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各势力内部都有哪些集团?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变幻。但别以为那时的各路诸侯都是铁板一块,像个大公司似的只有老板一个决策者。其实,即使是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核心人物,他们麾下也早已形成了各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部门”或者“派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算盘。这些集团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恩怨,更有利益驱动,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 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矛盾亦存

曹操出身草根,能够白手起家打下偌大的基业,靠的可不是一个人。他的集团内部,大致可以分成几大派系:

1. 寒门旧部,起家元老派: 这帮人是曹操最早跟着他打天下的“铁杆兄弟”。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人,都是曹操的族亲,或者从少年时代就跟在他身边。他们不仅忠诚度高,而且跟着曹操一路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团内部有着天然的威望和话语权。曹操对他们也很是倚重,很多重要军务都会交给他们。但有时,他们的眼界和能力,可能无法跟后来招揽来的顶尖人才相比,这也会带来一些摩擦。

2. 名士大家,投奔新贵派: 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广纳贤才,吸引了许多原本效力于其他诸侯,或者隐居山林的名士大家。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董昭、张辽、徐晃等,这些人才是曹魏集团的智囊和骨干。他们学识渊博,见识长远,为曹操制定战略,出谋划策,是曹魏集团能够迅速壮大的关键。这些人中,又可以细分:
颍川系: 以荀彧、荀攸为代表的颍川派,在战略规划、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贡献巨大。荀彧更是“王佐之才”,对曹操从汉相到魏公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荀彧后来因为反对曹操加九锡而失势,也反映了这个派系在权力斗争中的敏感性。
其他名士派: 郭嘉虽然早逝,但他的奇谋妙计影响深远。程昱的毒辣计谋和对局势的判断也十分了得。董昭善于笼络人心,在政治运作上很有一套。张辽、徐晃则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他们的加入大大提升了曹魏的军事实力。

3. 士族势力,招揽与制衡: 曹操崛起于乱世,他深知要稳固江山,离不开士族的支持。他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拢了不少汉朝的旧臣和士族。但曹操也并非一味妥协,他通过“唯才是举”的政策,打破了过去的门阀观念,这让一些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得以出头,也客观上削弱了纯粹士族集团的垄断地位。这种做法,既是笼络,也是一种制衡。

4. 曹氏宗亲与外姓功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曹操的儿子们,如曹丕、曹植、曹彰等,以及夏侯、曹氏等宗亲,自然构成了庞大的宗室集团。他们天然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继承的可能性。而像司马懿这样的外姓重臣,虽然能力出众,但与宗室之间总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隔阂和猜忌。尤其在曹操晚年,权力交接的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也为后来的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埋下了伏笔。

二、 蜀汉集团:恩义为基,实力有限

刘备的集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仁义”为旗帜,以兄弟情谊为纽带。但即便如此,内部的派系构成依然清晰可见:

1. 早期创业团队,荆州派: 这是刘备早期最核心的班底,以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等人为代表。他们跟随刘备从最艰难的时期走过来,生死与共,忠诚度极高。关羽、张飞更是刘备的义兄弟,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但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特别是荆州集团的加入,这个早期团队的内部地位和话语权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荆州集团,羽翼渐丰: 刘备在荆州获得了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马超(后来加入)、赵云(原属刘备,但后期在荆州集团中作用突出)等一批人才。
诸葛亮及其派系: 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无人能及。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内政、外交一把抓的“丞相”。围绕着他,自然形成了一个以“忠于丞相”为核心的派系。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虽然早逝,但也是这个群体的重要代表。
荆州旧部: 关羽虽然是早期元老,但他也是荆州集团的重要一员。黄忠、魏延、赵云、马超等人,虽然他们各有各的背景,但在荆州时期聚集在一起,共同辅佐刘备,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尤其是关羽镇守荆州时,他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荆州势力”。

3. 东州兵,川中新贵: 刘备入川后,收编了刘璋的军队,并且从荆州带来了大量士兵。这些士兵后来被称为“东州兵”。他们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有时,他们与荆州集团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竞争和摩擦,特别是在军权分配和利益划分上。

