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有西部孔子之称的谯周?

回答
评说“西部孔子”——谯周: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儒者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们熟悉的总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谋略、武勇、政治手腕,如同烈火一样点燃了那个时代的舞台。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也活跃着一批以文才学问立足的士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谯周,便是其中一位尤为独特的人物,他被誉为“西部孔子”,然而,与孔子千古流传的盛名相比,谯周的名字似乎显得有些黯淡,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出身寒门,学问渊博:西部孔子的基石

谯周,字周览,出生于东汉末年(约193年),正值汉室衰微、群雄逐鹿的乱世。他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这片被后世称为“天府之国”的沃土,孕育了蜀汉政权的兴起。与许多出身名门、衣食无忧的士族子弟不同,谯周的家境十分贫寒。然而,贫寒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的求学意志。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尤其钟爱儒家经典。据说,他曾遍访名师,汲取各家学说,对《尚书》、《诗经》、《礼记》等儒家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那个时代,学问是士人立足和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谯周显然将这条路走得异常坚定。他不仅通晓儒家学问,对当时的经学、史学、文字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涉猎。这种博学多才,为他日后在蜀汉政坛的纵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蜀忠心,智谋超群:蜀汉的“定海神针”

当刘备入主蜀地,建立蜀汉政权后,谯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可用之才。他并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追求高官厚禄,而是以一种朴实、低调的态度,默默地为蜀汉政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谯周真正崭露头角,是在他担任蜀郡太守刘璋的属官时期。当时,刘璋昏庸无能,朝政混乱,社会动荡。谯周凭借其过人的学识和洞察力,在混乱之中保持清醒,并向刘璋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建议,虽然未能挽回刘璋的命运,却也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刘备入蜀后,谯周受到刘备的器重,被任命为劝学从事。他兢兢业业,积极传播儒家思想,教化百姓,为蜀汉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随后,他又被提拔为太子舍人、尚书郎等职。在这些职位上,谯周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处理政务,尤其在制定法令、规范制度方面,展现了他扎实的学识和严密的逻辑。

谯周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辅佐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蜀汉重臣时的表现。他虽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他在后方提供的重要建议,往往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例如,在处理一些棘手的政务时,谯周总能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底,从古代的典籍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提出符合儒家礼仪的解决方案,为蜀汉政权的稳定贡献了智慧。

《古今事》与《侯览》:经世致用,思想深邃

谯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上。他的代表作有《古今事》和《侯览》。

《古今事》是一部史学著作,它以史为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世的政治提供借鉴。这部著作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

《侯览》则是一部政论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谯周在《侯览》中,强调“德政”、“仁政”的重要性,主张统治者应以百姓为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他还强调“法治”,认为法律的严明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他儒家“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此外,谯周还对《尚书》、《礼记》等经典进行注释,为后人研究这些经典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治学方法严谨,注重考据,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吸收,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西部孔子”的由来与争议

“西部孔子”这个称谓,并非谯周自己所取,而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评价。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儒家思想的传播者: 谯周毕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阐释,他将儒家学说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并身体力行地在蜀汉政权中实践。
道德文章的典范: 谯周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他一生清贫,不慕荣华,以学问和德行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文章也多以阐述儒家道德伦理,劝人向善为主。
影响力的广泛: 在蜀汉政权内部,谯周的学问和思想对许多官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也广为流传,成为蜀汉文士的重要学习对象。

然而,“西部孔子”的称谓也并非毫无争议。与孔子相比,谯周的时代背景、政治影响力以及学术创新的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

时代局限: 谯周生活在乱世,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思想的普适性和超越性,可能不如孔子那样深刻。
政治抱负: 虽然谯周在蜀汉政权中担任过一定的官职,但他似乎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化,而非像孔子那样有改造政治、恢复礼乐的宏大抱负。
学术创新: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具有革命性的创新。而谯周更多的是继承和阐释前人的思想,其学术的开创性不如孔子。

