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绝后的帝王有很多,为什么刘邦要单独给魏安釐王,齐湣王,赵悼襄王三家守墓?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智慧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的出身和他的政治生涯。他出身布衣,却最终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深知“得天下”的来之不易,也清楚自己能够取代秦朝,并非全凭武力,更多的是顺应了民心,以及巧妙地利用了各方势力。而战国时期的这几位君王,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前夜,那是一个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力量在酝酿的动荡时期。

刘邦选择守墓这三位君王,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他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加固。

让我们看看这三位君王所代表的国家:

魏安釐王,他是魏国的君主。魏国在战国初期是强大的,但到了魏安釐王时期,虽然仍有实力,却已显颓势,屡受秦国侵扰,国力大不如前。然而,魏国在战国初期,特别是魏文侯时期,推行变法,任用贤能,是率先走向强盛的国家之一,其制度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魏国可以说是战国变革的先行者,虽然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其开创的先河,是值得肯定的。

齐湣王,他统治的是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有着辉煌的过去。齐湣王甚至一度野心勃勃,想要效仿周朝的宗法制度,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企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也足以证明其国力的鼎盛和其雄心。然而,齐湣王的后期,因为骄傲自大,得罪了诸侯,最终导致了齐国的衰败,被五国联军攻破都城。尽管如此,齐国作为东方的强大势力,其文化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赵悼襄王,他统治的是赵国。赵国在战国时期,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成为抗秦的一股重要力量,长平之战虽然让赵国元气大伤,但其坚韧的抵抗精神,依然可圈可点。赵悼襄王时期,虽然有战事,但赵国依然是战国后期不可忽视的力量。

刘邦守这三家的墓,并非因为这三位君王在位时有多么的仁德,也不是因为他们国家有多么的强大,更不是因为他们对刘邦有何恩情。恰恰相反,他们所处的时代,是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他们的国家,最终都屈服于秦。

刘邦这样做,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对历史格局的认知和利用。

首先,这是一种对“德”的宣示。刘邦是推翻暴秦而建立汉朝的。秦朝的严刑峻法,以及对六国君主的压迫,都是他推翻秦朝的理由之一。而魏、齐、赵这三个国家,虽然最终灭亡,但在战国历史上,也都曾有过辉煌的时代,也都是曾经的诸侯国。刘邦通过守墓,向天下人表明,他尊重过往的历史,尊重曾经的诸侯,这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坑杀降卒”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种“德政”的体现,是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贴金”。

其次,这是一种历史的“告慰”与“警示”。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国家更迭,生灵涂炭。刘邦的统治,标志着一个统一时代的开始,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的到来。守墓,也像是对这些曾经雄踞一方的国家的一种告慰,告诉他们,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历史,都被新生的汉朝所铭记。同时,这也是对当下那些对汉朝统治心存不满的势力的一种无声的警示:即使你们曾经强大如魏、齐、赵,最终也无法逃脱被统一的命运。

再者,这是对“天下大势”的理解和利用。刘邦深知,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战国之所以为战国,正是因为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诸侯割据。而最终秦朝统一,则是历史的必然。刘邦建立的汉朝,是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守墓,也包含了对这个统一趋势的承认和尊重。他通过对战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君主的守墓,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承认,这些国家的存在和灭亡,都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最后,这可能是一种“笼络”与“收买”人心的方式。虽然是守墓,但这也意味着对这些国家残余势力的安抚。也许这些国家还有一些旧贵族,或者对其故国仍有感情的人。刘邦这样做,至少在表面上,是对这些国家表示尊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抵触。

总而言之,刘邦给魏安釐王、齐湣王、赵悼襄王三家守墓,是一项深思熟虑的政治举措。它并非简单的历史怀旧,而是刘邦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在巩固新生的汉朝统治,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以及对过往历史格局进行一种政治性解读的体现。他用一种温和而又深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德”,他的“远见”,以及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守墓,更是守住了一段历史,守住了一种政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一个和提问无关的回答。

在某个回答里,我看到有人在那说楚怀王熊心的身世“来历不明”,还说是司马迁在怀疑。

证据是《史记》里的这段话,如下图。

本人左看右看,都没看出来司马迁的这句话(红圈里),是如何怀疑【楚怀王孙心】,也就是熊心,是如何身世来历不明的。

本来我还想问下此人是如何从这句话(红圈里)得出司马迁是在怀疑的,但是我被此人拉黑了。

此人的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了阿Q精神胜利法:遇到反对的质疑,回了一句之后就把对方拉黑了,不给对方质疑或反驳的机会。

