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明朝不灭掉察合台汗国?

回答


明朝没有灭掉察合台汗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
1. 察合台汗国的兴衰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分裂后形成的四大汗国之一(其他为金朝、西夏、北元)。它由元朝宗室察合台的后裔统治,疆域主要位于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鼎盛时期在131实在14世纪中叶。
1340年代:元朝灭亡后,察合台汗国逐渐分裂为多个小政权,如帖木儿帝国(1370年建立)、白 Horde(1370年建立)等,逐渐失去统一性。
14世纪末: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中心逐渐衰落,中亚地区进入分裂和动荡时期。

2. 明朝的建立与扩张
明朝建立于1368年,朱元璋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主要针对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和国内叛乱(如张士诚、陈友谅),并采取“海禁”政策,限制对外扩张。
永乐年间(14021424年),明成祖朱棣开始积极对外扩张,如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但主要针对东南亚、南亚,而非中亚。



二、明朝的战略优先级
1. 国内巩固与内部治理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的主要任务是平定国内叛乱、重建中央集权,并应对北方的北元势力。例如:
1371年:朱元璋派徐达击败北元残部,攻占元大都(今北京)。
1388年:朱元璋与北元达成“和议”,结束北方战争。
明朝的军事资源和政治重心集中在北方和南方,中亚并非战略重点。

2. 对中亚的“非直接威胁”
明朝认为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尤其是后期分裂后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的威胁有限,且其地理位置远离明朝的直接疆域。
中亚的汗国更倾向于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如帖木儿帝国曾向明朝进贡),而非直接挑战明朝。

3. 地理与后勤限制
中亚地区地形复杂(如帕米尔高原、草原、沙漠),明朝缺乏足够的军队和后勤支持进行远征。
明朝的军队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北和南方,而中亚距离明朝核心区域(中国)较远,需要长期驻军和补给。



三、外交与贸易关系
1. 朝贡体系与贸易网络
明朝通过朝贡体系与中亚国家保持联系。例如:
帖木儿帝国(1370年建立)曾向明朝进贡,双方保持一定外交往来。
明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进行贸易,如丝绸、瓷器等,但并未试图控制中亚政权。
明朝更倾向于通过外交而非军事手段维持与中亚的联系。

2. 对“西域”的战略定位
明朝在西域(今新疆)设有“都司”等机构,但其主要职能是管理边疆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而非直接干预中亚汗国。
明朝对西域的控制能力有限,且中亚汗国的势力范围远超明朝的直接管辖范围。



四、察合台汗国的内部衰落
1. 分裂与内乱
14世纪末,察合台汗国因内部分裂和外部压力(如帖木儿帝国崛起)而逐渐衰落。
阿布哈兹、白 Horde等小政权的兴起,使中亚地区陷入混乱,明朝难以集中力量对付一个已分裂的汗国。

2. 明朝对中亚的“无作为”
明朝对中亚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贸易和外交,而非军事征服。例如:
1405年:郑和下西洋时,曾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进行接触,但未直接军事冲突。
明朝在15世纪中叶后,因“海禁”政策和财政压力,逐渐放弃对中亚的直接干预。



五、明朝后期的中亚互动
1. 帖木儿帝国的崛起
帖木儿帝国(13701505年)在中亚建立强权,但其势力范围与明朝无直接冲突。
明朝在15世纪中叶后,因内部问题(如土木堡之变、宦官专权)逐渐衰落,对中亚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

2. 清朝的中亚控制
到清朝(16441912年),中亚地区被纳入清朝的“羁縻政策”范围,但明朝的疆域已不包括中亚,因此明朝无法直接控制该地区。



六、总结:明朝未灭察合台汗国的原因
| 原因 | 具体说明 |
|||
| 战略优先级 | 明朝初期专注国内稳定,中亚非战略重点。 |
| 地理与后勤限制 | 中亚距离明朝核心区域遥远,后勤压力大。 |
| 外交与贸易关系 | 明朝通过朝贡体系与中亚保持联系,而非军事征服。 |
| 察合台汗国的衰落 | 14世纪末中亚已分裂,明朝难以集中力量征服。 |
| 明朝的国力与政策 | 明朝后期因“海禁”和财政压力,放弃对中亚的直接干预。 |



历史意义
明朝未灭察合台汗国,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对中亚的“间接控制”策略。明朝更注重通过贸易、外交和边疆管理维持与中亚的关系,而非直接军事征服。这一政策也体现了明朝对中亚地区复杂局势的务实态度,以及对自身资源和战略重心的合理分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明朝没有灭察合台汗国很正常,这是明朝的需要决定的,明朝在新疆不是一无所获,相反得到了不少东西。而且古代人和今天中国人关于“中国”的范围和定义不完全一样,提这个问题未免有用今天的观点强奸古人的思想之感。

