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初期的魏文侯为何很少攻齐国和楚国,却总是向西伐秦国?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

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

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魏国,位于天下之中,地处黄河中游,四战之地。这好比一个放在棋盘中央的棋子,既是优势,也意味着要面对四面八方的威胁。而战国初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各国都在争夺霸权,一刻也停不下来。

咱们重点聊聊魏文侯的军事策略,为什么是“西攻秦”为主,而不是向东边齐国或者南边楚国发力。

一、 西进秦国:最优化的战略选择——少付出,多回报

1. 秦国的地缘劣势与魏国的优势: 当时的秦国,还在西戎之地,刚刚开始向东扩张,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内部并不稳定。他们与中原的联系不如魏国紧密,地理上也隔着崤山、函谷关等险要之地。魏国则占据了河西地区(大致是今黄河河套南岸和渭河以东地区),这是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区,也方便了他们向西用兵。

你可以想象一下,魏国在地图上就像是夹在秦国和晋国旧地之间的楔子。打秦国,就像是把这个楔子往更深的缝隙里楔,能挖出更多土地,而且秦国还不好回过头来找他麻烦。

2. “耕战”国策的支撑: 魏文侯重用李克、吴起等贤臣,推行“耕战”政策,变法图强,使得魏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强盛是在“耕”的基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他们首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为军事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

以吴起为例: 吴起在魏国练兵,“魏武卒”天下闻名,号称“率卒八万,战车六千乘,功莫不胜,延袤二十一县”。有了这样的精兵强将,打仗自然就有了底气。

3. 秦国是“肥肉”,但不是“硬骨头”: 相较于齐国和楚国,秦国在早期阶段显得更容易被战胜。

齐国: 齐国在战国初期,尤其是在田氏代齐之后,也逐步强盛起来,国土辽阔,经济发达,而且位于东边,与魏国隔着山河,攻打齐国需要跨越更远的距离,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更关键的是,齐国在战略上也是魏国的潜在竞争对手,如果贸然攻打齐国,容易被秦国或者其他国家抓住机会“渔翁得利”。

楚国: 楚国则更加庞大,国力也更强盛。虽然早期有些衰落,但其地广人多、兵源充足的优势依然存在。而且楚国位于南边,那里有江河湖泊,地形复杂,与魏国在中原平原的作战风格不同。攻打楚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一旦战事胶着,会牵扯魏国大量精力,不利于稳定国内局势和巩固已有的霸权。

所以,打秦国,就像是捡路边掉下来的果子,风险相对较低,收益却很高。 秦国虽然也强大,但早期它的扩张方向主要是在西部和北部,对中原地区的威胁还没有那么直接和巨大。魏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先削弱秦国,为日后与秦国在中原争霸打下基础。

二、 战略上的主动与防御

1. 控制河西,巩固霸权: 魏国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占据了河西地区。这个地区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连接着中原和西部。魏文侯数次攻打秦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和扩张河西地区的控制权。

著名的“河西之战”: 战国初年,魏国与秦国围绕河西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秦国也试图收复失地。魏文侯派兵攻打秦国,夺取了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包括今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将秦国逼回函谷关以西。这极大地增强了魏国的实力和威慑力,也为魏国在三晋地区确立了主导地位。

2. 牵制秦国,避免其东进: 对于魏国而言,秦国是潜在的最具威胁的东方扩张力量。魏文侯主动出击,将战争引向秦国本土,实际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通过不断打击秦国,消耗其国力,阻止其东进,从而保护了魏国自身以及东方盟友的安全。

如果魏国坐视秦国壮大,任由其西边积蓄力量,一旦秦国强大起来,就能威胁到魏国在河西的统治,甚至直接威胁到魏国腹地。所以,打秦国,是 preemptive strike(先发制人)。

3. 为中原争霸铺路: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竞争异常激烈。魏国在早期能够成为霸主,离不开其对西线的成功经营。通过削弱秦国,魏国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放在与晋、赵、韩、齐、楚等国的竞争上。它为魏国在中原确立了战略优势。

想想看,如果你要跟人打架,先把你旁边那个经常可能过来捣乱的家伙揍一顿,然后你再安心去跟另一个人理论,是不是更有利?

