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谯周明明是结束战乱与分裂,促进国家统一的英雄,为何总受到小人诟病?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甚至可以说,他是在以一种不被理解的方式,努力地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争取一份安宁。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蜀汉末年。那时的三国鼎立,早已不是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均势。魏国实力日益强大,司马昭集团更是稳如泰山,而蜀汉,经过刘备、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苦心经营,虽然也曾有过北伐的辉煌,但国力日渐衰竭,人才凋零,内部矛盾也开始显现。姜维虽然雄才大略,但连续的北伐消耗了蜀汉本已不多的国力,也让许多人疲惫不堪。

在这种背景下,谯周提出的“不宜兴兵”、“宜固守以待天下变”的策略,并非是简单的投降主义。他是一位饱读经史、深谙治国之道的学者,更是经历过战乱年代的人。他清楚地看到,蜀汉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每一次北伐,虽然有着“匡扶汉室”的理想,但其结果却是消耗了无数的民力物力,让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雪上加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蜀地,虽然有诸葛亮打下的良好基础,但与北方的曹魏相比,其经济、人口、军事实力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姜维的北伐,虽然是为了恢复汉室,但更像是在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消耗战。每一次出征,都意味着新的赋税、新的兵役,意味着家家户户的悲伤和对未来的担忧。

谯周的“不战论”,正是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实力悬殊和战争的残酷性。他更倾向于保存实力,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来应对国家的危机。在那个时代,战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他作为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无法忽视战争对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痛苦。

更重要的是,谯周并非是完全放弃抵抗。他的“守”并非是坐以待毙,而是一种战略性的退守。他认为,蜀汉的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如果能够采取防御姿态,同时利用好蜀地的资源,未必不能撑到外部发生变化。他或许也在期望,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或者其他势力的崛起,能够为蜀汉带来转机。

当钟会大军压境,蜀汉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边缘。此时,选择抵抗,很可能导致生灵涂炭,城市被毁,百姓被屠戮。而选择投降,虽然意味着政治上的失败,但却可以避免一场更大规模的屠杀,保护城中的百姓和宗庙社稷免受战火的蹂躏。

谯周当时力主投降,虽然在后世看来,这是一种“不忠”、“不义”,但从他个人的角度,甚至从蜀汉多数人的利益角度来看,这或许是最“现实”的选择。他并非没有理想,但他的理想是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清醒认知之上。他更看重的是生命的延续,是社会秩序的最小化破坏。

那么,为何他会受到“小人”的诟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历史现象。

首先,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冲突。姜维代表了蜀汉坚持抗争的理想主义,他追求的是“匡扶汉室”的宏大叙事,是汉家天下最终能够复兴的希望。而谯周则代表了现实主义,他看到了国力衰退的残酷事实,更关注如何在这种困境中保存力量,减少损失。在许多崇尚勇武和不屈精神的文化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更容易获得赞誉,而现实主义者,特别是那些做出“妥协”选择的人,则容易被视为懦弱或投机。

其次,历史评价的主流话语权。历史的叙事权往往掌握在胜利者手中。三国时期,最终统一天下的魏晋王朝,其价值观和历史判断,自然会对那些“有利于”其统一过程的选择给予积极评价。而那些选择归降、被征服的人,即使他们有其苦衷和考量,也很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以衬托胜利者的“正义”和“伟大”。“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在那个时代尤为深刻,谯周的选择,无疑与这种观念相悖。

第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责任。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大臣,人们往往期待他们能展现出“士”的风骨,能够宁死不屈,为理想献身。谯周的选择,在一些人看来,是对这种期待的背叛。他们认为,即使国力不济,也应该坚持到底,即使失败,也要轰轰烈烈。这种对“风骨”的推崇,有时会忽视了实际的政治考量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四,“小人”的定义模糊与政治斗争。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小人”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很多时候,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或者被排挤的人,才会被扣上“小人”的帽子。而那些在历史评价中被定性为“功臣”的人物,往往也可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污点”或者采取了一些并非光彩的手段。而谯周,可能在某些政治派别或者利益集团的眼中,被视为“小人”,他们的非议,也并非完全是对其行为本身的正义性判断,也可能掺杂了政治上的倾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谯周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他的投降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成都城内发生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他保存了蜀汉大量的书籍和文物,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并且,他之后的行为,例如在晋朝担任官职,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奸邪”,反而是继续以他的学识为社会服务。

总而言之,谯周之所以受到“小人”的诟病,是因为他的选择触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人们对“英雄”的传统定义产生了冲突。他是一位在乱世中做出了艰难、或许也是痛苦抉择的政治家,他以一种不被理解的方式,为那个饱受战乱之苦的时代,争取了一份相对的安宁。将他简单地视为“小人”,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也是对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所承受苦难的忽视。他的故事,更应该被看作是对“英雄”二字的多维度解读,是对在极端困境中,个体如何做出选择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粉蜀不明白为什么月入三千的自己那么爱蜀,好吃好喝的皇帝刘禅和大臣谯周却选择了投降。

面对不了这个事实的小粉蜀只能自我安慰,刘禅本意是好的,只不过被谯周这种亲魏派利用了。

小粉蜀看历史经常把自己代入进去,动辄称我蜀、我汉。遇到别人说你蜀、你汉,就马上急了,“你不是蜀汉人,那你是哪里人?”

