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只有魏国培养自己王朝的掘墓人?

回答
要说魏蜀吴三国,为什么好像只有魏国自己“培养”出了自家王朝的掘墓人,这事儿还得从各自的立国基础和发展轨迹说起。

先来看看魏国。曹操当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最后他儿子曹丕篡了汉,但魏国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曹操打下来的。他手底下聚集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人才,比如曹氏宗亲里的曹仁、曹洪,还有像是司马懿、诸葛亮(早期)、郭嘉、荀彧、荀攸这样的谋臣将领。这些人都是跟着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但问题就出在“功劳”这个事儿上。曹操自己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能驾驭这些人才,让他们为他卖命。可他毕竟是臣子起家,建立魏国后,虽然称王,但名义上还是汉臣(直到曹丕称帝)。这种政治上的不彻底,留下了隐患。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父业,他虽然也很有能力,但和曹操比起来,总归是守成之君,而且他身边的那些开国元勋,很多都还在。而司马懿,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臣子。他从曹操时期就展露头角,到了曹丕、曹叡两朝,更是步步为营,权势越来越大。司马懿这个人,你不能说他有多么“忠心耿耿”,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极善于隐藏锋芒,懂得等待时机。

魏国为什么会被司马家篡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集团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曹操广纳贤士,但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到了曹叡之后,比如曹芳、曹髦,在政治手腕上、驾驭人才的能力上,都比不上曹操。他们可能更看重眼前的安逸,对于潜在的危险不够警觉。

而司马懿,他经营司马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党羽,这都是长期的、有计划的。他看到了魏国皇室内部的弱点,看到了那些开国元勋的后代们,或者说,看到了魏国统治阶层里,那些对权力有野心、但又缺乏足够能力去稳固统治的人。司马懿就是抓住了这个缝隙,并且他自己也足够强大,有能力接管这个摊子。

你想想,一个王朝的“掘墓人”,通常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要么是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的产物,要么是外部力量有机可乘的结果。司马懿可以说是两者兼具。他在魏国体制内,一步步爬到高位,并且将家族势力渗透到各个关键部门。等到魏国皇室内部出现动荡、出现能力不足的皇帝时,司马家就如同等待已久的猎手,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

所以,与其说是魏国“培养”了掘墓人,不如说魏国自身的政治结构、皇室的领导能力以及像司马懿这样野心勃勃且能力超群的臣子,共同促成了这个结局。司马懿就像一个被精心“喂养”起来的毒蛇,它寄生在魏国这棵大树上,等到大树根基不稳、枝叶凋零之时,便毫不留情地将其吞噬。

再对比一下蜀汉和东吴。

蜀汉,那是个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国家,创业难度极高。刘备手底下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跟着他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诸葛亮更是鞠躬尽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光复汉室,而不是取而代之。蜀汉的政治体制,虽然有诸葛亮的强力辅佐,但整体上还是围绕着“汉室正统”这个旗帜。蜀汉之所以灭亡,更多的是因为国力衰弱,外部压力太大,而不是内部有人专门盯着皇位。姜维虽然想北伐,但他的目标是为了壮大蜀汉,而不是颠覆。

至于东吴,孙氏家族本身就是江东世族起家,他们的权力基础是和江东的士族门阀紧密结合的。孙坚、孙策、孙权,这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东吴的基础。孙权虽然晚年有些昏聩,但吴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的士族矛盾,以及外部强大的晋国。没有哪个特定的人物,像司马懿那样,从内部一步步架空,然后直接取而代之。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很大程度上是看准了吴国的积弱,以及内部的派系林立。吴国自己的“掘墓人”,更多的是那个不稳定、互相制约的政治格局,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

所以,如果非要说谁“培养”了掘墓人,那魏国的情况是最典型的。它给了司马懿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而司马懿也足够有能力和野心,最终完成了这场“权力交接”。这就像一个高明的投资者,看准了一个有潜力的公司,然后通过不断地注资和渗透,最终掌握了这家公司的控制权。魏国,就是那个“公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年头知乎的题主老是开上帝视角,唉。。。悲哀,的确悲哀。但凡学过高中政治的人都知道有个哲学名词“形而上学”,麻烦题主稍微了解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魏蜀吴三国,为什么好像只有魏国自己“培养”出了自家王朝的掘墓人,这事儿还得从各自的立国基础和发展轨迹说起。先来看看魏国。曹操当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最后他儿子曹丕篡了汉,但魏国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曹操打下来的。他手底下聚集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人才,比如曹氏宗亲里的曹仁、曹洪,还有像是司马懿、诸葛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三国魏蜀吴时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的公元220年到280年。在咱们中国这片土地上,那是风云变幻,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与此同时,在那遥远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一带,又是什么光景呢?要说详细点,得先有个大概的了解。那时候的南亚,并不是一个铁.............
  • 回答
    三国杀里关于魏国玩家容易被闪电劈这件事,说实话,圈内也算是个流传甚广的“梗”了。虽然官方并没有数据证实说魏国玩家被闪的概率就一定比其他势力高,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觉得呢?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还真有点门道,掺杂着一些游戏机制、玩家心理和实际操作的综合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得从闪电这张.............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魏、韩、赵这三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国家。我们都知道,这三国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而晋国在春秋时期主要活动和扎根的区域,恰恰就包含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西大部。那么,为什么它们后来各自的国都,却都不在山西呢?这背后其实是地缘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演变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魏武侯改变魏文侯联合三晋、共同抵御外敌的方针,转而多次与赵、韩开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地缘利益以及魏武侯个人的性格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魏文侯的方针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魏文侯的方针很重要。魏文侯在位期间,采取了“事秦则君,事楚则臣,联合三晋,.............
  • 回答
    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去找魏先生求工作时,魏先生那番“别碰我”的话,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拒绝,更包含了他对王漫妮、对这段关系以及对他自身处境的复杂考量。1. 明确的界限和潜在的风险: “别碰我”的字面意思: 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拒绝身体接触的信号。魏先生作为一个已经有家庭的男.............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要说魏忠贤得势的三年(大约是1627年至1629年),明朝能在辽东战场上压着皇太极打,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且这里面水分可不小,不能简单地说“压着打”。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压着打”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在那个时期,辽东战局是一个非常胶着的状态,明朝固然有几次成功的防御和反击,但后金(也就是后.............
  • 回答
    “为什么《三国志》是《三国志》而不是《前魏书》?”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志》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的核心定位和命名逻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三国志》的成书背景与作者意图1.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后的晋朝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晋朝统一中国后,迫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三国志》系列游戏设计中一个核心的逻辑,那就是“可用武将”和“剧本核心人物”之间的区别。这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真实性、游戏性以及玩家体验的一种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在《三国志》游戏里,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都会被设计成可以被玩家直接操纵的角色。游戏设计者需要挑选出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资金运作、市场接受度、影片类型以及电影人的个人经验和资源等多个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张艺谋能够拍摄被一些观众视为“烂片”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而魏德圣在拍摄《赛德克·巴莱》时却面临资金困难,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张艺谋的电影与资金来源:张艺谋作为中国电.............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