其营,而拒大定。
六年,土寇赵荣贵拥明宗人号秦王,聚众数万犯阶州。

末代秦王朱存(木釜)的结局我没查到相关史料,网上搜到的说法是兵败后投紫水河自尽。


而朱求桂也不是末代晋王,他的墓在1955年被发现了,根据《大明晋裕王圹志》可知,他崇祯三年就死了:

王讳求桂,乃穆王之子,奉敕加封次妃王氏所生。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乃初诞之辰也。万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册封为晋王。崇祯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薨逝,享年三十八。

他的儿子朱审煊才是末代晋王,根据《清世祖实录》和《国榷》的记载,他应该是先被李自成抓到了北京,然后又被清军俘虏,清廷先是优待他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杀了他:

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晋王朱审煊貂褂一领,貂蟒袍一袭。
赐故明晋王朱审烜银一千两,郡王、公主各五百两......给故明晋王朱审烜家口月粮。
戊子四月己丑,晋王审烜......同遇害,是日大风。


朱恭枵也不是末代周王,先是他的孙子朱伦奎袭爵,隆武二年在广州被清军杀死,见于《明季南略》、《爝火录》、钱海岳《南明史》:

并周王、益王、辽王等俱杀于广州府布政司前双门下。
并周、益、辽等二十四王并杀于广州府布政司前双门下。
邓王器(土鼎) 、周王伦奎、惠王常润、郑王常澂、辽王术雅、益王慈、东会王肃、阜平王翊(金兴) 、巨野王寿(金朐) 、通山王蕴钺、高密王弘椅、鄢陵王肃汭、益阳王某、南安王企钰等二十四王薨。

我在网上搜到的说法是朱伦奎的弟弟朱伦圣袭爵,跑到台湾去了,郑克塽降清后不知所踪。


朱华奎也不是末代楚王,其弟朱华壁、朱华堞、朱华廛先后袭爵......

朱以海也不是末代鲁王,而且他是病死在金门(啥叫“窜死”?),其子朱弘桓袭爵,跟着郑克塽降清后被废为庶民,应该是被迁往山西去了。


前五个都不对,后面的也就懒得再说了,推荐一下大佬 @宁南左侯的答案吧:zhihu.com/question/284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 回答
    .......
  • 回答
    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的命运也随之黯淡。他们如同皇权最锋利的爪牙,在王朝末期,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他们的存在也画上了句号。首先,我们得明白锦衣卫的性质。锦衣卫并非简单的宫廷卫队,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皇帝的耳目和执行者,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甚至直接处决官员和百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
  • 回答
    明朝覆灭,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无数王朝兴衰的旧影在我们眼前浮现。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个关键问题常常被提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们,在王朝倾覆之际,是否如同其他朝代的皇族遗孤一般,奋起反抗,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反抗之路,却充满了悲壮与无力。零散的火星,难燃燎原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假设性问题,因为李氏朝鲜在历史上与明朝的关系极其特殊且复杂。如果明朝覆灭后,李氏朝鲜能够“统一”中国,那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那么简单,而更可能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节点下,通过某种契机,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实现“统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
  • 回答
    东林党,这个在明朝末年风云际会、一度影响朝政走向的政治集团,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之后,他们的命运也如同风中残烛,迅速飘零,最终走向了各自不同的结局。他们的故事,也因此与大明王朝的覆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段充满复杂与悲凉的史事。一、王朝倾覆,党派凋零:乱世中的东林余晖当崇祯十七年(.............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元朝(1206年1368年)灭亡后,虽然明朝建立了新的统治,但确实在元朝覆灭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反明复元或者遥尊北元正朔的政权和势力。这些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高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情况: 1. 北元(1368年 约1635年):最主要的“反明复元”政权元朝灭亡后,.............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如果非要梳理一个脉络,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述: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虽然确立了集权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度集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的根源.............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历史洪流中,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追溯到最后一位皇帝,那么我们通常会提到崇祯和永历。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最沉重的。 当他登上皇位时,明朝就已经病入膏肓。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
  • 回答
    “明朝灭亡,皆因小冰期”——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毕竟,一个庞大的王朝倾覆,总不能就归罪于区区一两度的气温下降吧?我跟你说,这事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一摄氏度的差距,在历史进程中,有时候就能掀起滔天巨浪。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末的气温确实是在下降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
  • 回答
    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君主,其在明朝灭亡这场历史巨变中所承担的责任,无疑是沉重且复杂的。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他一个人,而需要将其置于明朝末年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多重困境之中,并审视他个人的执政风格和决策。一、 时代洪流下的无力回天:明朝末年的积弊首先,必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问题,如果真的到了明朝走投无路的境地,我脑海里闪过的代替者,并非是简单的“谁”,而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制度”。首先,我想到的绝不是那种单纯想要攫取权力、延续压迫的野心家。明朝的灭亡,多少也承载了人民的痛苦和对腐朽统治的厌倦。所以,理想的取代者,必须是一个能够真正为黎.............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亦或是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注入了一线生机,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若要细致剖析,我们不妨从崇祯继位之初的客观环境,以及他所采取的政策和行事风格入手,来审视其对明朝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北方,后金(后来的.............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