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有哪些看似虚构、而实际上的确发生过的事情或巧合?

回答
三国演义那本书,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我们常常觉得,里面很多事情,什么“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太传奇了,肯定是怎么编出来的。但细究起来,三国那段历史,真实发生过的,有些也比小说更离奇,更有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些事儿,是真的,但听起来却像是在瞎编。

1. “英雄不问出处”,关羽竟然是个“逃兵”?

说到关羽,那可是“过五关斩六将”、“忠义无双”的代表。人们一提起他,脑海里就是那个美髯公,威风凛凛。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位关二爷,在投奔刘备之前,竟然有过一段“逃兵”的经历。

话说当年,关羽因为杀了人,怕官府追究,就逃到了涿郡。在那里,他碰到了张飞,然后又一起遇到了刘备。这“杀人逃犯”摇身一变,成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后来的“汉寿亭侯”,这转换也太快了点!想想看,一个在逃的通缉犯,怎么就能和日后成为蜀汉丞相的刘备,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张飞,一块儿“桃园结义”呢?这搁现在,绝对是八卦头条。

演义里给关羽找了个“为民除害”的理由,给他的杀人行为增添了合理性,还给他的逃亡经历加了层“仗义”的光环。但骨子里,一个有案底的人,能被刘备如此器重,并一步步走到“前将军、假节”,位列五虎上将之首,这本身就是个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很多史学家也认为,关羽早期的经历,或许比演义里描述的要复杂和“接地气”得多。

2. 曹操的“偷鸡”本事,比“煮酒论英雄”还牛!

曹操这个人,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他的奸诈,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还有那场惊心动魄的“煮酒论英雄”。但曹操这个人,在军事上,真的很有“小聪明”,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偷鸡摸狗”的鼻祖。

有个著名的例子叫“屯田制”。这玩意儿听起来很官方,但具体操作起来,可比想象的要“灵活”得多。当时天下大乱,粮食是个大问题。曹操就搞了个屯田制,就是让士兵们一边打仗,一边种地。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种地,很多时候,他会把那些原本是农民,但因为战乱失了地的人,强行招募过来,让他们为军队屯田。

更绝的是,曹操还会利用战俘、甚至一些地方上的豪强,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屯田,然后把收成的大部分交给军队,自己只留一小部分。这简直就是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合法化”地收为己有。这还没完,有时候,他还会跟一些地方势力做交易,用自己的军队去“保护”他们,然后让他们为自己屯田。这就像是现代社会里的“黑社会保护费”,只不过曹操做得更光明正大,而且是以“国家”的名义。

想想看,一个后来统一北方的枭雄,在早期为了解决军粮问题,竟然会用这种“拉拢、压迫、交易”结合的方式,让无数农民和失地者成为他的“劳动力”。这比起在战场上杀个你死我活,这种“经济战”和“心理战”的结合,是不是更耐人寻味?演义里虽然也提到了屯田,但那种“巧取豪夺”的细节,为了保持英雄形象,往往会被淡化。

3. “连环计”的雏形?王允巧妙利用吕布的“色”!

说到“连环计”,大家都会想到司徒王允,怎么用貂蝉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后成功刺杀了董卓。这个故事太经典了,以至于我们觉得貂蝉这个人物,可能是为了这个计策而生的。

但事实上,王允设计离间董卓和吕布,利用的不仅仅是貂蝉的美貌,更是他对自己政治手腕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理解。王允是个很有才华的官员,他知道董卓残暴,而吕布作为董卓的义子,虽然勇猛,但性格中有冲动、好色的一面。

王允利用貂蝉,并不是简单地把她送来送去。他首先是在董卓面前表现貂蝉的美貌,引起董卓的贪欲。然后,他再在吕布面前,暗示貂蝉是他“物色”给吕布的,却被董卓抢走了。这种“欲擒故纵”和“挑拨离间”的手段,非常高明。吕布当时对董卓已经有了不满,加上自己心爱的女人被义父夺走,这种羞辱和愤怒,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必然会爆发。

更绝的是,王允后来还把貂蝉送给了董卓,但又在私下与吕布见面,不断地煽风点火,让他相信貂蝉是被董卓玷污了,并且鼓励他去“报仇”。这就等于把吕布逼到了绝境。吕布本身就对董卓有些疑虑,加上被戴了“绿帽子”,这种个人恩怨和政治上的机会一结合,最终导致了吕布刺杀董卓。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虚构的“连环计”,不如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阴谋,其中夹杂着人性中最直接的弱点——欲望和嫉妒。而吕布,这个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的人,最终竟然因为一个女人,一个“计策”,而丧失了生命。这其中的讽刺和戏剧性,是不是比小说还要震撼?