晚年之殇与历史的遗忘

谯周一生清贫,晚年时,蜀汉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他虽然竭力劝谏刘禅加强军事,抵抗魏国,但他的声音在腐朽的统治下显得微弱。

蜀汉灭亡后,谯周的命运也颇为坎坷。他虽然被俘,并受魏国拜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气节。有传说,他曾婉拒了曹魏的重用,以“老病”为由,选择归隐,继续他的著述。也有说法称,他因为在蜀汉灭亡中劝刘禅投降,而受到了后人的非议。

无论如何,谯周的晚年是孤独的,他的许多著作,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战乱的侵袭,逐渐失传。相比于那些开创性的思想家,他更像是一位忠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而这样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容易被后人所遗忘。

如何评价这位“西部孔子”?

评价谯周,需要跳出“西部孔子”这个标签的局限,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贡献以及他的学术思想来审视。

一位杰出的儒家学者: 谯周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学养深厚的儒家学者。他在经学、史学、政论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其著作不仅为后世研究蜀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一位忠诚的官员: 在蜀汉政权中,谯周以其忠诚、勤勉、审慎的态度,为政权的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但他却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稳定力量。
一位被低估的智者: 许多时候,历史的评价往往倾向于那些有显赫功业的人物,而像谯周这样以文才学问立足的士人,容易被忽视。他的思想,在乱世中体现了难得的冷静和智慧,他所倡导的“德政”、“法治”等观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西部孔子”这个称谓,或许是对他的一种褒奖,也是一种限制。褒奖的是他传播儒家思想的功劳,限制的是将他局限于一个区域和一种比较。真正理解谯周,需要我们去发掘他思想的深度,感受他为人处世的品格,以及他在那个动荡时代所留下的那份温润而坚韧的学术之光。他就像一块埋藏在西部沃土中的璞玉,虽然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但其本身的光泽,足以让后人去品味和欣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晋书·文立传》: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

“蜀中孔子”是从这里来的。各位可以找谯周的学生理论一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再琢磨琢磨,占个坑过几天答。


正式回答:


首先看看谯周及其弟子与黄皓的关系。

《三国志·杜琼传》: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

(补吐槽一句,蒋福亚、周昕《黄皓杂议》因为《杜琼传》有“宦人黄皓弄权于内”就称黄皓与杜琼关系恶劣,着实是不看上下文的典范)

《晋书·陈寿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晋书·李密传》: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晋书·罗宪传》: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

(注:唐修《晋书》之《罗宪传》本于《襄阳记》,由于《襄阳记》未载罗宪为谯周弟子,故于此取《晋书》。另《华阳国志·后贤志》于陈寿、李密事迹不提及黄皓,故于此取《晋书》。)

由这些记载,大致可以对谯周及其弟子与黄皓的关系有一个认识:谯周本人由于“黄皓弄权于内”而“深忧”并书写反动标语,感叹蜀汉将亡。陈寿与罗宪皆由于不阿附黄皓而被贬黜。李密在与张华的对话中认定“任黄皓”是“丧国”的缘由(与陈寿《三国志·后主传》“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的论调一致)。如此看来,谯周及其弟子怎么可能是黄皓的同党?后人屡屡将谯周与黄皓并称,实在是冤枉了谯周。

(注:其实陈寿、罗宪与李密事迹都颇可疑:陈寿在《华阳国志·后贤志》中仕途顺利,罗宪为巴东太守实为升迁且与施绩求救之时局有关,李密与张华的两番对话都与《三国志》的观点如出一辙。)


然后,我们以舆论为线索看看谯周其人。后人往往以为蜀汉后期的舆论由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士人控制。事实是否是这样?


