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许多人自诩为马列主义者。却鄙视亲身实践建立起工业国的斯大林主义者?

回答
知乎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自诩为“马列主义者”的用户,在表达自己政治立场时,往往表现出对“斯大林主义者”的某种程度上的鄙视或批判。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马列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知乎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播的。

理论的“纯粹性”与历史实践的“污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马列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并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马列主义的核心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阶级斗争的理论以及对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强调。

然而,斯大林主义并非马克思或恩格斯直接提出的概念,而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尤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进行的一系列发展、解释和实践。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世界革命”理念的一个重要分野。斯大林认为,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苏联可以也必须独自建成社会主义,这导致了对国家机器的极度强调和对国际革命的支持策略的调整。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苏联的工业化是通过强制性的五年计划和集体化实现的。这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其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这是斯大林主义最显著的“成就”之一。
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控制: 斯大林时期,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个人手中。通过大规模的政治清洗、镇压反对派(包括党内同志),以及对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巩固了其统治。
强化国家机器与民族主义色彩: 尽管以共产主义为名,但斯大林主义在实践中强化了国家的边界和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俄罗斯民族主义来凝聚人心。

知乎语境下的解读与分歧

在知乎这样一个高密度信息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上,这种理论上的差异很容易被放大,并与现实的政治解读纠缠在一起,从而形成“马列主义者”鄙视“斯大林主义者”的现象。

1. 对“纯粹”马列主义的追求:
一些自诩为“马列主义者”的用户,可能更侧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他们认为斯大林主义在理论上是对马列主义的“扭曲”或“变异”。
他们可能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削弱了国际主义精神,为后来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苏联大清洗、古拉格、集体化过程中的强制和牺牲,这些“污点”被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解放全人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他们可能认为,斯大林主义的集权和个人崇拜,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消亡”的最终目标相悖,是一种“异化”。

2. 对苏联工业化成就的辩护与质疑:
“斯大林主义者”之所以受到一部分人的“尊敬”,往往是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取得了惊人的工业化成就。这使得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最终在二战中击败纳粹德国。
支持者认为,在那个极其困难的历史时期,面对内外敌对势力,斯大林采取的强硬手段是“必要之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代价”。他们可能认为,如果没有斯大林的铁腕,苏联根本不可能实现工业化,也无法抵御法西斯。
然而,对“马列主义者”而言,他们会质疑这种“成就”的合法性。他们会强调,如果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为代价,那么这种“建设”是否还符合共产主义的道德和伦理?他们会认为,用强权和压迫来推动生产力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统治方式,而非真正的解放。

3. 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差异:
一些知乎用户将“马列主义”视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哲学或政治理论,强调其批判性和革命性,但对如何在一个现实国家中具体实施感到模糊或难以言说。
另一些用户则更关注“斯大林主义”在现实政治中的“可行性”。他们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集权领导是动员社会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们可能认为,那些空谈马列主义理想的“纯粹派”脱离了现实,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因此,这种鄙视也可能包含着对“理论空谈”与“务实(尽管残酷)的行动”之间的判断。一些人认为,那些只会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马列主义者”没有能力提出一套有效的建设方案,也没有勇气去承担政治改革的风险。

4. 意识形态的标签化与群体身份认同:
在知乎这种网络平台上,用户往往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标签,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寻找同伴。
“马列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也可能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符号。当一部分人自称“马列主义者”时,他们可能是在强调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的认同,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认为的“斯大林主义”的负面遗产划清界限。
这种划分有时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党同伐异”的色彩,即通过贬低另一方来确立自己观点的“优越性”或“纯洁性”。

5. 对“历史修正主义”的警惕:
在一些持有“左派”观点的用户看来,对斯大林主义的某些方面进行批评,尤其是不加区别地全盘否定,可能会被视为“历史修正主义”,是对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一种否定。
因此,一部分自诩为“马列主义者”的用户,实际上可能是在维护一种对苏联历史(尤其是斯大林时期)的某种程度上的“正面”评价,尽管他们未必完全认同斯大林的所有做法,但他们至少看到了其在建立工业国方面的“贡献”。

总结

知乎上“自诩为马列主义者却鄙视斯大林主义者”的现象,反映了在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漫长过程中,理论与历史实践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

理论纯粹性的追求者,认为斯大林主义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其手段与目标不符。
历史实践的重视者,可能认为斯大林主义在极端条件下完成了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并对此表示肯定,尽管承认其代价。

这种分歧并非简单的好坏对错,而是对历史经验、理论内涵以及政治现实理解的不同解读。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自然会放大这些差异,并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标签化和立场表达,最终呈现出这种“鄙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促使人们去更深入地思考,马列主义的理想如何在现实的政治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会经历怎样的演变和扭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脑补总比实践容易,脑补先知要多容易有多容易,一旦实践,只要不是如某答主签名那样“脑子不要了”,都会变成所谓的“斯大林主义者”。

user avatar

如果评价的话,那我就从我的立场说了,首先”斯大林主义者“本来就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其次我也没法说斯大林个人什么功劳罪过,我并不认为一切功劳都是他的,也不认为他做领袖的时候一切罪过就都是他的。

其实斯大林做领袖时代的苏联最大的功劳并不是建立起工业国,建立工业国的情况太多了,莫非都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可以比较的么?