首先,我们今天大脑中“中国”的范围,是八十年代谭其骧画的地图,以满清1820年的版图为标准。但历史上中国人是不是这么想呢?不完全是,历史上的中国人不但把新疆西藏看成中国国土,也把越南朝鲜看成国土。朝鲜是商朝箕子后代,越南是汉朝旧交趾郡。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历史观点里面,那就是中国。而不是今天中国人脑子里的,新疆西藏是中国,朝鲜越南是外国。

如果按传统的观点,满清和明朝都没有完全统一中国。明朝有越南还维持住了朝鲜的册封关系,但对新疆西藏影响力不大。满清倒是有新疆西藏,但满清没有在越南统治过一天,设过一个郡县。到了甲午战争被日本剥夺朝鲜宗主权力,还被霸占台湾。这和明朝征服过越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在越南还有越南都统司这个行政单位。立国两百年还能击溃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公平的说,明朝东边行,满清西边凑合。如果明清皇帝见面,他们谁也不敢说自己统一了全中国。真的远迈汉唐,同时拥有新疆西藏和越南朝鲜(汉唐同时有新疆朝鲜越南,唐在朝鲜半岛有安东都护府,西藏也是名义的臣子)

托近代满清的鸿福,越南朝鲜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国家。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新疆西藏和越南朝鲜。只能按谭其骧画的范围谈主权。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历史事实。不要用80年代才有的观点看古人。

第二,我再谈谈为什么明朝东边行,西边却不行。这得要感谢大元朝啊。经过元朝上百年的征服战争,西北和中原已经是赤地千里。惟一有点人口的就是被破坏的最小的东南部,原南宋地区。其实今天的汉人,不管是东北的汉人还是江浙的人,很大概率都是南宋人的后代,金国汉人早就在和元人战争中消耗掉一大半了,骂南宋等于数典忘祖。

元朝人口密度图

因此明朝三百年,都在做一件事情。用东南人口填上西北,我们如果去青海去甘肃,往往会惊奇的发现,某人祖先是南京人,被流放到西北。这种情况下,恢复汉唐伟业,恢复西域,再建个版图到波斯的安西大都护府,你觉得可能吗?

而且明朝不但不灭察合台,甚至发展到出现了和元军察合台军交战,明明取得胜利。也不占据疆土,反而将当地居民掠夺走带回中原的例子。

如明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几次战斗,

[四月,甲申],都督濮英练兵西凉,袭虏故元柳城王等二十二人,一千三百余人,并获马二千余匹,遣使以所获符印来上。

[丁亥],都督濮英复请督兵略地,开哈梅里之路,以通商旅。上赐玺北日:“报至,知所获人畜。略地之请,听尔便宜,但将以谋为胜,慎毋忽也所获马二千,可付凉州卫。”

文中柳城就是鲁陈,也就是今天新疆吐鲁番的鲁克沁,当时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版图。明军已经攻破了鲁克沁,俘虏了故元柳城王(东察合台的鲁克沁领主,明朝把元朝和东察合台都称为胡元余孽)和一千多蒙古回鹘奴隶,并且明将濮英还高兴的提出了开哈梅里(哈密)商路。如果是汉唐时期,肯定会非常高兴的要设西域都护府。但明太祖却反映冷淡,却对濮英捕获的奴隶和牲畜颇有兴趣。如果不考虑当时明朝西北人口稀疏的情况,很难解释明朝的反常行为。

而明朝后期在新疆也不是完全没有作为,起码明成祖把自己的奴隶提拔成了哈密王,在哈密维持了一百多年统治。后来嘉靖二十五年,吐鲁番汗国哈密领主马黑麻王子为了对付哥哥沙汗可汗,主动投降明朝,明朝再设哈密卫。明朝至少维持住了新疆最东边的统治。但是明朝没有机会再建都护府,因为西北人口恢复要等到清朝了。

至于征服西域,灭东察合台。对于汉人真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且不说明朝俘虏过东察合台鲁克沁领主。我就说说满清末年汉人英雄徐学功吧,一个民团首领,领着五千多个拿大刀片子的汉人,没有任何支援,在新疆顶住阿古柏和妥德璘攻击,割据乌鲁木齐南山和吐鲁番,撑了十三年。最后等来了左宗棠大军,一起剿灭了西域反贼。大明一个堂堂的大帝国,如果甘肃人口多点,不会比同为汉人的徐学功差吧?

user avatar

首要原因是无能,次要原因是没想法

很多人(主要是X粉)认为开拓西域就是派兵沿河西走廊向西进军,击败敌人占领西域就完事了。

这帮人就没想过蒙古高原的敌人会南下河西切断后勤吗?