4. 本土士族,合作与制约: 刘备能够入川,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这些人构成了蜀汉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刘备毕竟是外来者,他与本土士族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博弈。诸葛亮在处理政务时,一方面需要拉拢这些士族,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他们坐大。

三、 东吴集团:江东基业,豪族主导

孙吴集团的形成,与江东世族的崛起密不可分。孙吴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江东士族的支持基础上的。

1. 孙氏宗亲与早期盟友: 孙坚打下江东基业,依靠的是他自己的家族势力,以及程普、黄盖、韩当、朱治、朱桓等一批老臣。这些人在孙坚、孙策时期就跟随左右,是东吴集团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孙氏政权的基石。

2. 江东士族集团: 孙策死后,孙权能够顺利接位,并且稳固统治,离不开顾雍、陆逊、张昭、严畯等江东大族的支持。这些家族在江东地区经营多年,拥有深厚的财力、人力和政治影响力。他们构成了东吴集团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顾、陆、张等大族: 这些家族不仅在朝堂上担任要职,在地方上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支持是孙权稳定统治的重要保障,但有时他们也会为了家族的利益,对孙权的某些决策提出异议,或者形成一股制衡力量。

3. “荆州帮”,外来力量: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也因此吸引了刘备集团中部分出身荆州、或者与刘备集团关系密切的人才,比如鲁肃、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吕蒙、陆逊(出身江东,但与诸葛亮有联系)。这些人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江东士族一家独大的局面,但也可能因为其“外来”身份,在集团内部受到一定的猜忌或排斥,尤其是在与江东大族争夺权力的时候。

4. 军事将领集团: 除了核心的文臣集团,东吴还拥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甘宁、太史慈(早期),以及后来的潘璋、丁奉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这些将领虽然效忠于孙氏,但他们也形成了各自的军事势力和个人影响力。例如,周瑜在世时,是东吴军事的绝对主导者,他的策略和威望无人能及。吕蒙的崛起,也代表了另一批军事人才的力量。

为什么会有这些集团?

这些集团的形成,原因很复杂:

背景和出身: 不同时期加入、不同背景的人,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圈子。
利益驱动: 权力、财富、地位,这些都是集团争夺的核心。
个人恩怨与忠诚: 共同经历的生死考验,或者长期的合作,会形成牢固的个人忠诚和信任,也可能因为过去的冲突而形成敌对。
政治策略: 领导者为了巩固统治,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和平衡不同的势力。

理解了这些集团的存在,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这就像看一出大戏,不仅仅要看主角的表演,还要留意那些坐在角落里的配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

现下最被滥用的两个词,一曰士族,一曰集团,而且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根子在学术界。

大约受陈寅恪先生的关陇贵族集团说影响,于汉末三国政治分析则各色集团说纷纷出笼,譬如东吴之淮泗集团,曹魏之谯沛集团、颍川士人集团,蜀汉更是被搞成了荆襄、东州、益州三明治,甚至加上个原从集团,开玩四国大战。说句不客气的,这都是些缺乏社会实践的书生向壁虚构的产物。

举个例子,以政治集团斗争解释孔明、李严之争,但借问,李正方的党羽是谁?若以地域划分集团,屡次举报李严的恰恰是陈震等南阳乡党,岂非搞笑?至于以新旧划定政治势力分野,更是十足的臆想。古今中外,大到一国,小到一家,谁无新旧,何时无新旧?今日之新,明日之旧,难道旧人就是一党,新人就是一党?譬如开喷【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遂被某位学术大牛拿来立论新旧之争的来敏:

汉末大乱,敏随姊(夫)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

典型的东州人,刘璋旧部,这是刘备集团的旧人?那李严又是什么?李严与诸葛亮之争又是什么?一忽儿旧,一忽儿新,新新旧旧,旧旧新新,这种按照资历划分派系,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用常识思考都能明白,新人攀附旧人大腿才是常态罢?

再看地域,蜀汉政治斗争本就平淡,能(勉强凑数)拿得出手的无非诸葛亮之与廖立、李严、来敏,捎带上杨仪大战魏文长,有趣的是后几位统统都是荆州籍,至于诸葛亮本人,估计没人不把这位给划分进荆襄士人。若以蜀汉政治是荆州、东州、益州三政治集团斗争史,如何解释这出?感情是荆州集团内讧,东州、益州群众吃瓜看戏?

