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的铁兵器大量用于战场是对的吗?

回答
战国时期,铁兵器确实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在战场上大规模普及,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对不对”,不如说这是那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首先,我们得说说铁的“崛起”。

在战国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专属,兵器也以青铜为主。青铜质地相对坚硬,但其原料铜和锡的获取并不容易,产量有限,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成本高昂。因此,青铜兵器虽然精美,却难以大规模装备军队。

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炼铁,并发现了铸铁和锻铁的优势。

炼铁技术的进步: 早期炼铁往往产量不高,冶炼出的铁质地也参差不齐。但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鼓风炼铁等技术,提高了炉温,使得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铸铁和锻铁的应用: 铸铁可以直接浇铸成型,制造大型兵器如戈、戟的刃部,工艺相对简单。而锻铁则可以通过反复捶打,去除杂质,使金属组织更均匀,制造出的剑、矛等更加锋利、坚韧。这种“百炼钢”的工艺,更是让铁兵器在性能上远超青铜。

铁兵器大规模使用的“好处”和“原因”:

有了先进的冶铁技术,铁兵器立刻展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因此被大规模采用:

1. 产量和成本的优势: 铁矿石的分布比铜矿和锡矿广泛得多,这意味着炼铁的原料更容易获得,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使得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批量生产大量的兵器,满足日益庞大的军队需求。
2. 性能的飞跃: 相比于青铜,成熟的铁兵器(尤其是锻铁)在硬度、韧性和锋利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更锋利: 铁兵器更容易开刃,而且刃口更不容易卷曲,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和穿透。
更坚韧: 经过锻打的铁兵器不易折断,在激烈的厮杀中有着更高的可靠性。
更轻便(相对而言): 在同等强度下,铁兵器有时可以做得更薄,减轻士兵的负重。
3. 装备大规模军队的可能: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都致力于扩充军队,训练职业军人。青铜兵器的高昂成本和有限产量,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庞大的军队。铁兵器彻底打破了这个瓶颈,使得“万人敌”的军队成为可能。士兵们不再局限于少数精锐,而是数量庞大的正规军,他们都能装备上性能更优良的铁制武器。
4. 战术的演进: 铁兵器的普及,也反过来推动了战术的演变。
长兵器的发展: 铁制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因其优异的性能,可以组成密集的长矛阵,对骑兵和步兵都有强大的杀伤力。
步兵的崛起: 过去骑兵在战场上可能更占优势,但随着铁制铠甲和兵器的普及,训练有素的重装步兵能够有效地抵御骑兵的冲击,甚至反击。
兵器种类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戈、戟、矛、剑,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铁制兵器,如钩、戟、殳等,以及用于攻击城墙的铁质攻城器械。

铁兵器大规模使用的“影响”:

铁兵器的普及,不仅仅是武器的更换,更是对整个社会和军事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

战争规模的扩大: 兵器供应不再是制约因素,战争的规模和烈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军队的职业化和国家化: 更多的士兵能够装备上精良的武器,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战争逐渐成为国家层面的博弈。
军事思想的革新: 兵器性能的提升,也促使军事家们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些武器,例如孙膑的“围魏救赵”,就是对战术思想的创新。

结论:

所以,战国时期铁兵器的大量运用,不仅是“对的”,而且是那个时代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军事需求共同催生出的必然结果。它极大地提升了战争的效率和规模,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面貌,为后来的秦汉帝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铁兵器的革命,就没有战国时期那波澜壮阔的争霸格局,也就没有之后中国历史上更为辉煌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这得看你如何定义“大量”了。如果你觉得钢铁武器和铁铠甲被用于装备一部分精锐部队就算是大量的话,战国确实从中期开始就将铁产品大量运用于战争。然而如果你认为只有当铁兵器普及,铜兵器从主流武器序列里消亡才算是大量运用,那战国还远远没有完成这样的一次转型。

先来猜猜这把剑是什么时代的吧:

你可能要说了,这容易,一看这样式,长度,肯定是春秋时期的啊。

其实这把剑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墓主人可能是刘郢客或者刘戊。总而言之,这是一把西汉前期的武器。和一般人印象当中的西汉铁质长剑相比,这种看似春秋晚期形制的武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那再猜猜下面这把剑的时代?下图的6号文物,一把长整整120cm的双手铁剑。

这把剑出土于湖北宜昌战国后期的秦墓,同墓里出土的秦式铜印证明墓葬的时代归属。这种1.2米的纤细铁质长剑似乎也超出很多人对战国时期铁兵器制造能力的想象。但其实早在1956年长沙地区就出土了一批长度惊人的战国铁剑,考古报告虽然并未提供墓葬归属的线索,但是这些武器大概率是楚国人使用的。其中最长的一把长度达到令人惊异的140cm。

举这几个例子我实际上想说的是,铁兵器的诞生和发展使用并最终全面取代青铜是一个漫长缓慢的过程,这个进程可能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甚至东汉时期。而其中战国也是时代跨度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漫长时光,在这期间铁兵器的使用是出现了长足发展的,但这一进程哪怕到了西汉前期依然没有完成,虽说楚王墓葬当中的青铜剑很有可能礼仪配剑的性质大于实战用剑,但以青铜武器为贵的文化惯性同样是由青铜时代延续而来,等到青铜被完全挤出战场之外了,这种文化惯性亦会随之消失。