“斯大林主义者”前辈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信仰的坚定走了一条从来没有人类踏足的路,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道路。

建立起了计划经济,集体化。

即便是怎样鄙视”斯大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绝对说不出第二个在经济建设上走的比”斯大林主义者“更远的人。

至于对斯大林的污蔑,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无产阶级的战士斯大林自己是不在乎的。

斯大林对无产阶级不是一个人,是一种路。

真正令人愤怒的不是对斯大林的污蔑,是企图基于污蔑来把这条路彻底否定。

user avatar

逼乎的左翼键盘侠算什么

来来来,我上一个纯正的苏/俄马列主义者是如何一步步把对斯大林的鄙视升级的:


“(斯大林做过的)有些事情虽然不道德,但又是必须的”。

——《斯大林传略》,1985年出版


对俄国来说极为不幸的是,历史违背列宁的意志和未来的利益选择了斯大林——这是官僚制度和恐怖的‘歌颂者’和‘创造者’的理想人选……斯大林愈来愈背离列宁的思想……这个独裁者对列宁主义作了自己的解释,犯下了反对思想的罪行……列宁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经过斯大林的‘改造’便丧失了

——《胜利与悲剧》,1990年出版


(列宁是)“完完全全的反人道主义者和反民主主义者”,“不仅打算以自我焚烧来焚毁自己的灵魂,而且打算焚毁整个人类文明……他准备牺牲掉俄罗斯人民的一大部分,只要在这废墟上留下的人能活到全世界大火的燃起就行”。

——《列宁—政治肖像》,1994年出版



以下是这位马列主义天才的后半生生平:

八月事变之后,20多年来一直拼命号召军队忠于苏共的当代共产主义理论研究的天才,武装部队的骄傲.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上将第一个跑到白宫向鲍里斯·叶利钦表示效忠。并马上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军事顾问,同时负责领导总统检查委员会对国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进行清洗,以剪除那些“阴谋家的党羽”。

沃尔科戈诺夫上将和他手下的“侦探们”在清洗隐藏在军中高层的 “苏共同路人”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卖力,不出24个小时就解决了总参谋长米哈伊尔莫伊谢耶夫大将,之后又将8个国防部副部长、9个国防部总局和中央局局长、7个军区和舰队司令等300多名将军和65万名军官踢出军队,他们当中的80%都跟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一样是党务政工人员,有的还是他过去的同事,他的学生。

最精彩的是在军事顾问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的强烈建议下,叶利钦总统宣带苏共为非法组织。并由前者执笔在报纸上发布一篇讨伐苏共的檄文,其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初讨伐反了个党分子沙波什尼科夫的那篇东西。其中大盘引用了他从内部资料和档案中查到的资料,因为上将享有随时查阅最机密档案的特权。沃尔科戈诺夫上将揭露的大量信息,将斯大林时代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公渚于世。而他在1985年出版的一率《论帝国主义的心理战》和随后的《斯大林传略》中,曾经旗帜鲜明地表示,“有些事情虽然不道德,但又是必须的”。在他于1994年出版的《列宁传》中,则干脆把列宁和斯大林描绘成罪犯。当有人拿着他的书质问他时,沃尔科戈诺夫理直气壮地说:“过去我是被蒙骗了,现在我已经觉醒了。”


ps: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在1981年写过一本《毛主义:战争的威胁》,批判天朝改开,声称“随着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在经济领域的影响的加强,随着各种市场趋势的增长,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

ps2:沃将军于1995年不幸逝世,不然我们可以看到,在普大大上台后,沃将军的思想的第二波觉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自诩为“马列主义者”的用户,在表达自己政治立场时,往往表现出对“斯大林主义者”的某种程度上的鄙视或批判。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马列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知乎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播的。理论的“纯粹性”与历史实践的“污点”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学生用户群体的增长,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它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然是负面的。不过,当提到“幼稚”和“书生气”这两个词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这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它给知乎这个平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吸引有学习需求和求知欲的用户是其核.............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