至于什么三集团斗争导致蜀汉灭亡,更是不动脑筋的鬼话,就算把锅统统推给姜维、黄皓的传统史观,都比这种假洋气的新论靠点谱。

某位学术大牛估计是发现了地域派系说的缘木求鱼,于是搞出了新人旧人说,但其结果,无非换了一根木头继续找鱼而已。

地域乡党说有其价值,譬如刘焉父子重用东州人,刘备重用荆楚人,都可以从地域角度进行分析,但上升到政治集团高度,那就要慎之又慎。所谓政治集团,谁为魁首,谁为谋主,谁为羽翼,谁为爪牙,其共同政治诉求为何,行动为何?这事儿一件不解决,脑洞大开的因为地域、资历相类,便一股脑儿塞进派系框架,无非削足适履而已。

后汉三国,有刘备集团、曹操集团、孙权集团等,至于主张其他各色分部的,请先解决以上问题。

历史终究研究的是人,是社会,如果读腐了书,却不去深刻了解社会现实,学问再深,恐亦不免于【大圣人,放狗屁】。

user avatar

谢邀。不过题主有些自寻烦恼。

就说蜀汉吧。李严是荆州南阳人,吴懿是兖州陈留人,蒋琬是荆州零陵人,费祎是荆州江夏人,法正是司隶扶风人,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

以上这些人都不是益州人,就拿众人津津乐道的所谓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利之争,这两人中,诸葛亮是徐州人,李严是荆州人,莫非是徐州派和荆州派的斗争?

诸葛亮十余岁就搬到南阳邓县,估计还能和李严说一个地方的方言。至于蜀汉各种派系都是后人根据共同点总结归纳的,而且归纳出来的派系多种多样,但都缺乏实际意义。

当然,蜀汉派系肯定是有的,有人的地方总会出现派系,一个局子都能有派系,何况偌大的蜀汉政权。只不过光以地域划分派系实在不合适,比如益州人张松和凉州人法正关系就不错。

为了利益,本地人也能和外地人勾结在一起,因此派系问题虽然有,但实在不用太纠结。

下面这两篇帖子,题主可以当乐子看。

从派系角度看蜀汉政权的灭亡 【三国】蜀国四大派系全分析
user avatar

我参与知乎上关于三国话题的争论也有一些了,觉得一部分人的逻辑,偏向于“我有个观点,我找史料去证明”,而不是“我综合史料,得出了一个观点”。先有观点还是先有证据,有时候有相当的区别。

知乎上说的最多的“颍川士人集团”,政治立场差别很大。颍川的代表人物荀彧因反对曹操加九锡而死。而荀攸则是支持曹操进位的。后来颍川士人的龙头陈群则是带头劝曹丕称帝。

那你就没有办法说颍川集团是个派系。他们也许互相扶持(吧),但是其中的联系是很松散的。非要说的话,就曹操进位这件事,不能把颍川士人放到一个派系里,也不能按荀家-陈家来分,只好分成荀彧派,荀攸派,陈群派,那就不能叫派系。否则如果曹操手下的重臣分为荀彧派,荀攸派,陈群派,司马懿派,程昱派,贾诩派,郭嘉派乃至贾逵派,钟繇派,甚至徐庶派,路人甲派…那和每个人有自己个人的立场的有什么区别?

曹魏内部当然存在派系和派系斗争,比如曹植和曹丕身边各自围绕的一群重臣,以及他们在立嗣方面的分歧。但是立嗣之争只是一个临时的站队,不存在长期的政治集团。政治集团的斗争,典型的就是司马懿VS曹爽。但是我们也只能笼统的指出这是权臣要夺权的斗争,至于他们各自的拥趸也并不十分详细。

————————

再说季汉内部的派系分野。季汉派系论的观点,基本上是来自于田余庆先生。但是田先生的出发点是在说明诸葛亮在前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平衡“新人和旧人”的关系。与知乎上横行的派系倾轧之说有量变引发质变的区别。

更何况虽然田先生对历史的造诣令人高山仰止,但是其中内部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细节。比如在讨论季汉内部新旧阵营的代表人物的时候,田先生说了三个人,我这里先隐去其姓名。称为ABC

A:荆州人,刘表属官,曹操来了以后逃往西蜀,被刘璋任用。与刘备作战,率众投降。

B:荆州出身,祖籍益州。举家从荆州搬过去以后被刘璋任用。刘备灭刘璋后起用他。

C:B的儿子,从小在益州长大,在益州士族圈里有名声。被刘备起用。

以(荆州派)0-10(益州派)划分,这三个人各打几分?