真要是读过汉唐清开拓西域史,就会发现这三朝全部都是按照先解决漠南再解决漠北再进军西域这个顺序走的。不解决漠南就不能解决漠北,不解决漠北河西走廊随时都可能被切断。

你大明别说解决漠南了,永乐朝就被蒙古人堵在顺天府隔燕山对峙了

user avatar

与其问大明为何灭不掉察合台,不如问问大宋为何灭不掉西夏!

明粉:因为西北人口少,后来经过三百年,西北人口多了(不是说好的满清杀了2亿人吗),才让满清摘了桃子。阿桂听了一脸懵逼,去新疆跟河西走廊有什么关系?

清朝八旗兵去新疆都是走外蒙的!

汉武帝时霍去病才拿下甘肃河西走廊,然后汉武帝派大废材李广利把远在中亚南部的大宛揍了,抢了大量战马回国(大部分死在路上了)。

两代人之后汉宣就建立西域都护府,汉朝才开始统治西域。

user avatar

明朝是非常典型的高开低走王朝,也是个典型的“相信后人的智慧”的失败案例。

朱元璋有实力,但是“威服西域”后就不想要了。朱标一死他只能相信朱允炆的智慧(朱元璋:算逑,拉倒吧,保住皇位就算成功)

朱棣有后人的智慧,但是把打仗当工作,五征漠北但没有啥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事实上造成了大量的“成祖弃守地”,卫所制度的失败和崩溃算是注定了。

到了明宣宗好圣孙朱瞻基的时候,朱瞻基因为财政原因,反复举棋不定,等到安南彻底独立已成事实,只能顺水推舟大举缩边。

明宣宗认为缩边确实可以让明朝财政喘口气,只要后来人有钱了,就能再改土归流。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

嗯,结果就是明朝边防消耗更大了。

然后就是土木堡,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没有灭掉察合台汗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1. 察合台汗国的兴衰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分裂后形成的四大汗国之一(其他为金朝、西夏、北元)。它由元朝宗室察合台的后裔统治,疆域主要位于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鼎盛时期.............
  • 回答
    万历三大征,这场耗时近二十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军事行动,常常被认为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它们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是导致大明帝国覆灭的唯一元凶?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来回答,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层面的原因。三大征的“罪状”:巨大的消耗与累积的矛盾首先,我.............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东林党没能阻止明朝灭亡,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就能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力不从心”与“时运不济”的共同作用。他们的努力是真实的,但面对的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以及一个已经崩坏的政治生态。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看看东林党是怎么来的,他们想干什么,以及他们碰到了什么。一、东林党的.............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明朝,这俩确实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人物,一个是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另一个则是统治了汉族近三百年。要说为啥奥斯曼能“遛遛”地扩张三百多年,而明朝却在三百年左右就“撞墙”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差不多同一时期”其实是有个度的。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崛.............
  • 回答
    您的问题中存在一些历史时间线的混淆。实际上,伊尔汗国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解体,而明朝从未面临“收复”伊尔汗国的现实需求。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伊尔汗国的历史背景与消亡1. 伊尔汗国的建立与终结 伊尔汗国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1264年—1335年),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创立,统治波斯、中亚.............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说起明朝皇宫,大家脑海中浮现的自然是北京巍峨壮丽的紫禁城。然而,在明朝建立之初,都城选址并非北京,而是南京。既然都城一度定在南京,那为何没有像北京一样,在钟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紫金山南边,大兴土木,营建一座辉煌的皇宫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一些难以言说.............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估计能让无数金庸迷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抓耳挠腮,甚至引发一场场旷日持久的茶余饭后争论。毕竟,张无忌的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违背常理”的。一边是青梅竹马、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周芷若,另一边是刁蛮任性、心狠手辣却又魅力十足的赵敏。这简直是“白月光”与“朱砂痣”的终极对决,怎么看,张无.............
  • 回答
    “无人机干坦克优势这么明显,为啥都不愿意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现实?”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军事领域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具争议的核心。很多人看到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对坦克造成的损失,觉得坦克“不堪一击”,预言它将走向消亡。但军事领域的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也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费解和震撼的设定之一,它涉及到非常前沿的物理学概念,尤其是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并且是作者刘慈欣在宏大叙事中对宇宙规律的一次大胆演绎。要理解程心和关一帆经历的这段时间跨度,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睡15天”和“1千多万年”的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明朝与殖民帝国谁强谁弱的讨论,确实常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屯门海战就是一个经常被“选择性遗忘”的例子。其实,之所以有人在强调明朝不如殖民帝国时,不提屯门海战,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讨论的“预设”和“目的”不同: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乘客经常提到的一个疑惑。明明看着铁路设施挺先进的,火车也时不时能看到跑得挺快的,为啥在某些路段,火车就是“慢吞吞”的,让人感觉“大材小用”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运行可不是我们开车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