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该怎么反驳那些说“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人?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

核心反驳思路:

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
2. “罪人”的定义: 重新审视“罪人”的定义,将其置于历史的复杂性中。
3. “更好”的标准: 质疑“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绝对性,并提出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4. 诸葛亮的真实目标与局限性: 还原诸葛亮的历史真实面貌和其行为的时代背景。
5. 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与意义: 强调蜀汉政权存在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详细论证步骤:

第一部分:挑战“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的论点

1. 诸葛亮并非统一的主要阻碍,而是曹魏占据主导地位的产物:
曹魏的强大是先决条件: 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初,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基础。即便没有诸葛亮,以曹魏的实力,其统一中国的目标也极为明确且具备优势。诸葛亮和蜀汉的存在,更多的是在既定格局下的一种对抗,而非创造了分裂的局面。
蜀汉的力量对比: 蜀汉地狭人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其力量无法与北方的曹魏相提并论。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并壮大蜀汉,在军事上采取防御为主、伺机北伐的策略,这是在实力不对等情况下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追求分裂。
反问: 如果诸葛亮选择放弃抵抗,向曹魏投降,那他就是“促成统一的历史功臣”吗?这种逻辑回避了曹魏主动进取的本质。

2. “统一”并非唯一或最高价值,关键在于“谁统一”以及“如何统一”:
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上,统一战争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牺牲。曹操统一北方,也经过了长期的战乱。即使曹魏成功统一,过程是否就会“更好”?我们无法简单地假设。
政权的合法性与道义: 蜀汉政权继承了汉朝的法统,虽然实力弱小,但其代表了汉室正统的延续,在道义上有一定的基础。诸葛亮辅佐刘备,旨在恢复汉室,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统一”。如果按照曹魏的逻辑统一,是否意味着汉朝的彻底终结,以及一种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这本身就是历史的变数。
“罪人”的定义过于狭隘: 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归结为“罪人”或“功臣”,忽视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诸葛亮是忠诚的臣子,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为是为了蜀汉的生存和发展,并非为了阻碍“统一”而存在的个人野心。

3. 诸葛亮的政策是为了蜀汉的“存续”而非“扩张”:
“隆中对”的战略: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终的目标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率荆、益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之者”,以图匡扶汉室。这个战略并非是以分裂为目的,而是以恢复汉室统一为最终目标。
有限的资源和敌人: 蜀汉的实力不足以正面抗衡曹魏,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牵制,消耗曹魏的力量,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并伺机而动。这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守为攻”的策略,是为了实现更长远的目标。
“不为统一而统一”: 如果将“统一”作为唯一目标,那么诸葛亮的策略是可以被理解为“消极抵抗”。但更准确的说法是,诸葛亮在以自身有限的力量,试图在混乱的时代中实现一种符合他政治理想的“统一”。

第二部分:挑战“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点

1. “百姓”的利益视角需要辩证看待,统一的形式至关重要:
战争的残酷性: 无论是谁统一,最终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都会带来战争的破坏和百姓的苦难。三国时期,虽然存在分裂,但不同政权下的百姓,其生活状况也存在差异。
曹魏的统治并非天然优越: 曹操政权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早期也经历了战乱,且曹操本人推行过一些严苛的政策。曹丕篡位后建立的曹魏,其统治是否就一定能给全国百姓带来比三国分裂时期更好的生活,需要打上问号。
蜀汉的制度优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诸葛亮在蜀汉推行了相对仁政、严明法度的政策,例如“务农殖谷,休养生息”,以及强调依法治国。虽然蜀汉地小力弱,但其在治理上的理念和实践,对百姓而言未必是负面的。
“统一”不等于“安宁”: 一个统一的政权,如果其统治是暴虐的,那么这种统一反而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反之,即使处于分裂时期,如果各个政权都能相对善待百姓,其造成的痛苦也可能小于一个统一的暴政。

2. 分裂时期也有其积极意义,不应被全盘否定:
人才的汇聚: 三国时期,由于人才需求各异,不同的政权都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例如,蜀汉以其“仁义”之名吸引了诸葛亮、关羽、张翼德等,而曹魏和东吴也各有其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流动和汇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发展。
政治模式的多样性探索: 分裂时期也为不同政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空间。例如,蜀汉试图恢复汉朝的政治制度,而曹魏则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这种多样性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也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避免了被单一文化强势同化的风险。

3. “历史罪人”是道德审判,而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
“罪人”的标签过于简单化: 将诸葛亮称为“历史罪人”,是站在后世的视角,用现代的价值判断去审判古代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诸葛亮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蜀汉政权的生存,实现刘备的遗愿。他的努力是为了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中,维系一种他所信奉的政治理想。
历史的必然并非个人可以完全左右: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曹操的雄才大略、东吴的地理优势、刘备的崛起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诸葛亮,是忽视了其他关键因素。
反问: 如果诸葛亮真的“罪大恶极”,那么历史的必然趋势为何没有在他反对时就轻易实现?这恰恰说明诸葛亮及其所代表的蜀汉政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作用,延缓了统一的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讨论和反思的空间。