如果这个描述没有偏颇的话,A应该是3分(接近荆州派),B是9分(近乎典型的益州派),C是6分(中立偏益州)

问,你猜他们都是谁?

公布答案:




A,李严。B,董和。C,董允。

在田老的叙述里,李严是旧派,益州派的领头人。董和应该是旧派但是政治上是新派,董允则是彻底的新派。(这里的新旧派,也不是派系斗争的那个“派”)

我无意于指摘田老的史学研究。但是我想指出的是,知乎上对田老关于季汉新旧分野论有过度解读和额外发挥的嫌疑。以及,通过人物的履历、籍贯,从属关系等来划分人物的派系,缺乏足够的理由。

田老在行文上也有点通过履历划分派系的意思,但是我相信他有另外的没有落在纸面的研究

关于党争派系斗争,我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能指明这个派系具体的人物构成,它的政治理想或利益,不能指出它和其他派系的政治倾轧事件与结果——那就无法用它来解释其他事件,那么和不存在派系也没有区别。

直到诸葛亮去世,季汉内部不存在任何“人物构成明确,政治理想或利益冲突,并互相斗争”的政治集团。包括所谓的李严VS诸葛亮。但是存在私仇争斗,主要是魏延刘琰,魏延杨仪这两对。

(关于李严诸葛亮之争,也许诸葛亮处置李严有其政治用意。但是处置李严的手法并非是党争的手法。具体见这里

zhihu.com/question/3557

谨记一点,先下结论,然后罗织符合结论的史料,很容易。善用“可能+可能+未必不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一定是这样”的滑坡论证,辅以选择性无视即可。大部分阴谋论和过度解读的派系论都是这么来的。

PS:

这个题目下目前的两个高票答文,都在批评三国爱好者们关于“士族”“集团”概念的滥用。

受评论区

@吴儿夜啼张文远 @丹霞夹明月

的启发,我想就这些概念说两句。

士族门阀论也好,党派集团论也好。多始于史学大师之手。但是更多的,它们是大师们在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全局和细节充分掌握的前提下,试图在全局之上寻找一个梳理历史脉络的可行性尝试。这些理论也许是符合部分事实的,但是并非是基本事实的一部分,更不是普适一切细节的真理。

至于对于我们来说,知乎的三国爱好者的水平,还处在“更接近基本事实”的路上。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运用以上的工具,没有能力去甄别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是否可以用这个工具去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贸然使用士族门阀论,党派集团论这些观点。无异于在不会爬的时候尝试飞奔,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去写作红楼梦。

我曾多次与人争论,多次眼见他人在没有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或者对其弃之不顾的情况下,却试图在细枝末节之间拼凑历史的探微。只是为了让历史看起来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政治”的模样:充满了鼠目寸光的争权夺利和互相倾轧利用。

在我看来这是幼稚地反幼稚的行为。在目前的三国爱好者圈子,言必称派系集团的,多是这类人。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李氏朝鲜。

一、中宗反正,废燕山君

勋旧派---------------------------------士林派

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

洪景舟、南衮、沈贞 赵光祖

1519年“己卯士祸” 赵光祖赐死,士林派败北

勋旧派---------------------------------世子(仁宗)派

朴敬嫔 金安老,尹任(章敬王妃弟),尹元衡(文定王妃弟)

1528年,灼鼠之变 1531年沈贞赐死,1533年朴敬嫔、福原君赐死,勋旧派灭亡

||

大尹派(尹任)---------------- 小尹派(尹元衡)

二、文定大妃听政

1545年“乙巳士祸” 大尹派灭亡

青松沈氏----------------------------坡平尹氏(小尹派)