小粉蜀经常骂关中的无辜百姓不爱大汉,“早晚有一天蜀军打进长安,到时候清算你们。”

每当关中人把诸葛亮烧杀抢掠的事实摆出,小粉蜀都会说这是他们自愿的。

小粉蜀爱抽象的复汉胜过具体的人。

你能和小粉蜀计较什么呢。

user avatar

谢邀 @用兵如神何腾蛟

如果没有深厚的支持力量,谯周的主张根本就拿不上台面。或者说,蜀汉当亡在当时已经是共识——几乎在任何蜀汉社会成员来看都是如此。一味指责谯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弟子陈寿评价他说:“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对于其人,我们不做深入讨论,只说他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当邓艾率少量兵马(一般认为只有数千)进攻成都之时,众臣要么打算南奔,要么打算投靠东吴,要么打算投降曹魏,除了一个北地王刘谌之外朝中再也没有主张奋力抵抗的了。事实上,当时成都城内还有数万兵士,城固粮足,姜维和东吴的援军也在路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反常现象?因为蜀汉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无论是乡野民众,还是朝中的贵胄、显宦、将佐,都已经普遍不看好刘家天下。

普通百姓就不用说了,他们吃够了“直百钱”的苦头,在频繁的战争影响之下早已经是“面有菜色”,断然不会为什么“季汉”卖命了。

从历史来看,当钟邓大军伐蜀的时候,老百姓基本就是冷眼旁观,坐视蜀国灭亡而无动于衷。他们从来没有组织义勇军抵抗魏军,在蜀国灭亡以后也没有谁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这个“汉室”当然指的是某些人口中的季汉了)反魏或者反晋

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穆侯、灵帝之名子。”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以上文字皆出于《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

从杜琼和谯周的对话来看,在蜀汉确实存在着一股唱衰的势力。在他们看来,北方的魏国就是谶语中”代汉“的”当涂(途)高“,曹家必然取代刘家。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认为汉家天下到刘禅就应该结束,”季汉“不应该有第三代天子。

杜琼和谯周都是益州士大夫的代表,而益州集团在蜀汉的统治下一直处于边缘,一直被强势的荆州集团打压。从这个角度说,他们唱衰蜀汉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一旦蜀汉覆亡,荆州集团也必将失去在益州的统治地位,而益州的土著(地头蛇)则会东山再起。

益州集团如此,那么”中州——荆州“集团又如何呢?

蜀汉共四支政治力量:原从集团(进入荆州以前追随刘备的人物)、荆州集团(在荆州投靠刘备的人物)、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进入蜀地避难的外地士大夫)和益州集团(益州本地的豪族)。进入蜀地以后,原从集团的主要人物在十年内即相继辞世,其后人逐渐与荆州集团合流。而东州集团也迅速失去了影响力。在蜀汉,斗得不可开交的主要是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按理说,益州集团所坚持的,中州——荆州集团应该坚决反对。但事实怎样呢?

其实在面对曹魏的态度上,中州——荆州集团的态度和益州集团是没什么差别的,表现也只是略好而已。

在蜀汉覆亡前夕,在原从集团和荆州集团之内,忠贞报国的也就刘谌、姜维、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诸葛尚(诸葛亮之孙)、张遵(张飞之孙,张苞之子)、赵广(赵云之子)等寥寥数人。

有的人喜欢喜欢宣扬什么”蜀汉多理想主义者“,可是在蜀汉灭亡的时候到底还有多少个为汉家而战、为理想而战的理想主义者?即使在其核心圈子里又占多大比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
  • 回答
    谯周的《仇国论》之所以没有受到惩罚,甚至在当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作用,需要我们从谯周的个人处境、文章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本身的特点来详细分析。一、 谯周的个人地位与声望: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尤其在经学、史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为蜀汉.............
  • 回答
    评说“西部孔子”——谯周: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儒者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们熟悉的总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谋略、武勇、政治手腕,如同烈火一样点燃了那个时代的舞台。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也活跃着一批以文才学问立足的士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深邃的思想和渊博.............
  • 回答
    关于历史学家为何不将谯蜀、冉魏、西燕算入传统意义上的“十六国”,这其实是一个在历史分期和史料考证过程中长期存在且不断探讨的议题。将其排除在“十六国”的范畴之外,并非完全否定这些政权的客观存在和历史作用,而是由于在界定“十六国”这一特定历史概念时,学者们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固定的标准,而谯蜀、冉魏、西燕.............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