············

好了,就【楚怀王孙心】,也就是熊心的身世,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来看《史记》里的原文。

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最早称楚王的陈胜死了,紧接着称楚王的景驹也死了,然后项梁在薛城召开大会,商议大事。

然后范增对此连说了三个理由,倡导拥立【楚后】,也就是楚王室熊氏后裔:

1、陈胜败亡是因为没有拥立【楚后】;
2、提出了“亡秦必楚”的口号,这个“楚”指的是熊氏之楚。
3、大家追随你项梁,是因为你项梁世为楚将,能够拥立【楚后】为楚王,复立楚国。

也就是说,不是【楚后】的陈胜和景驹都死了,现在需要找一个【真·楚后】来当楚王。

然后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孙心】,立为楚王。

在陈胜景驹两个的例子面前,项梁如果再找一个假货来冒充【真·楚后】,这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真以为当时的楚国遗民贵族旧臣,都是傻子、瞎子,连个真货/假货都看不出来?

当时的当事人们没提出疑议,后来的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也没提出疑议(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司马迁的那句话有疑议的意思)。

就算退一步说,假如项梁找了个【假·楚后】来冒充的,假如当时的楚国遗民贵族旧臣都是傻子/瞎子,那么后来项籍弑杀熊心的时候,怎么不说熊心是个假货?后来刘邦指责项籍弑君的时候,项籍怎么不说熊心是个假货?

············

司马迁的那句记载【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

我没看出来这句话哪里有问题,所以我只能猜,猜那些人脑补出“来历不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民间”、“牧羊”等词汇。

秦灭六国后,六国王族的结局,要么流落民间,要么去了阴间。

项梁要找【楚后】,要找熊氏子孙,不去民间找,难道要去阴间找?

至于“牧羊”,流落民间的王室贵胄,下场能好到哪里去?给人放羊有什么好奇怪的,还有更凄惨的呢。

司马迁只是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把项梁找人拥立的过程写了出来,结果被一些人脑补出了“来历不明”。

而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的记载就很简单,

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後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项梁号武信君。

司马迁直接写了【立楚後怀王孙心为楚王】,楚后怀王孙心,楚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战国时期,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开端:风起云涌的七雄崛起战国时代的起点,我们通常会从“三家分晋”说起。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晋国的分裂,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强势推行郡县制并最终一统天下之外,其他六国,即韩、赵、魏、楚、燕、齐,在推行郡县制的探索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发展,其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内部改革的需求,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其他六国并没有像秦国那样彻底、系统地推行郡县制,但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期,借鉴或部.............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是否实际是郾国,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背后涉及文献记载、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不少门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主流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国,而不是郾国。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到秦朝,剑的材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单地说,这个时期是青铜剑向铁剑过渡的时代,但青铜剑在战国前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铁剑则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主流。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把这两种剑的特点、兴盛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更替过程都聊聊。一、.............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能够在这个乱世中独领风骚,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其声名赫赫,其军事才能更是令人叹服。要说李牧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而非刻板的标签。一、 战略层面的“定海神针”:守土安民,威震四方李牧的强大,首先体现.............
  • 回答
    战国时期,铁兵器确实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在战场上大规模普及,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对不对”,不如说这是那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首先,我们得说说铁的“崛起”。在战国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专属,兵器也以青铜为主。青铜质地相对坚硬,但.............
  • 回答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烽烟四起,可谓是危机四伏。在这种环境下,要生存下去,甚至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需要一套精明的战略。而“远交近攻”正是那个时期各国普遍奉行的一条重要国策,它就像一副精密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首先,咱们得明白,“远交近攻”这个策略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联合远方的国家去攻击近.............
  • 回答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在各国游走,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政治智慧,屡屡身居高位,甚至一人执掌多国相印,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们身处多重政治漩涡之中,如何能保证国家机密不被泄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国家机密”的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彼时,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发达,国家的核.............
  • 回答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并起,其间的官职名称和管辖范围,即便在同一时期,也很难说完全一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各国的现实考量。首先,从官职名称来看,虽然都有“卿”、“大夫”、“士”等大致的层级划分,但具体到每一个官位,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像秦国这样以法家治国、强调军功的国家,其官职体系可.............
  • 回答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烽烟四起,七雄争霸,而在这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字也像一张张分散的地图,各自印刻着所属地域的独特风貌。你问为什么他们文字会不同?这得从那源远流长的文字起源说起,然后再看它如何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各具姿态的模样。你想想,最初的文字,不过是先民们描摹自然、记录生活的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