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实力谁更强盛?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楚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楚国的强盛,首先建立在其 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 之上。

地理优势与物产: 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沃野千里,物产极其丰富。稻谷、鱼盐、竹木等资源自给自足,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庞大的疆域,也意味着更广阔的人口基数和税赋来源。这使得楚国拥有了“地大物博”的先天优势。
强大的军事实力: 楚国素以 “饮马长江,问鼎中原” 自居,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其军队以步兵和水师为主,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尤其是在战国中期,楚国曾数次北伐,与齐、魏、韩、赵等国争夺中原霸权。例如,在围攻秦国雍都时,楚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到了战国晚期,楚国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但其依然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对手之一。
文化与政治影响力: 楚国拥有灿烂的楚文化,其政治制度也相对成熟。虽然在某些时期存在内部斗争,但整体上,其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力是比较强的。
战略纵深与国力: 楚国地处南方,与北方诸国相比,天然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这使得它在应对北方强大秦国的压力时,拥有比许多其他国家更强的缓冲能力。其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税赋,也为其维持长期的战争提供了可能。

但是,楚国也并非没有弱点:

内部政治的波动: 楚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政治动荡,例如权臣专政、贵族争权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对外扩张的力度。
战略决策的失误: 在一些关键时刻,楚国也曾因为战略上的失误而错失良机,甚至损兵折将。例如,在面对秦国攻势时,有时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合抗秦力量。
与秦国的长期消耗: 尤其在战国晚期,楚国长期与崛起的秦国进行消耗战,虽然屡次顽强抵抗,但最终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逐渐衰落。

二、 赵国:勇猛善战、改革锐意、军事强悍

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崛起的最强力量之一,其强盛之处主要体现在 军事改革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上。

胡服骑射的军事革新: 赵武灵王时期的 “胡服骑射” 是赵国崛起的关键。这项改革模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和骑兵战术,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这使得赵国在北方战场上能够有效对抗强大的匈奴,也为其中原争霸奠定了军事基础。
强大的骑兵和步兵: 赵国的骑兵在战国时期享有盛名,其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同时,赵国的步兵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在军事技术和战术创新方面,赵国往往走在时代前列。
战略位置与防御能力: 赵国地处中原北部,与秦、燕、韩、魏接壤,战略位置重要。虽然面临来自秦国的巨大压力,但赵国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多次战争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例如,长平之战虽然惨败,但赵国在战后迅速重整旗鼓,并继续与秦国周旋。
改革的锐意: 赵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出了较强的改革意愿,这使得它能够不断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并保持国家的活力。

然而,赵国的强盛也面临一些制约:

资源相对有限: 与地处南方的楚国相比,赵国在疆域和资源方面相对较小。虽然其人民勤劳勇敢,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对国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战略上的孤立: 在多次与秦国的对抗中,赵国往往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有效支援。有时,甚至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牵制,无法全力以赴应对秦国的攻势。
领导力的不稳定性: 虽然赵国诞生过赵武灵王这样的明君,但后期也出现过一些昏庸的君主,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都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执行力。
长平之战的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赵国在战后迅速恢复,但这次惨败对其精锐兵力的消耗是难以弥补的,也为秦国最终吞并六国埋下了伏笔。

综合比较:

早期和中期: 在战国中期,楚国凭借其广阔的疆域、丰富的物产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度在与齐国、魏国等国的争霸中占据优势,甚至对秦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个时期,楚国的综合国力通常被认为强于赵国。
战国晚期: 随着秦国的崛起,战国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赵国在军事上的创新和强大的战斗力使其成为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尽管楚国在疆域和资源上仍有优势,但其内部的消耗以及战略上的失误,使其在与秦国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处于下风。而赵国,虽然也承受着秦国的巨大压力,并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但其军事上的顽强抵抗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结论:

总的来说,在战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楚国的综合国力更胜一筹,其版图、人口和资源都为它提供了更雄厚的根基。 然而,赵国在军事上的锐意改革和强大的战斗力,使其成为一个极具威胁性的对手,尤其是在其军事实力达到巅峰的时期。

可以说,楚国是“大而不倒”的巨象,而赵国则是“小而精悍”的猛虎。两者各有千秋,但从整体的国力和持久性来看,楚国的底蕴更为深厚。不过,如果单纯从军事作战能力和对秦国的有效牵制能力来看,赵国在某些关键时期,例如长平之战前,也展现出了与其体量不符的强大力量。