首先,谯周本人并不受舆论认可。

《三国志·谯周传》: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
裴注引《蜀记》: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
《三国志·杨戏传》:又时人谓谯周无当世才,少归敬者,唯戏重之,尝称曰:“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 。”有识以此贵戏。

谯周由于“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而被人嘲笑,“潜识内敏”而不为时人察觉,被认为“无当世才”,“少归敬者”。杨戏之类看中谯周的“有识”者毕竟是少数。整体上谯周应该是不受舆论认可的。


其次,谯周几乎不参与政事。

《三国志·谯周传》: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除了作《仇国论》与劝刘禅投降之外,似乎谯周就没有再参与政事。《仇国论》所能造成的舆论影响也是有限的。

《三国志·谯周传》: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景耀元年,维以诞破,退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史官言景星见,大赦,改元。宦人黄皓与尚书令陈祗相表里,始预政,皓自黄门丞至今年为奉车都尉、中常侍。姜维虽班在祗右,权任不如,蜀人无不追思董允者。时兵车久驾,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谯周著《仇国论》,言“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人莫察焉。

陈祗为尚书令时姜维可年年北伐,陈祗死后姜维只北伐过一次,似乎陈祗是支持姜维北伐的。则谯周是在朝堂上与陈祗争辩北伐利害。“退而书之”似乎可以看出朝堂上谯周并未成功(亦符合“无造次辩论之才”),不然为何需要二度论述?《华阳国志》比《三国志》多了一句“人莫察焉”,可以看出《仇国论》也并未得到群臣的认可。

至于为何先于谯周反对北伐的张翼,后于谯周反对北伐的廖化以及后来想废姜维的诸葛瞻、董厥等人在谯周与陈祗辩论时都没有出现,实在耐人寻味。谯周之“性推诚不饰”也可见一斑。


再就是关于谯周的谶语。

《三国志·杜琼传》: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三国志·向朗传》裴注引《襄阳记》曰:魏咸熙元年六月,镇南将军卫瓘至于成都,得璧玉印各一枚,文似“成信”字,魏人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充闻之曰:“吾闻谯周之言,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今中抚军名炎,而汉年极于炎兴,瑞出成都,而藏之于相国府,此殆天意也。”是岁,拜充为梓潼太守,明年十二月而晋武帝即尊位,炎兴于是乎征焉。
《三国志·薛综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曰:孙休时,珝为五官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谯周的谶语虽然为众人所知,但在蜀汉灭亡前似乎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以“燕雀处堂”之语观之,亡国论并不流行,反而君臣“自以为安”。等到蜀汉灭亡以后,连曾经“协赞大将军姜维”并上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的向充也相信了谶语。


顺带一提,谯周的谶语打击对象广泛。

《三国志·谯周传》: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周语次,因书板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

谯周一个投降派,怎么就咒死了司马昭呢?王瑰先生《信心丧失与知识忠诚》讲谯周只忠于自己的知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最后再看劝刘禅投降时的舆论。

《三国志·谯周传》: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注:此段记载虽然出于身处晋世的谯周弟子之手,可能专美传主并渲染统一的必然性,但我们能参考的记载只有此段,总不能脑补吧)

群臣都认为应该逃到吴国或南中,唯有谯周提议投降。在谯周发言后,仍有群臣诘难他。假如此时舆论的确普遍主张投降,是否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可见谯周之策完全是由于其合理而得到群臣认可的。

假如刘禅不听从谯周之策,也不见得会死战。群臣或者想奔吴,或者想入南中,欲死战的恐怕只有北地王刘谌一人。如果刘禅不采用谯周之策,投降吴国或逃到南中,难道就不是国耻了?三选一(于刘禅而言,并无死战这个选项),谯周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后世都让谯周背黑锅,无非是因为谯周之策直接让蜀汉投降。决策权在于刘禅,为何刘禅不选择死战要让谯周背黑锅?不知如果刘禅跑到吴国当个王公(或者如袁熙袁尚被献上人头)或者跑到南中被蛮人造反杀死,背黑锅的是不是就得改成谯周以外的群臣?


