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灭亡于崇祯还是永历?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历史洪流中,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追溯到最后一位皇帝,那么我们通常会提到崇祯和永历。

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最沉重的。 当他登上皇位时,明朝就已经病入膏肓。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的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就像是燎原的野火,吞噬着明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外部,北方边患,尤其是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更是如同虎视眈眈的猛兽,时刻威胁着王朝的生存。

崇祯皇帝并非没有努力过。他勤政,可以说是明朝后期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常常宵衣旰食,试图挽救危局。他试图革除宦官的专权,肃清朝廷的腐败,也曾积极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然而,他所继承的,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他的改革,往往因为缺乏根基、操作失误,或者遭到强大阻力而事倍功半。例如,他在启用年轻将领时,虽然有心振作,但这些将领往往缺乏经验,难以独当一面。而他多疑的性格,也让他难以充分信任和授权给有能力的大臣,导致许多良策难以施展。

最终,在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宣告了明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的灭亡,最终的直接责任,可以说是落在崇祯皇帝身上。 他的失败,是整个明朝统治危机最终爆发的标志。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明朝的“余脉”仍在延续,这位余脉的代表人物就是永历。 在崇祯皇帝去世后,一些前明朝的宗室和官员,为了延续明朝的统治,在中国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史称“南明”。永历皇帝,便是南明政权中最后一位皇帝。

永历政权,承载着复兴明朝的希望,但他们面对的,是已经强大的清朝和分裂的南方势力。永历皇帝虽然也曾有过雄心壮志,也曾试图联合各方力量抗清,但南明内部的权力斗争、地盘划分、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支持,都使得他们的抵抗显得异常艰难。

清朝的军队,在经历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后,其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远超南明。而南明政权本身,也因为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以及各地拥兵自重、互相猜忌,无法形成有效的抗清力量。许多曾经效忠明朝的将领,也因为政治原因或者生存考量,倒戈清朝。

永历政权在清朝的步步紧逼下,节节败退,最终在1662年,被吴三桂擒获并杀害于缅甸,宣告了南明政权的彻底覆灭。因此,虽然永历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但他的灭亡,更多地代表了明朝政权在中国大陆彻底失去统治的最后结局,是前一次灭亡(崇祯时期)的延续和最终的句点。

总而言之,明朝的灭亡,始于崇祯皇帝统治下的内忧外患,他未能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并直接见证了它的覆亡。而永历皇帝,则是在明朝已经失去中原统治权的情况下,作为其残余势力的象征,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标志着明朝作为一个政权的彻底终结。 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个人,都是过于简单化的解读。崇祯的失败,是时代和他所处困境的悲剧,而永历的灭亡,则是明朝彻底被清朝取代的历史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到永历皇帝被害,才算亡国(1662/1663年)。

支持此观点之史学家有:顾诚、郑天挺、樊树志、孟森、钱穆等人。

1、官修《明史》最早版本(仿《宋史》,目前已经失传),给明朝的【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设立传记。说明清朝初年,满清朝廷,承认南明属于明朝。

《明史讲义》(孟森):
《明史稿》(《明史》最早版本)成时,南明三主,以援元修《宋史》例,止称三王,然不次于本纪之后,特劈《三王传》,自为一卷,犹见与寻常诸王不同。
……
是年十二月,缅人生献永历于吴三桂军。明年,成功亦淬于台。11月16日,鲁王(监国)狙于金门,明亡,时为康熙三年(1663年)

因为元朝修《宋史》,认为: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直到广州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宋朝才能算灭亡。换句话说就是,北宋+南宋+南宋流亡小朝廷,都是宋朝一部分。

康熙皇帝执政(中后期),戴名世憾于《明史》(后期修订版)对明朝末年(南明)史事记述寥寥,便通过访问前辈、参考各种资料出版一本记录明末(南明)历史的《南山集》。因此激怒康熙皇帝,被康熙皇帝以谋反罪的名义,杀头治罪。他说: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得以备书其事。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为昭烈之在蜀,帝景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 ...