4. 诸葛亮的“火攻”,其实是“借东风”的升级版?

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操,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尤其是“借东风”,更是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推向了顶峰。但这种“呼风唤雨”的能力,是不是有点太神了?

虽然演义里说是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算出了冬至前后会有东南风。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冬天,出现东南风虽然罕见,但并非不可能。一些气象研究者认为,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特定的时间段,确实有可能出现东南风。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借东风”的点子,并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周瑜也曾提出火攻的策略,并且他已经预料到可能需要用到风。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在周瑜的计划上,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对气象的判断,并且提前做了准备。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周瑜已经准备好了火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诸葛亮,这位“臥龍”,他看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制造”了这个机会。他并不是真的能呼风唤雨,而是他比别人更懂得如何去利用自然的力量。他可能提前在某个地方埋下了火种,或者和一些熟悉风向的人有过沟通,确保在东南风来临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它。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是神仙,不如说他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战略家”和“机会主义者”。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能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时机。而“借东风”这个故事,虽然被演义夸大了,但其背后,确实隐藏着诸葛亮对军事、对自然、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5. 孙权的“一封信”,改变了“大汉天子”的命运?

很多人对孙权这个人物,印象就是“江东猛虎”,割据一方,但似乎总是夹在大哥刘备和强敌曹操之间,显得有些“骑墙”。但孙权这个人,在关键时刻,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甚至可以说是“胆识”。

你知道吗?孙权曾经给曹操写过一封信,那封信的内容,现在看来,简直是“黑历史”中的“黑历史”。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为了表示臣服,竟然给曹操写信,极尽谄媚之能事,还把自己的儿子孙登送去给曹操当人质!

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后来能和曹操、刘备鼎足而立的君主,竟然会卑躬屈膝到这种地步。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封信,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投降”,而是一种“战略性”的退让。

当时孙权年轻,实力相对较弱,面对曹操百万大军,硬拼肯定是死路一条。他写这封信,一方面是为了麻痹曹操,让曹操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日后能够发展壮大。

而且,这封信也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天下大势”的走向。原本,曹操是信心满满,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孙权,然后北上。但孙权这一“示弱”,让曹操更加轻敌。而就在这个时候,周瑜抓住机会,发动了赤壁之战。如果孙权当时选择硬碰硬,或者没有写这封信,也许赤壁之战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不会那么快形成。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有人提起这件事,问孙权当时为何要写那样的信。孙权却不以为然地说:“如今我是大丈夫,当然要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刘备那样,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种话,既是对自己当年的“权谋”的一种解释,也是一种自我激励。

这些故事,虽然在演义里被加工得更加精彩,但它们的核心,都来源于真实的史实。而且,细究起来,这些“虚构”的成分,往往是为了让事情更符合当时人物的性格,或者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但一旦我们剥开这些层层包装,发现里面藏着的,是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人性和权谋。这才是三国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吗?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巧合,却真实地发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火烧赤壁了!

小时候一直很纳闷,用火烧船怎么能行得通,不说能灭火的水随处可见吧,就是真拿铁链子把船连起来,一艘船着了火也有充分的时间斩断铁链吧?

嗯,一定是老罗杜撰的。

结果初中语文读物的《资治通鉴》里就写了这么个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想想也是,火药、牛油加大风,就是水也能烧起来,更别说水上的船了。

这招不但是真的,历史上还被不止一次地用过。《三国演义》成书是在元末明初年间,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而施耐庵又是陈友谅的谋士。估计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三国演义》还没写完,所以陈友谅也肯定没读过火烧赤壁这一段,导致战术出现了重大失误。

史载,鄱阳湖上,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确立了鄱阳湖之战的胜势。

这还没完,1519年,三国这书怎么着也得普及了,但发动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被时任赣南巡抚的王守仁以火攻之,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

看来牛人就是牛人,小说里的故事也能拿来当兵书用,真如当年明月所说,拿本盗版的《孙子兵法》也能打胜仗啊。

厉害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