沈义谦(明宗仁顺王妃兄) 尹元衡、郑兰贞

1565年文定大妃薨 小尹派灭亡

|| ||

1575年“乙亥党论”

西人党--------------------------------东人党

沈义谦 金孝元(曾为尹元衡门客)

得名:住宅在汉城白门 住宅在汉城骆山

学说:李珥“主气说”畿湖学派 李滉“主理说”岭南学派

领袖:领议政朴淳 大司宪许晔

党徒:郑澈、尹斗寿、尹根寿、金继辉 金宇顒、李泼、李山海、柳成龙

1591年,建储之争,郑澈罢归,西人党失脚

|| ||

仁嫔:信城君(暴卒) 恭嫔:临海君(庶长子)、光海君

||

西人党处理问题- 北人党(强硬派)---------------------南人党(稳健派)

李泼(汉城北岳) 禹性传(汉城南山)

得名另一说 李山海(居洛北) 柳成龙(家岭南)

1592年壬辰倭乱 临海君被俘,光海君立为元子

党徒 南以恭、柳永庆、奇自献 李元翼、李德馨(李山海婿)

郑仁弘、李尔瞻、朴承宗、柳梦寅 李睟光、韩浚谦、李光庭

||

大北派-------------------------小北派

李尔瞻、郑仁弘、韩纘男 南以恭、柳永庆

许筠、李惺、洪汝淳 …奇自献 柳希奋、朴承宗

柳成龙保荐李舜臣抗倭,李德馨求援大明,南人党全盛

1595年,世子之争:

临海君与光海君长幼之争(大明拒封风波);

永昌大君(仁穆王妃金氏)嫡庶之争;庶孽之争

定远君(仁嫔金氏)

大北派 小北派 南人党 西人党

|| || || ||

光海君 永昌大君 临海君 定远君

||

清小北---浊小北

南以恭 柳永庆

1597年丁酉再乱 李舜臣牺牲,北人党再起、柳成龙罢归

末年,宣祖有意传位永昌大君,柳永庆任领议政,李尔瞻等流窜,小北派全盛


三、1608年光海君继位

宣祖猝逝,遗命“遗教七臣”保护永昌大君:柳永庆、韩应寅、朴东亮、徐渻、申钦、许筬、韩浚谦

七臣之祸 柳永庆赐死、柳希奋以外戚秉权,小北不衰,大北强盛

1609年,临海君赐死,洪汝淳流放珍岛

1613年癸丑狱事 大北派弹劾仁穆大妃(宣祖继妃)父金悌男,及朴应犀,郑蕴谋反,三人赐死,奇自献流放,永昌大君废为庶人流放江华岛,一年后被刺杀,年仅8岁

1615年,废母论;1618年,仁穆大妃遭杖责监禁西宫(庆运宫)

大北派----------------------------------小北派

|| || ||

骨北-- 肉北-- 皮北 中北 ------ || 救援郑蕴,反对废母论

缘起 洪汝淳 李山海 | 奇自献、柳梦寅 南以恭

李尔瞻 韩纘男 许筠 郑昌衍、李溟 柳希奋、朴承宗

郑仁弘


四、1623年仁祖(绫阳君李倧,定远君长子)反正 西人党再起,李尔瞻、郑仁弘等处死,大北派灭亡,小北式微

西人党----------------------------南人党

申钦、金鎏、李贵、金自点 李元翼

李适、金尚宪、洪瑞凤、崔鸣吉 赵絅

|| ||

1624年,李适之乱 ||

勋西派----- 清西派(未参与反正) ||

金鎏、李贵、金自点 申钦 赵絅、许穆

申景禛、沈器远 金尚宪 尹鑴、尹善道

1627年,丁卯胡乱

||

少西(主和) ------ 老西(斥和)

李贵 金鎏

崔鸣吉 金尚宪

||

洛党出兵论 ------ 原党反对出兵反明

金自点 元斗杓

五、1649年孝宗即位,北伐论 金自点倒台,洛党崩溃,清西派宋时烈成为西人党领袖

||

山党反满 ------ 汉党亲满

宋时烈 金堉

宋浚吉 李时白

1659年,孝宗薨,显宗即位,己亥服制争议(仁祖继妃庄烈大妃赵氏在国丧期间的服制争论,主张期年说的西人党与主张三年说的南人党对立),西人党获胜

——孝宗为仁祖嫡次子,按《仪礼》母为嫡长子服丧,丧服为齐衰三年(一般25个月),南人党尹鑴主张孝宗即位可视为嫡长子。而宋时烈引《大明律·服制》:父母为嫡长子及嫡长子之妻及众子及女在室及子为人后者,服制为齐衰不杖期(一年)