第三部分:还原诸葛亮的真实历史形象和蜀汉政权的意义

1. 诸葛亮并非“守旧派”或“阻碍进步者”:
政治理想的坚守: 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他有恢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这并非简单的“守旧”。他试图以一种更符合道义和法统的方式实现统一。
军事上的努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军事行动虽然未能成功统一,但也在客观上牵制了曹魏的兵力,延缓了曹魏南下的步伐,为蜀汉的内部建设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制度建设的成就: 诸葛亮在蜀汉推行的法治、经济、农业等方面的改革,都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他推行的都江堰维护、农田水利建设等,都对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积极影响。

2. 蜀汉政权存在的历史意义:
汉室正统的象征: 蜀汉代表了汉朝的法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中国文化和政治的连续性。虽然其力量薄弱,但其存在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对后世的“正统”观念产生了影响。
道德和理想的追求: 蜀汉以“仁义”为号召,虽然未必能完全实现,但这种追求在乱世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值的参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至今仍是忠诚和奉献的典范。
对曹魏的制约作用: 蜀汉作为曹魏南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曹魏集中精力于北方,也给了东吴喘息之机,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维持一段时间,避免了过早的血腥统一。

总结反驳要点:

诸葛亮并非“阻止统一的罪人”,而是时代局势下的忠臣和战略家,他的行动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非阻碍统一本身。
“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断过于片面,忽视了统一的形式、过程以及统一后的统治质量对百姓的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避免用脱离实际的简单化标签去定性。
诸葛亮和蜀汉政权的价值,不应仅仅用是否“促成统一”来衡量,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制度实践和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以上多角度、深入的论述,可以有效地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观点,展现诸葛亮和三国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跟你嗦,不要认为古人就不在乎统一,当时确实有不少士人和将领认为孙权在搞分裂,坚信控制朝廷中央的曹操代表了正统。尤其是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更是有无数人认为曹操平定天下已经是天命所归。不然也不至于赤壁之战前,江东除周瑜、鲁肃外的几乎所有集团大佬、诸将都主张至少是奉迎曹操。后来东吴政权也动不动就真的有人过江降曹降魏,以至于用诈降计屡试不爽等。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三国志周瑜传: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这几篇传,说得很明确,当时孙权召见了几乎所有的“群下”、“诸将”(而不光是演义里面的儒士),结果除了周瑜鲁肃之外,几乎所有人都主降,甚至孙策两大谋主张昭、秦松都不例外,孙权一意孤行,再有言降者杀,这才勉强打完了赤壁之战。

此外,由于上述所说的原因,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也出了不少丞相府的铁粉,不惜排除万难,也要归顺朝廷,比如王朗王司徒;比如很多人提到的刘巴,主动提出为曹操招抚荆南,失败后逃到交趾、益州都要躲开刘备;比如桓阶,就为了让曹操避免两线作战,主动在荆南煽动张羡叛离刘表,张羡失败后东躲西藏,一直撑到刘表死后自己背井离乡(长沙)北上相府;比如在袁术死后,又是九死一生把传国玉玺完璧归曹的汉官徐缪: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以上公之位。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蜀汉因为打出了汉朝IP,所以情况还好一点,尤其是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是很较真的处理了多名重臣重将(将刘备时期任命的太守马谡、向朗一个处死、一个免职,将军张休、李盛处死,诸葛亮自己和赵云贬官),向全军表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是认真的,这才统一了思想,逐渐扭转了刘备死后人心不稳的局面。

孙权就无法打出这个旗号,因为他割据江东的动机无非就是自己想当皇帝,甚至自己都没否认这一点,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希望他称帝(自己当开国元勋)的,比如说鲁肃:

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鲁肃有一句名言,就是群下都可以降曹,唯独主公不能,因为群下降曹都少不了官职富贵,主公降曹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其实也要顺着孙权的心理来分析,群雄投降将要统一的势力,其实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说隋末割据江东的汪华率众降唐,后来荣华富贵也没少。刘琮投降曹操,据说也当过州刺史,并没像演义中那样被杀了。

所以,这个主公降曹了就一无所有,其实指的是孙权拼死一战还有几分希望打出个孙家王朝,如果降了称帝的希望就彻底完了。你说孙权能不听么?其实就是顺着他的意思说的。

那么,孙权要是对臣下说,你们都给我拼死作战,让我好当皇帝。。。这样人不跑光才怪呢。所以为了维持孙吴政权,孙权确实是给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尤其是对于重将非常舍得封赏,几乎是稍有战功就给县侯,其中不乏郡治级别的大城,例如陆逊封江陵侯、步骘封临湘侯、吕岱封番禺侯、吕范封南昌侯、贺齐封山阴侯、全琮封钱唐侯等,用利益绑定的手法才勉强维持了第一代功臣的忠诚度稳定。

换句话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可谓人(士人)心所向,而孙权阵营则人心动荡,连自己都是朝不保夕、心理动摇(217年四战巢湖之后,孙权在重压之下终于不得不向曹操请降从属,开始当大魏吴王)。

那么比起这类话题,我认为更有意思的问题是:曹操是怎么做到把这么一个局给玩砸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