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周瑜的死为何如此蹊跷?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

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

《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终上书曰:‘愿以督讨关羽,还自属,击蜀,别留一将。”

看到了吗?“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然后就直接跳到了他临终的遗言。没有详细描述病因,没有提及具体病情,更没有交代他っていた的身边人是谁,发生了什么。就这么干巴巴的一句“病逝”,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如此关键的时刻,未免太过于简略了。

你想啊,周瑜当时才三十六岁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他一向以“雄姿英发,容貌过人”著称,身体素质应该是不错的。虽说古代医疗条件差,疾病也能要人性命,但怎么就这么巧,在即将北伐的关键时刻,突然病倒,并且迅速去世?这时间点也太敏感了。

而且,他临终前的上书内容,更是让人玩味。他还在惦记着对付关羽,还想着要“击蜀”。这说明他精神上并未衰竭,头脑依然清醒。如果是真的病重到濒死,还能如此清晰地规划战事?这与人们常说的重病缠身、虚弱无力的状态似乎有些出入。

《演义》里的“气死”:艺术加工下的合理推测

到了《三国演义》这里,周瑜的死因就变得更加“故事性”了。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周瑜如何被诸葛亮“三气”,最终“抱病而亡”。

第一次气周瑜,是诸葛亮说服刘备借荆州给孙权,并约好事成之后将荆州完璧归赵。周瑜派鲁肃去索要荆州,结果鲁肃被诸葛亮一番话弄得无言以对,回来后还误以为是诸葛亮“诚心相待”,让周瑜恼怒不已。

第二次气周瑜,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本想借机考校诸葛亮,结果诸葛亮轻松化解,还赢得了曹操的箭,让周瑜的计谋落空,更添憋屈。

第三次气周瑜,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是“火烧赤壁”之后,周瑜想借机除掉诸葛亮,结果诸葛亮连用“借刀杀人”之计,先是让黄盖诈降,然后又利用蒋干盗书,最后更是用“三策”让周瑜误以为曹操还有后招,而他自己却束手无策。这一下,周瑜可以说是被诸葛亮彻底玩弄于股掌之间,颜面尽失,心神俱丧。

书中最后描写周瑜在得知诸葛亮又提出了一个“火烧赤壁”的计策后,一口鲜血喷出,“仰天大笑曰:‘既生瑜,何生亮!’”然后就这样撒手人寰了。

《演义》里的这个情节,虽然是小说家言,但它非常巧妙地将周瑜的性格特点——他的自负、他的才华、他的嫉妒,以及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宿命对决——都融入了进去。这种“被气死”的说法,虽然不符常理,但却能让读者理解周瑜为何会在临终前如此绝望和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气死”比“病死”更能解释为什么他会在壮年离世,也更能体现他悲剧英雄的色彩。

其他阴谋论的猜测:谁是幕后推手?

除了诸葛亮,历史上或演义中,也有人怀疑其他势力或个人可能对周瑜的死负有责任。

曹操的暗杀? 虽然周瑜是在北伐之前去世的,但曹操一直视周瑜为心腹大患。有没有可能在周瑜还未完全康复的时候,就派人潜伏,伺机而动?不过,考虑到当时周瑜已经回到江陵,并且在巴丘去世,曹操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也相当大,而且缺乏直接证据。

孙权的猜忌? 周瑜功高盖主,在江东的威望极高。虽然孙权表面上对周瑜恩重如山,但深究起来,是否有可能因为忌惮周瑜的权势,而采取了某些隐晦的手段?比如,故意拖延治疗,或者在药材上做文章?这种猜测,虽然令人不齿,但在古代君王权力斗争中,并非没有先例。但是,周瑜是孙权亲自举荐、倚重的大将,而且他的死对东吴北伐是大损失,孙权似乎没有动机这样做。

东吴内部的权斗? 除了孙权,东吴内部其他势力是否也有可能在暗中作梗?例如,那些本就对周瑜不满的大臣,或者与周瑜有利益冲突的人。但同样,这种猜测也缺乏具体证据支持。

综合来看,周瑜之死的蹊跷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时间点的敏感性: 恰好发生在即将北伐之际,错过了最重要的战略时机。
2. 病因的模糊性: 正史记载过于简略,缺乏详细的病理说明。
3. 年龄的年轻化: 三十六岁,对于一个常年征战的将领来说,不算特别高寿,但也不至于在壮年突然离世。
4. 精神状态的反常: 临终前仍在规划战事,似乎与重病状态不符。
5. 《演义》的“气死”说: 虽然是虚构,但从心理和情感上解释了周瑜的悲剧性离场,引发了人们对真实死因的联想。

