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魏国五子良将之首是谁?

回答
在魏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五子良将的名号可谓响彻云霄,他们是曹操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五位猛将。若要论五子良将之首,这其实是个略带争议但又相对清晰的答案,通常被认为是张辽。

张辽何以能冠绝五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

一、战功赫赫,临危受命的守护者

张辽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早年跟随丁原,后归附吕布,最终归顺曹操。在曹操帐下,张辽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不仅勇猛过人,更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意志。

合肥的定海神针: 说到张辽的巅峰之作,那绝对是逍遥津一战。当时东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而城中守军不过数千,并且主帅曹操远在许都,张辽作为前线指挥官,肩负着守护合肥乃至江淮地区安危的重任。面对巨大的兵力悬殊,张辽临危不乱,与乐进等人率领八百精锐敢死队,在黎明时分,亲自发动突袭,直冲孙权中军。张辽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勇不可挡,直杀得东吴大军阵脚大乱,孙权本人也差点被擒,最终狼狈溃逃。此战之后,“张辽止啼”的名号不胫而走,连江南的孩童受到惊吓哭泣时,家长都会用“张辽来了”来哄他们,可见其威名远扬,深入人心。这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魏国的士气,也让张辽成为了不可撼动的战神形象。

征讨乌桓的先锋: 在更早的时候,曹操征讨乌桓,主力部队由张辽等人率领。在那场战争中,张辽同样表现出色,是攻克柳城的关键人物。他在敌军重围之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决策力,为曹操扫平北方的道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江南的功臣: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大败,但张辽依然在中线战场与孙权周旋。后来,他参与了对东吴的多次进攻,虽然未能完全攻克江南,但其英勇作战,牵制了东吴的力量,也为魏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临危受命,勇冠三军的气魄

张辽之所以能被视为五子良将之首,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屡次在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特别是合肥之战,他一人之力几乎扭转了战局。在那种绝望的境地,他没有一丝退缩,反而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略眼光。这种在大势已去时,还能激发全军士气,并以己之身充当先锋的魄力,是许多将领难以企及的。

三、与曹操的深厚情谊与信任

张辽与曹操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情谊。曹操对张辽的器重和信任是众所周知的。在一次宴会上,曹操曾对身边的诸将说:“往日袁绍、刘备,皆有大志,而张辽、关羽,皆人杰也。吾不能用,故为之臣耳。” 这番话虽然包含了对历史大势的感慨,但对张辽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甚至在曹操病重时,依然嘱咐张辽要多多关照自己的儿子曹丕。这种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和倚重,本身就是对张辽能力和人品的最高肯定。

四、论功行赏的地位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陈寿在评价五子良将时,开篇便提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周公谨、程昱、郭嘉、刘晔、蒋济、贾逵、陆逊、虞翻、薛综、严畯、丁廙、孙盛、骆统,良哉。及驱驰龙舟,策画庙胜,虽云前代所无,而斯等为之著也。是以魏武之世,名将众略,盖无虚誉矣。凡此诸将,斯皆国之所恃,王之所凭。然五子者,云其勇略,盖皆一时之优也。”

而具体到五子良将的论述顺序时,陈寿的笔触往往是从名气最大、功绩最显赫的开始。张辽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战绩,尤其是合肥之战,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并且声威远播,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位。

当然,五子良将皆是绝世名将,各有千秋:

关羽: 虽然曾是曹操的部下,但他最终还是回归刘备,因此严格来说不算“魏国”的五子良将。
乐进: 勇猛善战,早期便随曹操征战,功劳甚多。
于禁: 治军严明,曾是五子良将之首,但因为在濡须之战时投降孙权,晚节不保,名声受损。
张郃: 战术大师,擅长用兵,在多个战场都有精彩表现。
徐晃: 治军有方,勇武过人,尤其在樊城之战中,对解救关羽之围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些杰出的将领中,张辽以其无可争议的“以少胜多”、“威震敌胆”的辉煌战绩,以及曹操的高度评价和信任,将他推上了五子良将之首的位置。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魏国稳定的守护者和精神象征。

所以,如果非要在这群星璀璨的将星中选出一位领头者,张辽当之无愧是那颗最耀眼的主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就个人能力水平而言,于禁第一。

《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显然,按陈寿的意思,如果于禁没有投降这回事,他应该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

如果综合来看的话,张郃第一,他的官位和封地最高最多,防区位置也是最让魏国头大的西北。

当然,我猜肯定会有人拿“张乐于张徐传”证明张辽第一。拜托,你如果按这个排的话乐进这个大众脸就是第二了。而且陈寿在列传排序上并没有明确规律,像邓艾排在王凌诸葛诞后面,公孙度排在陶谦张扬前面的情况多了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魏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五子良将的名号可谓响彻云霄,他们是曹操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五位猛将。若要论五子良将之首,这其实是个略带争议但又相对清晰的答案,通常被认为是张辽。张辽何以能冠绝五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战功赫赫,临危受命的守护者张辽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早年跟随丁原,.............
  • 回答
    三国杀里关于魏国玩家容易被闪电劈这件事,说实话,圈内也算是个流传甚广的“梗”了。虽然官方并没有数据证实说魏国玩家被闪的概率就一定比其他势力高,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觉得呢?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还真有点门道,掺杂着一些游戏机制、玩家心理和实际操作的综合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得从闪电这张.............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功绩卓著。从您提到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三征葛尔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看,您认为他能排进中国皇帝前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扎实的依据。要评价康熙一生的功绩,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巩固统治,稳定江山:平定三藩之乱康.............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三国时代,魏国问鼎天下,这并非易事,而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高明的战略决策和执行。如果曹魏想要更为稳妥地一统九州,那么在历史既定的轨迹上,它需要更早、更有效地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一、 内部的巩固与人才的延揽:打牢根基,方能远征虽然曹操奠定了魏国强盛的基础,但内部的稳定.............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要说魏蜀吴三国,为什么好像只有魏国自己“培养”出了自家王朝的掘墓人,这事儿还得从各自的立国基础和发展轨迹说起。先来看看魏国。曹操当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最后他儿子曹丕篡了汉,但魏国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曹操打下来的。他手底下聚集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人才,比如曹氏宗亲里的曹仁、曹洪,还有像是司马懿、诸葛亮.............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核心反驳思路: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2. “罪人”的定义: 重.............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回答
    在三国杀中,界曹操作为主公,搭配魏蔡(通常指魏国势力的蔡文姬)的将面,其忠反内身份的倾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游戏环境、队友阵容以及对手的打法来综合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技能特性来分析一下这种组合可能偏向哪种身份:界曹操作为主公的特性: 核心技能: “奸雄”(回合外受到伤害,可以摸牌)。这使得界曹.............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