三、 战国初期列国关系的复杂性

除了地缘和军事因素,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

1. 三晋联盟的形成与瓦解: 魏、赵、韩三国原本是晋国的继承者,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联盟关系,共同对抗秦国和中原其他强国。魏国作为三晋之首,其战略必然会考虑到与赵、韩的关系。向西攻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三晋共同的利益。

2. 齐国的战略重点与内部问题: 齐国在战国初期,尽管国力强盛,但其主要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对鲁、卫等国的控制上。同时,田氏代齐后,内部的整合和稳定也需要时间,因此在早期对魏国的直接军事威胁相对有限。

3. 楚国的地理距离与战略重心: 楚国地域辽阔,虽然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但其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南方和西南方向,以及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上。与魏国的直接大规模冲突,往往需要在长距离上进行,这对双方都是巨大的考验。

总结来说,魏文侯之所以选择“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理由:

高性价比的战略选择: 秦国作为崛起中的强国,早期力量相对薄弱,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魏国扩张的理想目标。攻打秦国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战略收益。
巩固西部屏障与国家安全: 成功削弱秦国,能够确保魏国在河西地区的统治稳固,并有效阻止秦国东进的威胁,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耕战”国策的有效运用: 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充足的后勤保障,使得对外扩张成为可能。而攻打秦国,正是这一国策最直接和有效的体现。
战略主动性的体现: 通过主动出击打击潜在的强大对手,魏文侯展现了其战略眼光和魄力,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打谁”的问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是为魏国在那个乱世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所做的最明智的选择。他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精确地计算着每一步的得失,而攻打西边的秦国,就是当时最有利可图的一步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的是《大秦帝国》衍生的历史段子。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的主要进攻方向在齐、楚、中山三个地区。

对于秦国的进攻主要有两次,至于为什么不只打一次而非要打两次——因为第一次打的时候碰了钉子呗。

第一次是魏国在少梁筑城,和秦国断断续续打了5年,你要问我为什么打这么多年——因为魏国建好以后又让秦国给拆了,之后魏国继续在少梁投入,秦国就围着少梁筑城,一直打到秦灵公逝世战事才告一段落,当然也只是秦国不惦记拆了,魏军在少梁站稳脚跟以后并没把周边一圈的秦邑怎么样;

第二次是魏复河西,收复了三家灭智时秦国趁机夺取的失地,你要问我这是不是意味着秦国要亡国了——你可以看一下秦都雍在哪里,魏都安邑在哪里,秦简公打的阳狐在哪,秦惠公置县的陕在哪,接下来攻的阴晋在哪,秦献公打的石门在哪——这个到底是不是要“亡国”了自己琢磨。

总之,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在西线的主要诉求就是收复晋卿火并时被秦国夺取的失地,它对泾河以西的秦地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也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过任何军事行动。反倒是秦国,意识到很难在河西得手后,开始多次往魏国的内地打。

当然,这也伤透了太多“老秦人”和“秦吏”们的心。

要说“秦粉”也真奇葩,别的朝代粉都恨不得每个点吹上天,唯独“秦粉”会因为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强大而感到无比地痛苦和无能狂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势头迅猛,地处天下之中,拥有“三晋”的战略优势。然而,在是否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也曾有过不少讨论。如果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会这样分析:先整合三晋,后图霸业,是更为稳妥且符合魏国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什么说整合三晋是首选?1. 地理和战略优势的巩固: 魏国位于三.............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穿越回战国初期的韩国,成为国君,我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个夹在强国之间、看似最没有生存希望的国家焕发生机,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这个宏大的目标。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第一阶段:稳固内政,积蓄力量(短期目标:自保与初步发展)在战国初期,韩国的国力与魏、赵、秦、楚、齐、燕相比,无疑是处于劣势.............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如果日军能够有效且大规模地运用其所谓的“九段渐减邀击战术”来对付当时尚在适应中的美军,其效果将会相当显著,但同时也会暴露出日军自身的局限性。美军也必然会迅速调整其应对策略,但初期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日军“九段渐减邀击战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设想与可能效果:我们首先要理解“九段渐减邀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