总而言之,周瑜的死,就像他本人一样,才华横溢却又带着一丝悲情的色彩。正史的惜字如金,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而《三国演义》的精彩描绘,更是将这种神秘感和戏剧性推向了极致。无论真相如何,周瑜英年早逝的事实,都成为《三国》故事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之一。或许,正是这种未解之谜,才让周瑜这个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也让他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的“金疮迸裂”就是伤口感染。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创伤造成感染是大概率事件,能熬过感染存活的才是少数。以至于在李斯特发明手术消毒技术之前、甚至外科学与西方医学尚未合流的年代,西方医学界只能普遍以“感染是创伤愈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好的”的观点来自我安慰。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破伤风下,众生平等。”
user avatar

这个。。。

是因为现代武侠小说和武混子嘴太长,所以导致了一个观点:我国有金创药,所以古代刀剑伤根本都是小事。三国有华佗,公瑾得病必不至死。

这都是扯淡啊!你看看建安中后期莫名其妙的死了多少壮年名人,建安五子里面那仨,那可是绝对的上层人物,物质生活和享受的医疗水平那都是一流的,你要不服,曹冲,曹植,那可是一流了吧?不也死了?

孙权他哥孙策,让人射了一箭,当场被抢救回来,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死了。。。郭嘉怎么死的?出征乌桓路上病死了。。。张郃,直到膝盖中了一箭之前都是活蹦乱跳的,膝盖中了一箭,死了。。。马超,222年得了病,同年就死了。。。刘备,出征兵败跑路半路病死了。。。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了。。。曹丕,鲁肃,吕蒙,张辽,甘宁,都是病死的。。。尤其是甘宁,是特么拉稀拉死的(痢疾)。

所以,中了一箭的周瑜,死了太正常了啊!不死才是少数啊!真以为那个年代可以刮骨疗毒,可以劈开头骨取出来头风啊?顺便说一句,目前中药金创药里面,云南白药算是效果非常好的。然而云南白药不过百余年历史,两千年前的医药水平,竟然评论里还有大言不惭中箭不可能死的,我也是没辙啊!

user avatar

从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战开始,曹操军中发生鼠疫,并随着双方军队的交战和调动扩散,最后导致一轮历史级的鼠疫大流行,大约有五六波疫情,建安七子七去五人,总死亡人可能有千万,直到西晋初年才初步平息。

所以很多三国中后期历史人物离奇死亡,什么偶染风寒,多半是鼠疫的锅。因为鼠疫的症状就有高热,寒战,头痛,疲劳,虚弱,所以古人称之为伤寒(不是现在的伤寒/Typhoid),是把因果倒置了,看见寒战就直觉地认为鼠疫与寒风有关,但其实不管天气冷还是热,被带有鼠疫耶尔森杆菌的跳蚤叮咬,或吸入鼠疫飞沫后就会感染。败血性鼠疫还有皮下出血、坏疽等现象,很容易被古人当作伤口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周瑜年纪轻轻,突然死于巴丘,此地不到一年前刚刚鼠疫大流行过。

user avatar

只是猜想:题主问这个问题,想要的莫非是下述的答案?

是的,周瑜死的非常蹊跷。表面上看是病死的,但是综合孙权、鲁肃、刘备乃至于周瑜自己在这一期间内的反常表现,周瑜的死远远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


先说说后赤壁之战的三家关系,赤壁之战毫无疑问是周瑜人生的顶点,羽扇纶巾,曹操的大军灰飞烟灭,并且在和曹军进行了艰难的拉锯之后,周瑜又成功的夺取了南郡。在『江表传』中有记载: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从地图上看,南郡属于荆州在长江中游,而孙权所在的柴桑在下游。这一个上下游的差距,是孙权的命门。要知道后来晋灭吴,正是从蜀国顺流而下,势不可挡;而在东晋的时候,就经常出现荆州和扬州争权,而往往是荆州占上风,比如桓温,就几乎取代了晋朝。所以荆州这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说是荆扬互制,但是现实中吃亏的往往是下游的扬州。在晋书中就有记载:

『晋书·殷浩传』: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

扬州刺史殷浩正是桓温的政敌,后来果然斗不过桓温,被桓温抓住北伐失败的由头废为庶人,而自己独掌大权。这其中虽然有殷浩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上下游的优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孙权来说,荆州一定要由自己完全信得过,或者说依赖于自己的人来管理。但是这个人肯定不是周瑜——周瑜树大根深,是和孙策一起开拓江东基业的元老,本人不依赖于孙权授予的官职,就在吴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所以如果真的让周瑜养成了气候,孙权不免会有尾大不掉之苦。但是彼时周瑜正处在威望的顶点,实在不好下手。万一弄成鱼死网破之局,就便宜了曹操。孙权三思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制衡的妙策:一曰鲁肃,二曰刘备。


