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

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

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存基础和文化根基就是游牧。他们的祖先世代在广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生活习俗。马匹、牛羊是他们的命脉,草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民族基因里,是区分于农耕民族最鲜明的标志。

元朝时期,虽然蒙古贵族曾有尝试推行农业的意愿,但这种尝试更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而非蒙古人自身内在的觉醒或对农业的天然偏好。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而游牧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卓越的骑术、军事组织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这是他们能够征服世界的关键。

二、 元朝时期推行农业的局限性与反弹

元朝时期,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确实有过推广农业和设置屯田的举措。这背后有几重考量:

财政收入的需要: 维持庞大的帝国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草原经济在税收和物资供给方面相对有限,而农业可以提供更稳定、更可观的粮食和税赋。
巩固统治的需要: 将一部分蒙古人安置在定居点,发展农业,有助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减少其在外游荡的可能性,也便于管理。
学习汉制的需求: 元朝统治者在很多方面都在学习和借鉴汉族王朝的管理经验,农业和税收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措施的推广遇到了不少阻碍,并且并未能深入人心:

地理环境的限制: 蒙古高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虽然有适宜耕种的区域,但整体而言不如中原地区稳定。许多地方仍然以畜牧为最佳的生存方式。
经济效益的差异: 对于习惯了游牧生活,能够通过畜牧轻松获得足够生活资料的蒙古人来说,辛勤耕作的农业可能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甚至更辛苦。
文化习惯的抵触: 游牧生活方式带来的自由、流动和对马匹的依恋,与定居农业的辛劳、束缚和对土地的依赖是截然不同的。许多蒙古人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农业生活,认为那是“农夫之事”,不如“牧人”来得豪迈。
统治的不稳定性: 元朝的统治本身也充满了动荡。虽然有推行农业的政策,但整个王朝的政策摇摆不定,也影响了长期耕作和定居的计划。

当明朝建立,推翻元朝统治后,这种对农业的“尝试”也随之瓦解。明朝并没有像元朝那样在蒙古地区大力推行农业,反而将他们视为需要提防的边患。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削弱了蒙古人转向农业的动力和可能性。

三、 明朝的政策与蒙古的分化

明朝建立后,对蒙古的态度并非是将其融入农耕社会,而是采取了更为防御和分化的策略:

军事上的对峙: 明朝将长城作为主要的防御体系,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使得蒙古人更加依赖其传统的军事优势,也就是游牧生活带来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羁縻”政策的局限: 明朝对部分蒙古部落实行“羁縻”政策,即承认其内部自治,但要求朝贡称臣。这种政策虽然维系了表面上的和平,但也使得蒙古部落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的农业化发展趋势。
内部的分化: 明朝时期,蒙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些部落被明朝招降或收编,在边境地区成为“归附蒙古”,从事一定的农牧结合或提供劳役。但这些只是少数,而且更多的是以补充兵员或从事边境贸易等形式存在,并未完全放弃游牧习性。而大多数蒙古部落,尤其是退居漠北的“鞑靼”和“瓦剌”,则继续以传统的游牧方式生存和发展。

四、 回归游牧的现实考量

当元朝覆灭,他们失去了对广阔中原地区的统治和资源调配能力,而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本身就最适合发展畜牧业。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并强化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是他们最现实、也最符合自身能力的生存选择。

资源的再集中: 退居草原后,他们能够重新集中利用草原的资源,发展畜牧,这是他们最熟悉的“产业”。
军事力量的恢复: 游牧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这对于在草原上争取生存空间、与明朝抗衡至关重要。
民族认同的强化: 在失去帝国后,强化其游牧民族的身份认同,更容易凝聚人心,抵抗外部压力。

总结来说,蒙古人在明朝推翻元朝后并没有“变回”游牧民族,而是回归了其最根本、最适合的生存模式——游牧。元朝时期的农业化尝试,虽然有过,但并未能根除其游牧文化的基因,且在地理、经济和文化习惯上面临诸多局限。明朝建立后,其防御性的政策和蒙古内部的分化,更进一步巩固了蒙古以游牧为主的生存方式。草原是蒙古人的家园,畜牧是他们的生命,这是他们的民族属性,而非可以轻易抛弃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什么时候蒙古成了农耕民族了?没有的事情啊!耕田的还是四等汉人啊!