最终,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既是因为秦国自身的强大,也离不开其他国家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以及各国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楚国和赵国虽然都曾辉煌,但最终都未能抵挡住秦国的统一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还是楚国更强。

论人口,面积,军事力量,楚国都更强。而赵国是战国结束期第二个被销号的玩家,而楚国则在统一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前258年,久围的邯郸得到了平原君和毛遂说服楚王,楚军已在路上的喜讯。

五十年后,被大秦刑徒军和长城军围成铁桶的捕鼠机巨鹿城,又一次收到楚将项羽杀死卿子冠军,要来援救他们的消息。

user avatar

所谓“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

绝对实力上楚国是明显强于赵国的。

这一点按道理没什么争议。不过,网络上对战国时期楚国的实力确实有低估,具体原因可能性有三:

一是《大秦帝国》史学界让楚国往寿春迁了三回都,咋说呢…其实黔中-鄢郢-巴东的拉锯战最终是楚国赢了…

二是楚怀王在《战国策》里活生生地活成了段子,但有一说一,这也和郢都在地理位置上信息存在滞后性有很大关系;

三是和楚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风格有关,除楚怀王一朝比较聒噪外,楚廷绝大多数时间在沉默中度过,这种政治风格可能与其纵深过于广阔有关。另外,楚国作为最早执行集权政治的诸侯国之一,延续到战国时期自然会积累有相当的经验,相比于纵横活动对列国官僚系统的破坏,楚国在其中可能还相对从容一些,因此也时而对纵横领域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也不奇怪。

这里必须要澄清一点:

有关楚国在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和“贵族政治”的说法,具体出处我不太清楚,但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楚国是分封制”是扯犊子,这一点不用说了,之前有憨憨非给我说是“学术界公认”,历史发明界当我没说。

至于“楚国贵族政治”这一点需要看语境,因为在先秦时期士人也是属于“贵族”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楚国的屈景昭三氏都是很早以前的楚公室分枝,相比而言更接近于“士族”而非宗室。

相比于秦、燕、魏而言,楚国的“贵族政治”确实浓一点,但相比齐、赵而言楚廷的“贵族政治”又没那么浓。

这里提到赵国,赵国早先人才政策也比较开放,不过到了赵武灵王一朝宗室地位开始上升,至赵孝成王后期才又恢复类似赵肃侯时期的人才政策。就对比赵楚两国而言,楚国的“贵族政治”并不特别突出。

就赵国而言,我们须要肯定的是,在齐廷倾覆以后,赵国确实在当时表现出了第二强国的势头——这一点是客观的。

不过,这里面也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比如楚国在当时长时间处于沉默,突然出手后又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楚失南郡,秦失巴东,自此两国在长江流域再无作为),而魏国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又是无限的婉转暧昧,因而赵国必须要扛起纵方的大旗。

在这一阶段,赵国第二强国的客观事实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外交局势和视觉效果上的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 回答
    战国风云,楚国群雄逐鹿,论明君之强弱,惠王、悼王、肃王、宣王,这四位君主各有千秋,但若要论及对楚国发展的影响力、治国之道以及最终的成就,我们不妨一一细数,探究一番。首先,我们来看楚惠王。 惠王在位时间较长,是楚国从春秋走向战国过渡时期的重要君主。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势力。 对.............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倘若项羽或韩信,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将,能够在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继承王位那一年,出现在当时的楚国,他们能否扭转乾坤,挽救楚国走向灭亡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46年,秦国已经统一六国的势头不可阻.............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三家分晋并没有完全发生,而是演变成了秦、晋、燕、楚、齐这五雄争霸的局面,那么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复杂而充满变数。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晋国依然存在,是最大的变数“三家分晋”的核心是晋国的分裂,削弱了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如果晋国没有彻底分.............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开端:风起云涌的七雄崛起战国时代的起点,我们通常会从“三家分晋”说起。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晋国的分裂,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
  • 回答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强势推行郡县制并最终一统天下之外,其他六国,即韩、赵、魏、楚、燕、齐,在推行郡县制的探索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发展,其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内部改革的需求,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其他六国并没有像秦国那样彻底、系统地推行郡县制,但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期,借鉴或部.............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是否实际是郾国,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背后涉及文献记载、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不少门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主流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国,而不是郾国。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战国时期,国君封赏臣下为“侯”,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矩和逻辑,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周朝遗留下来的礼制。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看看这“侯”字儿是怎么来的,国君又是凭什么能把这顶帽子戴到臣子头上的。首先,得明白“侯”这个封号的来头。在西周时期,“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