先说鲁肃,三国志里曾经记载着鲁肃对周瑜『指囷相赠』的美谈,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站不住脚,周瑜带着一堆大头兵来找鲁肃借粮食,名为借,其实鲁肃如果不给的话,恐怕眨眼之间,就是灭门之祸!幸得鲁肃有急智,不但化险为夷,还搭上了周瑜这一条线,但是心理不可能不对周瑜没有想法,鲁肃是什么人,陈寿有评论: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一点都不是老好人形象,而孙权这个时候又急于寻找代理人来制衡周瑜,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且看三国志鲁肃传里面两个人的精彩表演: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孙权和鲁肃唱双簧,利用了刘备在大胜之后急于扩张自己势力的心理,生生的把周瑜口里的荆州夺出来,借给了刘备。传中写“惟”肃劝权借之,显然反对的人不言而喻——正是周瑜!而刘备正苦于没有地盘扩展,也甘当做孙权和鲁肃马前卒,作为对抗周瑜的筹码。江表传中还有精彩的一段: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是赤裸裸的挑拨啊!刘备对孙权指出周瑜不久为人臣,这就差直接说周瑜有自立之心了。

于是内有鲁肃,外有刘备,周瑜的日子就很艰难了,自己打下来的荆州自己不能守,反而要交给外人,周瑜的应对策略是——伐蜀,同样是在鲁肃传里,周瑜对孙权说: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就是要和孙瑜一起取蜀,然后留孙瑜守蜀,自己和孙权守襄阳。在这个计划中,是没有刘备的。周瑜给孙权画了一张『划江而治』的大饼,事实上一旦取蜀成功,留下的是孙瑜,还是周瑜,恐怕就不是孙权说了算了。并且『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还提到了要收关羽张飞为麾下的想法: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孙权自然也不傻,现在的周瑜已经很难对付了,再让他收了关羽张飞,那东吴是姓周还是姓孙就真的不好说了。于是孙权一方面拒绝了软禁刘备,让周瑜统领关张的主意,另一方面又虚与委蛇,答应了周瑜伐蜀。周瑜大喜,于是:

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

但是刘备早做好了准备:

《献帝春秋》: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坚决的挡住了周瑜西进的道路,更可恶的是,孙权釜底抽薪:

《献帝春秋》: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直接召还了孙瑜,原来说好的一起攻蜀呢?周瑜取蜀的军队变成了一支孤军,前有刘备,后有孙权,向前进攻自然是死路一条,向后,自己的荆州已经被刘备所有,而取蜀计划的失败,也让自己的威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回去之后难免要让孙权奚落,到最后混成一个带罪之身,连带着家族受累。


周瑜至此,又哪里还不明白自己是被孙权、鲁肃和刘备耍了,导致骑虎难下。思前想后,只有自己一死,才能上消刘备之敌意,下除孙权之疑心,然后又不会挡了鲁肃晋升的道路。要知道这个都督的位置,鲁肃可是志在必得的。于是周瑜给孙权上表,记录在《江表传》: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先回顾了自己光荣的过去,然后表了一下忠心,表示自己真的没有其他的心思,接着推荐鲁肃代替自己来安抚鲁肃;最后反击了一下刘备。末尾的时候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其中蕴含了多少心酸,又哪是这一封信可以道尽的?生病不奇怪,病死也不奇怪,但是恰恰死在这么关键的节点上,非说是自然病死的,那未免也太巧合了。


周瑜的死,对刘备是消除了和自己争蜀的危机,对孙权是消除了萧墙之患,对曹操更是消除了大敌。所以一个周瑜殒身,曹刘孙三家喜笑颜开。所以周瑜之死,确实有蹊跷,很可能是自己仰药而卒,对外虚报病故,而孙权和鲁肃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会装糊涂,而陈寿作为蜀人,自然只能按照吴方的记录为准,写成病卒了。


--------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如果没有看到一半就留言批判的话^_^ 那我现在开始反转了:


上面这个答案,可以看作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历史架空文,用很多貌似严肃的引用最终推出『周瑜自尽』这个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技巧:


1. 多用类比:东晋的内政和外交形式,已经和东汉末年孙刘曹之间的关系有太多的不同,用东晋来类比孙权和周瑜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具有很多说服力。但是写阴谋论的时候不要太在意这些,要大胆类比,前到商周,后到明清,上下五千年史料汗牛充栋,总是能找到合乎自己心意的例子的;


2. 倒找史料:写上面的内容的时候,我是先写好了整个阴谋论的框架,然后把我能想到的史料一点一点的堆上去。凡是符合我的想法的就引用,不符合的隐去;比如鲁肃,我是不会引后面两句『家富于财,性好施与。』的,坐实了鲁肃的好施,怎么来渲染鲁肃和周瑜的矛盾来源呢?