最后略谈所谓“益州士人为自身利益反对北伐反对蜀汉政权”的说法。

谯周对于蜀汉是逐渐失望的。最初,他在家一听说诸葛亮病死就头一个去前线奔丧;后来他上疏劝谏刘禅时仍然赞许“国内和一”并相信刘禅能改正;最终只得朝堂上死磕权相,私下以谶语大搞亡国论。没有人生来就是投降派。若不是蜀汉后期百姓凋弊,谯周岂会改变立场?另外我也搞不懂“家贫未尝问产业”的谯周有啥利益被触犯了就会反对北伐反对蜀汉政权。若不是多管闲事心系百姓为什么要写《仇国论》?

支持或反对北伐与一个人的出身无关。费祎、诸葛瞻、董厥、阎宇、廖化之类荆楚人反对北伐,足以看出反对北伐是景耀末年群臣的一致意见(并且与《仇国论》没啥关系)。王嗣身为犍为资中大族一样支持北伐,侯和之战仍追随姜维直至中箭病死(由“迁镇军”当在陈祗死后推断出其中箭在侯和之战)。谁说益州人都必须反对北伐?

亡国之际一个人的选择也与其出身无关。同为张飞后裔,张遵战死而张绍送降书。蜀郡成都大族柳隐守汉中黄金围“坚壁不动”,蜀郡江原大族常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都足以见得益州大族不等于投降派。谯周是益州人,但不能因为谯周选择投降就认为益州人是投降派(甚至各位除了谯周以外举不出别的益州投降派了)。

