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多强呀?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赵国,那可不是一般时期的“一般”国家,尤其是在经历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一度达到了巅峰,足以让当时的群雄为之侧目。

赵国的强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下,他看到了中原传统战车战法的局限性,毅然推行了“胡服骑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变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礼仪习俗,要让赵国贵族们接受北方民族的服装,并且学习他们的骑射技能,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但赵武灵王强硬推行,最终让赵国军队焕然一新。

想象一下,一支军队摆脱了沉重的战车和繁琐的礼仪,换上了轻便的皮毛,能够骑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奔驰,弯弓搭箭,来去如风。这种机动性和杀伤力,在中原大地是独一无二的。赵国军队因此变得异常灵活,擅长野战,尤其是在骑兵的突击和骚扰方面,让其他国家头疼不已。

军事上的强大,直接体现在了赵国的对外征伐中。赵国北击林胡、楼烦,占据了河套地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接和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并且取得了胜利,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和重要的战略要地。这不仅巩固了赵国的边防,还为赵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在中原争霸的舞台上,赵国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与秦国、楚国等强国多次交锋,虽然不像秦国那样在统一战争中一路高歌猛进,但赵国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比如,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曾经联合其他五国,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显示了其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影响力。即使在长平之战惨败之后,赵国也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迅速恢复元气,继续与秦国抗衡,尤其是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凭借坚守和外部援助,成功抵挡住了秦国的灭国之战,这足以证明赵国军队的韧性和战斗意志。

赵国的强盛,还体现在其强大的军事人才上。赵括虽然在长平之战中因为年轻气盛而成为悲剧人物,但在此之前,赵国涌现出了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廉颇以其稳重和经验丰富著称,曾数次击败来犯之敌,是赵国抵御秦国的重要支柱。而李牧,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治军严谨,善于用兵,尤其是在北方边境,他能够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保护了赵国的北部边疆。李牧的军事才能,甚至得到了秦国方面的认可,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灭掉赵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赵国中了离间计,除去了李牧。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赵国,尤其是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是一支拥有强大骑兵力量,军事实力雄厚,并且能与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正面抗衡的国家。他们北方的扩张,中原的博弈,以及涌现出的杰出将领,都证明了赵国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他们的兴衰,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各国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复杂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强不强要看哪个时间段、跟谁比、怎么比。由于峰终效应(峰=长平之战,终=战国末期李牧为主帅的一系列秦赵战争),整体来说是被人们高估了(小声BB)。

这边只说战争表现,要看各阶段的相对强弱,你需要一张战争年表。然后就可以看一看战争表现中最直球的两个指标——①胜率,②进攻/防守比率(A/D ratio)。

俺只负责贴数据,至于强不强,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下面这份赵国对外战争年表是答主的朋友氨基 @张喜民 整理的,结果统计也是TA做的,感谢氨基!

PS:胜率不能代表国力的强弱,但也是个直观的重要指标;A/D ratio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国的侵略性和主动性。理论上还要根据战争规模、重要性等进行加权才能得出结论,不过这项工作过于复杂……还是简单点就看最直球的数字吧x

表格主要参考了《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还有一份先秦历史爱好者群友提供的104场战争统计,以及第三份(来源忘记了的)败仗合集。还有一些零散战争是其他史料里看见补进去的,补到目前一共有123场。

如果三份表有矛盾之处,以《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为准。

统计口径说明(来自氨基):


然后是对各国分别统计胜率和A/D——

对韩(意外地好笑):

对魏:

对楚(草,有一丝好笑,论不接壤的好处)和对燕(手机截屏限制,不方便切图,两个放一起了):

对齐:(拿 过 气 东 帝 刷 胜 率 的 赵 国 是 屑(狗头)【齐王:*临淄粗口*】

对秦:(战绩难看预警!赵国在单方面对抗秦国时很明显处于劣势。

对其他:(肉眼可见地喜欢拿小国刷胜率(x

总胜率和战七内胜率:(还行,胜率竟然上50%了,虽然好多是拿小国和过气强邻刷的)

总A/D(1.236)和战七内A/D(1.078),攻防胜率,以及联军/单挑分开算的胜率(因为发现赵国有不少胜仗是靠联军刷的所以也计算了这两项):

两项A/D都超过1了,还是比较喜欢侵略的一个政权x

算起来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是联军战,而且联军胜率比单挑胜率高(也很正常x)

拖后腿指数=联军胜率÷总胜率-1,一定程度上可衡量该国对联军的依赖程度。是讨论乳业(?)口嗨时发明的不正经指标,所以名字比较乳x 不要在意这些乳业细节(后面还会出现一个“抱大腿指数”,指的是联军占比x

所有联军战:

联盟与敌对次数统计,A/C ratio= Alliance/Conflict,大于1表示结盟作战的次数比爆发战争的次数多。

一点小彩蛋(?)

依然是氨基做的彩蛋统计,换装指的胡服骑射,以BC306为节点分开算两段时间的胜率和联军依赖程度:

换装后:

再来一点小彩蛋(?)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给人印象是不是这样的——

以长平之战BC260为分界线(不计入),大家猜一下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胜率?

A低于30%

B30~40%

C40~50%

D50%以上






公布答案:

红杠杠负,蓝杠杠胜,绿色圈圈是不了了之/结果未知。

实际上胜率跟改革后总体比起来没怎么掉x

当然,保持相对好看的胜率对阻止这个政权走向灭亡并没有什么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赵国,那可不是一般时期的“一般”国家,尤其是在经历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一度达到了巅峰,足以让当时的群雄为之侧目。赵国的强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下,他看到了中原传统战车战法的局限性,毅然推行了“胡服骑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变几百年.............
  • 回答
    赵国,战国时期的一匹黑马,曾经强大到让其他诸侯忌惮,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胡服骑射”的辉煌。那么,赵国究竟有多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从“胡服骑射”说起:赵国的军事革新与崛起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次大胆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背景: 战国初期.............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战国后期,赵国国力日渐衰微,而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两位君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赵国的衰亡,不过要论谁带来的损失更大、更不可逆,细究起来,赵幽缪王时期所遭受的打击,其深远的影响和难以挽回的程度,似乎更为显著。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虽然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决策,无疑削弱了赵国的根基。其中.............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是否实际是郾国,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背后涉及文献记载、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不少门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主流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国,而不是郾国。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战国时期,铁兵器确实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在战场上大规模普及,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对不对”,不如说这是那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首先,我们得说说铁的“崛起”。在战国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专属,兵器也以青铜为主。青铜质地相对坚硬,但.............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 回答
    战国时期,七雄鼎足而立,争霸天下,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了。但如果要问第八强国,这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战国时期的“强国”概念,通常是指这七个被认为有能力问鼎中原的诸侯国:秦、楚、齐、燕、韩、赵、魏。不过,如果我们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或者从历史的细节中挖掘,总有一些国家虽然未能挤入“七雄.............
  •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
  • 回答
    战国时期的齐国,那可真是群星璀璨,一个响当当的强国,尤其是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这种强盛的底蕴更是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你不能简单地说齐国强在哪里,因为它的强大是多方面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又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力量的强大。首先,聊到齐国,就不得不提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拥有广阔.............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对妻子的态度,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复杂且充满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武士阶层的特点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从制度和观念上看: 政治联姻与家族利益: 战国时期,婚姻往往是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武士家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扩大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