间或有那么几个稀有品种的蒙古人耕地了,那也不代表整个蒙古。草原地区无法进行农耕活动,因为草原的土壤没有深厚的腐殖质,和内地的森林土壤完全不一样,缺乏腐殖质的土壤颗粒松散,特别容易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盐碱化和荒漠化,而且这种土壤种庄稼,产量极低,极端情况下,收获没有种子多。。。张作霖当年按照森林开荒的经验组织过草原开荒,结果除了搞出来几块沙地一无所获。

所以蒙古人在内地根本就没有农耕化,而且跑进来的,都是贵族和军队,蒙元帝国的统治方式和满清颇有相似之处,就是代理人制度。蒙元帝国是通过色目人充当包税人,结合当地的地主豪强来统治,上层基本上就是负责一个大的政策方向,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所以蒙古老百姓一直都在草原放羊,怎么农耕化啊。

明太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打垮了蒙元帝国的军队,杀了蒙元帝国的包税人,没了军队贵族就跑回了草原,继续住帐篷。。。

user avatar

谢邀

没有转回游牧,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全民农耕化。蒙古人入住中原后大部分蒙古百姓还是留在蒙古草原了,只有部分将领和家属以及士兵入住中原。也就是说蒙古人的本部和主体一直保持着游牧传统,没有满族这样主体入住中原和定居化农耕化。

北退的蒙古人是上层和官兵为主,在中原已经定居农耕的蒙古人大部分是没有退回蒙古草原,继续留在中原。退回蒙古草原的农耕蒙古人也是少数。

最主要的还是环境的原因,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

古代那个农业水平下 蒙古草原绝大部分地区只适应游牧,根本没办法发展农业。夏季较短导致玉米(从美洲传入后)和夏季麦产量极低,那个时候冬季麦还没传入东亚,多变不稳定的草原气候造成收成没把握。所以那个年代蒙古草原更适合游牧。

其实不仅蒙古人还有更早的回鹘人都试过在蒙古草原发展农业,但是都没有成功,要么战乱要么气候原因都失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元朝(1206年1368年)灭亡后,虽然明朝建立了新的统治,但确实在元朝覆灭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反明复元或者遥尊北元正朔的政权和势力。这些势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高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情况: 1. 北元(1368年 约1635年):最主要的“反明复元”政权元朝灭亡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明朝没有灭掉察合台汗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1. 察合台汗国的兴衰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分裂后形成的四大汗国之一(其他为金朝、西夏、北元)。它由元朝宗室察合台的后裔统治,疆域主要位于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鼎盛时期.............
  • 回答
    要说奥斯曼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和清朝灭掉明朝的区别,这可不是简单地“谁打赢了谁”,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感觉跟听老辈人说书一样,不带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件事儿发生在啥时候,当时的世界格局啥样。 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帝国(1453年): 这会儿是欧洲中世纪的尾.............
  • 回答
    万历朝鲜之战,一场持续七年之久的东亚大规模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让明朝与日本的关系走向了难以预测的未来。战后,明朝有没有能力彻底消灭日本?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军事实力、政治意愿、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明朝当时的军事实力:一支庞大的但并非无懈可击的力量万历朝鲜之.............
  • 回答
    女真,这个东北的崛起力量,最终将蒙古帝国的残余和庞大的明朝收入囊中,成为了清朝的奠基者。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历史机遇、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手衰落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女真并非一夜之间征服了蒙古帝国和明朝。 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时代,蒙古帝国.............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的命运也随之黯淡。他们如同皇权最锋利的爪牙,在王朝末期,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他们的存在也画上了句号。首先,我们得明白锦衣卫的性质。锦衣卫并非简单的宫廷卫队,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皇帝的耳目和执行者,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甚至直接处决官员和百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
  • 回答
    明朝覆灭,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无数王朝兴衰的旧影在我们眼前浮现。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个关键问题常常被提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们,在王朝倾覆之际,是否如同其他朝代的皇族遗孤一般,奋起反抗,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反抗之路,却充满了悲壮与无力。零散的火星,难燃燎原之.............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如果非要梳理一个脉络,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述: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虽然确立了集权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度集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的根源.............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历史洪流中,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追溯到最后一位皇帝,那么我们通常会提到崇祯和永历。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最沉重的。 当他登上皇位时,明朝就已经病入膏肓。内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