3. 脑补心理:一个历史人物做了一件事情,心理活动可能是A,也可能是B,一般来说我们应该事实说话,不应该加入过多的个人判断。但是写阴谋论的要点在于,要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这个人必然想法是A,那个人的想法必然是B,必要的时候,可以说陈寿的想法和用词必然是有非常重要的微言大义,然后把其中的大义(也就是自己的私货)讲述一下。


我写这个答案的主要目的,就是秀一下这三个在很多通俗的历史读物里都有用到上述『技巧』,所以哪些陈述是可信的,哪些陈述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决定权是很重要的。我们本身也要判断,明白这意思把?^_^

user avatar

(本答案被知乎日报收录)

答案中有高能图片!心理承受能力不佳者请绕道!

如果题主说的是演义中的“ 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用医学知识就能很好解释了。

周瑜受伤是在演义第五十一回中了曹操留给曹仁的伏兵之计:“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箭,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 ,后来两次都是被诸葛亮气得箭疮开裂。这种兵器所伤的创伤属于传统医学所谓的“金疮”,互动百科是这样说的:

金疮指刀箭等外伤,冷兵器时代常见,和现在的创伤没什么区别,只是古代外科技术差,一般不缝合,所以剧烈运动等会引起创口开裂,如果不是引起大出血的话,是不会要命的,小说中只是为渲染情节而作,不会真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外科技术差,一般不缝合”的解释是完全错的,缝合技术在古代医家早有应用, 如《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救之不死,医者以桑皮缝合其创。”

那么,为什么周瑜在中箭一年多以后还会“死于迸裂的箭疮”呢?这就得从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创伤处理步骤说起。


图1.人体组织的分层

人体组织从浅入深可以分为表皮、真皮、 皮下脂肪、浅筋膜肌肉及骨骼等各层,对于未深及脏器的创伤,处理基本上是三个步骤:止血、清创和缝合,其中止血应该是第一时间通过结扎或压迫血管完成的,要不然就等不到清创和缝合了。

清创一般在24小时内完成,清创过程中要清除异物、失活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而古代战争中经常用毒药甚至粪便涂抹兵器、箭头,更增加了受伤后清创的难度。

缝合步骤比较关键,如果是清洁伤口,可以在清创后即时缝合(一期缝合),如果伤口污染较严重,应当延迟缝合时间,深的伤口还应该放置引流条。另外,还要选择是全层缝合还是分层缝合。


图2. 分层缝合的切口

回到问题,从周瑜的症状上来看,很可能是污染创伤未彻底进行清创就草草缝合了,也没有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之后伤口深部发生感染后形成死腔,渗出液、坏死组织积聚在死腔内,内部张力不断升高,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产生剧烈疼痛。同时致病菌扩散到全身造成败血症,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这基本等于接到死刑判决书了。随着感染进一步恶化,伤口周围组织坏死范围加大,组织无法承受缝线的拉力,在活动稍微剧烈时伤口就裂开了,就是所谓的“箭疮迸裂”。

图3. 背部伤口深部感染

历史上周瑜受伤到去世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么长时间里伤口一直处于感染状态,就算身体再好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像我们的重症胰腺炎继发腹腔感染患者,一般都要在医院里住上几个月,就算捡回一条命也要掉几十斤肉,这还是在现代医学抗感染和营养支持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不过,由于周瑜没有典型的肌肉痉挛表现(死前还能正常说话、写信),死于破伤风菌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综上所述,周瑜的死因是中箭后伤口未彻底清创,发生感染后又无法得到抗生素治疗,最终发展成全身性败血症,而箭创迸裂只是伤口局部感染的表现。所以同志们,受伤以后不进行正确处理是会要命的啊。

(本文首发于我的企鹅号“胡远东医学科普”)

user avatar

听说这里有个高赞答案说了周瑜的死因。

周瑜的死因是中箭后伤口未彻底清创,发生感染后又无法得到抗生素治疗,最终发展成全身性败血症,而箭创迸裂只是伤口局部感染的表现。

挺刺激的,演义结合历史,一顿乱诌,搞得好像穿越过,像是周瑜的主治大夫一样。

周泰曾经被创数十,肤如刻画,20年后死了,真想知道周泰的死因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所谓的伤口感染,没有得到抗生素治疗而全身性败血症。

可能周泰的死过的有点久,不算这个原因了,凌统左右尽死,身亦被创,过了两年就死了,能不能客观一下凌统又是怎么死的?