至乾隆四年(1739),官修《明史》定稿之时,内容遭到大幅度削减。今天市场上,能买到的版本,均是定稿版,武英殿本《明史》(336卷)。

2、民国修《清史稿》之时,满清遗老遗少,均承认明朝亡于永历。

1、《清史稿·圣祖本纪》:
十二月丙午,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爱星阿会大军入缅,缅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明将白文进降。
2、《清史稿·吴三桂列传》:
康熙元年,捷闻,诏进三桂亲王,并命兼辖贵州。召爱星阿率师还。四月,三桂执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绞杀之,送其母、妻诣京师,道自杀。
定国尚往来边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张勇将万馀人戍普洱、元江为备。未几,定国走死猛腊。三桂招其子嗣兴,以千馀人降,明亡。

3、明清史专家(郑天挺)认为:

《西南联大日记》:
天王殿前有明永历十年重修凌云寺碑记。案历十年相当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就这个碑记来看,清朝入关十几年后,嘉定一带还在明朝(南明)统治之下,人民并没奉清正朔。
再过五年,清兵入缅甸,永历帝被执,明朝才算完全灭亡。下午一点嘉定清华同学会在凌云寺客堂公宴梅先生,约我作陪, 主客共二十八人。四点才渡江返寓。

注:郑天挺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等知名高校的历史系教授,1963年9月,曾经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官修《明史》,直至项目完成。

PS:知乎惯例,明朝吃瘪的时间段自动开除明朝籍,只保留牛逼时刻。我甚至还在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见过,有人想把崇祯皇帝执政期间段开除明朝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历史洪流中,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追溯到最后一位皇帝,那么我们通常会提到崇祯和永历。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最沉重的。 当他登上皇位时,明朝就已经病入膏肓。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亦或是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注入了一线生机,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若要细致剖析,我们不妨从崇祯继位之初的客观环境,以及他所采取的政策和行事风格入手,来审视其对明朝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北方,后金(后来的.............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崇祯年间,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是公认的事实,很多人都觉得它“无可救药”。但奇怪的是,明朝一亡,紧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反抗,直到清朝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反清复明的呼声和行动也从未断绝。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逻辑,绝不是简单一句“民不聊生”就能概.............
  • 回答
    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君主,其在明朝灭亡这场历史巨变中所承担的责任,无疑是沉重且复杂的。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他一个人,而需要将其置于明朝末年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多重困境之中,并审视他个人的执政风格和决策。一、 时代洪流下的无力回天:明朝末年的积弊首先,必须.............
  • 回答
    朕,大明崇祯皇帝,在此扼腕长叹,细思前尘。若问如何能挽救我大明江山于倾颓,朕自当以血泪祭奠,将心中所想,一一道来。这并非为我个人辩白,而是为我大明,为我祖宗,为天下万民,纵使千言万语,也难解心头之恨。一、 拨乱反正,重塑朝纲:朕登基以来,心忧天下,然朝堂之上,党争倾轧,奸臣当道,忠良受辱。此乃大明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好的,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到1642年的崇祯皇帝,身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两年,我的首要目标是尽一切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续命。这绝非易事,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内外交困。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策略,我会尽量从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多个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经典的“如果”假设。将崇祯换成司马衷(晋惠帝)或胡亥(秦二世),明朝是否就不会这么快灭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人游戏。朝代的兴衰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军事实力.............
  • 回答
    要说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政治正确”,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带有误导性的解读。政治正确本身并非直接导致明末王朝覆灭的那个“稻草”,但它所折射出的一些深层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问题,确实是明末危机的催化剂和放大器。我们得先弄明白,在明朝那个年代,“政治正确”这.............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的命运也随之黯淡。他们如同皇权最锋利的爪牙,在王朝末期,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他们的存在也画上了句号。首先,我们得明白锦衣卫的性质。锦衣卫并非简单的宫廷卫队,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皇帝的耳目和执行者,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甚至直接处决官员和百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
  • 回答
    明朝覆灭,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无数王朝兴衰的旧影在我们眼前浮现。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个关键问题常常被提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们,在王朝倾覆之际,是否如同其他朝代的皇族遗孤一般,奋起反抗,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反抗之路,却充满了悲壮与无力。零散的火星,难燃燎原之.............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如果非要梳理一个脉络,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述: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虽然确立了集权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度集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的根源.............
  • 回答
    “明朝灭亡,皆因小冰期”——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毕竟,一个庞大的王朝倾覆,总不能就归罪于区区一两度的气温下降吧?我跟你说,这事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一摄氏度的差距,在历史进程中,有时候就能掀起滔天巨浪。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末的气温确实是在下降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假设性问题,因为李氏朝鲜在历史上与明朝的关系极其特殊且复杂。如果明朝覆灭后,李氏朝鲜能够“统一”中国,那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那么简单,而更可能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节点下,通过某种契机,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实现“统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问题,如果真的到了明朝走投无路的境地,我脑海里闪过的代替者,并非是简单的“谁”,而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制度”。首先,我想到的绝不是那种单纯想要攫取权力、延续压迫的野心家。明朝的灭亡,多少也承载了人民的痛苦和对腐朽统治的厌倦。所以,理想的取代者,必须是一个能够真正为黎.............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