战国前期,铁兵器开始被各国逐步采纳。这一时期的铁制武器主要是剑,湖南古丈白鹤湾出土的铁剑最长长度可以达到78cm,已经是相当可观的实战武器。到战国中期,已经有不少考古发现可以证明更长的铁剑和其他铁兵器,最重要的例子是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的剑,矛,刀,甚至以前一直被认为产生于汉代的卜字戟。这个时候的剑已经做到1米长度,金相学分析也显示这些兵器当中有一部分是用渗碳钢技术制造的,其性能相当可观,和汉代的钢制武器相比也不逊色。同一墓葬出土的还有铁质头盔的残骸,经复原之后的形态和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以至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铁质头盔非常相似,同属很多人称呼的“风字盔”范畴。

战国后期乃至秦代的墓葬中,铁兵器的数量更加可观。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一时期秦国和楚国都有能力制造超过一米的双手铁剑。秦统一前后的墓葬里铁剑的数量超过铜剑很多。甚至是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刑徒墓地里也有发现铁剑,怀疑是看守刑徒的士卒所遗失。

然而这并不是说此时铁兵器已经成为主流武器。实际上如果我们计算绝对数量的话,铜兵器依然是绝对压倒性地位,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出土数量最多的武器——箭簇,几乎全部是以青铜制作的。铁兵器的逐渐普及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并且一直延续到西汉。剑和矛是最先用铁制造的,但是很大一批戟,铍和几乎所有的箭矢都依然采用青铜铸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我认为大致上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青铜兵器的最大缺点是韧性与硬度不可兼得,因此不太适合制作需要用于劈砍的剑,但是高锡青铜高硬度但韧性差的特点并不影响长兵器和远射兵器的使用,因此在这一领域,至少在铁兵器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以前,没有替换材质的动力。第二点是,剑类武器较多的被军官和贵族阶层使用,因此受到了重点优待。

秦兵马俑坑里出土的兵器几乎清一色都是青铜制造,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但实际上所谓出土的“四万多件兵器”绝大部分都是箭簇,1978-1988年第一阶段发掘所清理出来的剑类武器只有二十把左右,考虑到俑坑曾被盗扰,也不排除铁兵器被盗扰者拿走的可能性。以这一个孤例来证明秦国没有能力制作铁兵器是不合理的,是完全无视了其他秦代考古发现的证据。

最后发一张秦代石铠甲的复原,这种石铠甲有包边痕迹,甲片编缀方式和西汉早期铁甲非常类似,可见是对铁质防具的模拟。然而在秦陵,却被专门以青石制作,其作为丧葬用具的含义非常明显。

同理,兵马俑作为陪葬道具,在武器的选择上一定是以保存能力为第一要务,因此这批青铜武器都经过铬氧化处理。如果秦朝人决心用费时费力的青石板制作丧葬用具版本的甲胄,那么在为兵马俑挑选武器时特意只使用青铜也是完全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铁兵器确实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在战场上大规模普及,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对不对”,不如说这是那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首先,我们得说说铁的“崛起”。在战国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专属,兵器也以青铜为主。青铜质地相对坚硬,但.............
  • 回答
    战国时期到秦朝,剑的材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单地说,这个时期是青铜剑向铁剑过渡的时代,但青铜剑在战国前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铁剑则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主流。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把这两种剑的特点、兴盛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更替过程都聊聊。一、.............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是否实际是郾国,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背后涉及文献记载、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不少门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主流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国,而不是郾国。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赵国,那可不是一般时期的“一般”国家,尤其是在经历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一度达到了巅峰,足以让当时的群雄为之侧目。赵国的强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下,他看到了中原传统战车战法的局限性,毅然推行了“胡服骑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变几百年.............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 回答
    赵国,战国时期的一匹黑马,曾经强大到让其他诸侯忌惮,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胡服骑射”的辉煌。那么,赵国究竟有多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从“胡服骑射”说起:赵国的军事革新与崛起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次大胆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背景: 战国初期.............
  • 回答
    战国时期,七雄鼎足而立,争霸天下,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了。但如果要问第八强国,这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战国时期的“强国”概念,通常是指这七个被认为有能力问鼎中原的诸侯国:秦、楚、齐、燕、韩、赵、魏。不过,如果我们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或者从历史的细节中挖掘,总有一些国家虽然未能挤入“七雄.............
  •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
  • 回答
    战国时期的齐国,那可真是群星璀璨,一个响当当的强国,尤其是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这种强盛的底蕴更是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你不能简单地说齐国强在哪里,因为它的强大是多方面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又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力量的强大。首先,聊到齐国,就不得不提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拥有广阔.............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对妻子的态度,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复杂且充满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武士阶层的特点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从制度和观念上看: 政治联姻与家族利益: 战国时期,婚姻往往是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武士家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扩大势力.............
  • 回答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这招,怎么说呢?如果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它绝对有门道,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但要说它是不是“有解”,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那可能就得打个问号了。咱们先得把“围魏救赵”这事儿掰扯清楚了。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锋芒毕露。特别是魏文侯时期,任用乐羊、吴起等.............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燕国,总会让人联想到它那偏居东北一隅的地理位置,与中原诸强相比,似乎总带着点“边缘”的意味。但如果因此就小看了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燕国在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不像秦、楚那样吞吐风云,但它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它所扮演的角色,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咱们得把时间.............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