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周围许多人谈论起堕胎如此坦然?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谈论堕胎话题时表现得如此坦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不知所措。这种坦然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它并非简单的“无所谓”,而是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过去,生育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天职”,对意外怀孕的处理也受到更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在其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女权主义思潮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强调女性的身体自主权。这意味着,女性有权决定自己的身体如何使用,包括是否生育。当堕胎被视为一项合法的医疗程序,是女性行使身体自主权的一种方式时,那些经历过或考虑过这一选择的女性,以及理解并支持这一理念的人们,自然会更坦然地谈论它。这种坦然,是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而不是对生命的漠视。

其次,信息获取的便捷和知识的普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生殖健康、避孕方法、堕胎手术的信息。公众对堕胎的科学认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大家了解,堕胎是一个医疗行为,有其成熟的安全操作规程(虽然任何医疗行为都伴随风险)。相比于过去人们对堕胎的模糊认知和可能存在的恐惧,如今更多人能够理性看待。当话题不再被神秘化或污名化时,人们自然更容易用一种更为平实的态度来讨论。

再者,个体经历的常态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外怀孕并选择堕胎的经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频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当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直接当事人还是身边亲友,都接触过或经历过这个过程,并且最终生活得以继续,甚至比之前更好时,它在人们心中的“禁忌感”就会逐渐淡化。这种常态化带来的坦然,更像是一种“生活就是如此”的认知,而非宣扬或鼓励。

此外,对生命伦理的多元化解读也为这种坦然提供了空间。关于生命何时开始,以及胎儿的权利与母亲的权利如何平衡,一直是充满争议的哲学和伦理议题。支持堕胎权的人士常常强调,在怀孕早期,胎儿尚未具备完全的生命体征或意识,而母亲的人生轨迹、健康福祉以及抚养能力等现实因素,才是当前社会更应关注的。当社会主流文化开始采纳或至少容忍这种多元化的伦理视角时,人们在谈论堕胎时,其心态自然会更加开放和直接。

最后,从心理层面来看,能够坦然谈论,也可能是因为当事人或相关者已经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处理了自己的情绪。对于一些人来说,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公开讨论这个话题,也是一种寻求理解、支持,或是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人提供信息和勇气的途径。这种坦然,可能包含了释怀、同情,甚至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当然,我们也要区分“坦然”与“轻率”。对于堕胎这个话题,即便是最支持女性选择权的人士,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而非儿戏。人们的坦然,更多的是指一种不回避、不羞于启齿的态度,是对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和个体选择的理性认知和尊重,是建立在对生命多样性以及个体困境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所以,当你听到身边的人如此坦然地谈论堕胎时,不妨试着理解,这背后可能是社会观念的进步、信息的公开、个体经历的累积,以及对生命不同面向的尊重与包容。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在复杂现实中,对个体选择和生命尊严的思考与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避孕涉及到的是价值观问题,堕胎涉及到的是现实问题。

这么说是不是很多讨论胎儿算不算人的都很惊讶?这明明就是价值观问题啊?

别看各种约炮神器有多火,多少车展游戏展变成了妹子展,多少人去堕胎,杜蕾斯的网上营销多么搞笑,掌握主体宣传机器喉舌的价值观依旧是相对保守的。无论一个人的情妇日记里有多少女性,无论他糟蹋了多少幼女,我相信他说起孔孟之道依旧会非常顺溜。

而相对保守的价值观里,婚前性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而结婚的目的就是生孩子,生孩子之后有结扎这种大杀器。

你们注意到了咩,整个过程里除了最后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彻底灭掉生育功能之外,没有避孕啥事。

你要说避孕,为啥要避孕?你结婚了就好好生孩子!

啥,婚前,婚前干嘛要有性行为,在家乖乖地呆着!

不要觉得这不搭界,不这很搭界很搭界,宣传避孕在很多老一辈人眼里基本和提倡滥交差不多。

所以这就是价值观问题,而且是不被看好的价值观。

至于堕胎,那是善后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你都做了也没法杀了你,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还是很大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且在有计划生育和杀女婴传统的地方,堕胎比起婚前性行为,其实容易接受得多了。

user avatar

题主错了

胎儿还不如蛔虫 因为胎儿不能算是生物

生命是自出生开始的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男生,他从2007年到现在,5年时间送女朋友(若干)去做了六次人流手术。

起初他还是个大学生,没有钱堕胎,又怕学校里的人知道,都是向我们这群高中同学借钱。看起来也挺可怜的,因为那时的他似乎除了堕胎别无出路,毕竟他还是个学生没法承担这些责任。况且初试云雨,或许他什么都不懂擦枪走火也是难免。

可是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这些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他身上,他已经从学生党变成了上班族,到了可以承担一个婴儿责任的时候,这一切还是没有改观。

他是个残忍的混蛋吗?不,他一个大男人就连看《长江七号》都会在电影院哭的一塌糊涂。那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这些人之所以做出不为人接受的事,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邪恶、凶狠残暴,恰恰相反,他们之所以做出这些事情是因为他们脑袋空空如也。

你有没有想过,你所考虑的这一切,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呢?他们不会去想这是一个生命,更无暇考虑什么伦理道德。老子有钱,怀孕了打掉便是。你问他为什么不带安全套,他笑嘻嘻的告诉你,因为戴套不爽啊傻X。

他们不在乎伦理道德、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不在乎那是一个生命、不在乎女朋友的身体,只要能除掉麻烦让爷爽了什么都行。而不在乎恰恰是这世界最容易的事情,选择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