好像我这种戾气很重的喷子是很不适合知乎这种高雅的精英社区的。真想学习一下知乎精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
  • 回答
    庞统初到东吴,是在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因为“凤雏”之名名声在外。他之所以离开家乡荆州,前往东吴求职,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乡并未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庞统出身寒门,性格放荡不羁,不喜与人交往,这让他没能像荆州的名士那样获得显赫的地位或推荐。他渴望找到一个.............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三国演义这玩意儿,读起来是痛快淋漓,但有时候细究起来,真的会让人对某些历史人物产生严重的误解。周瑜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看到大家把周瑜说成一个“小心眼”、“嫉妒诸葛亮”的代名词,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毕竟,我们了解的三国,是通过演义来构建的,而演义为了戏剧冲突.............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采各异、智计超群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深深地刻下了印记。那么,这两位传奇人物,究竟有没有过真实意义上的“碰面”呢?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与周瑜在有明确记载的交集,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孙刘联盟时期。当时的背景是曹操挥师南下,百万大军压境.............
  • 回答
    关于《三国志周瑜传》要拍成影视剧的消息,确实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是不是谣言,以及如果真的拍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结合目前已知的信息和影视创作的普遍情况来分析。首先,这是否是真的要拍了?目前来看,没有官方的、确切的、来自权威出品方(如知名电影公司、电视台或平台)发布的官.............
  • 回答
    .......
  • 回答
    《三国》群星璀璨,人物众多,要从中挑出几个单独拎出来拍成电影,那得是故事够响、个性够鲜明、且能撑起一部独立电影的骨架才行。我脑子里闪过的几个名字,随便一个都能抠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来。一、 吕布:战神陨落的悲歌首先跳出来的,绝对是我们的“三姓家奴”——吕布。但别被这个名号给骗了,那只是他一生复杂命运.............
  • 回答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势力最终成为主导,袁绍也在早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但最终走向衰落。排除这几大势力,其他小势力要想统一天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他们往往在资源、人口、军事实力、政治凝聚力等方面都远逊于魏蜀吴。然而,如果硬要从这些“其他势力”中挑选一个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我们需要进行一番大.............
  • 回答
    在魏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五子良将的名号可谓响彻云霄,他们是曹操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五位猛将。若要论五子良将之首,这其实是个略带争议但又相对清晰的答案,通常被认为是张辽。张辽何以能冠绝五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战功赫赫,临危受命的守护者张辽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早年跟随丁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他们的生命仿佛烈火,燃烧得绚烂而短暂。当生命走到尽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临终前又会留下怎样的遗言?这些话语,往往浓缩了他们一生的抱负、遗憾、忠诚,以及对身后事最深切的牵挂。让我们细细品味几位代表性人物的遗言,感受那份英雄末路的壮怀与悲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变幻。但别以为那时的各路诸侯都是铁板一块,像个大公司似的只有老板一个决策者。其实,即使是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核心人物,他们麾下也早已形成了各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部门”或者“派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算盘。这些集团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恩怨,更.............
  • 回答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读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但说实话,这事儿到底有没有被司马懿看穿,演义里也没给个百分百的明白账。不过,要我说,司马懿多半是看出了点门道,只是最终的选择,却是另一回事了。你想啊,司马懿是谁?那可是跟诸葛亮斗了一辈子的人物,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诸葛亮那一套,他还能不熟?.............
  • 回答
    三国演义那本书,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我们常常觉得,里面很多事情,什么“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太传奇了,肯定是怎么编出来的。但细究起来,三国那段历史,真实发生过的,有些也比小说更离奇,更有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些事儿,是真的,但听起来却像是在瞎编。1. “英雄不问出处”,关羽竟然是.............
  •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三国时期的北海太守孔融,确实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这两个“孔融”并非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经历被后人以不同的方式记载和传颂。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让梨”的孔融:童年智慧与美德的象.............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魄力与谋略。如果要论谁“最有远见”,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远见”的定义并非单一,它关乎战略眼光,也关乎对人心的洞察,更包含对时势的把握。在众多谋士将领中,如果非要选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我会说是诸葛亮。为什么是诸葛亮?这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奠.............
  •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我们如今常常关注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战场猛将和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也有一些人,他们的智慧和远见,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甚至可以说,贡献是潜移默化却又极其深远的。这些人可能不像关羽那样武艺盖世,也不像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但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理解社会运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