1674年,显宗15年,第二次礼讼(孝宗仁宣大妃去世,庄烈大王大妃的服制争论,主张期年说的南人党与主张大功说的西人党对立),南人党获胜。金寿兴、宋时烈流放

——按《大明律》,孝宗若视为嫡长,则庄烈大妃应为嫡长子妻服丧一年(齐衰不杖期),若孝宗仅视为“众子”,则庄烈大妃仅服丧9个月(大功9月,父母为众子妇及女已出嫁者)。

南人党

||

1679年宋时烈处罚问题 - 清南党(激进)-----------浊南党(稳健)

许穆 许積

1680年,三福之变(福善君、福昌君、福平君谋逆,许積子许坚涉案)

“庚申大黜陟” 西人党重掌政权

西人党

||

老论党(元老派)----------少论党(少壮派)

1683年 宋时烈 尹拯 因尹拯父墓文事决裂

金锡胄、金万基 赵持谦 南人处置问题,老论激进,少论缓和

金昌集、李健命 韩泰东、吴道一、南九万

1689年“己巳换局”西人党反对册封张僖嫔子为世子触怒肃宗,宋时烈赐死。仁显王妃闵氏被废,改立张僖嫔为正妃。南人党全盛

1694年“甲戌换局”张僖嫔失宠、1701年赐死,仁显王妃闵氏复位(1694年),西人党再起,南人党崩溃

六、1720年景宗(张僖嫔子)即位

1721年“辛丑士祸” 少论党赵泰耈、崔锡恒掌权

壬寅大狱,少论党控老论党谋逆,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四人被杀

七、1724年英祖(景宗弟,崔淑嫔子)即位

1725年“乙巳士祸”镇压少论党,老论派掌权

1728年少论党李麟佐叛乱失败

荡平策,对四色(南、北、老、少)一视同仁,试图弥平党争

老论党----------少论党

闵镇远 李光佐

1762年“壬午事件” 思悼世子赐死

||

时派-----------僻派

同情思悼世子 支持英祖,反对正祖即位

洪凤汉 金汉耇(英祖继妃贞纯王妃父)金龟柱

洪国荣 郑厚谦、洪麟汉、洪相简、尹养老

1776年英祖薨,正祖(思悼世子亲子)即位 时派蔡济恭掌权

1784年前后天主教传入,修建水原城

实学家+时派-南人为主,主张北学论(信西派)--------僻派(攻西派)

