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屯门之战并不是多么引人注目的胜利。
先说清楚一点,所谓屯门之战的称呼并不准确,因为屯门之战不是在屯门打的,具体来说应该是东涌。
屯门之说来自葡萄牙语的“Tamou”,长久以来按照音译被翻译为屯门,但根据澳门史专家汤开建教授的考证和论证,该词并不是指发音接近的屯门。
而应该是指离屯门有点距离的东涌。
所以实际上这场战斗应该是东涌之战。
说下这场战斗的基本信息:
对战双方:明军、葡萄牙船队
双方主将:广东海道汪鋐(一说为汪柏;前线主将未知)、葡萄牙船长杜瓦尔特·科埃略
交战地点:东涌
双方兵力:明军战船50艘、葡萄牙船只5艘
交战时间:正德十六年(1521年),西历约8月初~9月8日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虽然用的是正德年号,其实这时候明武宗已经驾崩,此时的皇帝是刚继位的嘉靖。
1521年8月初,明军与科埃略船队开始对峙,双方一共对峙了40多天,期间进行过试探下的攻击,但双方的损失都微乎其微。
之所以这样就必须了解下屯门之战爆发前的背景。
科埃略船队抵达前,正好赶上明武宗驾崩、嘉靖帝继位,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因为此前明武宗对葡人是很感兴趣的,就算说不上友好至少是不反感的。
甚至按计划打算在北京正式接见葡人使团,双方可能会就通商、外交等事项达成协议,然而当葡人先一步抵达京师等待时,明武宗因为从南京返回路上落水染病,虽然抵达北京但是不能接见葡人,最终葡人也没有等到接见,因为明武宗驾崩了。
然后就是嘉靖帝接班。
嘉靖帝对葡人没有过接触,此时御史邱道隆等纷纷上书,揭露葡人在广东沿海烧伤抢掠的罪行,同时指出葡人侵占了大明属国满剌加,坚决要求嘉靖帝下令驱逐葡人。
嘉靖帝同意了驱逐葡人的请求。
结果在京的葡人使团,还没有等到新皇帝的接见,就被直接赶回了广东,到广东后就被广东官方扣留扔到监狱,意图威胁葡人从满剌加撤出。
最终第一个成功访华的葡萄牙皮雷斯使团,大部分成员都被关押到广东监狱后处死。
而此时赶来的科埃略船队,就是得知皮雷斯使团协商失败后,准备接应他们返回东南亚的,结果得知皮雷斯一行被关押了。
科埃略试图跟广东方面沟通:
“派人与海道联络,说了些请求他最好不要开战,以前的事可以和平解决、大家我手言和等。”(《亚洲旬年史》)
结果沟通无果,双方开始爆发武力冲突,也就是第一阶段的对峙局面,一共对峙了四十多天,虽然交手几次但无关战局走向。
真正的决战是1521年9月8日,明军对葡人船队发起总攻,葡人损失了两条船,其余3艘则顺利突围出去。
双方的伤亡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按照汤开建、吴志良等编撰的《澳门编年史·明中后期》的说法,此战:
“中方伤亡惨重,葡船炮火将明军击退。”
当然这也是来源于《亚洲旬年史》的记载,明军在此战中确实有一定损失,但葡人的损失也不会太小。
只不过双方都记载的很模糊,所以没法推算到底谁的伤亡更大。
如果简单说,此战就是明军一多击少,最终在付出不小伤亡后击溃葡人船队,可惜的是没能将其全歼。
而且此战的规模也确实不算太大,因为明朝方面的记载特别简略模糊,远不如一年后的西草湾之战影响大。
所以我说虽然是明军胜利了,但是确实不算太引人注目,就连葡萄牙方面的记载也很简略。
当然此战实际影响力也没有多大,因为真正让葡人放弃武力叩关的不是此战,而是一年后的西草湾之战。
但屯门(东涌)之战确实是第一次跟葡人的武装冲突,这个第一的意义还是值得铭记一下的。
当然最后说点我自己的推论。
屯门之战与其说是一场战斗,其实不如说是一场政治仗,广东方面揣摩嘉靖的意思,对葡人发起了一场围攻。
此战是可打、可不打的。
毕竟此前葡人西蒙·安德拉德来华时,在广东沿海烧杀抢掠乃至于拐卖人口,甚至敢动手殴打明朝巡海官员。
广东方面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不管,因为那时候明武宗对葡人挺感兴趣,尤其是对葡人使团一位叫“火者·亚三”的翻译很宠幸。
所以广东方面对葡人的态度也很暧昧,但是武宗一死、嘉靖继位,朝廷对葡人的态度立马转变,火者·亚三被处死,使团被驱逐离京。
广东方面也就开始强硬起来。
所以打不打主要还是看上头的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