第二,冷漠。

冷漠不止是当事人,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电视上的人流广告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你,三分钟,喝半杯茶的时间就可以告别烦恼。这所有的一切都化成“烦恼”两个字,好似只是得了一场感冒,吃了药就行,而你不需要为一场感冒痛心难过内疚,因为这是一场“意外”。

人们只会对着屏幕欢笑流泪,我那同学看电影时会为一只不存在的外星生物泪流满面,新浪微博呆狗萌猫的GIF也总能转发成百上千。而全国上下每年总有几次打狗运动,新闻上那些狗有的被击碎头颅睁着没有光泽的眼睛盯着镜头,有的被打的口吐鲜血倒在地上抽搐。然而点开新闻评论你猜会看到什么?三个字,“打的好。”

就是这样,你有想过去劝导这些人吗?我有过。

当他上次准备去堕胎的时候,我给他看了一个人流手术的专题报道,那里面有些胎儿和手术的图片。而他给我的回应则是:“你真恶心”。

user avatar

你在说「旧时代过来的老人家」?

呵呵,他们用合法手段遮掩下的弄死已经出生了的女婴的方法,比你能够想象的还要丰富

user avatar

一,这本来就该是坦然面对的事情。生不生孩子应该由个人全权做主,旁人理应没有丝毫权力置喙。不论强制堕胎还是禁止堕胎其实都是不人道的。

二,相比胚胎的权利,更应该保障的是妇女的权利。最起码,相比一个人类胚胎,成年人类能创造的价值更多。

三,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生子,很可能是对母子双方都不利的局面。母亲因孩子的原因收入不够、精力不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孩子因母亲忙碌贫穷而得不到足够的陪伴和教育。长远看,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地球的负荷能力有限,资源也有限。人口爆棚的现在,如果没有70%的把握养育出栋梁之材,最好还是别生小孩先。但是实际上,目前我们对贫困地区一嘟噜一嘟噜生的女娃们根本毫无办法。所以,还请圣母们高抬贵嘴,不要再在道德上谴责堕胎者了。我们理应拥有选择生不生小孩、选择堕不堕胎的自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谈论堕胎话题时表现得如此坦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不知所措。这种坦然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它并非简单的“无所谓”,而是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过去,生育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天职”,.............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的纠结。很多人在考虑红旗 H5 和雅阁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身边朋友、家人、甚至一些懂车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劝你买雅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1. 品牌认知和市场根基: 雅阁: 咱们得承认,雅阁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品牌认知度早已深入人心。它几乎是“中.............
  • 回答
    要回答“周瑜为何连曹仁都打不过”,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或者说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历史上的周瑜和曹仁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决定性的正面较量,并且周瑜也从未“打不过”曹仁。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是东吴方面的主要指挥官,而曹仁是曹操在荆州方面的关键将领。他.............
  • 回答
    要说司马懿比周瑜“高明”,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然,“高明”这词儿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咱们聊的也不是谁在战场上单挑赢谁,而是看谁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或者在更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展现出了更深厚的智慧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周瑜这人,那真是三国时期最亮眼的大将之一,能力那是没得说。他年轻有为,长相英武,还.............
  • 回答
    关于孙策去世后,周瑜为何率兵奔丧,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和职责来推断其缘由,并尽力将其讲得生动具体,剥离掉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那会儿,孙策,这位“小霸王”,雄心勃勃,正准备一统江东,建立不世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谈及周克商与清灭明,不能简单地说性质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背后涉及的时代背景、政治逻辑、社会影响以及后世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并探究为何后世(尤其是明末清初至近代)会倾向于“颂周而贬清”。一、 周克商与“臣民的革命”—— 亡国之君与开国之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米哈游的《原神》在上线一周年之际,确实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这场争议的规模之大,甚至一度让《原神》这个本身已经足够火爆的游戏,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要说清楚这场争议为何如此轩然大波,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时候,看看发生了什么。一周年庆引发争议的核心:福利与预期之间的巨大鸿沟简单来说,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
  • 回答
    围绕光与清华大学20华辩世界杯的功与疑云:一场功勋背后的不公?2023年,清华大学在第20届“华语辩论世界杯”上斩获桂冠,这个辉煌的成就背后,离不开所有队员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表现。而在众多身影中,前中央财经大学(央财)的辩手周围光,因其在比赛中的关键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伴随着喜悦的,却是关于他.............
  • 回答
    关于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初未被“重用”,以及他们二人关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周瑜“辅佐”孙策的印象模糊,更常想到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但如果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周瑜在孙策南征北战的早期,其地位和作用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孙策征服江东最核心的智囊和臂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周朝战胜商朝并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周朝建立初期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历史必然性。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历史现象:一、 周灭商的历史背景与周朝建立的合法性危机 商朝的统治弊端: 商朝后期,统治者特别是纣王,政治腐败,沉迷享乐,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诸侯离心。商朝的统治已经失去.............
  •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周琦在NBA未能立足,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惋惜的案例。讨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努力拼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和多维度。周琦静态天赋的优势与NBA现实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周琦在静态天赋上的确非常出众。他的身高(7尺1寸,约2.16米),臂展(7尺8寸,约2.33米),体重(.............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使着控制的权力。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这都是为你好!”或是带着威胁的语气:“你不按我这样做,就会……”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呢?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内地的首周票房爆炸式增长,绝对是当年电影市场的一大奇观。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当时的几个关键点拆开来看看,才能明白这股“井喷”是怎么来的。首先,“变形金刚”这块金字招牌本身的号召力,这一点是基础。从2007年迈克尔·贝执导的第一部开始,“变形金刚”电影就凭借其震撼的视.............
  •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