蔡济恭、李家焕、李承薰、丁若镛 沈焕之

八、1800年幼主纯祖即位

1801年“辛酉邪狱” 汉人神甫周文谟处死,李承薰、丁若钟亦处刑,丁若铨、丁若镛流配。僻派全盛

安东金氏(金祖纯)建立势道政权,朋党政治告终

六大门阀:安东金氏、大邱徐氏、丰壤赵氏、延安李氏、丰山洪氏、潘南朴氏

好了问题来了,李氏朝鲜这300年里一共有多少朋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变幻。但别以为那时的各路诸侯都是铁板一块,像个大公司似的只有老板一个决策者。其实,即使是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核心人物,他们麾下也早已形成了各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部门”或者“派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算盘。这些集团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恩怨,更.............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各国大将之间的婚姻关系确实复杂得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纠缠不清。人们常常惊叹于这些联姻的巧妙与机巧,甚至将其简单归结为“政治婚姻”。那么,这种解释是否足够全面,是否能道尽其中错综复杂的脉络呢?让我们试着剥开这层表象,深入探究一番。要说三国时期的婚.............
  • 回答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个个性格迥异,留给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要从中选出“明君”和“昏君”的代表,确实是一项颇有争议的话题。不过,如果抛开各种主观臆断,单从其治国理念、政策走向、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长期性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些相对清晰的轮廓。 明朝明君前三(兼具治国魄力与民生关怀)选出.............
  • 回答
    三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中原大地在群雄逐鹿中饱经风霜,而各州郡的太守与国相,便是承载地方治理、维系一方安宁的重臣。他们的名字,很多都镌刻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说到三国,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自然在其治下的州郡都安插了得力的人物。在魏国,曹操本人就是最.............
  • 回答
    穿越三国,从小到老,细细想来,真要说“最赚”,那可得从多个维度考量,不仅仅是权力、财富那么简单,还得兼顾生命安全、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以及个人能否在乱世中活得舒坦自在。抛开那些注定悲剧或者结局不太美妙的人物,我觉得以下几位,如果能魂穿,那绝对是盆满钵满的“赢家”:第一梯队:孙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收割.............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不少玩家在我那圈子里也经常提起,都说这俩三国题材的策略游戏,各有千秋,也各有让人抓狂的地方。我这人玩游戏也算得上是老炮了,这俩都摸过不少,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这《全面战争:三国》(简称全战三国)和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我主要拿最近几作来说,比如《三国志13》和《三国志14》)到.............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像咱们现在一样,有报纸、有广播、有电视,甚至还有网络论坛,那可真热闹了!各位诸侯们,为了争夺天下,可得好好动动脑筋,在舆论这块儿也得打一场漂亮的仗。曹操:稳扎稳打,官方喉舌,强调“正统”与“功绩”曹操,生来就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的宣传手段也必然是高效且有针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塔县,也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是帕米尔高原的咽喉要地,与三个国家——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紧密相连。生活在这里的塔吉克族,他们的生活、文化,乃至对这三个邻国的看法,都深深地烙上了这片高原的印记,也受到了历史、地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塔吉克族与.............
  • 回答
    《三国》群星璀璨,人物众多,要从中挑出几个单独拎出来拍成电影,那得是故事够响、个性够鲜明、且能撑起一部独立电影的骨架才行。我脑子里闪过的几个名字,随便一个都能抠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来。一、 吕布:战神陨落的悲歌首先跳出来的,绝对是我们的“三姓家奴”——吕布。但别被这个名号给骗了,那只是他一生复杂命运.............
  • 回答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势力最终成为主导,袁绍也在早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但最终走向衰落。排除这几大势力,其他小势力要想统一天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他们往往在资源、人口、军事实力、政治凝聚力等方面都远逊于魏蜀吴。然而,如果硬要从这些“其他势力”中挑选一个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我们需要进行一番大.............
  •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
  • 回答
    在魏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五子良将的名号可谓响彻云霄,他们是曹操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五位猛将。若要论五子良将之首,这其实是个略带争议但又相对清晰的答案,通常被认为是张辽。张辽何以能冠绝五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战功赫赫,临危受命的守护者张辽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早年跟随丁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他们的生命仿佛烈火,燃烧得绚烂而短暂。当生命走到尽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临终前又会留下怎样的遗言?这些话语,往往浓缩了他们一生的抱负、遗憾、忠诚,以及对身后事最深切的牵挂。让我们细细品味几位代表性人物的遗言,感受那份英雄末路的壮怀与悲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中,如果同时拥有哪两个人,能让旁观者觉得天下大势已定,非诸葛亮与关羽莫属。试想一下,卧龙先生在军帐之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他的智慧,如同九天星辰,高深莫测,又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论是出奇兵、设奇谋,还是安抚民心、治理内政,他都能做得滴水不漏,将一切可能存在的变数都算计在内。他能预.............
  • 回答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读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但说实话,这事儿到底有没有被司马懿看穿,演义里也没给个百分百的明白账。不过,要我说,司马懿多半是看出了点门道,只是最终的选择,却是另一回事了。你想啊,司马懿是谁?那可是跟诸葛亮斗了一辈子的人物,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诸葛亮那一套,他还能不熟?.............
  • 回答
    三国演义那本书,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我们常常觉得,里面很多事情,什么“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太传奇了,肯定是怎么编出来的。但细究起来,三国那段历史,真实发生过的,有些也比小说更离奇,更有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些事儿,是真的,但听起来却像是在瞎编。1. “英雄不问出处”,关羽竟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