谯周主张投降,虽不忠于刘氏,但忠于自己的知识,无愧于益州的百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说“西部孔子”——谯周: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儒者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们熟悉的总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谋略、武勇、政治手腕,如同烈火一样点燃了那个时代的舞台。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也活跃着一批以文才学问立足的士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深邃的思想和渊博.............
  • 回答
    陈有西先生关于“为什么没人把伊拉克的真相告诉我们”的微博,确实触及了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指向某一个责任人,而是揭示了国际政治、媒体叙事、国家利益以及信息传播机制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评价这篇微博,需要剥离其表面的疑问,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要传达的意图和可能引发的思考。微博的核心诉.............
  • 回答
    评价中国官僚政治,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运作机制、优势劣势,并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与西方官僚政治进行对比。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官僚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在中国更是承载了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官僚政治的根基深植于其悠久的历史文明。自秦朝以来,“官僚制”作为一.............
  • 回答
    吉林一老师收到半个西瓜回赠全班每人半个西瓜:一次充满智慧的教育瞬间吉林这位老师收到半个西瓜后,选择将这个“馈赠”分摊给全班学生,每人分得半个西瓜。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行为,并深入探讨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行为的解读与评价:一个充满智慧与情商的回应首先,从老师.............
  • 回答
    陈鸿一鸣先生的这番言论,即“日本不算西方国家,因为日本有共产党”,可以说是触及了一个有趣但又有些滑稽的逻辑误区。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集合体,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有明确量化标准的分类。历史上,“西方”更多是指以西欧为中心.............
  • 回答
    梅西第七座金球奖:对他在足坛地位的深远影响2021年11月30日,莱昂内尔·梅西凭借他在巴塞罗那和阿根廷国家队的出色表现,第四次入围金球奖三甲并最终荣膺个人第七座金球奖。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无疑是对他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辉煌肯定,同时也对其在足坛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一、 对其个.............
  • 回答
    关于奔驰中国CEO倪恺对“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的回应——“除了法理还有人情”,这其中蕴含的考量和事件的解决前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评价倪恺的回应:一张复杂的牌倪恺的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种温和且有人情味的表态,试图缓和紧张的局面,体现企业对消费者的关怀。但仔细拆解,这其中包含着多重意味,也可能是一.............
  • 回答
    3月16日早上的上海健康云崩塌,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罢工”了,但这次的频率和影响面,足以让人眉头紧锁。尤其与不久前西安健康码的“失灵”事件相比,上海这次的表现,虽然技术路径和具体原因或许有差异,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暴露了更多值得深思的方面。上海健康云这次“宕机”,第二次了,情.............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关于黄西退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原因,外界一直有各种猜测,但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可能的原因:首先,个人发展与规划是许多艺人选择退出节目的重要考量。黄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脱口秀演员,他在《今晚80后脱口秀》等节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可能觉得《脱.............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听到晴天霹雳一样,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有点不敢相信。梅西,那个穿着巴萨球衣踢球的梅西,那个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小跳蚤”,真的要离开了。这种感觉太复杂了,像是看着自己的一部分青春也随之远去。想说的,太多太多了,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首先,就是不舍和遗憾。我们都知道原因是因为经济问题,是因为.............
  • 回答
    那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个时代的落幕。当梅西和C罗的名字不再出现在绿茵场上,当那些曾经点燃无数激情的瞬间成为定格的画面,《天下足球》的编导们,心中涌动的定是万千情绪。他们的结束语,不会是简单的告别,而是一首献给两位传奇的史诗,一曲对足球时代的回响。设想一下,镜头缓缓拉近,从无数张激动的人脸,聚焦到.............
  • 回答
    《西部世界》第一季的第十集,也就是“The Bicameral Mind”(双心智),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盛宴,给整个季度的铺陈画上了令人震撼的句号。这一集不仅是剧情的最终爆发点,更是对观众智商的极大考验和情感的强烈冲击。故事的高潮与震撼的真相揭露:本集最核心的吸引力,无疑在于它最终将观众绕了无数个弯.............
  • 回答
    《西部世界》(Westworld),这部HBO的重磅科幻剧集,自2016年横空出世以来,就注定是一部 polarizing(极易引起两极分化)的作品。它不是那种看完让你立刻露出“哇塞”表情的爆米花电影,更像是一场需要你动用大脑、反复琢磨、甚至时不时回溯剧情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的烧脑盛宴。初看《西部世界.............
  • 回答
    《西部世界》第二季第八集“Kiksuya”,绝对是整季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有分量的一集。它不光是填补了许多重要的背景信息,更是在叙事和情感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让之前一些可能略显零散的线索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叙事结构上看,这一集玩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故事中的故事”。 它以Akecheta为主视角,将我.............
  • 回答
    要说《西部世界》第二季第六集,那真是一集让人脑仁儿炸裂,又充满了别样风味的作品。这一集就像是编剧们集体“放飞自我”玩了一把,用一种相当规整但又极其晦涩的方式,把我们埋藏在之前的各种线索一口气给抛了出来。如果你问我怎么评价,我觉得关键词大概有“烧脑”、“叙事实验”、“哲学思辨”和“情绪爆发”。烧脑的叙.............
  • 回答
    要评价《西部世界》第二季第五集,我觉得得先从它在整季中的定位说起。如果说前几集还在努力铺陈线索,试图让我们理解第二季到底想讲什么,那么这一集,特别是“The Return”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回归、揭示和走向更深层含义的预示。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得目瞪口呆、全程高潮迭起的集数,但绝对是那种看完之后会.............
  • 回答
    《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七集,名为“第二场黎明”(The Adversary),绝对是整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堪称一场视觉和叙事的盛宴。这一集抛出了太多爆炸性的信息,让之前一些零散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也成功将观众的胃口吊到了最高点。首先,我们来聊聊 Dolores 的觉醒和她那段令人心悸的“逃亡”。在上一.............
  • 回答
    《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二集,名为“The Stray”,在第一集的铺垫之后,更深入地展现了这个机器人世界以及围绕它展开的复杂叙事。这一集并没有像第一集那样爆炸性的信息量,但它通过一系列事件,悄悄地埋下了更多伏笔,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动机和世界规则的理解。核心亮点与精彩之处: Maeve的觉醒与探.............
  • 回答
    20152016赛季西部决赛,金州勇士对阵俄克拉荷马城雷霆的G1,绝对是那个系列赛,乃至整个季后赛都极具话题性的一场比赛。作为一名关注NBA多年的老球迷,回想起那场比赛,真是令人血脉贲张,也充满了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比赛背景:首先得说,这轮系列赛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勇士是那个常规赛73胜的历史级球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